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人在物质生活大幅度改善的前提下,精神生活层面也有了较大的改观。由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就可以看出,国人的素质与我国精神文明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从游客参观游览对当地文物的影响入手,讨论了缓解这个矛盾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旅游;游客;文物保护;矛盾;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旅游行业也随之崛起,而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却又不到位,外加游客对于景点内文物缺乏保护之心,甚至起偷盗的意念,导致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愈加困难,游客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而一些著名景点文物被盗事件,则给文物保护工作者做出了提醒。而如果要合理解决这个矛盾,既不能对文物造成伤害,又不能置顾客的需求于不顾,就必须从游客的旅游参观过程入手,分析游客对于景点文物的影响,找出规律,才有对策。
1文物保护的意义
1.1文物的历史传承意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数千年的文化辉煌一时。悠久的历史与我们民族善于记录保存历史资料密不可分。一个民族能否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历史、文物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文物作为历史记录的载体,是最能充分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可以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1.2文物保护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
城市可以使人类生活更加舒适。因而,一些地区的城市规划,盲目求新、求大,未能合理规划老城区历史文物古迹,使得多年的遗存遭到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济南火车站。作为上世纪初东亚,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火车站,这座完全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德式车站完全可以称作是老济南的地标。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经历二战硝烟不曾损毁的车站却被当地政府拆除,尽管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但新建成的新式火车站仍然马不停蹄的站上了历史的舞台。近些年学界普遍认识到了火车站拆除的弊病,决心重建。但是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不值得廣泛推广。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天津西站整体平移。同样是德国设计师的手笔,两座车站的命运截然不同。经过近300米的平移。老火车站仍然作为博物馆保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铁路知识的平台。可见,文物的不可复制属性决定了文物保护工作必然成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游客旅游参观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1正常参观情况下的影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实现了全民小康,同时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远的成果。其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明证。人们在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还会希望提高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素质,而这就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众所周知,我国是拥有深厚历史的文化大国,而通过对历史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进行参观,是提升人们精神境界与心灵境界最快速的方法。
但是文物同时也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历史遗产,在开放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破损的潜在可能,这却在另一层面上给本来就艰难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通过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游人对窟内空气的调查研究,由四十名学生在正常参观的情况下,其呼吸将窟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提高了10%,温度升高4度,而这种空气变化对窟内壁画等文物的完整保存有着巨大的威胁。
2.2别有用心者对文物保护的潜在影响:在旅游者中,很大一部分人其实都是抱着升华自己心灵,或者缓解疲劳等目的去旅游的。但是却不能够保证所有人都是这样。在所有的人中,总会有些人抱有其他想法。且不论其有什么目的,这对文物保护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2012年5月发生的故宫博物馆被盗案中就可以看出,始终有人在打“国宝级”文物的主意。而这种偷盗行为,给文物保护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故宫博物馆的安保措施已经非常严格,但仍然没有阻挡盗贼的入侵,这给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另一方面,却是让旅游中的游客与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3缓解游客参观需求与文物保护矛盾的方法
3.1实行预约轮流参观制度:面对矛盾日益突出的局势,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可以做出些许的改革。比如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可以采取预约轮流的参观制度,每次开放之前都限定进入人数,对进入游客的检查力度也相应提高,并且告知游客此处旅游景点内拥有文物,在进入之后需要按照景点内的要求进行参观。
