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形势下,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正向纵深挺进。中国出版产业无论是转企改制、资本运营,还是“走出去”,在2010年都发生了不少引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本刊听取了20多位出版业内人士和资深编辑的意见和建议,精选出18个2010年度出版新闻关键词进行解读。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2010年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修编年,在各级政府主政者的工作指导意识里,相当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订,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同时它又是分属几个部门管理的由若干个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其中,出版业是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向来是十分稳定,当然,稳定本身也意味着发展相对迟滞。然而出版业在2010年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社会上传出了较大声响。全国581家图书出版社中,除盲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军队等部分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外,有528家经营性出版社要转企改制,到2010年底已完成435家,其余93家正在进行中,完成转制率99%。在这一过程中,属性由事业到企业,变化不可谓不大,但转企实施的过程相当平稳和顺利,由此可预见,在今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出版业有望成为依然稳步发展而少出风险的一个部分。所以,如何能在转企改制的大举措安全着陆之后,在适应“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的正途上先行一步,将决定国有出版社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步伐。
「给力」的2010
《图书公平交易规则》
中国书业首部市场行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的问世,算得上是2010年元月的一件大事。它是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历时两年反复修改,最后在全国图书订货会期间联合发布的。规则引起沸腾热议的,是规定不得低价倾销新书,要求出版一年内的新书(以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所标定实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时,最多享受8.5折优惠。
该公平交易规则一出台,其所明显倾向于保护传统书店的成分,令自网络书店出道以来便一直受其压迫的传统书店出了一口恶气。不过从见诸媒体的反应来看,传统书店和出版社发行部门的反应却是漠然、支持、反对各占三分之一。细考此规则,虽然行文相当规范严厉,措施也尽量参照了发达国家的惯例,但其作为行业规则的身份,决定了它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规则“实施”以后,各大网上书店不为所动,甚至年底更祭出“限时秒杀”的低折扣促销,这可是传统书店无法比拟的电子商务必杀技!以当当网和卓越网为例,7折、6.5折的新书折扣醒目地出现在首页上,王蒙、严歌苓的新书折扣都在6折左右。
也许,对朝气勃发而且带给读者太多便利的网络书店的优势,传统书店更应该在图书成本等方面着手,再辅之以其他种种努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的公平竞争行为?有时,人在压力下才会爆发出不平凡的潜能,传统书店自不例外——不在压力下奋发,就在压力下压死。退一步说,倘固守此一规则,违反便要严惩的话,那么近年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恶果:读者欲求合法的优惠而不可得,便只好咬咬牙,转而去向盗版书摊奉献银两了。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
作为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与第一届相比,目前启动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奖励数额从200个增加到了240个,其中,出版物奖120个,包括图书奖6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奖20个,印刷复制奖10个,装帧设计奖1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70个(含优秀编辑奖25个),并增设期刊奖20个。
每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都是对国内出版方阵的一次大检阅,它在推出一批好书的同时,也会推出一批恪守学术良知、笃实求真的学者,对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出版社多元布局产品结构、多出学术精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业内人士总期望它能起到更多的推手作用,比如说,对于跨步进入资本运营时代的中国出版业而言,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大奖是否真正能够引导出版机构进入竞争程度升温、利益来源多元、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体制日趋灵活的“资本时代”?
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前夕,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发布。本次调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执行样本城市57个,覆盖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收回问卷22164份,最终有效问卷19005份。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4386个,占23.1%,农村样本比例为26.1%,经过加权,可推及全国11.84亿人口。
据本次调查,2009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中,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2.0%,比2008年同比增长2.3%。令人反思的是,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每天上网时间为34.09分钟,数据之差反映出纸媒与网媒的紧张态势。与此同时,高定价再次成为图书业的软肋,调查显示,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希望定价在20元以内的国民占到70.5%,受访者能接受的图书平均价格为11.7元。在纸价上涨等因素下,国民希望图书价格与出版社定价差距进一步增大。
从国民对自己阅读情况的评价看,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32.1%。这说明,读者对读书还有很大需求,图书业尚存巨大发展空间。但我们也看到问题的存在,在阅读人群中,深度阅读和精阅读减少,娱乐阅读和浅阅读增多。抛除社会转型等宏观因素不论,很显然,这种情况与出版界存在大量泡沫图书不无关系。困在“市场利益怪圈”中不能自拔的国内出版业,终于在多年的犹豫不决之后,尝到了自己种植的恶果。反观我们的出版现状,一些内地出版社出于利润考虑而不愿出版的学术、文学、历史著作,却屡屡被港台出版机构看好。这是市场竞争中出版社的生存悖论,还是受众阅读兴趣的偏离?也许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停滞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而应该在这些“两难”问题上寻求突破。
「给力」的2010
出版物首次成为世博特许商品
世博会常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驿站,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世博会出版物围绕世博主题、上海元素、中国文化三大核心内容进行,不仅品种多样,而且特色鲜明。突出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鲜明地反映上海世博的特色,强调城市多元化的融合、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经济的繁荣与美好城市社区的重塑。在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同时,也展示了当代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成就。
