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农村教学点网校办学理念、组织架构、教学模式、活动开展、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实践,初步建构“咸安数字学校”模式。并且以“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形式,依托优质中心校向农村教学点实现输出理念、输出人才、输出管理机制、输出评价体系,形成不同学校共同体内教学点师生发展的多样性,以促进区内农村教学点办学水平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 农村教学点;网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41-02
1 引言
农村教学点网校建设是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是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3月起,咸宁市咸安区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为问题需求,建立“咸安数字学校”,在解决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上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2 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咸安数字学校”办学方向
立足区情,摸清制约教学点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咸安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校128所,其中农村教学点28个,占学校数的21.87%,农村教学点学生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1.46%。这些教学点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咸安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农村教学点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或家庭贫困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优质教育,更需要情感交流与滋润。因此,“咸安数字学校”办学宗旨不仅仅定位于“开出课程”,而是将“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从而更多地关注教学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在办学行为上,着眼依托优质中心校向农村教学点实现“四个输出”,即“输出理念、输出人才、输出管理机制、输出评价体系”,形成不同学校共同体内教学点师生发展的多样性,促进区内农村教学点办学水平共同提升。
全面架构,整体设计提高教学点办学质量的“新机制” 咸安数字学校是咸安区为创新管理体制而建立的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基于网络架构”的虚实结合学校。其基本架构是基于网络,打破原有学校隶属关系,依据《咸安数字学校章程》,将城区优质中心学校与各教学点组合起来形成学校共同体,重点针对教学点不具备师资条件的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等课程,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基于数字资源的课堂”“自然多媒体课堂”等教学形式,实现这些课程在教学点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稳定地开设。
该学校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目前已建成教学共同体7组,其中同步课堂共同体6组,专递课堂共同体1组,共覆盖区内31所教学点和初小,惠及634名学生和42位农村教师。
3 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咸安数字学校”办学效益
创新管理机制 为确保“咸安数字学校”的高效运转,制订《咸安区数字学校建设方案》,坚持“六个统一”。
1)统一组织领导。咸安数字学校实行局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下设校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師资培训部和技术保障部。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亲自担任校长,基教、教研、人事、装备、计财等相关股室股长担任副校长或部门负责人,具体管理咸安数字学校。
2)统一师资配置。同步课堂专任教师由中心校选派信息技术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区政府公开招聘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学点教师,由咸安数字学校统一调配安排。
3)统一经费保障。制定《咸安区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在试点经费中列支20万元,用于咸安数字学校运行与维护。
4)统一教学管理。学校共同体间实行同步管理,做好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活动安排、质量监测“五个有效衔接”。
5)统一质量评价。共同体实行教学一体化评价,进行捆绑式考评,明确了优质中心学校在带动教学点高位均衡中的责任。
6)统一监管平台。将数字学校教学管理、同步互动课堂、网络研修、优质资源推送、活动开展等工作整合到“咸安数字学校”平台,实现统一监管。依托巨龙公司提供的“班班通监测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数字学校教学情况。
强化师资培训 通过网络培训、现场培训、应用交流等方式,依托专家团队,建立起区、镇、校三级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体系,从三个方面打磨同步(专递)课堂教师队伍。
1)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已完成教师两轮全员培训工作,全区所有教学点教师全部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2)开展专题研讨培训。针对“云互动课堂教学”开展应用培训与研讨,使同步课堂教师能更好地组织互动教学。
3)开展网络研修。共同体间主讲、辅助教师全部结对,建立QQ群,围绕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展开讨论研修,促进教学点教师专业成长。
完善运行机制 在数字学校运行过程中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定工作机制。各学校共同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各共同体建有行政人员、同步课堂主讲教师、教学点教师在内的微信群或QQ群,保证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学具准备、学情沟通等工作对接交流畅通。
2)订工作计划。每学年初,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制订《咸安数字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各共同体做出当期教学安排,推送三表(定职定位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并严格实施。
3)建《学情台账》。以中心校主讲教师为主导,由教学点辅助教师做好《学情台账》,跟踪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
汇集多方资源 利用“三个借力”,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1)借力国家平台“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自主利用国家平台资源进行音乐、美术、英语、科学、思品等学科教学。
2)借力中心校提供的优质本地资源和师资,以同步(专递)课堂形式实现共同体间优质共享。 3)借力华师在咸安区开展的9门骨干学科课程建设,开发“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2门课程资源,解决薄弱学科建设问题。
拓展交流活动 在学校共同体之间,组织开展3个层次的“牵手活动”,即城乡学生牵手、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牵手、留守儿童与家长牵手。通过牵手,有效拉近共同体内教师间、学生间的情感距离。全区教学点都建立“亲情聊天室”,实现留守儿童与家长的经常性亲情互动,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加强应用研究 共同研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共同体内分别召开座谈会,各类参与人员围绕加强管理、提高课堂效率等开展交流讨论。
2)每学期召开一次数字学校工作研讨会,通报数字学校运行情况,会商运转中的难题。
3)由教育局组织第三方评估,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共同体管理、各类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点学生成长等情况。
4 借力引智,努力做好“咸安数字学校”运行保障工作
做好“四个支持”,保障数字学校正常运行。
1)经费支持。教育局每年为每个中心校单列3万元,用于支持中心校活动开展、人员经费、绩效评估等。
2)技术支持。依托参与数字学校建设的企业,组建相對固定的维护团队,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智力支持。组建“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团队,数字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机制创新、教学变革、设备稳定等软硬件问题基本能得到有效解决。
4)政策支持。《咸安数字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共同体间的关系处理、工作量计算、岗位工作职责等,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
面对当前农村教学点“上不好课、上不齐课”,甚至是衰落、无法正常运转的现象,希望借助农村教学点网校,助推复兴农村教学点,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9-05].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
03/133322.html.
