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劳动法是与劳动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通过普及劳动法,贯彻执行劳动法,是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我国工人阶级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法 法律 素质 管理
0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提高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人身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等劳动关系领域内最重要的人权,是与劳动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研究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劳资双方的影响,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是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1 把握法律素质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系。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握法律素质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新的提高。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法律认知、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都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意识决定行为。强烈的法律意识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动力。法律能力既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以及法律意識的强弱,也有赖于法治实践的锻炼。职工掌握常用的法律知识,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是推动和保证法律法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2 多层次培养职工法律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法律不应当仅仅写在纸面上,也不应当仅仅体现在由国家机器所保证的强制威慑力上,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公民内在品质和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以劳动法为主的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职工的法律知识,是增强职工法律意识,使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更多依靠法律手段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前提。
法律情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是对法律制度的感性认识。提高广大职工学法用法的热情,并使他们以平和的法律情感参与法律实践,把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不断转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个体诸素质的有机部分。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律产生的理性体验,它是法律情感的理性升华,是以法的价值为追求目标的法律理想和信仰。法治的实践要求职工摆脱简单的感性判断,对法律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理性地对待法律的实现结果。职工既要自觉地尊重法律的权威,坚信法律的准确适用是实现社会普遍正义的有效方法,也要看到法在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范围、方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把法律手段与公序良俗、道德、单位纪律等其它手段结合起来,依法办事。
3 劳动法是与职工关系最密切的法律之一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的《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本文所说的劳动法,除了特指,均采用广义说。我国的劳动法涉及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领域内广泛的基本人权,是总结了建国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劳动制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保护的内容、受益的主体极为广泛,具有鲜明的真实性。《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制基础,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
4 劳动法在职工法律素质中的客观表现
合同签订率,执行率,认知率,纠纷(解决)率,是职工法律素质在劳动法方面的数量指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是衡量职工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
4.1 劳动法帮助职工实现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书。《劳动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该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翻开劳动法的条文,绝大部分都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它所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等条款是法律给用人单位划的“底线”,违反这些强制性规定就是违法。《劳动法》颁布实施16年以来,广大企业把贯彻实施劳动法作为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规范化。企业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成功建立了现代企业用工制度。全国各类企业普遍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者享有法定的社会保障权利。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4.2 劳动法引导企业民主管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既是个法律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劳动法规定了职工享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促使企业通过推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民主对话等多种形式推行民主管理。企业树立了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思想,把民主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职工也实现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职工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是在劳动关系领域内最重要的集体人权。工会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依法代表或支持职工提出诉讼。
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企业规章制度除了内容合法以外,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企业的规章制度也要以下发文件、发放员工手册和在企业报刊、局域网、公告(示)栏、宣传画廊上公布等方式明确告知职工,才会对职工产生效力。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4.3 劳动法促使企业和职工依法规范各自的行为 守法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守法不单是指遵守法律法规,职工对本单位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职工也应该恪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劳动法》也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对具体劳动关系的内容和法律未尽事宜作出详细规定,促进双方全面履行合同,消除潜在隐患,防范重大风险。劳动法明确了劳动者义务的同时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实际上推动了人性化管理。劳动法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科学协调劳动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由管束和强制为主变为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薪酬制度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务晋升制度等方式,对职工劳动价值准确兑付来调动工作积极性;使职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兴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企业把维护职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需要,而职工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需要的科学劳资关系。
5 提高职工法律素质的途径
实行依法治企,民主管理,在企业建立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依法治企是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自觉维护厂规厂纪的良好氛围,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努力探索企业开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企业职工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要结合企业内部业务,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利用培训班、法制讲座、干部会、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教育。多给职工订阅法制报刊,方便其日常学习。各级领导要提高对职工法制教育工作的认识。抓规划,将法制教育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纳入各级目标责任考核,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工会组织,特别是私营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督促其认真履行职工教育、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及对决策层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能,帮助职工直接或间接参与民主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2]欣闻.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影响[N].中国人事报,2007-07-20第8版.
