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老师总是为了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对文本处理匆匆忙忙走过场,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英语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本文旨在用课堂实例来探讨教师如何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提升阅读教学中的英语阅读思维力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解读文本的视角多,自然能把文章吃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全面,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培养思维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 解读文本 阅读思维
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英语课程标准(2003)八级目标中阅读要求学生能识别不同文体特征;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九级目标则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并且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因此,如果学生高中三年英语要达到九级目标,他们的阅读水平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单词的理解,而更多的是对语篇的深入挖掘和掌握,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化背景。学生应该更多地分析文本的思想,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
在当今英语阅读常态课中,老师拿到一篇阅读教材时,往往首先大致浏览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内容,然后开始关注每一句话的意思,以及需要关注的新单词,或重要短语和句型。备课环节中笔墨最重的显然是对语言点的剖析,大部分是关于词的用法,句型的举例。阅读文本在教师的眼里,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知识点的书面工具。似乎阅读的目的仅仅是借助所读文本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理解文本的浅层含义,掌握概括主旨大意的阅读技能。 阅读课也似乎千篇一律地遵循“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读后热烈讨论”---最后的“语言点讲解”这些步骤。那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文本中的信息而读(reading for information),为文本中的语言点而读(Reading for language points),没有达到我们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为思考而读。(Reading for thinking)
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常态课的过程中,教材解读这个步骤往往被忽略不能很充分地完成。对教材缺乏充分解读,常态的阅读理解课很容易成为走过场。缺乏对教材的充分解读,一堂课就很难成为这个教师思考的结晶,同时也无法体现出这个教师真正的人文素质与教学水平。因而如果教师能在解读教材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阅读课堂设计和其给学生带来的一道和帮助都会有较大的提升。
二、通过课堂实例,多方位寻找解读文本的方法
对同一文本的多视角解读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拓展,以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英语能力的要求;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因而教师们要有更多更广的理念和方向去解读文本。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4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本进行解读。
1、从总结概括语言词汇的角度切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要学习材料中蕴含的语言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赖朝辉,2011:27)。学会语言灵活运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而如果授课教师能从词汇使用的角度进行解读,对文本中的词汇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词汇,那么学生对这些词汇的使用情况将了解得更加细致,那么他们对这些词进行模仿和理解运用将会更加顺利。
[课例片段] 在授课“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时,笔者发现该文本中出现大量的名词。在第一段描写地震前的预兆的文字里,看似很零散的一段对不同事物的描述,也没有什么优美的词句,但是仔细阅读归纳发现此段文字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性。一般来说老师对第一段的处理就是Fill in the blanks的形式,学生只要呆板地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单词填入空格就行,而实际上学生填空后印象并不深刻,更不清楚这些空里为什么要填上这些词。
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第一段讲述的是地震前的一些预兆迹象的名词都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而且这些迹象发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第一段里出现两个时间For three days 和 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1976. 如果先让学生找出时间,然后找出相应的时间里出现的异常情况的事物。For three days, the strange things were: the village well(well walls; a smelly gas); the chickens; Mice; Fish; 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1976, the strange things were bright light in the sky; the sound of plane; water pipes 再讓学生找到动词来描述这些事物的异常。动词有:rose and fell; came out; too nervous to eat; ran out; jump; crack; burst;通过这些步骤,学生务必要对这些名词将要用什么动词来描述进行思考。而且由此也知道作者在描写异常情况的时候是根据时间来描写的。而这些动词其实都有共性,那就是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事物都变得异常活跃。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却是人们对这些异常情况视而不见(ignorant),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地震知识了解甚少。这其实也为唐山大地震为什么伤亡那么惨重埋下伏笔。课文的第一段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并提问学生:T: From the strange things, especially the verbs, what can you infer was the earth like at that time? Ss: The earth became more active than before. T: How about people in the city at that time? Ss: People in the city at that time thought little of the strange signs. T: That is to say people were ignorant.
通过对这些发散性问题的思考,同学们能进一步入情景想象当时地震前的情景。其实本篇文章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在第三段里就讲述了地震中被毁坏的各种建筑,桥梁,还有就是人和动物(chickens, pigs)等,与第一段震前的描述相呼应。
2、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切入
其实对于一个阅读外语文章和作品的读者来说,如果不知道其中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特别是一些特有的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者专门术语,那么这种理解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要正确理解英语文章,或者作品,除了要求有较高的语言基础,而且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各类选自英美等国家的报刊,杂志和文章,让他们能融入“目的语环境”,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以弥补语言环境所造成的不足,理解字面传递的信息之外的“言外之意”和“字里行间”的意思。
对于人教版必修一unit4 A Nigh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这篇文章,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了很多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记载,包括对张艺谋导演的巨片《唐山大地震》,都经过仔细的研究。还有一些关于地震的一些视频都重点参考过。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仔细分析之后,笔者注意到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多年,新唐山也在震后3年内重新建立了起来,可是人们依旧历历在目。由此可见此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有多大,特别是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因而这个地震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如此之大的伤害呢?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Why did the earthquake cause such great damage to Tangshan?
