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要过早地去干涉和暗示。因为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纠正错误中逐渐形成的。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如果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教学时小心翼翼、时时暗示, 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 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表面上看, 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但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无法体验探索的过程。
例如, 教学《对称》中, 我是以“剪对称”的操作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是对称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去剪。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剪: 先对折、再剪(不能剪着中间的对称轴),这样就容易剪出对称的图形;有的学生不会剪:拿着纸,用剪子随便剪来剪去, 结果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怎么办?如果这时候由老师告诉他方法,那么教师的讲授就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印象也不深刻。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就组织学生自己介绍怎么剪的,并展示给大家看。先由很难剪出对称图形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方法,再由能剪出对称图形的同学介绍方法。不会的同学在倾听同伴的发言、观看同伴的操作示范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做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很深刻地领会了“对称的秘密”──先对折、再剪。从而达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当同学们都能剪出对称的图形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些图形中间有一条线,有一条折痕。水到渠成引出了“对称轴”的概念,然后同学们动手在自己的图形中画一画对称轴,在观察、操作中加深了“对称”知识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了:过程性目标,即让学生去“经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折、去剪、去争论、去交流,这样对称的秘密是越辩越明,学生学习的信心是日益俱增。学生真正的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是无法估量的。
当学生发现了对称的秘密,认识了对称轴之后,我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猜一猜、折一折,二是说一说、指一指。以此来强化“对称”、“对称轴”的概念,拓宽学生对“对称”知识的体验。
学生们先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各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再动手折一折、指一指、说一说。从而认识到:一些对称的图形有几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拓宽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让他们的猜测得到验证。我运用了多媒体的声、形、动的特点,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当电脑形象地说出:我也画累了,不想再画了的时候;当画面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对称轴时,学生的极限思想得到了培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无限”的魅力,这是常规教学、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学习的动力、欲望被点燃后,再投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长期下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课改就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要过早地去干涉和暗示。因为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纠正错误中逐渐形成的。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如果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教学时小心翼翼、时时暗示, 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 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表面上看, 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但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无法体验探索的过程。
例如, 教学《对称》中, 我是以“剪对称”的操作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是对称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去剪。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剪: 先对折、再剪(不能剪着中间的对称轴),这样就容易剪出对称的图形;有的学生不会剪:拿着纸,用剪子随便剪来剪去, 结果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怎么办?如果这时候由老师告诉他方法,那么教师的讲授就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印象也不深刻。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就组织学生自己介绍怎么剪的,并展示给大家看。先由很难剪出对称图形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方法,再由能剪出对称图形的同学介绍方法。不会的同学在倾听同伴的发言、观看同伴的操作示范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做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很深刻地领会了“对称的秘密”──先对折、再剪。从而达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当同学们都能剪出对称的图形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些图形中间有一条线,有一条折痕。水到渠成引出了“对称轴”的概念,然后同学们动手在自己的图形中画一画对称轴,在观察、操作中加深了“对称”知识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了:过程性目标,即让学生去“经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折、去剪、去争论、去交流,这样对称的秘密是越辩越明,学生学习的信心是日益俱增。学生真正的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是无法估量的。
当学生发现了对称的秘密,认识了对称轴之后,我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猜一猜、折一折,二是说一说、指一指。以此来强化“对称”、“对称轴”的概念,拓宽学生对“对称”知识的体验。
学生们先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各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再动手折一折、指一指、说一说。从而认识到:一些对称的图形有几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拓宽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让他们的猜测得到验证。我运用了多媒体的声、形、动的特点,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当电脑形象地说出:我也画累了,不想再画了的时候;当画面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对称轴时,学生的极限思想得到了培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无限”的魅力,这是常规教学、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学习的动力、欲望被点燃后,再投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长期下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课改就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