上海世博会毫无意外圆满收官,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严密组织和广泛动员的能力都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出版物158年来首次成为世博特许商品,其意义不仅在“世博选题”策划生产获得官方认可,更彰显出大国崛起应有的气度和包容。众所周知,我国出版环节行政审批多、管制严,出版编印发进口环节均需审批,获得行政许可才能从事经营,否则即面临行政甚至刑事处罚。面对众多国外参展商,要求其按照现有程序参加培训并获得行政许可显然很不方便。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新闻出版局专门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对进口环节由中图上海公司专门负责审读,而零售环节则基本放开。各参展方和受其委托的第三方,只要完成工商登记,即可在园区内从事出版物零售业务。同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在参展者服务中心和园区内专门进行指导、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参展方和受其委托的第三方也严格遵守中国法律,原本担心的一些情况没有出现。出版物世博特许和相关经营活动的成功运作,为今后大型展会和活动探索出一条中外各方都能接受的程序和标准,为中国和世界共融互通建立起基本的模板,提供了有益经验。
中国已经成为电子阅读器最主要的增长市场,以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购买意愿看,只要价格持续降低,电子阅读器出货量有可能在几年间赶上或超过美国,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阅读器市场。以汉王、ECO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以世纪、读者为代表的出版企业,以盛大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已推出自有品牌的电子阅读器,并宣称已和版权方深度合作,在阅读器中植入正版内容。电子阅读器的悖论是,开放平台和通用格式必然导致盗版蔓延滋生,而专用软件和深度捆绑则需要盛大这样渠道、资源都极为丰富的企业才有能力办到。不过,盛大也难以复制苹果在ITURNS上的成功,电子阅读器有可能成为稳定市场份额的工具,却难以成为新的增长点,甚至会出现电子书业务增长,盛大文学收入下降的收入转移现象。至少从目前来看,关于正版内容的号召宣传大部分是支持电子阅读器高定价的借口。版权资源大致上看,无非专业图书、畅销书和教育图书三大类,专业图书读者对象相对固定,发行量通常不大,难以支撑起较大市场;畅销书是出版企业盈利重点,不可能在推出纸质图书的同时在电子阅读器上大量发行廉价电子版,而一段时间以后盗版必将蜂拥而上,电子版很难再定价出售;教育图书尤其是教材教辅是许多地方出版体系的支撑,“电子书包”有可能重创已经岌岌可危的出版格局,必将遭致群起反对。再加上电子阅读器本身功能单一、集成度低,在平板电脑普及的情况下可替代性极高。总体判断,电子阅读器有可能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但很难成为替代纸质阅读工具、重构出版格局的新生代工具。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累计出版电子书60万种,销售手持阅读器70万部,电子书产值14亿元。有人预计,2010年我国电子阅读器销量将达到300万台,销售额将达60亿元。与此同时,电子书市场上内容制作水平不高、格式不统一、版权保护缺乏、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也在抑制行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19日,旨在加紧研究制定推出电子书内容国家标准的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首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确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为组长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宏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6家为副组长单位,首批成员单位50余家。会议公布,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将充分体现内容的核心地位,以内容为中心,构建标准体系,初步分为基础性标准、通用性标准、内容质量标准、内容格式标准、内容平台标准、版权保护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若干大类。
去年10月20日在苏州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电子书产业标准高峰论坛”上,台湾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表示亦将参与电子书设备标准的制定。电子书内容“国标”的出台将与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一起分别从上游和下游对电子书产业进行规范。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指出,电子书内容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内容资源在电子书产业的核心地位,从内容格式标准、质量标准入手制定内容平台标准,然后才是版权保护标准以及其他通用性标准的建立。
养生书乱象
从刘太医的骨头汤肉皮冻到五行蔬菜汤,从生食泥鳅到固元膏,渐次发展到生吃茄子、绿豆汤的养生主旋律,与此养生热潮相伴的,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从手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等动辄畅销数百万册的养生类图书充斥着书市。每一次的养生热潮都在显示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显示出人们对于健康知识的匮乏,其心理根源在于中国人在接受健康信息方面有一种取巧偏好,总希望以最不费钱的办法,获取长命百岁的“绝招儿”。每本畅销书的封面广告语都告诉读者只要买下这一本书,一切“包好”,比鲁迅小说《药》里华老栓买的血馒头还管用,——当然,如果该书又出了第二部、第三部,你也有义务买下去,直到这书被宣布为“伪保健书”,被书中的伪中医知识骗得七荤八素的中老年读者才被告知:自己奉若神明的这些“养生大师”大多连“中医师资格”都没有!随着“神医”张悟本的标志性倒下,养生书的是是非非也浮出水面,原来这竟然是一片“大师”帽子乱飞、缺乏必要监管的市场。
国人爱说的一句话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和对养生知识的鉴别力却是相当有限,尽管就养生的学问来说,中国人绝对是全世界一流,但在养生书宣传的伪知识面前,大众的判断力全面失灵。道理很简单,这些养生大师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背后都有长长的利益链。
去年6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养生保健类图书提出了四项管理措施:加强出版规划与指导,提出出版资质管理办法,定期检测出版物质量,制定学术质量与审读标准,这被媒体誉为“四记重拳”。客观上看,总署的规定大有必要,但实现起来有难度,比如专家有限,管理成本高,而且当出现观点与门派之争时,由谁来做裁判呢?最终裁决就肯定是最公正、最科学的吗?早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曾表示,将制定健康养生类书籍的出版准入门槛,后来不了了之。养生书之乱象不是单靠总署一家机构轻易治得了的,其病源复杂,必须依靠多个部门“会诊”,多管齐下。
「给力」的2010
电子阅读器混战
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
「给力」的2010
中央部委社转企
出版社转企是一个喊了多年的老话题,无非就是三个问题:转什么?怎么转?转企之后怎么办?在2009年年初举行的“2009书业营销创新论坛暨2008中国图书榜中榜揭榜盛典”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陈海燕曾对“出版社转企”有一次畅谈,他认为中国出版业正在步入一个充满风险、挑战与机遇的非常时期,面临着以事转企为核心目标的体制创新、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创新和主要由信息技术所推动的业态创新三大任务。他还提出了国企病、民主集中制、利益分配不以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基准、生产本位、编辑重心、小而散、产品与资本单一、压制民营书业等传统出版业的十大弊端。
中央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后环节。24家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结束,标志着出版单位改制工作即将画上句号。中央出版单位在专业图书出版上具有很大优势,世纪之交的几年,以外研社、机工社、化工社为代表的中央出版单位异军突起,销售达到10个亿左右,对地方市场(尤其是专业图书市场)产生严重挤占效应。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铺开后,地方出版集团发展势头很快,资产和销售大增,甚至还出现了地方集团对中央出版单位的重组,如江西集团对和平出版社,吉林集团对工商联出版社等。这两次重组虽然形式大于内容,但从地方出版集团重组中央出版单位的角度看,是实质性的,这也是“早改早主动,晚改晚被动”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央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其在专业出版领域的巨大优势可能会发挥出来,从而重新回到出版产业舞台中央。此外,转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活力充沛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真正网聚人才、激发创意、畅通渠道,成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文化企业。
百度文库版权之争
