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霸“霸气”转型为何争议频频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只有努力考取功名以扬名于后世才是学子们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其唯一的出路,因此,人们对于近年来兴起的技校始终抱以怀疑甚至鄙夷的态度。因此,周浩同学居然与世俗的眼光背道而驰,放弃了北京大学这样的名门院校而转身入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立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职业学校在大众眼里始终无法入流呢?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太差,无法考入“正常”大学的学子才会选择技校,以求生存。他们认为,相对于普通高中或者大学而言,学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职业技术学校里拥有的是二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和四流的管理。事实上,职业技术学校也因此遭遇招生难,招来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综合素质一般,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的压力更大。从社会和谐角度看,无论是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个性培养、习惯养成上,职业技术学校都比普通高中肩负的责任更重、承受的压力更大、付出的艰辛更多,而社会、家庭,甚至一些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偏见仍根深蒂固,整个社会潜意识里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次等教育。正因为如此,大众才会对于周浩同学弃“文”从“工”的举动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和争议。
“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近年来,像周浩这样从名校退学的例子并不少见:“放弃北理工,入伍当士官”“清华大三学霸为换专业退学复读”……不少学生退学的原因都是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有差距。众说纷纭当中,有一句话最引人深思——“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坦率地说,周浩的“成功转型”在当今社会很少见。这个从小喜爱拆分机械的孩子,恰巧是一个拿下高分的“学霸”。正因如此,他才遭遇了老师和家长强迫其上北大的压力。假设他高考失败,上技术类院校的愿望会不会反而早就实现呢?同时,也正因他走了一段“辉煌的弯路”,在技师学校才受到吃小灶的礼遇。搬出同样的假设,在技校校长眼中,一个酷爱机械的“学渣”,会不会也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呢?
只有理解“牛人”尚且如此的遭遇,我们才能体会常人做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周浩之所以有勇气选择转技校,是因为首先他学习好,并且他在上大学后选错了专业,再加上自己对技校的专业感兴趣而且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有足够的把握完成好的转型。到了技校后,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足以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
不管是退北大而选技校,还是退港大而读北大,都是学生求学中的一个小插曲,也真实反映出求学中错误选择给求学者造成的“各种痛苦”,对于求学者而言,“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而非执意选择名牌或是受欢迎的学校,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个人的正面发展。周浩退北大读技校对于后来的求学者,和各高校而言,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学校选择自己心仪的学生,都很重要。但对于“误入歧途”的学生,各高校也需创造出一种便捷的途径,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别着急摆手,技校也有春天
未来消除社会对技校的“偏见”,需要社会转变对技校的固有观念。对于低分学生,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自制力、文化学习能力的确不及别人,但这些学生通常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思考。只要抛开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正路”这样的看法,就会发现,读技校,也是人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况且,国民教育本来就不仅仅指高等教育。
事实证明,根据自己实际和特长读技校、职校,很多时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今社会缺的不是本科生、研究生,而是技术人才。就连一些已经取得本科毕业证的学生,因为找工作的需要,也到技校、职校去“回炉”学技术。现在,横亘在很多学生、家长心里的一道坎,就是对技校、职校的偏见。这“偏见”的背后,是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不了解。而要破解这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然而,如果说大众对于技校的偏见仅仅是一面之词,也过于牵强。因为,很多在技校上学的学生也曾抱怨自己身在蓝翔技校却少有碰到挖掘机的机会,这样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报考技校的障碍。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时又无奈地为这种限制增加新砝码。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经过复杂的协调和艰难的转变。只有每一位决定学生人生发展的当局者都拿出勇气,敢于摆脱功利窠臼,敢于进行创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学习的立交桥,最终实现“车来车往”。
摘下有色眼镜,让“高大上”与“屌丝”做朋友
我们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好事情。如果说北大校园里“学霸”成堆,可能让这位来自偏远地区的尖子生不够自信,那么,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里,周浩不但重拾了自信,而且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这对他的成功自然大有裨益。虽然这只是个案,并不需要我们做过份解读,但为什么北大没能给极少数“水土不服”的同学带来归属感,而一所技校却成功地给了他很强的归属感呢?北大也许应该从这个“狗血剧情”里悟到一些东西。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在报考大学时多倾听同学们的心声,让他们自己来决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想法。
“技校不如名校、干技工不如坐办公室”是社会长期形成的偏见。实际上,两者之间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并不是指需要博士类人才,技工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有一席之地,只要你兴趣足,能力够,即使在技校也一样能扬名天下!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弃北大读技校”之类的事情很快将不会再成为新闻。更何况,从现在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技术型人才的“钱途”其实更有保障。就业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去技校回炉的想法,有人已经付诸行动,并且还真的找到了收入不菲的理想工作。
学历、名校、成功,并非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选择,只要自己喜欢,只要不违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读名校是一种追求,读技校也是一种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条直线,难免有些曲折。也许正是在这些起伏当中,我们才可以窥探到人生的本质,才能在迷雾中探寻到我们的指路明灯,追寻着我心目中的灯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失败之后,仍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及时调整自己的航向,这样只能一错再错。在人生之旅当中,在持续的奔波之余,及时的调整一下思路,整理一下行囊,也许会领悟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只有努力考取功名以扬名于后世才是学子们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其唯一的出路,因此,人们对于近年来兴起的技校始终抱以怀疑甚至鄙夷的态度。因此,周浩同学居然与世俗的眼光背道而驰,放弃了北京大学这样的名门院校而转身入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立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职业学校在大众眼里始终无法入流呢?
