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趋利避害:文学在消费时代的应对策略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学面临着极为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诸如全球化浪潮强烈而迅猛的冲击,使中国社会日益成为世界大家庭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市场化的强力推进,使市场霸权与资本经济全面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也渗透进文学创作、生产与出版、销售的各个环节;以消费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借助媒体的力量抢占地盘,无孔不入,日渐成为社会事实上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在受到猛烈冲袭时,不断萎缩退让,或走向边缘,或做出妥协改变,一步步向市场投靠;中国社会处在一种利益高度分化、思想高度分裂的剧变之中。时代巨变,引起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文化权威的消失,道德力量的弱化,理想与信念的迷失,也引起文化的变异,历史观和文学观的变异,旧价值崩溃,一切统一权威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一切完整的东西都分崩离析、碎片化、零散化,使人们陷入了精神的迷茫与痛苦。世界、社会、文学呈现出“一切皆流,无物长驻”的急速变化状态,人们切实体会到价值的相对性与变异性,此时,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的价值”便显得极为有用。如何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把握历史提供的机遇以克服价值重建难题,进行积极有效的价值创新,便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
  消费时代是物质化时代,消费性文学的盛行导致了华靡与鄙俗之作充斥文坛,批判性普遍失落,文学的审美性逐渐成为消费性的附庸,个性化被商业化取代,媚俗低级倾向越来越严重,造成精英文化日渐衰颓,人文精神日趋失落。面对着消费文化的汹涌袭来,面对着当今文化环境的混乱,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文学在此情况下,部分出现了价值立场缺失、价值观念混乱、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混乱无序等多种问题,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许多作家的价值追求似乎不是向上攀升,而是日益下滑,呈现的状态是“上限”不断下移,“下限”不断跌落,令人堪忧。
  在精神贬值,信念消解,人们心灵困惑、文学价值迷失之际,我们要清醒认识新世纪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基本走向,牢牢把握时代与社会正确的前进方向,弘扬雄健昂奋的文学精神;要穿越喧哗与价值紊乱的困境,深入时代文学的价值世界之内,去择优汰劣,激浊扬清,批判文坛的病态现象,校正文学的前进方向。目的是要透视时代的价值变迁,反对文学的庸俗化倾向,防止文艺和心灵走向堕落,推动文学健康快速发展,帮助文学重新走向深沉、博大和辉煌。
  首先,我们应正确认识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市场与消费的功用。
  德国批评家本雅明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书里就写下这样一段话:“当一位作家走进市场,他就会四下环顾,好像走进了西洋镜里。他的第一个企图是为自己确定方向……”① 是的,当市场已成为今日文艺生产与消费必不可少的准入口,文艺商品化已成为当代文艺基本的生存状态,谁也不可能脱离时代与市场而独立发展,谁都必须瞻前顾后确立自己的前进目标与努力方向,此刻,谁再想自命清高遗世独立,那就太不识时务,太迂腐可笑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在当今这个已经发生巨变的全球化、市场化、商品化时代,发展飞速,一日数变,消费与消费文化日益成为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主流,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刺激,消费潜力开发对拉动经济的强力支撑与推进,已经蔚为潮流,浩浩荡荡无可阻挡,谁也不该漠视。同时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谁也离不开谁。鲍德里亚曾描述过从工业社会“生产本位主义”到消费社会“消费本位主义”的一系列变革:人的角色从“生产主人公”转变为“消费主人公”;社会的组织原则从“物品法则”转变为“符号编码法则”;消费享受从作为人时刻要争取的“权利”转变为“公民义务约束机制”;大众文化表达从“以所指为中心”,转变为“以能指为中心”等等。中国面临的则是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型社会向现代新型的消费社会跨进,更大的跨度和更多方面的转型必然引起人们的惊异、惶惑、不适应和不理解,值得我们用心关注。比如,当消费取代生产,消费与消费文化日益成为社会生活和时代文化的主流,就要求人们放弃以往重生产而轻消费的观念,深刻认识“消费”的广泛含义,重塑新的文化心理。又如,消费与市场已成为文艺生产的场域性因素,无可回避,而文艺走入市场,也是谋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这就告诉人们,消费与市场不是文学的天敌,处理得好,它们会成为文学的盟友。因此,文学要适应世变与事变,学会与市场共舞,与消费结友,力争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与消费的积极作用,又能有效地抑制其消极负面作用,借助市场的机制与活力,抓住传播的价值指向控制,实现文艺观念的新陈代谢,扩大文学的理想、价值和影响,为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建构带来启发和动力。