这种预约轮流参观制度可以减少旅游景点的环境压力,给处于其中的珍贵文物以喘息修复的时间。而游客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购票加预约制度进行人数管控,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好文物,而且还能够照顾到顾客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3.2充分整合现代科技进行景点虚拟引导: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用于旅游景点内的监控与摄像设备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和功能也越来越全面,不仅能够有效监督游客,同时还能够对文物进行全天监控,避免损坏之后无人知晓,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对游客方面,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可以在游客进入之前给予虚拟影像的事先投放,在游客心理中率先建立文物印象,并且在虚拟影像中向游客讲解文物知识以及具体参观时所注意的事项。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的第一印象确立之后将很难被再次改变。而根据这一点,可以通过现代强大的虚拟影像技术,对还未进入景点的游客们进行事先的文物境况引导,有目的地在游客心中创造出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印象,让人们在进入景点进行真实参观的时候主动避免对文物的破坏,这会对后期文物的保护工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3.3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针对频繁来往的游客,加大文物的保护力度是始终不变的主题。
而如今面对某些别有用心的游客,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需要在文物的完整性方面下功夫,更要在文物的安全性方面提高警惕。故宫博物馆的失窃案,足以让所有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警醒,因为故宫位于北京,其安保工作一定会比地区景点做的完善,如此严密的故宫都被盗贼攻破,可见地方景点更要加强安保工作。
对于安保工作来讲,地区景点可以吸取北京故宫安保工作的优点,在全面安装监控设备的同时实行轮流查岗制度,实现器械与人员的有效统一,在最大程度上防止盗贼的入侵。
3.4加强游客教育制度:对于游客在景点中的参观,目前很多景点都会配有专业的解说员,对文物的历史等对游客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这不仅体现了景点对游客的用心服务,同时让游客对文物以及其历史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但是在众多的景点中,却唯独不见维持景点文物安全的安保人员,同时也缺乏对游客的教育环节,而这种疏忽则是导致景点中文物被游客破坏的根本原因。
对游客进行教育,同对文物进行完整性保护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对游客进行率先的印象引导,或者进行参观前讲解,是每个景点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景点可以通过在文物旁配备安保人员,树立安全警示牌,同时安装全方位的监控设备,并组织专门的服务人员告诫游客文物的重要性与破坏后的惩罚措施等,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都能够起到良好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对于旅游,人们的热情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对于景点中的文物的保护工作来说,难度也越来越大。能否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依照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向前,是旅游业中旅游景点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面对不同的人群素质,文物保护工作者就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在确保文物不被损坏或者丢失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尽量化解游客参观旅游与文物保护工作所产生的矛盾,让两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3]张春丽,李星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7(2).
[4]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4).
关键词:旅游;游客;文物保护;矛盾;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旅游行业也随之崛起,而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却又不到位,外加游客对于景点内文物缺乏保护之心,甚至起偷盗的意念,导致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愈加困难,游客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而一些著名景点文物被盗事件,则给文物保护工作者做出了提醒。而如果要合理解决这个矛盾,既不能对文物造成伤害,又不能置顾客的需求于不顾,就必须从游客的旅游参观过程入手,分析游客对于景点文物的影响,找出规律,才有对策。
1文物保护的意义
1.1文物的历史传承意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数千年的文化辉煌一时。悠久的历史与我们民族善于记录保存历史资料密不可分。一个民族能否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历史、文物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文物作为历史记录的载体,是最能充分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可以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1.2文物保护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
城市可以使人类生活更加舒适。因而,一些地区的城市规划,盲目求新、求大,未能合理规划老城区历史文物古迹,使得多年的遗存遭到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济南火车站。作为上世纪初东亚,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火车站,这座完全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德式车站完全可以称作是老济南的地标。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经历二战硝烟不曾损毁的车站却被当地政府拆除,尽管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但新建成的新式火车站仍然马不停蹄的站上了历史的舞台。近些年学界普遍认识到了火车站拆除的弊病,决心重建。但是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不值得廣泛推广。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天津西站整体平移。同样是德国设计师的手笔,两座车站的命运截然不同。经过近300米的平移。老火车站仍然作为博物馆保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铁路知识的平台。可见,文物的不可复制属性决定了文物保护工作必然成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游客旅游参观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1正常参观情况下的影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实现了全民小康,同时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远的成果。其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明证。人们在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还会希望提高自己的精神和心灵素质,而这就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众所周知,我国是拥有深厚历史的文化大国,而通过对历史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进行参观,是提升人们精神境界与心灵境界最快速的方法。