百度文库上线一年文档数即突破千万,并且仍在以每天6万件以上的数量高速增加,最终引来盛大高调维权、文著协强硬声明和舆论热议。按照百度的公开数据,百度文库有80%以上的内容属于教育资料,只有8%左右的内容为文学类,且95%的版权投诉均已处理。但就是这8%的内容,让以盛大为代表的版权方(包括版权代理方)寝食难安。从盈利模式上看,盛大的盈利模式是付费阅读,少数需付费的连载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点击和流量;百度的盈利模式是广告收入,对用户完全免费提供。盈利模式的根本分歧,使其在对待版权纠纷时态度迥异。从长远看,百度显然无法把版权侵权责任永远推给用户,自己在赚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不承担任何责任。一个类似彩信式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良好执行,将在利益分配上作出规范,有效化解版权方(版权代理方)和百度之间的争议,但这将给百度文库现有的运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如对版权内容付费阅读,而且对计量的要求较高,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解决。归根结底,互联网免费午餐和版权人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取决于立法、执法和现实的多重博弈。影著协版权费事件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从国际经验看,有效的版权保护是版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欧盟为例,立法已经从事后追惩转向事前预防,从公力救济转向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并举。如鼓励著作权人在作品中增加数字保护技术,并立法规定破解此类技术行为非法,值得借鉴。
实体书店“批量死亡”
近年来,实体图书销售网点数量大幅下降。即使占据城市最佳商业位置、享有教材教辅发行利润的新华书店,也同样出现门店转租和关闭现象。书店式微,表面上看是城市房地产价格高速上涨和网络书店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危机,实际上反应的是阅读率下降的不争现实。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无数人徘徊在看或者不看的选择中,没有明确阅读需求,没有强烈阅读欲望,也缺乏坚定的阅读毅力。教育程度整体提升,带来的却是阅读率和阅读能力全面下降,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文化传播、传承之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书店的存在意义巨大。从功能上看,实体书店不仅限于展示销售,更是激发阅读兴趣、交流阅读心得、推广优秀作品的文化场所,网络书店、图书馆或者群艺馆都无法取代。品味高雅的书店,更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内涵至关重要。政府应当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实体书店空间布局需求,考虑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实体书店在租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而实行的关键则是制定出一套合理、公平、行之有效的评估和监管制度。实体书店也应当积极开展多元经营,以读书活动为抓手,集聚人气、吸引关注,获得自身发展。
手机阅读是近年兴起的新型传媒业务,也是移动3G的一种新应用。依托丰富的网络内容资源,手机阅读正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崭新的传播业态,创造了一条全新的文化产业链。浙江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手机阅读基地。2010年6月手机阅读WAP和客户端产品已开始在省内试用推广,平台用户近200万。依托第5媒体手机,手机阅读使人们随时、随地、随身阅读成为可能。
在数字化过程中,究竟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曾存在争议。电信运营商的大局介入,一定程度上为争议划上句号。从产业规模看,我国现有手机用户超过7.5亿,手机功能多样化、屏幕增大、处理能力增加,都为手机阅读提供强大支撑。运营商能够通过高度集成和订制服务,集合起相当程度的用户规模,并且可能部分挤占电子阅读器市场。从产业特性看,手机阅读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使其有可能和传统阅读资源区分开来,摆脱切分效应、成为阅读市场的增量部分,这对内容资源二次开发意义重大。从本质上看,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在于内容的研发和传播,如果能在一次研发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发布、优势共享的格局,将有力增加内容提供商的盈利能力。不过,对于拥有强大投送资源和用户资源的运营商来说,内容并不是问题。实际上,由于手机阅读的特殊性,传统内容资源往往需要经过改造才能以用户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运营商除占据收费和分配模式的主导权,还拥有技术规范的制定权、用户定制的实现权,从而部分导致内容提供商丧失议价能力。尤其是在运营商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内容提供商的自主性更差、更趋弱势。如何在广泛联合的基础上增加自身议价能力,将是内容提供商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产业集聚的情况看,浙江已经拥有最大网购平台阿里巴巴,现在又引入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这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资源集聚,从而让浙江在数字出版专门领域获得显著优势。
「给力」的2010
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落户浙江
中部上市忙
至今为止,沪深股市传媒类股票已经形成了一个板块,共20家。其中真正属于出版发行业的,一共6家。分别是:出版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新华传媒、凤凰股份,另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的来看,已经小成气候。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排队等着上市的出版发行集团,还有不少。广东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挂牌成立,直指上市,中国出版集团、新华书店总店、江西出版集团、中原出版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等都剑指上市。
在上市大潮中,中部出版集团步子迈得更快。至今为止,中部已有安徽两家、湖南一家出版发行公司上市;另外,长江出版传媒重组ST源发、中原出版集团重组S*ST鑫安、江西出版集团借壳ST鑫新正在进行中。估计到今年,中部6省除山西外将有6家出版发行集团上市。这折射出出版发行企业在更高层面竞争的态势。从全国出版界来看,出版集团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的大势在未来不可逆转。出版集团纷纷上市,反映了出版界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努力,反映了这种大势。
据对全国各行各业上市公司的分析了解来看,出版业在这些年中,正在做大,但有两点明显的不足:第一,大而不强;第二,成长性比较差。包括已经上市和将要上市的出版集团,都面临这两方面的问题。这将是摆在所有出版人面前的两道难题,就看大家上市后,有哪家出版集团能够成功破解。
一年一度的作家富豪榜折射出了丰富的社会信息。
第一,中国人都打麻将去了,都搞关系去了,成人基本不看书,读书似乎只是小孩子们的事情。因此我们看到排行榜前三甲,两人是搞儿童文学的,一个搞青春文学的。因此,我们建议新闻出版署或者版协在社会上组织发起一个活动,成人每人每月读一本书。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现在正想搞文化振兴,但从这个排行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离文化振兴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甚至从各国阅读率排行来看,中国广大成人世界离文明古国之名也相差很远。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起这一项阅读活动。
第二,大众化是出版发展的潮流,它的背后是图书市场的商业化。这是大势,不可逆转。排行榜上榜的所有作家,都是面对大众市场写作的,而不是小众作家。专业化的写作,在这个榜中找不到市场。
第三,比较专业化的写作,如果借助于特殊的媒介,或者具备通俗经典易于传播的基础,也可以进入排行榜。如曾仕强、郎咸平等。这一点,表明出版社向市场转型还在进行之中。
第四,网络和电视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少作家首先不是借助于图书,而是借助网络、电视形成巨大影响,再在图书市场上形成销售高潮的。这实际上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出版的影响在削弱,不是先从图书上形成影响,而是先从其他媒体形成影响再传导到图书市场,这应该引起出版界的反思,为什么那么多出版社对市场的影响那么小?二是各出版社的编辑、营销人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为什么编辑发现不了那么好的选题和作者?为什么出版社的营销那么没有影响力?有几家出版社有像样的发行和营销?