当然在阅读教学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时,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及经济差异的问题,避免不正确的文化导向。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全面地理解课文,增强学生求知欲。
3、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切入
英国.Manchester 大学的教授John. Greenwoa 对阅读教学的见解是:(1)阅读课教师应该teach his learners 而不是test them;(2)平时的comprehension lesson 不应等同于the end of year comprehension test。这儿的teach,显然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技能。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文章的作者通过整篇文章的构思、布局对事物的论证、说明、叙述和描写等方法向读者传递知识和信息的。知识和信息是存在于整篇文章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句之内。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速度,阅读时应遵守一项重要原则——整体性。阅读的整体性原则有两个层次:(1)篇章的整体原则。2)句、段的整体性原则。按段落来进行阅读,分析以及寻找中心思想,对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解,对阅读的内容能准确的归纳、分析、和推断。
对于人教版必修一unit4 A Nigh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这篇文章,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震前的迹象,震中的巨大损失和震后的营救工作。因此找到每段的主题句并根据每段的主题句将文章分成三部分是对文章整体把我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同学们阅读文章找每段的主题句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注意每段的首尾句,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对文章的结构及段落主题句分析之后,学生对文章变有了整体把握。在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是要对该段的句子认真分析推敲,提高了思维力度。
4、从文体写作技能的角度切入
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必备条件。而且很多阅读教材的篇章和结构是写作的框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文章的谋篇布局,即内容框架和思维脉络。教师在知道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和模仿文章的结构,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精彩段落,品味其中的美词佳句以及连接词在句中所起的承接和转折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和规范的表达,还需要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的鱼片衔接手段,即我们常说的关联词连接性副词以及一些介词和短语等。对于阅读文章的文体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就知道什么样文体的文章需要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笔者对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该文章使用的数字特别多。文章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的数字呢?因为这是一篇纪实文章,纪实文章的特点就是真实。数字就能充分体现出文章的真实具体。因此在上课时,老师抛出问题: Why did the writer use so many figures in the passage? 學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度比单纯地找出文章中的一些数据来就要大很多。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思考新闻报道,纪实文体的文章的特点,以及如何能保证他们的真实性。当然文章对地震发生时的描述非常精彩,运用了很多简练形象的动词。文章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分析过,写作手法也分析过的话,那么可以尝试让学生模仿写作。Homework: Practice in documentary writing: Describe the video by using vivid verbs, accurate figures, simple sentences and rhetoric. Add y our feelings if possible. A Moment The Earth Felt Angry 5、从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角度切入
現行新教材题材广泛,不少文本中蕴含中西文化的精华,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因素。一篇好的文本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更承载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学生在感知、理解、推理和判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人教版必修一unit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u一文中,笔者发现,虽然这是一篇充满了数字的纪实文章,但是深入思考却发现有一条牵动人心的情感线索。在地震前人们是ignorant,在地震中人们是shocked and hopeless,在地震后,当被营救时,人们又变得hopeful.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人物的情感心情,是学生在读任何文章时必须要学会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也才能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师充分解读教材后设计的阅读教学必定会对某一个或几个主题有着深入的挖掘,在这个挖掘的过程中,学生也参与其中,是其主体。随着教学步骤的展开,学生不断地思考,从简至难,由浅入深,从阅读的教材中提炼出尽量多的内容与内涵,这就是学会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对于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剖析,才能发挥这些体裁内涵各异的文章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对解读文本的进一步思考:
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应该做到(1)一个计划者和指挥者。为阅读课所讲授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技巧做好课前,课堂上和课后的筹划,如:课前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等。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指挥者,指导学生如何应用阅读技巧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所读的材料;(2)一个启发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之所以重要,因为他决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获取所需的信息,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技巧;(3)一个促进者。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并且自己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阅读理解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与智力的一门综合性测试,他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要求学生有准确果断的判断,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积极的讨论,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一个交流伙伴。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应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谈,交流意见和看法。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各项内在因素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最佳阅读方法(5)一个评价者。在学生完成阅读实践活动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通过个别指导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做得如何,是否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了阅读理论和技巧,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办法。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埋头于教学苦干,天天关注着练习,关注着考试与分数,确实非常需要看一些书来拓展延伸自己的思维。教师们应关注解读,使我们的英语阅读课堂回归文本,具有灵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英语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56:73
2、 英语《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3:25
3、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4、Nuttall, C. 198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葛炳芳,浙江省教研室,M6U4 Reading 讲座课件。(2012年5月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现 场会)