[3]周长征.劳动法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杨燕绥.新劳动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志京.劳动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常凯著.《劳权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第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劳动法 法律 素质 管理
0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提高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人身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等劳动关系领域内最重要的人权,是与劳动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研究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劳资双方的影响,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是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1 把握法律素质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系。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握法律素质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新的提高。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法律认知、法律评价、法律信仰等都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意识决定行为。强烈的法律意识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动力。法律能力既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以及法律意識的强弱,也有赖于法治实践的锻炼。职工掌握常用的法律知识,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是推动和保证法律法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2 多层次培养职工法律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法律不应当仅仅写在纸面上,也不应当仅仅体现在由国家机器所保证的强制威慑力上,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公民内在品质和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以劳动法为主的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职工的法律知识,是增强职工法律意识,使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更多依靠法律手段转变,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前提。
法律情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是对法律制度的感性认识。提高广大职工学法用法的热情,并使他们以平和的法律情感参与法律实践,把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不断转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个体诸素质的有机部分。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律产生的理性体验,它是法律情感的理性升华,是以法的价值为追求目标的法律理想和信仰。法治的实践要求职工摆脱简单的感性判断,对法律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理性地对待法律的实现结果。职工既要自觉地尊重法律的权威,坚信法律的准确适用是实现社会普遍正义的有效方法,也要看到法在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范围、方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把法律手段与公序良俗、道德、单位纪律等其它手段结合起来,依法办事。
3 劳动法是与职工关系最密切的法律之一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的《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本文所说的劳动法,除了特指,均采用广义说。我国的劳动法涉及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领域内广泛的基本人权,是总结了建国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劳动制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保护的内容、受益的主体极为广泛,具有鲜明的真实性。《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企业的发展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制基础,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
4 劳动法在职工法律素质中的客观表现
合同签订率,执行率,认知率,纠纷(解决)率,是职工法律素质在劳动法方面的数量指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是衡量职工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
4.1 劳动法帮助职工实现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书。《劳动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该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翻开劳动法的条文,绝大部分都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它所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等条款是法律给用人单位划的“底线”,违反这些强制性规定就是违法。《劳动法》颁布实施16年以来,广大企业把贯彻实施劳动法作为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规范化。企业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成功建立了现代企业用工制度。全国各类企业普遍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者享有法定的社会保障权利。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4.2 劳动法引导企业民主管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既是个法律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劳动法规定了职工享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促使企业通过推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民主对话等多种形式推行民主管理。企业树立了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思想,把民主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职工也实现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职工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是在劳动关系领域内最重要的集体人权。工会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依法代表或支持职工提出诉讼。
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企业规章制度除了内容合法以外,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企业的规章制度也要以下发文件、发放员工手册和在企业报刊、局域网、公告(示)栏、宣传画廊上公布等方式明确告知职工,才会对职工产生效力。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4.3 劳动法促使企业和职工依法规范各自的行为 守法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守法不单是指遵守法律法规,职工对本单位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职工也应该恪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劳动法》也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对具体劳动关系的内容和法律未尽事宜作出详细规定,促进双方全面履行合同,消除潜在隐患,防范重大风险。劳动法明确了劳动者义务的同时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实际上推动了人性化管理。劳动法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科学协调劳动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由管束和强制为主变为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薪酬制度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务晋升制度等方式,对职工劳动价值准确兑付来调动工作积极性;使职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兴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企业把维护职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需要,而职工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需要的科学劳资关系。
5 提高职工法律素质的途径
实行依法治企,民主管理,在企业建立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依法治企是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自觉维护厂规厂纪的良好氛围,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努力探索企业开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企业职工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要结合企业内部业务,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利用培训班、法制讲座、干部会、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教育。多给职工订阅法制报刊,方便其日常学习。各级领导要提高对职工法制教育工作的认识。抓规划,将法制教育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纳入各级目标责任考核,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工会组织,特别是私营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督促其认真履行职工教育、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及对决策层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能,帮助职工直接或间接参与民主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2]欣闻.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十大影响[N].中国人事报,2007-07-20第8版.
[3]周长征.劳动法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杨燕绥.新劳动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志京.劳动法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常凯著.《劳权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第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