3Q之战
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事件,应当非“3Q之战”莫属。这场战役的主角腾讯QQ和奇虎360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客户端软件。据报道,在这场战争中涉及到冲突的用户可能就达到了3亿。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3Q之战实际上涉及许多重大的法律问题,比如格式合同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隐私权保护问题、软件权保护的问题、企业不正当竞争问题、反垄断问题等。单说腾讯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强退QQ软件这一行为,从微观角度讲:一方面它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另一方面如果把QQ作为一种电信服务(即时通信工具),那它就违反了我国现行的电信条例“除出现重大变故,都应持续提供服务,不应当随意停止”这一基本原则。而从宏观角度来讲:腾讯利用QQ软件对用户的高黏粘性,逼迫用户选择QQ,卸载360,是一种赤裸裸的行业垄断行为。
面对如此复杂的系列法律问题,QQ何以全然不顾?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凸显了我国法律滞后性的弊端,导致了从业者对我国法律法规产生漠视和无惧心理。例如当专家学者用户都在声讨腾讯违约侵权时,腾讯却辩解称360是“外挂”,他们不过是按照用户协议终止服务自救而已。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目前对于什么是“外挂”(计算机和软件领域)并无明确规定,于是腾讯的行为就变得“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了。也正是因为软件行业有太多这样的空白点,类似3Q之战的事件才会不止一次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用户的电脑上上演?——早期就有安全软件相互不兼容,你安装我的就要卸载别家的;在美国就有Flash遭苹果封杀。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完善法律法规约束和明确行业公约规范的情形下,互联网软件行业从业者犹如身处“蛮荒时代”,大家各凭本领,抢占市场,进行资产掠夺。
因此,加快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行业协会或公约,才是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保证经济快速良好提高的关键。
“难产”的《文化蓝皮书》
比照往年的“产期”,这本年报性质的小册子是越来越难产了。《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执笔人张晓明认为,这种“难产”“客观上有一些原因”,比如文化产业研究的日益专业化、人们对该产业发展数据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蓝皮书档期和国家宏观数据时间上的错位等。
我们一如既往地能够从这本小册子中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的一年里所走过的轨迹。在被称为“转型之年”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文化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强力推进态势;数字新媒体受在3G拉动下出现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数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而NGB(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启动则成为去年广电行业最大的热点。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联姻,初步展现出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美好前景。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的释放对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倒逼”态势,从外向内推动文化体制自身进行改革攻坚,出版社批量转企、民间出版准入、地方电信和广电互不进入壁垒消失等都成为体制改革的亮点。《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还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5项任务,并认为在今后的5-10年,文化产业将有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不过,这份没有权威数据依托,而是从市场需求角度估量出来的报告,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履维艰。
「给力」的2010
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
文化产业“家底”
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有9大类24中类99小类,分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生产销售文化产品的相关层三层,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003年7月,在中宣部的推动和直接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参与成立了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科学界定文化产业的概念,建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文化方针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
2004年,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78万人,实现增加值1210亿元;外围层从业人员154万人,增加值627亿元;相关层从业人员475万人,增加值1383亿元。从业人员之比为31:17:52,增加值之比为38:20:42。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营业利润981亿元,增加值7630亿元。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
2010年2月,对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近40万家单位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形成了以单位个体资料为基础外加分省区市个体经营户资料的全国文化产业资料库。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其中法人单位3102亿元,个体经营户219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这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家底。
“时代出版”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11月28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现场审核,随后正式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该项认证的上市出版公司。此次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定,范围覆盖时代出版所属企业国(境)内外的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物流服务。安徽出版集团在旗下的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八家出版社、出版印刷物资公司和新九雅公司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2010年3月25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颁证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宋明昌,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等领导出席颁证仪式并为企业授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所属10家单位获颁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分证。
