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那些悠然自得的小镇,
它们或者依山,
活着亲水,
或者就慵懒地躺在大片开阔的田野上。
我喜欢的小镇必须是生活化的交通枢纽,有穿梭的车马或来往的小船,上面装着大公鸡和皮肤粉红的小猪苗、收割的庄稼或准备下地的肥料,而不会全是游客;它必须是活生生的自然流露,有热闹鲜活的菜市场,有早起的老大爷和夜哭的小屁孩,而不会全是游客住的旅店,一入夜就有年轻女性花枝招展;它必须有当地的味蕾,有春天的野菜,夏天的卤肉,秋天的田鱼,冬天的腊肉,有早上热气腾腾的摊点,晚上灯火温暖的夜宵,有用当地出产的高梁或者稻米酿造的酒,不被全国统一制造的啤酒瓶给包围。
比如南浔,太湖边上的水乡小镇,从杭州一路过来,除一派平展展的田野之外,就是伴随左右的河道,这一片肉眼无法到边的原野,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苏湖熟,天下足”的底气所在。河道里拖着长长的船队,岸边不时掠过的广告牌和长长的高压线阵,明确告诉你现在已经没有世外桃源的存在。
南浔属湖州地界,湖州有三宝:湖笔、湖丝和双儿姑娘。最好的湖丝就出自南浔,当然温柔解人的双儿姑娘我是见不到了,但是她包的湖州粽子却留传下来,在路边的便利店里成了解饿的点心,让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有了果腹的原料。
小河穿越桥横跨,杨柳依依曾奢华。南浔不大,浔蹄不辣,小莲庄莲莲可爱,藏书楼步步书香。想接近南浔的过去,刘镛是绕不开的坎,他是南浔“四象八牛”之首,四象八牛是类似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之类的称号,这四象八牛无一例外都是靠湖丝发家,“南浔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报国寺记》)。刘镛发迹之后极力教子读书并行善乡里,藏书楼就是子孙所建并有御赐造牌坊以记善行,而今银两金锭线装书和慈悲心怀都随时光风流云散,只留下空荡荡的楼阁和牌坊任人凭吊。
民国旧宅张石铭故居号称江南第一豪宅,风格和材料体现了欧洲18世纪的精致典雅,大厅是同时设有化妆问、更衣室的豪华舞厅,欧式铁柱和地砖均从法国进口,舞厅周围有铁艺壁炉,可以想像在一百多年前的江南小镇上,围着炉火的冬日曾经演绎过多么富有异域风情的舞会,衣香鬓影、裙裾飘转、内外兼美、中西合壁,恍然间风流峥嵘——这峥嵘是民国风云,也是江湖里的陆乘风和太湖群盗、归云庄、江南七怪、韦小宝。
我住在河道边的一户人家,主人家一楼开着刺绣服装店,楼上客人住的房间狭小,卫生间屈在楼梯下,窗户推开就是别家的屋瓦,但干净整洁,地板一尘不染,玻璃清亮鉴人。老板娘声调温软香糯仿佛湖州粽子,家里的老人没事做的时候就拉一斜背竹椅坐在河边沿廊下对着杨柳发呆,不远处有一圆拱桥,不时有黄狗尾随着推二十八寸凤凰自行车上下桥的主人。
每个清晨和傍晚,我都会沿着弯曲纵横的河道随意而行,路过那些粮行、茶馆、丝绸铺……用镜头捕捉白墙、青瓦、沿廊、水埠、花墙、卷门和洗衣的妇女、打酒的汉子、抱柴的老人、嬉戏的孩童。
