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写作课,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虑和关注的。结合新课程语文标准和平时的作文实践,笔者通过调查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写作现状,查究原因,寻根求源,探究出了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困惑 阅读 求源 勤奋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是不是常有这样的焦虑,为什么作文教学这么难呢,学生怕写,老是怕阅。这样的困惑而且是双重困惑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先说老师的困惑:比如,不知布置什么样的作文才适合学生去写,每次觉得布置下去的作文题学生有话说,可写上来一看,平淡乏味,没有新颖感。再如理论上感觉自己引导有方,但真正在他们写作时才发现缺少具体的点拨。还有,批阅时不知该怎样精准的下评语,来激励他们的作文兴趣与信心。结合我的实际教学,我总结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重视书本教学,忽视了作文的实践性。2.忽视了写作过程的指导。3.忽视了作文评价的重要性。4.阅读与写作脱节。著名作家曹文轩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阅读像弓,写作是箭,箭要射出去射得远,要靠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
再说学生的困惑。我曾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反应上来的情况,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些:不会命题,缺少灵感;看到题目,无处下手;不知该如何开头结尾;内容,缺少真情实感。原因是:缺乏兴趣,应付者居多;缺少观察,写作素材少而又少;作文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无深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找谁为我们指点迷津呢?——问老祖宗吧!——说三个源头,养三种习惯。
源头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朱熹的半亩方塘,其实就是这活水的源头之一。初中课本所选内容的积累与学习及课外阅读的质量,是打开学生思维能力的钥匙。阅读是写作的资源储存库,而写作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对阅读资源的合理运用。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才有写作的活水源头,下笔时才能文思敏捷,否则,绞尽脑汁也难以成文。据调查:长期阅读的人不仅知识丰富,眼界也特别宽阔。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老师可以适时采用“名著品读会”“作文分享会”“读书交流会”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推荐与分享,并做好笔记,从中找到写作的路径,丰富词句,梳理思路,迈出从容作文的步伐。韩愈说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就是写作的园地,写作则是那满园的鲜花。让长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以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源头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躬行”,亲自实践。走进生活,细心观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土壤。要激活学生现有的写作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表达心声的平台,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找米”,留心生活,做有心人,让他们成为巧妇。除此,还得善于观察和发现。罗素说过,生活中处处有美。我们大概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然也会像文学大家一样“夕陽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词”。作为老师时刻要激发学生主动关心人和事,寻找真善美。我们身边生活琐事,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而这些生活琐事中蕴藏着人性的真善美。其次,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美在自然中,情在社会里。到自然中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接触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和记录生活,为作文蓄积养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观察了自然,体验了生活,就要调动他们用心,用情去仔细品读人生。然后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用文字简单记录,把最真实的实践体验回馈于作文中。
源头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世界上最宝贵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个就是勤奋。宋代文学家宋濂,幼时借书读,手自笔录,不怕苦累, 为了教导同乡马生,专门写《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告诫我们这些现代人成就皆来于勤奋。勤奋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时常要求学生勤于发现,勤于动手,常写生活心得,常记生活琐忆,今日一句,明日一段,日积月累,不愁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举例:我班个别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得益于我的搭档——本班的班主任。他的每一届学生都有一本“乐志”,相当于周记,专写班里学生自己的一些碎言碎事碎心声。我时常翻看,发现学生的“乐志”要比作文好得多,因为他们大都写的是真人真事,心里话。“言为心声”,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
总之,作文是要从培养学生做有心人做起,作文教学则是需要老师用心做起。有了“读书的源头”,“生活的源头”,“勤奋的源头”这三个源头,养成“阅读的习惯”,“观察的习惯”,“积累的习惯”这三种习惯,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循序渐进的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中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困惑 阅读 求源 勤奋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是不是常有这样的焦虑,为什么作文教学这么难呢,学生怕写,老是怕阅。这样的困惑而且是双重困惑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先说老师的困惑:比如,不知布置什么样的作文才适合学生去写,每次觉得布置下去的作文题学生有话说,可写上来一看,平淡乏味,没有新颖感。再如理论上感觉自己引导有方,但真正在他们写作时才发现缺少具体的点拨。还有,批阅时不知该怎样精准的下评语,来激励他们的作文兴趣与信心。结合我的实际教学,我总结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重视书本教学,忽视了作文的实践性。2.忽视了写作过程的指导。3.忽视了作文评价的重要性。4.阅读与写作脱节。著名作家曹文轩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阅读像弓,写作是箭,箭要射出去射得远,要靠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
再说学生的困惑。我曾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反应上来的情况,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些:不会命题,缺少灵感;看到题目,无处下手;不知该如何开头结尾;内容,缺少真情实感。原因是:缺乏兴趣,应付者居多;缺少观察,写作素材少而又少;作文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无深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找谁为我们指点迷津呢?——问老祖宗吧!——说三个源头,养三种习惯。
源头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朱熹的半亩方塘,其实就是这活水的源头之一。初中课本所选内容的积累与学习及课外阅读的质量,是打开学生思维能力的钥匙。阅读是写作的资源储存库,而写作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对阅读资源的合理运用。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才有写作的活水源头,下笔时才能文思敏捷,否则,绞尽脑汁也难以成文。据调查:长期阅读的人不仅知识丰富,眼界也特别宽阔。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老师可以适时采用“名著品读会”“作文分享会”“读书交流会”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推荐与分享,并做好笔记,从中找到写作的路径,丰富词句,梳理思路,迈出从容作文的步伐。韩愈说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就是写作的园地,写作则是那满园的鲜花。让长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以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源头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躬行”,亲自实践。走进生活,细心观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土壤。要激活学生现有的写作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表达心声的平台,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找米”,留心生活,做有心人,让他们成为巧妇。除此,还得善于观察和发现。罗素说过,生活中处处有美。我们大概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然也会像文学大家一样“夕陽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词”。作为老师时刻要激发学生主动关心人和事,寻找真善美。我们身边生活琐事,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而这些生活琐事中蕴藏着人性的真善美。其次,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美在自然中,情在社会里。到自然中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接触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和记录生活,为作文蓄积养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观察了自然,体验了生活,就要调动他们用心,用情去仔细品读人生。然后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用文字简单记录,把最真实的实践体验回馈于作文中。
源头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世界上最宝贵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个就是勤奋。宋代文学家宋濂,幼时借书读,手自笔录,不怕苦累, 为了教导同乡马生,专门写《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告诫我们这些现代人成就皆来于勤奋。勤奋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捷径。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时常要求学生勤于发现,勤于动手,常写生活心得,常记生活琐忆,今日一句,明日一段,日积月累,不愁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举例:我班个别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得益于我的搭档——本班的班主任。他的每一届学生都有一本“乐志”,相当于周记,专写班里学生自己的一些碎言碎事碎心声。我时常翻看,发现学生的“乐志”要比作文好得多,因为他们大都写的是真人真事,心里话。“言为心声”,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
总之,作文是要从培养学生做有心人做起,作文教学则是需要老师用心做起。有了“读书的源头”,“生活的源头”,“勤奋的源头”这三个源头,养成“阅读的习惯”,“观察的习惯”,“积累的习惯”这三种习惯,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循序渐进的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