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行研究下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h45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美国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还为研究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提供了基础。它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1]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悲剧起源的异同、悲剧表现形式的异同、悲剧价值观异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来研究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
  关键词:平行研究 中西方戏剧 悲剧特点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题材之一。它不因人物设定给观众或读者造成一种戏剧效果,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和其命运之间的不可调和而导致的毁灭性,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批判或赞美。在西方,悲剧被称为戏剧的“最高形式”,可见悲剧在整个戏剧文化中的重要性。平行研究对悲剧的研究不局限于悲剧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上,在类比和对比中形成对中西方悲剧特点的探讨。本文旨在剖析中西方悲剧和其文化的联系,希望能够对悲剧结果的完善、特有形式的表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中西方悲剧起源的异同
  (一)中西方悲剧起源的相同点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当人们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过渡到相对文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以往随意的社会分配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一个完整的、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相对公平的社会分配方案。于是,中国有了周礼,秦律,唐律,三纲五常,明律等;西方有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神权至上,文艺复兴,拿破仑法典等。这些思想或者法典构成了当时社会规范的基石。戏剧来源于现实,任何时代的戏剧都要遵循当时的主流社会规范,而悲剧,绝大多数产生于个人需求与主流社会规范所产生的矛盾。[2]
  (二)中西方悲剧起源的不同点
  在中国,从周礼开始,对“礼”的追求就从未停息。从周礼到秦汉时期的伦理道德,再到宋明时期的“三纲五常”,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其本质上是对人性的压抑,以达到统治者“愚民”的目的。而西方则更强调神、血统、权力三位一体。古希腊众神的混乱伦理、中世纪的贵族争霸,文艺复兴后仍丢不掉的血统论、阶级论、人种论都是其体现。总的来说,中国更看重个人与整体社会氛围的关系,西方更看重个体人性与血统、伦理之间的冲突。
  二、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的异同
  (一)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的相同点
  在表现形式上,中西方悲剧都是通过描写个人和强大的对手(这个对手可能是神,可能是礼教,也可能是强权)做斗争最终失败这一手法来表现。中国的《孔雀东南飞》描写了焦仲卿夫妇与封建礼教的斗争失败,最终双双殉情;西方的《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主人公和太阳神神谕做斗争却失败的故事。
  (二)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的不同点
  中国的悲剧主人公一般是弱势群体(女性、平民、小吏),他们往往不具备对抗礼教的资本,通过描写礼教对他们的无情碾压来激起社会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礼教的反思。有趣的是,中国的悲剧喜欢通过结局的“神化”(《孔雀东南飞》中的化身孔雀、《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来转悲为喜,给读者些许慰藉。
  西方的悲剧主人公一般都是英雄或高贵者,例如宙斯的私生子海格力斯,特洛伊之战中希腊战神阿克琉斯和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哈姆雷特王子等。他们本身具备强大的能力或者高贵的身份,通过描写他们对命运主动的挑战,但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最终失败来引起人们的尊崇、惋惜和被命运捉弄的愤怒。西方悲剧的结局一向鲜有反转,主人公无不惨遭厄运。此种表现形式的感染力更加强烈。
  三、中西方悲剧价值观的异同
  (一)中西方悲剧价值观的相同点
  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英雄,无论是礼教还是命运,悲剧的核心思想就是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又无能为力的悲哀。
  (二)中西方悲剧价值观的不同点
  中国悲剧重点在于对社会氛围的批判,而西方悲剧重点在于对人性光辉的体现。在《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不为焦母所喜。作为仲卿的妻子,她的去留无法由自己或者仲卿决定,社会氛围就是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要求。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同样是不受家长祝福的情侣,在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写两个人多么无助,而是更多地表现两个人对爱情的坚定。
  四、结语
  以悲为美的悲剧是中西方戏剧家所共有的审美表现。中西方悲剧的表现与双方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信奉“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人要服从社会,所以在中国的悲剧中,主人公往往不具備抗争精神。而西方由于其多是海洋文明,小国寡民,加上文艺复兴、大航海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其悲剧多体现主人公的个人反抗精神。[3]归根结底,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是符合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是由其社会意识不同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殷斯琦,华静.女扮男装出新意——祝英台与燕特尔的平行研究[J].戏剧之家,2016(17).
  [2]王车力格尔.平行研究下的曹禺与易卜生:出走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7(18).
  [3]张娇蓥.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奥菲利娅与鲁四凤的死亡[J].才智,2016(27).(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批评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逐步增高、社会逐渐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学者重视而产生的文学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重点关注当代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其有着独特的属性与价值,研究文学创作是如何影响人类对于生态文明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生态批评可以说是一场具有建设意义的潮流或是运动。  关键词:生态批评
目的:⑴eIF-4A1、eIF-4E、eIF-4G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⑵调控eIF-4A1表达对宫颈癌Siha、Hela细胞功能的影响;⑶eIF-4A1对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35例正常
摘要:郭沫若先生曾出版过《李白与杜甫》一书,郭先生指出李白“喝醉了才最清醒”,笔者认为是十分精辟的,这也点出了李白饮酒诗的要害。  关键词:饮酒诗 月下独酌 心怀天下  历代评论家对李白的饮酒诗都有争议。唐代的王安石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与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李白多写“妇人与酒的旖旎小诗”颇为相似,把酒当作污下之物,言酒的诗词视为旖旎之情,这大抵是出于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渐多元探索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汉郑玄语:“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三百,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格,赋比兴是
摘要: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解读体验。鉴赏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赖于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鉴赏者应该有鉴赏的知识积累;要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和情味;又要能破除对文字的执着,从语言表象进入言外之意。如此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力,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实现审美愉悦。  关键词:文学鉴赏 鉴赏主体 能动性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作品中所塑造的
摘要:吟咏东坡的诗句,总能扫开精神的雾霾。东坡的豁达,如潮水般拍打着中国人的精神彼岸,也影响了无数后来身处逆境的人。在他的作品中,能让人们领悟到自信、随顺、安乐的三重豁达的境界。  关键词:自信 随顺 安乐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传世作品为后人所传送。在众多古代诗人当中,东坡留给后人的远远不止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多舛的一生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他诗、文、词、赋无不精通,善书画,通音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唐宋时期男性和女性在创作诗词时角度的不同,来分析他们诗词中的空间表达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唐宋 女性诗词 审美  一般来说,男性文人在诗词中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表达总隐含着一种窥伺的心理,一种赏玩的态度,他们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转绘与展演,是从男性本位着眼,是为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于女性生活的想象,暗含着一种欲望指引的动机。因此,男性文人在描写女性闺情时,常喜欢将闺中的“物事”作
摘要:“君子”自古以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的象征。对现今而言,《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人格”仍有很重要的德育意义,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君子”教育对青少年不可或缺。本文试图对《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形成和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人格 养成  《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现在一般认为其来源是孔子及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对话集结而成。直白地说,《论语》可以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