[2]赵子云,左明章,邓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
关键词 农村教学点;网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41-02
1 引言
农村教学点网校建设是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是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3月起,咸宁市咸安区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为问题需求,建立“咸安数字学校”,在解决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上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2 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咸安数字学校”办学方向
立足区情,摸清制约教学点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咸安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校128所,其中农村教学点28个,占学校数的21.87%,农村教学点学生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1.46%。这些教学点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咸安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农村教学点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或家庭贫困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优质教育,更需要情感交流与滋润。因此,“咸安数字学校”办学宗旨不仅仅定位于“开出课程”,而是将“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理念,从而更多地关注教学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在办学行为上,着眼依托优质中心校向农村教学点实现“四个输出”,即“输出理念、输出人才、输出管理机制、输出评价体系”,形成不同学校共同体内教学点师生发展的多样性,促进区内农村教学点办学水平共同提升。
全面架构,整体设计提高教学点办学质量的“新机制” 咸安数字学校是咸安区为创新管理体制而建立的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基于网络架构”的虚实结合学校。其基本架构是基于网络,打破原有学校隶属关系,依据《咸安数字学校章程》,将城区优质中心学校与各教学点组合起来形成学校共同体,重点针对教学点不具备师资条件的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等课程,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基于数字资源的课堂”“自然多媒体课堂”等教学形式,实现这些课程在教学点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稳定地开设。
该学校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目前已建成教学共同体7组,其中同步课堂共同体6组,专递课堂共同体1组,共覆盖区内31所教学点和初小,惠及634名学生和42位农村教师。
3 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咸安数字学校”办学效益
创新管理机制 为确保“咸安数字学校”的高效运转,制订《咸安区数字学校建设方案》,坚持“六个统一”。
1)统一组织领导。咸安数字学校实行局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下设校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師资培训部和技术保障部。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亲自担任校长,基教、教研、人事、装备、计财等相关股室股长担任副校长或部门负责人,具体管理咸安数字学校。
2)统一师资配置。同步课堂专任教师由中心校选派信息技术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区政府公开招聘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学点教师,由咸安数字学校统一调配安排。
3)统一经费保障。制定《咸安区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在试点经费中列支20万元,用于咸安数字学校运行与维护。
4)统一教学管理。学校共同体间实行同步管理,做好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活动安排、质量监测“五个有效衔接”。
5)统一质量评价。共同体实行教学一体化评价,进行捆绑式考评,明确了优质中心学校在带动教学点高位均衡中的责任。
6)统一监管平台。将数字学校教学管理、同步互动课堂、网络研修、优质资源推送、活动开展等工作整合到“咸安数字学校”平台,实现统一监管。依托巨龙公司提供的“班班通监测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数字学校教学情况。
强化师资培训 通过网络培训、现场培训、应用交流等方式,依托专家团队,建立起区、镇、校三级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体系,从三个方面打磨同步(专递)课堂教师队伍。
1)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已完成教师两轮全员培训工作,全区所有教学点教师全部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2)开展专题研讨培训。针对“云互动课堂教学”开展应用培训与研讨,使同步课堂教师能更好地组织互动教学。
3)开展网络研修。共同体间主讲、辅助教师全部结对,建立QQ群,围绕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展开讨论研修,促进教学点教师专业成长。
完善运行机制 在数字学校运行过程中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定工作机制。各学校共同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各共同体建有行政人员、同步课堂主讲教师、教学点教师在内的微信群或QQ群,保证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学具准备、学情沟通等工作对接交流畅通。
2)订工作计划。每学年初,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制订《咸安数字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各共同体做出当期教学安排,推送三表(定职定位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并严格实施。
3)建《学情台账》。以中心校主讲教师为主导,由教学点辅助教师做好《学情台账》,跟踪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
汇集多方资源 利用“三个借力”,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1)借力国家平台“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自主利用国家平台资源进行音乐、美术、英语、科学、思品等学科教学。
2)借力中心校提供的优质本地资源和师资,以同步(专递)课堂形式实现共同体间优质共享。 3)借力华师在咸安区开展的9门骨干学科课程建设,开发“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2门课程资源,解决薄弱学科建设问题。
拓展交流活动 在学校共同体之间,组织开展3个层次的“牵手活动”,即城乡学生牵手、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牵手、留守儿童与家长牵手。通过牵手,有效拉近共同体内教师间、学生间的情感距离。全区教学点都建立“亲情聊天室”,实现留守儿童与家长的经常性亲情互动,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加强应用研究 共同研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共同体内分别召开座谈会,各类参与人员围绕加强管理、提高课堂效率等开展交流讨论。
2)每学期召开一次数字学校工作研讨会,通报数字学校运行情况,会商运转中的难题。
3)由教育局组织第三方评估,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共同体管理、各类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点学生成长等情况。
4 借力引智,努力做好“咸安数字学校”运行保障工作
做好“四个支持”,保障数字学校正常运行。
1)经费支持。教育局每年为每个中心校单列3万元,用于支持中心校活动开展、人员经费、绩效评估等。
2)技术支持。依托参与数字学校建设的企业,组建相對固定的维护团队,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智力支持。组建“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团队,数字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机制创新、教学变革、设备稳定等软硬件问题基本能得到有效解决。
4)政策支持。《咸安数字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共同体间的关系处理、工作量计算、岗位工作职责等,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
面对当前农村教学点“上不好课、上不齐课”,甚至是衰落、无法正常运转的现象,希望借助农村教学点网校,助推复兴农村教学点,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9-05].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
03/133322.html.
[2]赵子云,左明章,邓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