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从4个层面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紧抓关键环节,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健全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设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0)04-0028-06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and value leading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o educ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the new era to serve for the national renewal,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lead the whol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It should consider four level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grasping the key poin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eaching design and deep integration with core values.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iton; Personnel training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育人始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各高校普遍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步伐,探索了许多成功的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系统、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等各领域、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必然性,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必要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从尝试探索阶段向高水平发展阶段迈进,既表现出整体向好的发展势头,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专业,构建了体现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实现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肤浅化和非规范化等现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突出技术性、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性内容的传授,对于思想政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融合关注少、用力小,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注重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构建,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或价值引领的内容。
  1.1 重知识技术层面,轻价值引领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理论教学、项目分析和实践实训等环节,突出表现为片面重视创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忽视了价值理性的根本指导作用。在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重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还未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其他各类创新创业教材和高校教学计划大多停留在企业概念、创业企业类型、成功创业者的特征、创业机会与机会识别、创业风险与融资技巧、创业模式设计、创业流程和步骤等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层面。在实践引导上,从创意的产生、项目形成、项目培育孵化到最后创业项目对接资本和市场,更偏重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1.2 就业型、获利型多,解决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少
  目前,就业工作考核的压力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一些高校过度重视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和项目的快速成长,突出对创业成功学生的宣传,而对学生创业项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引领重视不够。部分学生虽有美好梦想和青春激情,但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和永不服输的意志,创业往往会选择短期获利多、就业快的项目,而对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思考不多。另外,創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科学教育体系,多数高校局限于狠抓学生创业项目培训和创新创业比赛,许多学生为获奖而比赛、甚至为比赛而比赛,功利心较强,急于求成,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容易走偏。   1.3 表面化、浅层次化多,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感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1]。企业家要“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2]。反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课程设计、项目培育还是在实践环节中,对创业者进行精神层面的引领、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校很少。许多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多为选修,多数学校只是开设简单的创业导论性课程,以教授创业教育入门知识为主;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多以教学型为主,纸上谈兵多,实践经验少。课程内容多为知识、方法、技术类,与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相关的课程很少甚至没有。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必然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被提高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的高度,其丰富内涵和使命任务不断深化拓展。1998年,部分高校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开设了创业基础课。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社会普遍呼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度关注。同年12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既担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又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其逻辑必然性。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时代新人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创新创业教育契合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从本质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将有价值的想法变为现实,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维方法和实践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谓“课程思政”,强调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立德树人。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育人的价值取向上是高度一致的。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制度要求
  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每一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即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使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新课、开展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合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既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又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3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这既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基本遵循。
  2.3 “课程思政”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载体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要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窗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客观上讲,由于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时间短,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育人水平,实现“双创”教育对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双创”课程教学一线教师和“双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既然双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必将涉及学生的人格、价值、精神的深层次塑造,而思政教育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它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良好人格,造就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着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发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思政元素、思政理念和思政模式,并有机融入到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突出主渠道育人的作用,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衍生功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合力育人效应。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作用。因此,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经济社會发展和国家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方向
  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面: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事关“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为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根本问题,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价值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理直气壮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体现政治的方向性。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小麦灌浆期”, 大学生创业需要科学回答为什么创业、怎样创业和为谁创业的根本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问题。换言之,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和创业结果的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价值观偏差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创新创业目的,厚植家国情怀、集体观念,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培育企业家精神,实现个人创业梦与中国梦相贯通。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价值需求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态;另一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在满足生存、温饱、安全等基本需求后,人便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持,而且更需要价值和情感的激励与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向性引领和强大的内动力,使其保持创业激情与活力;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要求大学生树立守法意识、合法经营,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防护外衣,满足了大学生创业的内在价值需求。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方向性、总体性、原则性的引导与教育,它凝练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进入大学生头脑,进入创新创业实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需要从4个层面统筹考虑、系统推进。
  4.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实施效果的客观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需要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成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总体规划,搞好整体部署,统筹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加强检查督促。成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吸收学生处、教务处、各学院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明确职责分工,分解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互相监督、协调配合的作用,科学评估本学校、各部门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绩与问题,尝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4.2 紧抓关键环节,提升教师素质
  推进“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课堂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教师必须牢牢占领这一思想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目前,许多高校还未将“课程思政”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少。因此,高校教师要转变以往“知识传授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传统观念,着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渗透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强化教师的阵地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不间断地加强对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普遍对教师进行思想发动和教学演练,实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起研讨交流、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4.3 推进课程改革,健全课程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中,渗透到创新创业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模块设置中,按照创新创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培塑综合衡量的原则进行考核评估,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上,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工具、创业能力等主干课程,抓紧补充设置企業家精神、企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创业法务等相关内容的课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融入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其由情感认同外化为行动自觉。
  4.4 加强教学设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1 国家层面: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家国情怀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对于每名创业大学生来讲,创业离不开外部的技术支持,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如果这种支撑力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和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那么这种家国情怀会激励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本领,成为堪当大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及项目培育等各个方面,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中国梦与个人的创业梦相结合,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更加准确地对自己进行目标定位。   4.4.2 社会层面:培养以遵纪守法为核心的公德操守
  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商业利润获取、盈利途径模式等与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紧密相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某些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打擦边球”“钻政策漏洞”等现象,这些“技巧”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侥幸地“获利”,但终归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在創新创业活动中,要依法办事,依法纳税,正确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培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守牢做人做事的底线。此外,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还应当注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以遵纪守法为核心的公德操守,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强学生抵制诱惑的免疫力。
  4.4.3 个人层面:培养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担精神、社会责任感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追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指出,“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6]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企业家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体现,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创业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形成求新、求变、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精神面貌,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2).
