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算是数学教学的奠基石,是扎实学生数学基础,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第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是我们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肩头大任,对于这个课题的研讨与探究持续增温,从未止步。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把口算从数学知识发展为数学能力,从数学能力内化成学生的生活能力呢?本文从明算理、重训练、养习惯、爱探究这四个角度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口算能力;算理;实践;习惯;探究
口算是学生直接通过思维反应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不仅是数学基本运算的基础,更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奠基石。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小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归纳等能力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笔者对几所小学学生口算能力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口算能力呈现了骤减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小学生平时的口算不注重算理,往往在心里通过列算式机械解答,随着年级的升高,口算题目也变得越来越难,他们所青睐的“口算方法”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降低了口算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在平时不注重口算的训练,没有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口算,再加上科学审题以及做题细节、耐心等良好习惯的缺失,从而加重了他们在简单口算学习上的负担。因此,要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明算理、重训练、养习惯、爱探究这四个“秘方”必不可少。
一、明算理,学习口算技能技巧
很多人认为,口算只是学生的一种简单的思维反应,学生只需多加训练便能掌握,不如数学运算那般,需要很多固定的算理或技能技巧,但研究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口算计算时,往往会借助运算的模式,在头脑中进行机械反应后而表现出来,在本质上不算作是真正的口算,而是笔算在口算上的投射,而且这种粗放的方式也无法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较为复杂的口算题目。因此,小学数学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便在于引导学生学好各种有关口算的算理,并在实践应用中融会贯通,总结出各种口算技能、技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理”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梳理“算”的脉络,明晰“理”的步伐,促进他们口算思维的养成。
例如,在口算“39 38”时,很多学生会在心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运算,如尾数相加进“1”,再进行十位相加,得“77”,这种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口算方法,而是笔算的简化法,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意义不大。所以,在口算“39 38”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口算算理,如“拆数法”,即将“39”看成“40-1”,将“38”看成“40-2”,那“39 38”就等于“40-1 40- 2=40 40-1-2=80-3=77”,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方法,就能轻而易举算出这道题目的答案。又如,在口算“87 45 13 35”,如果学生不懂得一些口算算理和技巧,机械地按照题目的顺序进行口算,那学生就几乎体验不到口算为自己带来的方便和快乐,而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凑整法”的口算算理进行快速计算,即将“87 45 13 35”转化为“(87 13) (45 35)”,那这道看似复杂的口算题目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得出“90 80”等于“170”这个答案了。
二、重训练,采用多重训练方式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核心特征的课程,任何知识、技能或方法的习得都离不开学生对既定知识的操作、训练、实践和应用,而口算本身就富含实践性因素,学生的学习也只有在口算实践训练中完成,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口算算理或口算技能技巧,并在实践应用中亲身体验口算能力的提升为自己带来的方便和快乐,也能帮助学生慢慢熟悉各种口算题型、题目,以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以及口算的准确度,最终实现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改变以往单一的以书面解答为主的口算训练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将口算训练渗透在各种生活情境体验之中,并以游戏、探究、合作、表演等方式来呈现口算训练的过程,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口算的多重训练在强化学生对口算算理和技能技巧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
例如,通过“139 198”的口算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拆数法“这种算理来计算这种类别的题目时,教师并不能奢望仅仅利用这样一道例题就能帮助学生习得这种算理或技巧,而是要巧妙运用变式练习,结合多重方式进行集中训练和强化,如设计探究情境“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9 99 999’的值,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这道题作为例题的变式题,不仅涵盖了“拆数法”的有关知识,而且作为“拆数法”的集中运用,是考查学生学情,提升学生运用“拆数法”解决口算题目能力的集中反应,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详细的解题经历,就能亲身体验“拆数法”在自己脑海中的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再通过“游戏接龙”,让学生依次说出教师所提供口算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以此来强化学生认知,并最终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能力。
三、养习惯,审清题目题型算法