有户人家的门外伸出一块木板,摆放着几个葫芦,上面用电烙铁画着图案,我蹲下拍了好一会,老板才回过神来打招呼,于是跟他聊了起来。原来他就是我在来南浔之前搜索攻略的时候在某篇游记里出现的葫芦艺人,原来是电焊工,因工伤无法继续工作,自己学在葫芦上画画,也成了糊口的手艺。老板在作画,但并不耽误跟我聊天的工夫,滔滔不绝谈他的葫芦和金融危机,还有他的孩子和老婆,乐观豁达、幽默有趣。在路上,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是坚果,要打开厚厚的壳才能见到内心;有的人是报纸,一眼看上去就一览无余;有的人是抽象画,越看越有味道;而他就是收音机,一直对你自顾自地说,我只能时不时插进一两句,仿佛给电台打电话的听众。
当阳光撕开晨雾,水气渐渐消去,百间楼附近河边的早市陆续有周围的村民挑担来卖自家物产,葫芦、菱角、丝瓜、小鱼…一参差不一,上面有时还沾着枯叶或泥迹,但胜在绝无化工原料的担忧;卖包子豆浆的铺头下有冒着腾腾白雾的蒸笼,飘出阵阵让你感觉心里充盈的甜香;二道贩子的车上装着来自北方的苹果和南方的香蕉,看车的少女羞涩,只会冲着你笑,并递给你塑料袋子……
延到河里的水埠台阶边上有一个卖西红柿的老妇人,两只小篮子装着大大小小的西红柿,有的边上还泛青。我靠在一个铺子边上拍她,老板见了告诉我,别看她卖西红柿,其实家里很有钱,儿子是开工厂的,只是因为习惯了干活,所以在自家的别墅院子里铲了草坪,种上瓜果蔬菜,家里人很少在家吃饭,就拿来街上卖,权当来休闲找人聊天,总比坐在空荡荡的大宅里看光阴枯萎好。这条街上卖瓜果蔬菜的老人,基本上都相互认识,在这麻石铺的老街上卖了几十年莱的也有,只是慢慢地跟热闹的街市一起凋零,让位于超市。
吃上碟烧卖,拿着两只西红柿边走边啃,脚下麻石横陈,绿水拍岸,眼里尽是青瓦粉墙,抬头蓝天流云,回首轻柳扶风:这就是生活。
天际,有红云消退,日光喷薄。
它们或者依山,
活着亲水,
或者就慵懒地躺在大片开阔的田野上。
我喜欢的小镇必须是生活化的交通枢纽,有穿梭的车马或来往的小船,上面装着大公鸡和皮肤粉红的小猪苗、收割的庄稼或准备下地的肥料,而不会全是游客;它必须是活生生的自然流露,有热闹鲜活的菜市场,有早起的老大爷和夜哭的小屁孩,而不会全是游客住的旅店,一入夜就有年轻女性花枝招展;它必须有当地的味蕾,有春天的野菜,夏天的卤肉,秋天的田鱼,冬天的腊肉,有早上热气腾腾的摊点,晚上灯火温暖的夜宵,有用当地出产的高梁或者稻米酿造的酒,不被全国统一制造的啤酒瓶给包围。
比如南浔,太湖边上的水乡小镇,从杭州一路过来,除一派平展展的田野之外,就是伴随左右的河道,这一片肉眼无法到边的原野,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苏湖熟,天下足”的底气所在。河道里拖着长长的船队,岸边不时掠过的广告牌和长长的高压线阵,明确告诉你现在已经没有世外桃源的存在。
南浔属湖州地界,湖州有三宝:湖笔、湖丝和双儿姑娘。最好的湖丝就出自南浔,当然温柔解人的双儿姑娘我是见不到了,但是她包的湖州粽子却留传下来,在路边的便利店里成了解饿的点心,让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有了果腹的原料。
