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了方向和动力,学生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情境。通过呈现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课前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某珠宝店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3个嫌疑人的身高分别是155厘米、175厘米、190厘米。名侦探福尔摩斯一到,他只是量一量脚印的长为25厘米,就果断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从而锁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这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后纷纷举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质疑。有的学生说:“我猜脚印的长可能与身高有关。”有的学生说:“脚印的长与身高可能有比例关系。”有的学生说:“脚印的长与身高是不是有倍数关系?”……通过这一教学情境,既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从中初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挖掘教材的探究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点具有可知性和挑战性,是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困惑点等进行自主探讨、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与自身认知相模糊的问题,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以教材当中的问题3和问题4为例。有的学生说:“足球比赛的分数比2:0与数学上的比2:0一样吗?”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足球比赛的分数比2:0,它是表示两队比分相除吗?经讨论,有的学生说:“足球比赛的分数比2:0,这个比它不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的学生说:“体育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此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纷纷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又提出:“比号怎么写,与标点符号‘冒号’写法相同吗?”有的学生说:“有没有三个数的比?”有的学生说:“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紧接着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再集体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练习素材的创造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挖掘课本中练习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问题意识。
(一)在教材习题中举一反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习题,进行二次创造,给学生提供提出数学问题的平台,让学生从多個角度看问题,从一个现象或结果举一反三,想到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思路。例如,教材“练一练”第2题: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笔者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的学生说:“甲工作3小时,乙工作4小时,求甲乙工作时间比。”有的学生说:“操场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为3∶4.”有的学生说:“做混凝土时,沙子和石头的比是3 ∶ 4”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式和应用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在素材改造中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创造,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挖掘素材中的问题因素,变“一题一问”为“一题多问”,提高习题的利用价值,使练习素材成为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机载体。例如,教材“练一练”第4题,根据信息写出比:六年级二班共有40名同学,其中男生18人,女生22人。笔者隐去条件“共有40名”和问题“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如“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多少?”“男生人数与全部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等。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四、挖掘课堂的反思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是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心理进行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很好地理解问题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例如,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说:“学习比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比?”有的学生说:“既然有两个数的比,有没有三个数、四个数以上的连比呢?”有的学生说:“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有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也有比的性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表扬。通过挖掘课堂的反思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反思,在反思中质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质疑能力也会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实际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问题往往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选取了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课堂教学案例,课堂中通过学生的提问,有效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情境。通过呈现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课前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某珠宝店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3个嫌疑人的身高分别是155厘米、175厘米、190厘米。名侦探福尔摩斯一到,他只是量一量脚印的长为25厘米,就果断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从而锁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这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后纷纷举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质疑。有的学生说:“我猜脚印的长可能与身高有关。”有的学生说:“脚印的长与身高可能有比例关系。”有的学生说:“脚印的长与身高是不是有倍数关系?”……通过这一教学情境,既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从中初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挖掘教材的探究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点具有可知性和挑战性,是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困惑点等进行自主探讨、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与自身认知相模糊的问题,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以教材当中的问题3和问题4为例。有的学生说:“足球比赛的分数比2:0与数学上的比2:0一样吗?”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足球比赛的分数比2:0,它是表示两队比分相除吗?经讨论,有的学生说:“足球比赛的分数比2:0,这个比它不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的学生说:“体育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此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纷纷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又提出:“比号怎么写,与标点符号‘冒号’写法相同吗?”有的学生说:“有没有三个数的比?”有的学生说:“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紧接着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再集体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练习素材的创造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挖掘课本中练习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问题意识。
(一)在教材习题中举一反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习题,进行二次创造,给学生提供提出数学问题的平台,让学生从多個角度看问题,从一个现象或结果举一反三,想到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思路。例如,教材“练一练”第2题: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笔者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的学生说:“甲工作3小时,乙工作4小时,求甲乙工作时间比。”有的学生说:“操场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为3∶4.”有的学生说:“做混凝土时,沙子和石头的比是3 ∶ 4”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式和应用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在素材改造中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创造,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挖掘素材中的问题因素,变“一题一问”为“一题多问”,提高习题的利用价值,使练习素材成为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机载体。例如,教材“练一练”第4题,根据信息写出比:六年级二班共有40名同学,其中男生18人,女生22人。笔者隐去条件“共有40名”和问题“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如“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多少?”“男生人数与全部人数的比是多少?”“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多少?”等。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四、挖掘课堂的反思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是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心理进行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很好地理解问题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例如,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说:“学习比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比?”有的学生说:“既然有两个数的比,有没有三个数、四个数以上的连比呢?”有的学生说:“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有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也有比的性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表扬。通过挖掘课堂的反思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反思,在反思中质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质疑能力也会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实际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问题往往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选取了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课堂教学案例,课堂中通过学生的提问,有效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