时代出版上市后,通过市场与产业链拓展以及资本与资源运营产出,跨地区、跨媒体发展获得突破。从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入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水平建立,不仅打造了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体系和运营机制,更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出版发展模式的全新创造。出版社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出版社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还可以提高出版社制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很好地优化出版社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顾客满意度,在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的同时,帮助出版社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出版单位向现代出版企业转变。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2010年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修编年,在各级政府主政者的工作指导意识里,相当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订,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性产业,同时它又是分属几个部门管理的由若干个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其中,出版业是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向来是十分稳定,当然,稳定本身也意味着发展相对迟滞。然而出版业在2010年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社会上传出了较大声响。全国581家图书出版社中,除盲文、少数民族文字和军队等部分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外,有528家经营性出版社要转企改制,到2010年底已完成435家,其余93家正在进行中,完成转制率99%。在这一过程中,属性由事业到企业,变化不可谓不大,但转企实施的过程相当平稳和顺利,由此可预见,在今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出版业有望成为依然稳步发展而少出风险的一个部分。所以,如何能在转企改制的大举措安全着陆之后,在适应“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的正途上先行一步,将决定国有出版社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步伐。
「给力」的2010
《图书公平交易规则》
中国书业首部市场行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的问世,算得上是2010年元月的一件大事。它是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历时两年反复修改,最后在全国图书订货会期间联合发布的。规则引起沸腾热议的,是规定不得低价倾销新书,要求出版一年内的新书(以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所标定实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时,最多享受8.5折优惠。
该公平交易规则一出台,其所明显倾向于保护传统书店的成分,令自网络书店出道以来便一直受其压迫的传统书店出了一口恶气。不过从见诸媒体的反应来看,传统书店和出版社发行部门的反应却是漠然、支持、反对各占三分之一。细考此规则,虽然行文相当规范严厉,措施也尽量参照了发达国家的惯例,但其作为行业规则的身份,决定了它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规则“实施”以后,各大网上书店不为所动,甚至年底更祭出“限时秒杀”的低折扣促销,这可是传统书店无法比拟的电子商务必杀技!以当当网和卓越网为例,7折、6.5折的新书折扣醒目地出现在首页上,王蒙、严歌苓的新书折扣都在6折左右。
也许,对朝气勃发而且带给读者太多便利的网络书店的优势,传统书店更应该在图书成本等方面着手,再辅之以其他种种努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的公平竞争行为?有时,人在压力下才会爆发出不平凡的潜能,传统书店自不例外——不在压力下奋发,就在压力下压死。退一步说,倘固守此一规则,违反便要严惩的话,那么近年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恶果:读者欲求合法的优惠而不可得,便只好咬咬牙,转而去向盗版书摊奉献银两了。
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
作为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与第一届相比,目前启动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奖励数额从200个增加到了240个,其中,出版物奖120个,包括图书奖6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奖20个,印刷复制奖10个,装帧设计奖1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70个(含优秀编辑奖25个),并增设期刊奖20个。
每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都是对国内出版方阵的一次大检阅,它在推出一批好书的同时,也会推出一批恪守学术良知、笃实求真的学者,对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出版社多元布局产品结构、多出学术精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业内人士总期望它能起到更多的推手作用,比如说,对于跨步进入资本运营时代的中国出版业而言,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大奖是否真正能够引导出版机构进入竞争程度升温、利益来源多元、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体制日趋灵活的“资本时代”?
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前夕,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发布。本次调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执行样本城市57个,覆盖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收回问卷22164份,最终有效问卷19005份。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4386个,占23.1%,农村样本比例为26.1%,经过加权,可推及全国11.84亿人口。
据本次调查,2009年我国18-70周岁的国民中,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2.0%,比2008年同比增长2.3%。令人反思的是,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每天上网时间为34.09分钟,数据之差反映出纸媒与网媒的紧张态势。与此同时,高定价再次成为图书业的软肋,调查显示,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希望定价在20元以内的国民占到70.5%,受访者能接受的图书平均价格为11.7元。在纸价上涨等因素下,国民希望图书价格与出版社定价差距进一步增大。
从国民对自己阅读情况的评价看,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32.1%。这说明,读者对读书还有很大需求,图书业尚存巨大发展空间。但我们也看到问题的存在,在阅读人群中,深度阅读和精阅读减少,娱乐阅读和浅阅读增多。抛除社会转型等宏观因素不论,很显然,这种情况与出版界存在大量泡沫图书不无关系。困在“市场利益怪圈”中不能自拔的国内出版业,终于在多年的犹豫不决之后,尝到了自己种植的恶果。反观我们的出版现状,一些内地出版社出于利润考虑而不愿出版的学术、文学、历史著作,却屡屡被港台出版机构看好。这是市场竞争中出版社的生存悖论,还是受众阅读兴趣的偏离?也许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停滞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而应该在这些“两难”问题上寻求突破。
「给力」的2010
出版物首次成为世博特许商品
世博会常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驿站,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世博会出版物围绕世博主题、上海元素、中国文化三大核心内容进行,不仅品种多样,而且特色鲜明。突出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鲜明地反映上海世博的特色,强调城市多元化的融合、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经济的繁荣与美好城市社区的重塑。在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同时,也展示了当代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成就。