  其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消费社会嬗变的进程。消费文化与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发达的媒介技术相互联合,将中国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金钱世界、花花世界。经济、科技和媒介的发展引爆了信息的泛滥,信息量的急速膨胀令人们目不暇接无所适从。大众陷于五彩缤纷的声光影像而不再热衷于思考性的阅读;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利却在汪洋大海的资讯中日益变得被动与自私;消费唤起了人们无穷的欲望却削减了人们内心的自律,大众沉浸在拼命挣钱追逐物欲的狂热之中抛弃了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人们生活在一个混乱、功利、平庸、轻浮和纵情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面对人类文化的平面化、庸俗化而始终毫无自察。如果我们对此随波逐流,一味放任,则会造成情感和道德的双重沦丧。
  当然,如果我们转换观念态度,着眼于新时代给人们生活、工作和事业带来的极大便利,顺应消费潮流,文学不光能走出日趋边缘化的困境,也有可能重振声威,重新走向复兴的光明之途。比如市场、商业和消费并非只对文学的生存造成挤压排斥,事实上它有力地打破了文化的独断权力模式和文学精英垄断,使所谓的“高雅文化、文学”在商业的冲击下解构其身上的独占性,使文学以更平等更亲和的态度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市场、商业和消费对文学快速生产、广泛传播极为有效,任何一件重大的文学活动顷刻之间便能传遍全球,任何一种特异的文学现象,马上便能远播千里,深入人心。任何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文艺演出和影视作品,通过卫星通信、电脑网络即刻便能同步在世界各地传播。如《哈利•波特》书籍与电影的出版,采用的就是全球同步发行和同时上映的方式,造成世界各地出现一种洛阳纸贵,排长队抢购,一票难求以及人们热议纷纷的奇迹景象。这就告诉我们,消费既会对文学的生存与传播造成威胁,也会给它带来机遇和动力。又如《百家讲坛》利用电视荧屏,采用通俗的演讲方式就能传播和普及中国的经典文化,把《论语》、《庄子》、《三国》之类日渐被冷落的书籍再度炒热,重新唤起人们购买、阅读、学习和谈论的热情。这说明大众传媒和消费浪潮对文学的生存与传播是有益的,完全可以为文学所用,既发挥其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有益的精神充电的一面,满足人们日常的消费和消遣,同时又顺应文化市场的流行趋势,改善文学的形象、面目与流通、传播方式,使之不拘一格,更为灵活多样。总之面对市场和消费,文学得磨砺自己的生存智慧,增加自己的宽容性与应变能力,既与时俱进,努力拓宽发展渠道,充分利用消费能传播文化、增值文化的功能,去扩大文学与文化的积极影响,又扬长避短,尽量消除文学市场化的不良影响,正确地引导文化消费,而不是让消费主义引导文化,主动积极用文学与文化去滋养消费,创造新的消费市场。
  再次,要努力增强文学的创新、创造能力,这是当代文学能否强大的根本所在。
  从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态势来看,谁的理念先进、设计新颖,产品质量过硬,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更有能力来影响和改造世界。这就昭告人们,在高科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要考虑以质量、品格、实力和规模效益决胜市场,如果跟不上人们思想、情感和审美变化的速度,跟不上新的技术要求和增长方式,就可能被时代、民众和市场淘汰。因此,强化文学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内质,提升文学表现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各种艺术中获取营养,以求得更大有益信息的增殖,文学意蕴及其功用的提升,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对人而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人活动的精华所在。对文学而言,作家艺术家的天职就是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他们都共同需要创造和创新性思维作为人类思想和艺术存在与发展的支撑与不竭源泉。直观来看,创造、创新性思维似乎完全产自个别人天才的头脑,是少数人不经意间碰上的机遇与灵感,康德就说过:“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则。”其实它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之中,它离不开各种事实和经验,是人对“事实”意义的深切体察。谁能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抽取它,谁就能占有和享用它。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如果说文学在今天是重要的,那是因为人们认为文学以形象和感性的独特形式活生生地体现了基本的和普遍的人性……文学使我们体察入微地亲近了母语……我不把人性看做一种可以直觉到的固有物,而是看做一个有待完成的政治任务……许多人早已停止在一般社会生活中判定价值。如果连审美活动都不能阐示价值,那么,在一个滚滚堕落的社会里还能往何处去?”② 他的话提示我们,文学存在和创新的意义,就在于要揭示人性,亲近母语和阐示价值。文学若能从这个方向努力,能传达我们时代的人间生态、社会信息和心灵消息,积极地参与时代思想的构成和人的精神面貌塑造,能使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感受得以延续、扩展、丰富、全面、深刻,它就会兴旺发达,若背离或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它就会萎缩、衰退或消亡。
  譬如在今天,电视剧越来越成为标举当下文艺成就的文化符号,它已成为叙述和消费故事,传达社会变迁以及人情世态的主要渠道,拥有最长播出时间和人数最多的受众,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资金带动能力,是我国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从作品题材、思想内容,还是传播方式、市场运作和受众人数来看,电视剧都一马当先,风景这边独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令各种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客观地说,眼下电视剧已经取代文学,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潮流和文艺思潮的重要文化载体。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和消费国,现在央视电视剧收视率一个百分点就是上千万人,而一本长篇小说卖到十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引得许多作家纷纷踊跃触电,其集纳的精兵强将、无数资源、产业链模式及其文化传播能力都不容忽视,其中的许多“奥妙”值得琢磨和借鉴。