但是文物同时也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历史遗产,在开放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破损的潜在可能,这却在另一层面上给本来就艰难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通过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游人对窟内空气的调查研究,由四十名学生在正常参观的情况下,其呼吸将窟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提高了10%,温度升高4度,而这种空气变化对窟内壁画等文物的完整保存有着巨大的威胁。
2.2别有用心者对文物保护的潜在影响:在旅游者中,很大一部分人其实都是抱着升华自己心灵,或者缓解疲劳等目的去旅游的。但是却不能够保证所有人都是这样。在所有的人中,总会有些人抱有其他想法。且不论其有什么目的,这对文物保护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2012年5月发生的故宫博物馆被盗案中就可以看出,始终有人在打“国宝级”文物的主意。而这种偷盗行为,给文物保护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故宫博物馆的安保措施已经非常严格,但仍然没有阻挡盗贼的入侵,这给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另一方面,却是让旅游中的游客与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3缓解游客参观需求与文物保护矛盾的方法
3.1实行预约轮流参观制度:面对矛盾日益突出的局势,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可以做出些许的改革。比如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可以采取预约轮流的参观制度,每次开放之前都限定进入人数,对进入游客的检查力度也相应提高,并且告知游客此处旅游景点内拥有文物,在进入之后需要按照景点内的要求进行参观。
这种预约轮流参观制度可以减少旅游景点的环境压力,给处于其中的珍贵文物以喘息修复的时间。而游客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购票加预约制度进行人数管控,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好文物,而且还能够照顾到顾客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3.2充分整合现代科技进行景点虚拟引导: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用于旅游景点内的监控与摄像设备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和功能也越来越全面,不仅能够有效监督游客,同时还能够对文物进行全天监控,避免损坏之后无人知晓,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对游客方面,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可以在游客进入之前给予虚拟影像的事先投放,在游客心理中率先建立文物印象,并且在虚拟影像中向游客讲解文物知识以及具体参观时所注意的事项。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的第一印象确立之后将很难被再次改变。而根据这一点,可以通过现代强大的虚拟影像技术,对还未进入景点的游客们进行事先的文物境况引导,有目的地在游客心中创造出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印象,让人们在进入景点进行真实参观的时候主动避免对文物的破坏,这会对后期文物的保护工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3.3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针对频繁来往的游客,加大文物的保护力度是始终不变的主题。
而如今面对某些别有用心的游客,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需要在文物的完整性方面下功夫,更要在文物的安全性方面提高警惕。故宫博物馆的失窃案,足以让所有拥有文物的旅游景点警醒,因为故宫位于北京,其安保工作一定会比地区景点做的完善,如此严密的故宫都被盗贼攻破,可见地方景点更要加强安保工作。
对于安保工作来讲,地区景点可以吸取北京故宫安保工作的优点,在全面安装监控设备的同时实行轮流查岗制度,实现器械与人员的有效统一,在最大程度上防止盗贼的入侵。
3.4加强游客教育制度:对于游客在景点中的参观,目前很多景点都会配有专业的解说员,对文物的历史等对游客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这不仅体现了景点对游客的用心服务,同时让游客对文物以及其历史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但是在众多的景点中,却唯独不见维持景点文物安全的安保人员,同时也缺乏对游客的教育环节,而这种疏忽则是导致景点中文物被游客破坏的根本原因。
对游客进行教育,同对文物进行完整性保护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对游客进行率先的印象引导,或者进行参观前讲解,是每个景点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景点可以通过在文物旁配备安保人员,树立安全警示牌,同时安装全方位的监控设备,并组织专门的服务人员告诫游客文物的重要性与破坏后的惩罚措施等,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都能够起到良好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对于旅游,人们的热情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对于景点中的文物的保护工作来说,难度也越来越大。能否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依照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向前,是旅游业中旅游景点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面对不同的人群素质,文物保护工作者就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在确保文物不被损坏或者丢失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尽量化解游客参观旅游与文物保护工作所产生的矛盾,让两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3]张春丽,李星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7(2).
[4]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