笔者针对B地区5所小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粗心大意、审题不细心、不认真等不良的习惯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口算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导小学生科学审题,准确应用口算算理和技能、技巧,科学引导学生养成口算的良好习惯,是提升小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当让学生“循规蹈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耐性和注意力,让小学生在口算学习和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正向激励的方式来表扬口算习惯好的学生,批评口算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等坏习惯学生,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口算好习惯,并在班级中形成集体共识,这样一来,学生在“为了受到教师的赞许”这一学习冲动下,便会着重发展那些好习惯,慢慢摒弃那些坏习惯。 例如,在解答口算题“69 299”时,有的学生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这道题他会算,但算出来的结果往往是错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在运用“拆数法”,算出“70 300”后,忽略了应当减去“2”的结果,这种情况并不是学生智力或记忆力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口算习惯息息相关。所以,在口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品质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法则进行计算,即“69 299=70-1 300-1=70 300-2=368”,这样一来,学生的每一步口算都中规中矩,避免了由于疏漏而引起的口算失误。
四、爱探究,鼓励探索多种解法
赏识教育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善于发现并鼓励每一个学生闪光点的迸发。口算是一种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知识能量的算法,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不能将口算的所有知识、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相反,口算的学习和探索永无止境,谁也不能认定自己的口算方法是最好的,小学生在口算实践和训练中,可以通过自主互助式探究,对同一道口算题目探索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并从中总结、归纳出最优化、最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从而找到属于自我的口算学习策略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口算能力。
例如,在口算“879-221-379”时,教师以探究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共同探索出本题的所有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最终通过比对得出最优的口算形式。结果,学生们首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先自行进行口算,但大多数学生都是采取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口算,即先计算“879- 221=658”,再计算“658-379=279”;而有的学生发现“879-379”刚好等于“500”,再算“500-221=279”;也有的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好,他们发现“221 379”刚好等于“600”,最后再用“879”减去“600”,就得出了结果“279”。之后,学生们开始进入合作探索环节,并争先介绍自己的口算方法和策略,与同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和对比,而最后到底会达成哪种口算方法的共识,已经一目了然。
总之,口算一方面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是奠定数学各个学习领域的基石,另一方面,口算又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心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活动,不仅需要小学生明白口算的各种算理和技能、技巧,而且需要小学生在平时学会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归纳和总结,并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各种解法,科学养成口算的各种良好习惯。
关键词:口算能力;算理;实践;习惯;探究
口算是学生直接通过思维反应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不仅是数学基本运算的基础,更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奠基石。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小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归纳等能力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笔者对几所小学学生口算能力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口算能力呈现了骤减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小学生平时的口算不注重算理,往往在心里通过列算式机械解答,随着年级的升高,口算题目也变得越来越难,他们所青睐的“口算方法”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降低了口算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在平时不注重口算的训练,没有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口算,再加上科学审题以及做题细节、耐心等良好习惯的缺失,从而加重了他们在简单口算学习上的负担。因此,要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明算理、重训练、养习惯、爱探究这四个“秘方”必不可少。
一、明算理,学习口算技能技巧
很多人认为,口算只是学生的一种简单的思维反应,学生只需多加训练便能掌握,不如数学运算那般,需要很多固定的算理或技能技巧,但研究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口算计算时,往往会借助运算的模式,在头脑中进行机械反应后而表现出来,在本质上不算作是真正的口算,而是笔算在口算上的投射,而且这种粗放的方式也无法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较为复杂的口算题目。因此,小学数学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便在于引导学生学好各种有关口算的算理,并在实践应用中融会贯通,总结出各种口算技能、技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理”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梳理“算”的脉络,明晰“理”的步伐,促进他们口算思维的养成。
例如,在口算“39 38”时,很多学生会在心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运算,如尾数相加进“1”,再进行十位相加,得“77”,这种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口算方法,而是笔算的简化法,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意义不大。所以,在口算“39 38”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口算算理,如“拆数法”,即将“39”看成“40-1”,将“38”看成“40-2”,那“39 38”就等于“40-1 40- 2=40 40-1-2=80-3=77”,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方法,就能轻而易举算出这道题目的答案。又如,在口算“87 45 13 35”,如果学生不懂得一些口算算理和技巧,机械地按照题目的顺序进行口算,那学生就几乎体验不到口算为自己带来的方便和快乐,而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凑整法”的口算算理进行快速计算,即将“87 45 13 35”转化为“(87 13) (45 35)”,那这道看似复杂的口算题目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得出“90 80”等于“170”这个答案了。