小河穿越桥横跨,杨柳依依曾奢华。南浔不大,浔蹄不辣,小莲庄莲莲可爱,藏书楼步步书香。想接近南浔的过去,刘镛是绕不开的坎,他是南浔“四象八牛”之首,四象八牛是类似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之类的称号,这四象八牛无一例外都是靠湖丝发家,“南浔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报国寺记》)。刘镛发迹之后极力教子读书并行善乡里,藏书楼就是子孙所建并有御赐造牌坊以记善行,而今银两金锭线装书和慈悲心怀都随时光风流云散,只留下空荡荡的楼阁和牌坊任人凭吊。
民国旧宅张石铭故居号称江南第一豪宅,风格和材料体现了欧洲18世纪的精致典雅,大厅是同时设有化妆问、更衣室的豪华舞厅,欧式铁柱和地砖均从法国进口,舞厅周围有铁艺壁炉,可以想像在一百多年前的江南小镇上,围着炉火的冬日曾经演绎过多么富有异域风情的舞会,衣香鬓影、裙裾飘转、内外兼美、中西合壁,恍然间风流峥嵘——这峥嵘是民国风云,也是江湖里的陆乘风和太湖群盗、归云庄、江南七怪、韦小宝。
我住在河道边的一户人家,主人家一楼开着刺绣服装店,楼上客人住的房间狭小,卫生间屈在楼梯下,窗户推开就是别家的屋瓦,但干净整洁,地板一尘不染,玻璃清亮鉴人。老板娘声调温软香糯仿佛湖州粽子,家里的老人没事做的时候就拉一斜背竹椅坐在河边沿廊下对着杨柳发呆,不远处有一圆拱桥,不时有黄狗尾随着推二十八寸凤凰自行车上下桥的主人。
每个清晨和傍晚,我都会沿着弯曲纵横的河道随意而行,路过那些粮行、茶馆、丝绸铺……用镜头捕捉白墙、青瓦、沿廊、水埠、花墙、卷门和洗衣的妇女、打酒的汉子、抱柴的老人、嬉戏的孩童。
有户人家的门外伸出一块木板,摆放着几个葫芦,上面用电烙铁画着图案,我蹲下拍了好一会,老板才回过神来打招呼,于是跟他聊了起来。原来他就是我在来南浔之前搜索攻略的时候在某篇游记里出现的葫芦艺人,原来是电焊工,因工伤无法继续工作,自己学在葫芦上画画,也成了糊口的手艺。老板在作画,但并不耽误跟我聊天的工夫,滔滔不绝谈他的葫芦和金融危机,还有他的孩子和老婆,乐观豁达、幽默有趣。在路上,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是坚果,要打开厚厚的壳才能见到内心;有的人是报纸,一眼看上去就一览无余;有的人是抽象画,越看越有味道;而他就是收音机,一直对你自顾自地说,我只能时不时插进一两句,仿佛给电台打电话的听众。
当阳光撕开晨雾,水气渐渐消去,百间楼附近河边的早市陆续有周围的村民挑担来卖自家物产,葫芦、菱角、丝瓜、小鱼…一参差不一,上面有时还沾着枯叶或泥迹,但胜在绝无化工原料的担忧;卖包子豆浆的铺头下有冒着腾腾白雾的蒸笼,飘出阵阵让你感觉心里充盈的甜香;二道贩子的车上装着来自北方的苹果和南方的香蕉,看车的少女羞涩,只会冲着你笑,并递给你塑料袋子……
延到河里的水埠台阶边上有一个卖西红柿的老妇人,两只小篮子装着大大小小的西红柿,有的边上还泛青。我靠在一个铺子边上拍她,老板见了告诉我,别看她卖西红柿,其实家里很有钱,儿子是开工厂的,只是因为习惯了干活,所以在自家的别墅院子里铲了草坪,种上瓜果蔬菜,家里人很少在家吃饭,就拿来街上卖,权当来休闲找人聊天,总比坐在空荡荡的大宅里看光阴枯萎好。这条街上卖瓜果蔬菜的老人,基本上都相互认识,在这麻石铺的老街上卖了几十年莱的也有,只是慢慢地跟热闹的街市一起凋零,让位于超市。
吃上碟烧卖,拿着两只西红柿边走边啃,脚下麻石横陈,绿水拍岸,眼里尽是青瓦粉墙,抬头蓝天流云,回首轻柳扶风:这就是生活。
天际,有红云消退,日光喷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