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永远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是文学的本质,创新使人类精神财富的总量得到增加,人类思考的疆域得以扩张。创作要出新,批评要出新,文学理论也要出新。总之创新和创造是通往文学颠峰的唯一山道,也是帮助文学扩大影响,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依赖。它需要作家艺术家艰苦的劳作、勤奋的笔耕,呕心沥血和顽强的拼搏,在最新最美的图景后面有惊人的付出,在活泼欢快的享受中有智慧的显现,这些都昭示我们必须用不断的创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用非凡的创造来奠定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注释
  
  ①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3页。
  ②伊格尔顿:《当代文化的危机》,《是明灯还是幻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受温差、冰霜、扰动等因素影响,原地浸矿在线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含有大量噪声和干扰信号,利用系统自带的温度补偿模块难以达到预定数据精度,使得后续预测预警工作出现误差。
构造裂隙大水矿床含水介质复杂多变,基建难度大,突水风险高,防治水技术难度大。借鉴岩溶大水矿床治水经验,设计采用矿山地面帷幕注浆技术,解决黄屯硫铁矿火山岩构造裂隙大水
摘 要: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好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三大”发展关系。同时,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融合了3种模式。本文研究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以下简称“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化发展模式  1 走进黔北土城  土城镇在贵州省习水县西部,坐落于黔北川南连接处,隶属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
摘 要: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性产物,通过肢体动作的美化处理与系统整合,通过一系列的编排优美地呈现出来。在舞蹈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舞蹈编导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在编导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情感载体作为支撑,从而全面增强舞蹈表演的整体感染力。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在舞蹈编导期间发展情感动机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编导;情感动机;发展  0 前言  舞蹈是艺术领域一种重要的呈现形式
摘 要:中国传统审美历来以“中和”二字为尚,这个难以言表的指导思想型范了中国数千年来各种门类的艺术创作,如音乐、书法、绘画以及建筑等等。作为国乐重要代表乐器之一的琵琶自然也不例外,尽管琵琶本是域外来客,然而中国琵琶经典曲目表达与诠释的却完全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审美。本文试图以琵琶演奏的技法为切入点,展示并分析琵琶演奏中“中和”之美的体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琵琶演奏;中和之美  琵琶是中国传统的乐
一、广播剧的艺术特点与典型人物的塑造广播剧是一种完全依凭听觉和想象来欣赏的一门艺术。声音、音响是它的艺术载体,其传播的内容(文本)需要依靠播音来实现,传播的效果需要通过
随着计算机辅助爆破设计系统的发展及普及,传统爆破设计在定位精确度、布孔方案合理性、破碎效果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露。为了提升爆破效果,将爆破理论与RTK技术精确定位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对影响爆破效果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完成对现场地形参数及实际炮孔参数的动态精确采集,并实时调整和优化,实现精确定位与爆破设计一体化。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爆破设计的方法并综合运用数据库与嵌入式开发技术,阐述了系统的需求分析、
摘 要:加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维护校园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新时期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强
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作品64之1)作品64号共有3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一首圆舞曲。其中第一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圆舞曲,这首圆舞曲的主题
摘 要: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催生了文化事业的一系列变革,传统文化在融媒体视域下衍生出了全新的叙事范式,无论是文本构型,还是传播机制,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样态。本文以传统文化中不同元素的跨媒介衍生机制、叙事特征为切口,着重表现叙事文本的升级、文化价值转化的重要意义,旨在揭示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播领域各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优化叙事文本,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等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