6、“五维课程目标”下的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案例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编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51:52
作者:肖伟英 女 湖南醴陵 1980年12月 浙江省富阳中学 中教一级 英语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 解读文本 阅读思维
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英语课程标准(2003)八级目标中阅读要求学生能识别不同文体特征;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九级目标则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并且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因此,如果学生高中三年英语要达到九级目标,他们的阅读水平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单词的理解,而更多的是对语篇的深入挖掘和掌握,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化背景。学生应该更多地分析文本的思想,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
在当今英语阅读常态课中,老师拿到一篇阅读教材时,往往首先大致浏览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内容,然后开始关注每一句话的意思,以及需要关注的新单词,或重要短语和句型。备课环节中笔墨最重的显然是对语言点的剖析,大部分是关于词的用法,句型的举例。阅读文本在教师的眼里,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知识点的书面工具。似乎阅读的目的仅仅是借助所读文本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理解文本的浅层含义,掌握概括主旨大意的阅读技能。 阅读课也似乎千篇一律地遵循“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读后热烈讨论”---最后的“语言点讲解”这些步骤。那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文本中的信息而读(reading for information),为文本中的语言点而读(Reading for language points),没有达到我们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为思考而读。(Reading for thinking)
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常态课的过程中,教材解读这个步骤往往被忽略不能很充分地完成。对教材缺乏充分解读,常态的阅读理解课很容易成为走过场。缺乏对教材的充分解读,一堂课就很难成为这个教师思考的结晶,同时也无法体现出这个教师真正的人文素质与教学水平。因而如果教师能在解读教材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阅读课堂设计和其给学生带来的一道和帮助都会有较大的提升。
二、通过课堂实例,多方位寻找解读文本的方法
对同一文本的多视角解读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文本的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拓展,以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英语能力的要求;文本的解读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因而教师们要有更多更广的理念和方向去解读文本。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4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本进行解读。
1、从总结概括语言词汇的角度切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要学习材料中蕴含的语言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赖朝辉,2011:27)。学会语言灵活运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而如果授课教师能从词汇使用的角度进行解读,对文本中的词汇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词汇,那么学生对这些词汇的使用情况将了解得更加细致,那么他们对这些词进行模仿和理解运用将会更加顺利。
[课例片段] 在授课“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时,笔者发现该文本中出现大量的名词。在第一段描写地震前的预兆的文字里,看似很零散的一段对不同事物的描述,也没有什么优美的词句,但是仔细阅读归纳发现此段文字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性。一般来说老师对第一段的处理就是Fill in the blanks的形式,学生只要呆板地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单词填入空格就行,而实际上学生填空后印象并不深刻,更不清楚这些空里为什么要填上这些词。
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第一段讲述的是地震前的一些预兆迹象的名词都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而且这些迹象发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第一段里出现两个时间For three days 和 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1976. 如果先让学生找出时间,然后找出相应的时间里出现的异常情况的事物。For three days, the strange things were: the village well(well walls; a smelly gas); the chickens; Mice; Fish; 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1976, the strange things were bright light in the sky; the sound of plane; water pipes 再讓学生找到动词来描述这些事物的异常。动词有:rose and fell; came out; too nervous to eat; ran out; jump; crack; burst;通过这些步骤,学生务必要对这些名词将要用什么动词来描述进行思考。而且由此也知道作者在描写异常情况的时候是根据时间来描写的。而这些动词其实都有共性,那就是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事物都变得异常活跃。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却是人们对这些异常情况视而不见(ignorant),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地震知识了解甚少。这其实也为唐山大地震为什么伤亡那么惨重埋下伏笔。课文的第一段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并提问学生:T: From the strange things, especially the verbs, what can you infer was the earth like at that time? Ss: The earth became more active than before. T: How about people in the city at that time? Ss: People in the city at that time thought little of the strange signs. T: That is to say people were ignorant.
通过对这些发散性问题的思考,同学们能进一步入情景想象当时地震前的情景。其实本篇文章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在第三段里就讲述了地震中被毁坏的各种建筑,桥梁,还有就是人和动物(chickens, pigs)等,与第一段震前的描述相呼应。
2、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切入
其实对于一个阅读外语文章和作品的读者来说,如果不知道其中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特别是一些特有的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者专门术语,那么这种理解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要正确理解英语文章,或者作品,除了要求有较高的语言基础,而且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各类选自英美等国家的报刊,杂志和文章,让他们能融入“目的语环境”,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以弥补语言环境所造成的不足,理解字面传递的信息之外的“言外之意”和“字里行间”的意思。
对于人教版必修一unit4 A Nigh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这篇文章,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了很多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记载,包括对张艺谋导演的巨片《唐山大地震》,都经过仔细的研究。还有一些关于地震的一些视频都重点参考过。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仔细分析之后,笔者注意到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多年,新唐山也在震后3年内重新建立了起来,可是人们依旧历历在目。由此可见此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有多大,特别是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因而这个地震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如此之大的伤害呢?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Why did the earthquake cause such great damage to Tangshan?