上海世博会毫无意外圆满收官,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严密组织和广泛动员的能力都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出版物158年来首次成为世博特许商品,其意义不仅在“世博选题”策划生产获得官方认可,更彰显出大国崛起应有的气度和包容。众所周知,我国出版环节行政审批多、管制严,出版编印发进口环节均需审批,获得行政许可才能从事经营,否则即面临行政甚至刑事处罚。面对众多国外参展商,要求其按照现有程序参加培训并获得行政许可显然很不方便。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新闻出版局专门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对进口环节由中图上海公司专门负责审读,而零售环节则基本放开。各参展方和受其委托的第三方,只要完成工商登记,即可在园区内从事出版物零售业务。同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在参展者服务中心和园区内专门进行指导、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参展方和受其委托的第三方也严格遵守中国法律,原本担心的一些情况没有出现。出版物世博特许和相关经营活动的成功运作,为今后大型展会和活动探索出一条中外各方都能接受的程序和标准,为中国和世界共融互通建立起基本的模板,提供了有益经验。
中国已经成为电子阅读器最主要的增长市场,以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购买意愿看,只要价格持续降低,电子阅读器出货量有可能在几年间赶上或超过美国,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阅读器市场。以汉王、ECO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以世纪、读者为代表的出版企业,以盛大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已推出自有品牌的电子阅读器,并宣称已和版权方深度合作,在阅读器中植入正版内容。电子阅读器的悖论是,开放平台和通用格式必然导致盗版蔓延滋生,而专用软件和深度捆绑则需要盛大这样渠道、资源都极为丰富的企业才有能力办到。不过,盛大也难以复制苹果在ITURNS上的成功,电子阅读器有可能成为稳定市场份额的工具,却难以成为新的增长点,甚至会出现电子书业务增长,盛大文学收入下降的收入转移现象。至少从目前来看,关于正版内容的号召宣传大部分是支持电子阅读器高定价的借口。版权资源大致上看,无非专业图书、畅销书和教育图书三大类,专业图书读者对象相对固定,发行量通常不大,难以支撑起较大市场;畅销书是出版企业盈利重点,不可能在推出纸质图书的同时在电子阅读器上大量发行廉价电子版,而一段时间以后盗版必将蜂拥而上,电子版很难再定价出售;教育图书尤其是教材教辅是许多地方出版体系的支撑,“电子书包”有可能重创已经岌岌可危的出版格局,必将遭致群起反对。再加上电子阅读器本身功能单一、集成度低,在平板电脑普及的情况下可替代性极高。总体判断,电子阅读器有可能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但很难成为替代纸质阅读工具、重构出版格局的新生代工具。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累计出版电子书60万种,销售手持阅读器70万部,电子书产值14亿元。有人预计,2010年我国电子阅读器销量将达到300万台,销售额将达60亿元。与此同时,电子书市场上内容制作水平不高、格式不统一、版权保护缺乏、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也在抑制行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19日,旨在加紧研究制定推出电子书内容国家标准的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首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确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为组长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宏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6家为副组长单位,首批成员单位50余家。会议公布,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将充分体现内容的核心地位,以内容为中心,构建标准体系,初步分为基础性标准、通用性标准、内容质量标准、内容格式标准、内容平台标准、版权保护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若干大类。
去年10月20日在苏州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电子书产业标准高峰论坛”上,台湾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表示亦将参与电子书设备标准的制定。电子书内容“国标”的出台将与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一起分别从上游和下游对电子书产业进行规范。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指出,电子书内容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内容资源在电子书产业的核心地位,从内容格式标准、质量标准入手制定内容平台标准,然后才是版权保护标准以及其他通用性标准的建立。
养生书乱象
从刘太医的骨头汤肉皮冻到五行蔬菜汤,从生食泥鳅到固元膏,渐次发展到生吃茄子、绿豆汤的养生主旋律,与此养生热潮相伴的,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从手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等动辄畅销数百万册的养生类图书充斥着书市。每一次的养生热潮都在显示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显示出人们对于健康知识的匮乏,其心理根源在于中国人在接受健康信息方面有一种取巧偏好,总希望以最不费钱的办法,获取长命百岁的“绝招儿”。每本畅销书的封面广告语都告诉读者只要买下这一本书,一切“包好”,比鲁迅小说《药》里华老栓买的血馒头还管用,——当然,如果该书又出了第二部、第三部,你也有义务买下去,直到这书被宣布为“伪保健书”,被书中的伪中医知识骗得七荤八素的中老年读者才被告知:自己奉若神明的这些“养生大师”大多连“中医师资格”都没有!随着“神医”张悟本的标志性倒下,养生书的是是非非也浮出水面,原来这竟然是一片“大师”帽子乱飞、缺乏必要监管的市场。
国人爱说的一句话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和对养生知识的鉴别力却是相当有限,尽管就养生的学问来说,中国人绝对是全世界一流,但在养生书宣传的伪知识面前,大众的判断力全面失灵。道理很简单,这些养生大师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背后都有长长的利益链。
去年6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养生保健类图书提出了四项管理措施:加强出版规划与指导,提出出版资质管理办法,定期检测出版物质量,制定学术质量与审读标准,这被媒体誉为“四记重拳”。客观上看,总署的规定大有必要,但实现起来有难度,比如专家有限,管理成本高,而且当出现观点与门派之争时,由谁来做裁判呢?最终裁决就肯定是最公正、最科学的吗?早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曾表示,将制定健康养生类书籍的出版准入门槛,后来不了了之。养生书之乱象不是单靠总署一家机构轻易治得了的,其病源复杂,必须依靠多个部门“会诊”,多管齐下。
「给力」的2010
电子阅读器混战
电子书(内容)标准项目组
「给力」的2010
中央部委社转企
出版社转企是一个喊了多年的老话题,无非就是三个问题:转什么?怎么转?转企之后怎么办?在2009年年初举行的“2009书业营销创新论坛暨2008中国图书榜中榜揭榜盛典”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陈海燕曾对“出版社转企”有一次畅谈,他认为中国出版业正在步入一个充满风险、挑战与机遇的非常时期,面临着以事转企为核心目标的体制创新、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创新和主要由信息技术所推动的业态创新三大任务。他还提出了国企病、民主集中制、利益分配不以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基准、生产本位、编辑重心、小而散、产品与资本单一、压制民营书业等传统出版业的十大弊端。
中央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后环节。24家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结束,标志着出版单位改制工作即将画上句号。中央出版单位在专业图书出版上具有很大优势,世纪之交的几年,以外研社、机工社、化工社为代表的中央出版单位异军突起,销售达到10个亿左右,对地方市场(尤其是专业图书市场)产生严重挤占效应。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铺开后,地方出版集团发展势头很快,资产和销售大增,甚至还出现了地方集团对中央出版单位的重组,如江西集团对和平出版社,吉林集团对工商联出版社等。这两次重组虽然形式大于内容,但从地方出版集团重组中央出版单位的角度看,是实质性的,这也是“早改早主动,晚改晚被动”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央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其在专业出版领域的巨大优势可能会发挥出来,从而重新回到出版产业舞台中央。此外,转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活力充沛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真正网聚人才、激发创意、畅通渠道,成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文化企业。
百度文库版权之争