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太差,无法考入“正常”大学的学子才会选择技校,以求生存。他们认为,相对于普通高中或者大学而言,学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职业技术学校里拥有的是二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和四流的管理。事实上,职业技术学校也因此遭遇招生难,招来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综合素质一般,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的压力更大。从社会和谐角度看,无论是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个性培养、习惯养成上,职业技术学校都比普通高中肩负的责任更重、承受的压力更大、付出的艰辛更多,而社会、家庭,甚至一些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偏见仍根深蒂固,整个社会潜意识里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次等教育。正因为如此,大众才会对于周浩同学弃“文”从“工”的举动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和争议。
“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近年来,像周浩这样从名校退学的例子并不少见:“放弃北理工,入伍当士官”“清华大三学霸为换专业退学复读”……不少学生退学的原因都是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有差距。众说纷纭当中,有一句话最引人深思——“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坦率地说,周浩的“成功转型”在当今社会很少见。这个从小喜爱拆分机械的孩子,恰巧是一个拿下高分的“学霸”。正因如此,他才遭遇了老师和家长强迫其上北大的压力。假设他高考失败,上技术类院校的愿望会不会反而早就实现呢?同时,也正因他走了一段“辉煌的弯路”,在技师学校才受到吃小灶的礼遇。搬出同样的假设,在技校校长眼中,一个酷爱机械的“学渣”,会不会也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呢?
只有理解“牛人”尚且如此的遭遇,我们才能体会常人做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周浩之所以有勇气选择转技校,是因为首先他学习好,并且他在上大学后选错了专业,再加上自己对技校的专业感兴趣而且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有足够的把握完成好的转型。到了技校后,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足以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
不管是退北大而选技校,还是退港大而读北大,都是学生求学中的一个小插曲,也真实反映出求学中错误选择给求学者造成的“各种痛苦”,对于求学者而言,“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而非执意选择名牌或是受欢迎的学校,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个人的正面发展。周浩退北大读技校对于后来的求学者,和各高校而言,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学校选择自己心仪的学生,都很重要。但对于“误入歧途”的学生,各高校也需创造出一种便捷的途径,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别着急摆手,技校也有春天
未来消除社会对技校的“偏见”,需要社会转变对技校的固有观念。对于低分学生,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自制力、文化学习能力的确不及别人,但这些学生通常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思考。只要抛开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正路”这样的看法,就会发现,读技校,也是人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况且,国民教育本来就不仅仅指高等教育。
事实证明,根据自己实际和特长读技校、职校,很多时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今社会缺的不是本科生、研究生,而是技术人才。就连一些已经取得本科毕业证的学生,因为找工作的需要,也到技校、职校去“回炉”学技术。现在,横亘在很多学生、家长心里的一道坎,就是对技校、职校的偏见。这“偏见”的背后,是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不了解。而要破解这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然而,如果说大众对于技校的偏见仅仅是一面之词,也过于牵强。因为,很多在技校上学的学生也曾抱怨自己身在蓝翔技校却少有碰到挖掘机的机会,这样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报考技校的障碍。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时又无奈地为这种限制增加新砝码。
我们乐见北大的学生转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学生,甚至在职技工凭实践创新获得北大的认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经过复杂的协调和艰难的转变。只有每一位决定学生人生发展的当局者都拿出勇气,敢于摆脱功利窠臼,敢于进行创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学习的立交桥,最终实现“车来车往”。
摘下有色眼镜,让“高大上”与“屌丝”做朋友
我们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好事情。如果说北大校园里“学霸”成堆,可能让这位来自偏远地区的尖子生不够自信,那么,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里,周浩不但重拾了自信,而且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这对他的成功自然大有裨益。虽然这只是个案,并不需要我们做过份解读,但为什么北大没能给极少数“水土不服”的同学带来归属感,而一所技校却成功地给了他很强的归属感呢?北大也许应该从这个“狗血剧情”里悟到一些东西。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在报考大学时多倾听同学们的心声,让他们自己来决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想法。
“技校不如名校、干技工不如坐办公室”是社会长期形成的偏见。实际上,两者之间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并不是指需要博士类人才,技工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有一席之地,只要你兴趣足,能力够,即使在技校也一样能扬名天下!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弃北大读技校”之类的事情很快将不会再成为新闻。更何况,从现在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技术型人才的“钱途”其实更有保障。就业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去技校回炉的想法,有人已经付诸行动,并且还真的找到了收入不菲的理想工作。
学历、名校、成功,并非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选择,只要自己喜欢,只要不违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读名校是一种追求,读技校也是一种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条直线,难免有些曲折。也许正是在这些起伏当中,我们才可以窥探到人生的本质,才能在迷雾中探寻到我们的指路明灯,追寻着我心目中的灯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失败之后,仍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及时调整自己的航向,这样只能一错再错。在人生之旅当中,在持续的奔波之余,及时的调整一下思路,整理一下行囊,也许会领悟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