当然在阅读教学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时,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及经济差异的问题,避免不正确的文化导向。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全面地理解课文,增强学生求知欲。
3、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切入
英国.Manchester 大学的教授John. Greenwoa 对阅读教学的见解是:(1)阅读课教师应该teach his learners 而不是test them;(2)平时的comprehension lesson 不应等同于the end of year comprehension test。这儿的teach,显然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技能。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文章的作者通过整篇文章的构思、布局对事物的论证、说明、叙述和描写等方法向读者传递知识和信息的。知识和信息是存在于整篇文章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句之内。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速度,阅读时应遵守一项重要原则——整体性。阅读的整体性原则有两个层次:(1)篇章的整体原则。2)句、段的整体性原则。按段落来进行阅读,分析以及寻找中心思想,对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解,对阅读的内容能准确的归纳、分析、和推断。
对于人教版必修一unit4 A Nigh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这篇文章,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震前的迹象,震中的巨大损失和震后的营救工作。因此找到每段的主题句并根据每段的主题句将文章分成三部分是对文章整体把我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同学们阅读文章找每段的主题句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们注意每段的首尾句,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对文章的结构及段落主题句分析之后,学生对文章变有了整体把握。在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是要对该段的句子认真分析推敲,提高了思维力度。
4、从文体写作技能的角度切入
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必备条件。而且很多阅读教材的篇章和结构是写作的框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文章的谋篇布局,即内容框架和思维脉络。教师在知道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和模仿文章的结构,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精彩段落,品味其中的美词佳句以及连接词在句中所起的承接和转折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和规范的表达,还需要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的鱼片衔接手段,即我们常说的关联词连接性副词以及一些介词和短语等。对于阅读文章的文体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就知道什么样文体的文章需要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笔者对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该文章使用的数字特别多。文章为什么要使用那么多的数字呢?因为这是一篇纪实文章,纪实文章的特点就是真实。数字就能充分体现出文章的真实具体。因此在上课时,老师抛出问题: Why did the writer use so many figures in the passage? 學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度比单纯地找出文章中的一些数据来就要大很多。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思考新闻报道,纪实文体的文章的特点,以及如何能保证他们的真实性。当然文章对地震发生时的描述非常精彩,运用了很多简练形象的动词。文章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分析过,写作手法也分析过的话,那么可以尝试让学生模仿写作。Homework: Practice in documentary writing: Describe the video by using vivid verbs, accurate figures, simple sentences and rhetoric. Add y our feelings if possible. A Moment The Earth Felt Angry 5、从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角度切入
現行新教材题材广泛,不少文本中蕴含中西文化的精华,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因素。一篇好的文本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更承载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学生在感知、理解、推理和判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人教版必修一unit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u一文中,笔者发现,虽然这是一篇充满了数字的纪实文章,但是深入思考却发现有一条牵动人心的情感线索。在地震前人们是ignorant,在地震中人们是shocked and hopeless,在地震后,当被营救时,人们又变得hopeful.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人物的情感心情,是学生在读任何文章时必须要学会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也才能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师充分解读教材后设计的阅读教学必定会对某一个或几个主题有着深入的挖掘,在这个挖掘的过程中,学生也参与其中,是其主体。随着教学步骤的展开,学生不断地思考,从简至难,由浅入深,从阅读的教材中提炼出尽量多的内容与内涵,这就是学会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对于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剖析,才能发挥这些体裁内涵各异的文章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对解读文本的进一步思考:
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应该做到(1)一个计划者和指挥者。为阅读课所讲授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技巧做好课前,课堂上和课后的筹划,如:课前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材料等。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指挥者,指导学生如何应用阅读技巧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所读的材料;(2)一个启发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之所以重要,因为他决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获取所需的信息,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技巧;(3)一个促进者。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并且自己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阅读理解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与智力的一门综合性测试,他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要求学生有准确果断的判断,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积极的讨论,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一个交流伙伴。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应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谈,交流意见和看法。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各项内在因素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最佳阅读方法(5)一个评价者。在学生完成阅读实践活动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通过个别指导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做得如何,是否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了阅读理论和技巧,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办法。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埋头于教学苦干,天天关注着练习,关注着考试与分数,确实非常需要看一些书来拓展延伸自己的思维。教师们应关注解读,使我们的英语阅读课堂回归文本,具有灵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英语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56:73
2、 英语《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3:25
3、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4、Nuttall, C. 198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葛炳芳,浙江省教研室,M6U4 Reading 讲座课件。(2012年5月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现 场会)
6、“五维课程目标”下的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案例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编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51:52
作者:肖伟英 女 湖南醴陵 1980年12月 浙江省富阳中学 中教一级 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