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形象性、综合性。情感教学对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情感教学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学修养、广博的知识技能、合作探究、想象入境、习作模仿等途径实现。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是一种心灵关爱的感动。当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彼此关爱、尊重时,爱就在彼此间传递共鸣,和谐之花便能在课堂上绽放。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肩负着聆听爱的呼唤,打造和谐语文课堂的重任,就请以尊重关爱学生为线贯穿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让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笔者始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就从一句表扬、从竖一个大拇指开始,学会尊重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学会关爱学生幼小的心灵。课堂上,“请”字不可少,“棒极了”锦上添花,“有进步”鼓舞人心,“对不起”如坐春风,这些温情的语言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肩膀、做个“OK”手势、递个微笑等动作能融化师生间的坚冰。
教育是什么?笔者认为教育就是爱,是一种无声的等待。笔者相信只要教师用爱的阳光、爱的雨露去温暖和滋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是教师教学中的主体,由于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决定了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教者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学生不爱发言,这时笔者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学困生。
2 完善自我,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这三方面的素质的教师就会有他的个人魅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教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爱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笔者在教学歌剧《白毛女》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教学话剧《陈毅市长》时,又用浓郁的四川方言表演陈毅的台词;在教学小说《孔乙己》时,特意绘制一幅《孔乙己落魄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个人魅力形成的关键。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教师都应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寓情感于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授课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听课的情感投入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各种教学手段中去。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真挚、谦虚、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一经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如有的学生说喜欢教师的微笑,不喜欢教师生气或严厉的样子,看到教师的微笑他们会消除紧张感,投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动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可以在课堂上形成直接的师生情感交流——喜、怒、哀、乐,创造出轻松的言语交际环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在授课时更应注意情思、情趣等感情投入。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3 以境引情,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具体形象的实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起学习的悬念和思考,激起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中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处在成长阶段,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鲁迅的小说《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一群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学生生活环境不一样,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读起来感觉就是描述自己的生活,没有这种体验的读起来很枯燥。因此,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笔者在教学《沁园春
1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是一种心灵关爱的感动。当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彼此关爱、尊重时,爱就在彼此间传递共鸣,和谐之花便能在课堂上绽放。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肩负着聆听爱的呼唤,打造和谐语文课堂的重任,就请以尊重关爱学生为线贯穿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让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笔者始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就从一句表扬、从竖一个大拇指开始,学会尊重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学会关爱学生幼小的心灵。课堂上,“请”字不可少,“棒极了”锦上添花,“有进步”鼓舞人心,“对不起”如坐春风,这些温情的语言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肩膀、做个“OK”手势、递个微笑等动作能融化师生间的坚冰。
教育是什么?笔者认为教育就是爱,是一种无声的等待。笔者相信只要教师用爱的阳光、爱的雨露去温暖和滋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是教师教学中的主体,由于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决定了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教者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学生不爱发言,这时笔者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学困生。
2 完善自我,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这三方面的素质的教师就会有他的个人魅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教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爱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笔者在教学歌剧《白毛女》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教学话剧《陈毅市长》时,又用浓郁的四川方言表演陈毅的台词;在教学小说《孔乙己》时,特意绘制一幅《孔乙己落魄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个人魅力形成的关键。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教师都应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寓情感于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授课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听课的情感投入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各种教学手段中去。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真挚、谦虚、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一经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如有的学生说喜欢教师的微笑,不喜欢教师生气或严厉的样子,看到教师的微笑他们会消除紧张感,投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发自内心的、纯真的、动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可以在课堂上形成直接的师生情感交流——喜、怒、哀、乐,创造出轻松的言语交际环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在授课时更应注意情思、情趣等感情投入。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3 以境引情,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具体形象的实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起学习的悬念和思考,激起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中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处在成长阶段,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鲁迅的小说《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一群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学生生活环境不一样,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读起来感觉就是描述自己的生活,没有这种体验的读起来很枯燥。因此,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笔者在教学《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