  [2]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3-09(2).
  [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0-05-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6(1).
  (责任编辑  白丽媛)
其他文献
[摘要]景区社区一体化是在保障社区原有权利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景区的吸引物与服务功能,创造旅游收入来实现乡村振兴。以西江千户苗寨景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景区社区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模式的发展基础是景区与社区空间位置的融合,关键是社区功能与景区功能的融合,核心是传统治理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景区同社区形成良好的“契约关系”,以期为类似的景区社区一体化区域发展提
期刊
[摘要]紧凑城市以实现土地与能源节约、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城市運行效率为最终目标。从空间利用、社会发展、环境生态等三大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元逐步回归线性模型,测算2008年、2011年、2014年及2017年济南都市圈6市1县的城市紧凑度空间演变特征,探讨影响区域和城市紧凑度研究的因素,研究发现:1)影响济南都市圈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紧凑和人口紧凑,与现阶段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状
期刊
[摘要]书写方式的变革要以人为本,适当兼顾计算机信息处理。词式书写不具备理论研究价值,全面分词连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比较低,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层面难以闯过起步关。我国大陆盲文实行全面分词连写,对盲文编校专业人员的难度非常大,普通盲人更是难以承受。如果对汉字文本仅在专有名词和有歧义的关键节点进行分词,分词率控制在1%以内,对现有习惯冲击小、可行性高、效益大。借鉴藏语的间隔号,比空格的接受度
期刊
〔摘要〕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满足了苏联提出战后在中国东北享有特权的要价,美国和英国也获得了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苏联则同意对德战争胜利后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日记》《蒋经国自述》及《艾登回忆录》都对《秘密协定》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证明在美苏强权政治的压力下,中国与苏联通过谈判,苏联获取了比《秘密协定》还要多的好处。《秘密协定》无
期刊
[摘 要] 如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正逐步成为高校学术界关注探讨和研究阐释的热点问题。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体现责任与担当的家国情怀、优秀的个人品格和全面的科学观等。这些元素在专业课中的融入途径有知识本身挖掘、知识模块整合、知识发展应用、知识前沿追踪以及知识呈现“中国化”等。以经济学类专业课程为例,阐述如何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
期刊
[摘要]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受到社会学及教育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在特殊人群尤其是智力障碍人士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具备生存技能、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诉求。关注并分析学习能力、技能掌握水平及职业能力等,可以有效地进行问题诊断、差异教学和职业引导。多元化、系统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构建以生涯发展为指引的系统评价结构及量化指标体系,实施多阶段、多
期刊
〔摘要〕文章设计了以概念映射模式为基础的语域分析方法,比较了商务话语和健康话语中的[战争]隐喻。结果表明,在语言层面上,后者比前者使用了更多、更动态及更具体的隐喻词语;在思维层面上,前者中的[战争]隐喻映射突显“战争的计划性”而后者突显“过程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在交际层面上,前者的[战争]隐喻传递的评价意义为{中性:情感——渴望}而后者传递的评价意义为{消极:判断——危险}。这种基于概念映射模式的
期刊
〔摘要〕文章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为中国学者介绍经过语义化的英语语气系统网络,其二是说明以新的语气系统网络替代之前旧的语气系统网络的重要性。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一至四章,通过介绍本文的研究方向,回答关于语气系统的三个问题,回顾早期对语气系统的语义化描述,并阐释影响语气系统语义化进程的因素,从而说明第二个目的。第一个目的由较长的第五章实现,它和附录一起构成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呈现了一个全新的经过语义化的
期刊
〔摘要〕第二十五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高层论坛于2018年6月9日—10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邀请到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和汉语学界知名学者13位。相关主旨发言采用功能视角,围绕汉语句子的定义、结构、成分、分类、功能、划界、语法地位、语气等方面问题展开探讨。本次论坛为功能语言学和汉语学界的各位同行深化研究、增加共识搭建了交流平台,对国内功能语言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虚拟现实、三维图形和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博物馆展览展示领域。高校博物馆的功能是教育、研究与传承,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受众创造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沉浸式体验,促进了高校博物馆功能和价值的有效实现。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实践,立足于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博物馆工作中的运用,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体验价值4个维度来分析如何利用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