百度文库上线一年文档数即突破千万,并且仍在以每天6万件以上的数量高速增加,最终引来盛大高调维权、文著协强硬声明和舆论热议。按照百度的公开数据,百度文库有80%以上的内容属于教育资料,只有8%左右的内容为文学类,且95%的版权投诉均已处理。但就是这8%的内容,让以盛大为代表的版权方(包括版权代理方)寝食难安。从盈利模式上看,盛大的盈利模式是付费阅读,少数需付费的连载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点击和流量;百度的盈利模式是广告收入,对用户完全免费提供。盈利模式的根本分歧,使其在对待版权纠纷时态度迥异。从长远看,百度显然无法把版权侵权责任永远推给用户,自己在赚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不承担任何责任。一个类似彩信式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良好执行,将在利益分配上作出规范,有效化解版权方(版权代理方)和百度之间的争议,但这将给百度文库现有的运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如对版权内容付费阅读,而且对计量的要求较高,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解决。归根结底,互联网免费午餐和版权人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取决于立法、执法和现实的多重博弈。影著协版权费事件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从国际经验看,有效的版权保护是版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欧盟为例,立法已经从事后追惩转向事前预防,从公力救济转向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并举。如鼓励著作权人在作品中增加数字保护技术,并立法规定破解此类技术行为非法,值得借鉴。
实体书店“批量死亡”
近年来,实体图书销售网点数量大幅下降。即使占据城市最佳商业位置、享有教材教辅发行利润的新华书店,也同样出现门店转租和关闭现象。书店式微,表面上看是城市房地产价格高速上涨和网络书店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危机,实际上反应的是阅读率下降的不争现实。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无数人徘徊在看或者不看的选择中,没有明确阅读需求,没有强烈阅读欲望,也缺乏坚定的阅读毅力。教育程度整体提升,带来的却是阅读率和阅读能力全面下降,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文化传播、传承之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书店的存在意义巨大。从功能上看,实体书店不仅限于展示销售,更是激发阅读兴趣、交流阅读心得、推广优秀作品的文化场所,网络书店、图书馆或者群艺馆都无法取代。品味高雅的书店,更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内涵至关重要。政府应当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实体书店空间布局需求,考虑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实体书店在租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而实行的关键则是制定出一套合理、公平、行之有效的评估和监管制度。实体书店也应当积极开展多元经营,以读书活动为抓手,集聚人气、吸引关注,获得自身发展。
手机阅读是近年兴起的新型传媒业务,也是移动3G的一种新应用。依托丰富的网络内容资源,手机阅读正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崭新的传播业态,创造了一条全新的文化产业链。浙江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手机阅读基地。2010年6月手机阅读WAP和客户端产品已开始在省内试用推广,平台用户近200万。依托第5媒体手机,手机阅读使人们随时、随地、随身阅读成为可能。
在数字化过程中,究竟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曾存在争议。电信运营商的大局介入,一定程度上为争议划上句号。从产业规模看,我国现有手机用户超过7.5亿,手机功能多样化、屏幕增大、处理能力增加,都为手机阅读提供强大支撑。运营商能够通过高度集成和订制服务,集合起相当程度的用户规模,并且可能部分挤占电子阅读器市场。从产业特性看,手机阅读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使其有可能和传统阅读资源区分开来,摆脱切分效应、成为阅读市场的增量部分,这对内容资源二次开发意义重大。从本质上看,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在于内容的研发和传播,如果能在一次研发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发布、优势共享的格局,将有力增加内容提供商的盈利能力。不过,对于拥有强大投送资源和用户资源的运营商来说,内容并不是问题。实际上,由于手机阅读的特殊性,传统内容资源往往需要经过改造才能以用户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运营商除占据收费和分配模式的主导权,还拥有技术规范的制定权、用户定制的实现权,从而部分导致内容提供商丧失议价能力。尤其是在运营商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内容提供商的自主性更差、更趋弱势。如何在广泛联合的基础上增加自身议价能力,将是内容提供商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产业集聚的情况看,浙江已经拥有最大网购平台阿里巴巴,现在又引入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这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资源集聚,从而让浙江在数字出版专门领域获得显著优势。
「给力」的2010
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落户浙江
中部上市忙
至今为止,沪深股市传媒类股票已经形成了一个板块,共20家。其中真正属于出版发行业的,一共6家。分别是:出版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新华传媒、凤凰股份,另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的来看,已经小成气候。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排队等着上市的出版发行集团,还有不少。广东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挂牌成立,直指上市,中国出版集团、新华书店总店、江西出版集团、中原出版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等都剑指上市。
在上市大潮中,中部出版集团步子迈得更快。至今为止,中部已有安徽两家、湖南一家出版发行公司上市;另外,长江出版传媒重组ST源发、中原出版集团重组S*ST鑫安、江西出版集团借壳ST鑫新正在进行中。估计到今年,中部6省除山西外将有6家出版发行集团上市。这折射出出版发行企业在更高层面竞争的态势。从全国出版界来看,出版集团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的大势在未来不可逆转。出版集团纷纷上市,反映了出版界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努力,反映了这种大势。
据对全国各行各业上市公司的分析了解来看,出版业在这些年中,正在做大,但有两点明显的不足:第一,大而不强;第二,成长性比较差。包括已经上市和将要上市的出版集团,都面临这两方面的问题。这将是摆在所有出版人面前的两道难题,就看大家上市后,有哪家出版集团能够成功破解。
一年一度的作家富豪榜折射出了丰富的社会信息。
第一,中国人都打麻将去了,都搞关系去了,成人基本不看书,读书似乎只是小孩子们的事情。因此我们看到排行榜前三甲,两人是搞儿童文学的,一个搞青春文学的。因此,我们建议新闻出版署或者版协在社会上组织发起一个活动,成人每人每月读一本书。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现在正想搞文化振兴,但从这个排行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离文化振兴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甚至从各国阅读率排行来看,中国广大成人世界离文明古国之名也相差很远。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起这一项阅读活动。
第二,大众化是出版发展的潮流,它的背后是图书市场的商业化。这是大势,不可逆转。排行榜上榜的所有作家,都是面对大众市场写作的,而不是小众作家。专业化的写作,在这个榜中找不到市场。
第三,比较专业化的写作,如果借助于特殊的媒介,或者具备通俗经典易于传播的基础,也可以进入排行榜。如曾仕强、郎咸平等。这一点,表明出版社向市场转型还在进行之中。
第四,网络和电视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少作家首先不是借助于图书,而是借助网络、电视形成巨大影响,再在图书市场上形成销售高潮的。这实际上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出版的影响在削弱,不是先从图书上形成影响,而是先从其他媒体形成影响再传导到图书市场,这应该引起出版界的反思,为什么那么多出版社对市场的影响那么小?二是各出版社的编辑、营销人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为什么编辑发现不了那么好的选题和作者?为什么出版社的营销那么没有影响力?有几家出版社有像样的发行和营销?