二、重训练,采用多重训练方式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核心特征的课程,任何知识、技能或方法的习得都离不开学生对既定知识的操作、训练、实践和应用,而口算本身就富含实践性因素,学生的学习也只有在口算实践训练中完成,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口算算理或口算技能技巧,并在实践应用中亲身体验口算能力的提升为自己带来的方便和快乐,也能帮助学生慢慢熟悉各种口算题型、题目,以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以及口算的准确度,最终实现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改变以往单一的以书面解答为主的口算训练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将口算训练渗透在各种生活情境体验之中,并以游戏、探究、合作、表演等方式来呈现口算训练的过程,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口算的多重训练在强化学生对口算算理和技能技巧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
例如,通过“139 198”的口算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拆数法“这种算理来计算这种类别的题目时,教师并不能奢望仅仅利用这样一道例题就能帮助学生习得这种算理或技巧,而是要巧妙运用变式练习,结合多重方式进行集中训练和强化,如设计探究情境“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9 99 999’的值,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这道题作为例题的变式题,不仅涵盖了“拆数法”的有关知识,而且作为“拆数法”的集中运用,是考查学生学情,提升学生运用“拆数法”解决口算题目能力的集中反应,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详细的解题经历,就能亲身体验“拆数法”在自己脑海中的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再通过“游戏接龙”,让学生依次说出教师所提供口算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以此来强化学生认知,并最终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能力。
三、养习惯,审清题目题型算法
笔者针对B地区5所小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粗心大意、审题不细心、不认真等不良的习惯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口算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引导小学生科学审题,准确应用口算算理和技能、技巧,科学引导学生养成口算的良好习惯,是提升小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当让学生“循规蹈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耐性和注意力,让小学生在口算学习和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正向激励的方式来表扬口算习惯好的学生,批评口算中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等坏习惯学生,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口算好习惯,并在班级中形成集体共识,这样一来,学生在“为了受到教师的赞许”这一学习冲动下,便会着重发展那些好习惯,慢慢摒弃那些坏习惯。 例如,在解答口算题“69 299”时,有的学生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这道题他会算,但算出来的结果往往是错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在运用“拆数法”,算出“70 300”后,忽略了应当减去“2”的结果,这种情况并不是学生智力或记忆力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口算习惯息息相关。所以,在口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品质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法则进行计算,即“69 299=70-1 300-1=70 300-2=368”,这样一来,学生的每一步口算都中规中矩,避免了由于疏漏而引起的口算失误。
四、爱探究,鼓励探索多种解法
赏识教育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善于发现并鼓励每一个学生闪光点的迸发。口算是一种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知识能量的算法,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不能将口算的所有知识、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相反,口算的学习和探索永无止境,谁也不能认定自己的口算方法是最好的,小学生在口算实践和训练中,可以通过自主互助式探究,对同一道口算题目探索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并从中总结、归纳出最优化、最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从而找到属于自我的口算学习策略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口算能力。
例如,在口算“879-221-379”时,教师以探究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共同探索出本题的所有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最终通过比对得出最优的口算形式。结果,学生们首先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先自行进行口算,但大多数学生都是采取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口算,即先计算“879- 221=658”,再计算“658-379=279”;而有的学生发现“879-379”刚好等于“500”,再算“500-221=279”;也有的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好,他们发现“221 379”刚好等于“600”,最后再用“879”减去“600”,就得出了结果“279”。之后,学生们开始进入合作探索环节,并争先介绍自己的口算方法和策略,与同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和对比,而最后到底会达成哪种口算方法的共识,已经一目了然。
总之,口算一方面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是奠定数学各个学习领域的基石,另一方面,口算又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心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活动,不仅需要小学生明白口算的各种算理和技能、技巧,而且需要小学生在平时学会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归纳和总结,并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各种解法,科学养成口算的各种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