3Q之战
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网络事件,应当非“3Q之战”莫属。这场战役的主角腾讯QQ和奇虎360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客户端软件。据报道,在这场战争中涉及到冲突的用户可能就达到了3亿。
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3Q之战实际上涉及许多重大的法律问题,比如格式合同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隐私权保护问题、软件权保护的问题、企业不正当竞争问题、反垄断问题等。单说腾讯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强退QQ软件这一行为,从微观角度讲:一方面它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另一方面如果把QQ作为一种电信服务(即时通信工具),那它就违反了我国现行的电信条例“除出现重大变故,都应持续提供服务,不应当随意停止”这一基本原则。而从宏观角度来讲:腾讯利用QQ软件对用户的高黏粘性,逼迫用户选择QQ,卸载360,是一种赤裸裸的行业垄断行为。
面对如此复杂的系列法律问题,QQ何以全然不顾?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凸显了我国法律滞后性的弊端,导致了从业者对我国法律法规产生漠视和无惧心理。例如当专家学者用户都在声讨腾讯违约侵权时,腾讯却辩解称360是“外挂”,他们不过是按照用户协议终止服务自救而已。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目前对于什么是“外挂”(计算机和软件领域)并无明确规定,于是腾讯的行为就变得“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了。也正是因为软件行业有太多这样的空白点,类似3Q之战的事件才会不止一次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用户的电脑上上演?——早期就有安全软件相互不兼容,你安装我的就要卸载别家的;在美国就有Flash遭苹果封杀。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完善法律法规约束和明确行业公约规范的情形下,互联网软件行业从业者犹如身处“蛮荒时代”,大家各凭本领,抢占市场,进行资产掠夺。
因此,加快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行业协会或公约,才是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保证经济快速良好提高的关键。
“难产”的《文化蓝皮书》
比照往年的“产期”,这本年报性质的小册子是越来越难产了。《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执笔人张晓明认为,这种“难产”“客观上有一些原因”,比如文化产业研究的日益专业化、人们对该产业发展数据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蓝皮书档期和国家宏观数据时间上的错位等。
我们一如既往地能够从这本小册子中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的一年里所走过的轨迹。在被称为“转型之年”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文化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强力推进态势;数字新媒体受在3G拉动下出现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数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而NGB(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启动则成为去年广电行业最大的热点。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联姻,初步展现出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美好前景。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的释放对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倒逼”态势,从外向内推动文化体制自身进行改革攻坚,出版社批量转企、民间出版准入、地方电信和广电互不进入壁垒消失等都成为体制改革的亮点。《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还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5项任务,并认为在今后的5-10年,文化产业将有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不过,这份没有权威数据依托,而是从市场需求角度估量出来的报告,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履维艰。
「给力」的2010
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
文化产业“家底”
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有9大类24中类99小类,分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生产销售文化产品的相关层三层,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003年7月,在中宣部的推动和直接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参与成立了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科学界定文化产业的概念,建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文化方针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
2004年,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78万人,实现增加值1210亿元;外围层从业人员154万人,增加值627亿元;相关层从业人员475万人,增加值1383亿元。从业人员之比为31:17:52,增加值之比为38:20:42。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营业利润981亿元,增加值7630亿元。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比2008年现价增长10%。
2010年2月,对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近40万家单位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形成了以单位个体资料为基础外加分省区市个体经营户资料的全国文化产业资料库。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其中法人单位3102亿元,个体经营户219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这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家底。
“时代出版”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9年11月28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现场审核,随后正式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该项认证的上市出版公司。此次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定,范围覆盖时代出版所属企业国(境)内外的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物流服务。安徽出版集团在旗下的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八家出版社、出版印刷物资公司和新九雅公司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2010年3月25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颁证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宋明昌,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等领导出席颁证仪式并为企业授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所属10家单位获颁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分证。
时代出版上市后,通过市场与产业链拓展以及资本与资源运营产出,跨地区、跨媒体发展获得突破。从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入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水平建立,不仅打造了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体系和运营机制,更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出版发展模式的全新创造。出版社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出版社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还可以提高出版社制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很好地优化出版社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顾客满意度,在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的同时,帮助出版社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出版单位向现代出版企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