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美术欣赏;传统文化;人物画
  1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教育是学前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美术专业能力及素养的重要特质。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之一,包括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城市建筑、环境布置、各地民间工艺品以及各种儿童画等。它使幼儿感受美的形象过程中欣赏美、领略美、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从中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对美的兴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中国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感知美、理解美同时,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情操的健康人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更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美术作为承载文化传承的客体,与华夏儿女的生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意境悠远的绘画艺术、浑然天成的雕塑艺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精巧独特的建筑艺术,无不体现蕴含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的存在,使得中国美术作品始终贯穿于一种传统文化情愫之中。因此,纲要中提出的感受祖国文化的教育理念,其民族性是开展诸多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体现在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中,应当倾力于发掘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以适宜的方式去解读、传递中华文化,让民族精神融入赏析理念,将中华文化元素在诸多教育活动中得以呈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内涵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以及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平面内塑造出静态的形象,以此表达创作人内心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所塑造出的静态形象,可以对其进行赏析、体味等审美体验,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绘画作品因其资源丰富、使用便捷而广泛开展。绘画的分类角度较多,本文主要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分科方式,着重对人物画进行美术欣赏的剖析研究。人物画泛指以人物形象作为描绘主体的绘画作品,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中最早独立成科的。古往今来的人物画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中华文化融入画作赏析,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去感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2.1 民风民俗的再现与传承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由于受地域、人文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风民俗。创作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物画所描绘的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现实生活场景,譬如各类传统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风俗画本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始于汉代,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人物画是探究不同时空内各民族文化的窗口,绘画作品便是我们研究的依据,从中能够认识各时期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例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佚名的《游骑图》,绘贵族子弟骑马打球游玩的情景。画中共七人,或挟弹弓,或背弹丸,或球杖联骑出游,反映了当时仕宦人家的生活风尚。打马球,又称“击球”,唐代十分流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签》记载:“上(中宗)好击球,由此通俗相尚。”此图是马球运动的形象史料。作者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和马匹的形态,劲健而富有韵味。
  2.2 市井生活的真实再现
  人物画的创作源泉是社会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其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亦是包罗万象,有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民间生活、风俗礼仪等。在历代名画中,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堪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人物风俗画,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首都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真实地再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的社会面貌。画面中塑造了五百多位人物,货郎、为官坐轿者、骑马者、商旅、平民等,还有各类建筑,酒肆、客栈、当铺、作坊、桥梁等。在进行《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前教育的对象年龄特征,通过娓娓动听的叙事法讲述此画卷所处的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对画中的人物动作、情景演绎进行特写描述,众人撑船的精彩部分的演绎,也可以描述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如此来调动欣赏者的审美积极性,了解当时的历史、生活状况,使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栩栩如生的再现于世人面前。
  北有《清明上河图》,南有《姑苏繁华图》。清代画家徐扬所绘《姑苏繁华图》,用传统的方式精美还原清代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巷,再现古城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市井生活的精彩全貌。古镇村池、田园风光、市井生活跃然纸上,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在进行此幅画卷的欣赏教学中,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对话法等切合学前教育教学对象特征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画卷中的湖光山色与繁华街景,与今日城中所见之旧址或新貌做出比较,想象在不同时光里,同一地点发生的历史变迁与历史痕迹。教育者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对话交流,用古画和原景照片对比,引导教育对象做出对祖国上下五千年的淵博历史,以及家乡美丽景色的由衷赞叹之情。
  2.3 社会历史性的记载
  例如丰子恺的人物画作品《胜利之夜》,描绘了日本投降后,普通家庭中那份朴素而又发自内心的欢愉的天伦之乐的场景。在象征着共产党光明的一盏吊灯的光芒照耀下,一个父亲托举着婴孩过头,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仿佛能听见孩子那咯咯的笑声。身边的孩童欢呼雀跃的情形溢于言表,就连一旁的猫咪也乖巧地、静静地蹲着,共享抗战胜利之喜悦。胜利之夜的幸福反映到普通寻常百姓人家,其實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庆捷之夜》《庆祝国庆》等。   3 中国传统人物画欣赏的切入点
  中国美术作品数量众多,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选取适宜学前美术欣赏范畴的经典作品作为素材,以适宜学前美术欣赏的特征性为切入点,来开展美术欣赏系列活动,使教育内容易于被幼儿理解,通过幼儿积极心理活动的参与,能够感知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运用于生活,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現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的教育目标,从而了解、热爱中华文化。
  3.1 适宜性的选材
  学前美术欣赏的主体是3至5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对美好世界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然其尚有认知能力薄弱以及理解能力较片面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材时,要适宜性的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适宜的选择能被其理解并转化为生活认知的美术作品,结合孩子的共性与特性,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
  譬如,孩子们天性喜爱小动物,在赏析作品的时候,可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画面的内容、形式与内涵。以范曾的画作为例,范曾笔下的人物形象眾多,佳作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选择《促织图》、《画龙点睛图》等孩子们能找到共鸣点的画作进行赏析,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说一说画中的故事,找一找可爱的小动物在哪里,想象一下画中的形象恣意飞舞的情形等。使幼儿对欣赏对象与自我生活有所对应,进而提高对作品欣赏的兴趣,促进对传统国学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3.2 经典性的凸显
  中华文明源远流传,艺术作品亦如璀璨星空般。那些载入史册、经过历代各名族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凝结着创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时代的特色与代表性,穿越时空而流传千古,确实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对于经典的画作,要特别的对其内涵教育进行把握,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灿烂文化,传承于此。
  例如,现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唐代张萱《捣练图》,是盛唐一幅重要的人物画。全图十二个人物,画面表现宫中加工绢丝的场面。共分三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惟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反映出当时手工织作技艺的高超,赞美了劳作的妇女,进而表达对劳作的状态的内涵教育,引导孩子们用一双勤劳的小巧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3.3 可持续性的发展
  美术欣赏教育的核心是对于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和谐人格。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欣赏,并不是要求教育对象认识多少幅名家名作,记住多少文化知识,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卓越成果的共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融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抓住作品中易于被接受与理解的欣赏点,解析美学角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把握是灵魂,可持续性的将文化传统精髓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过程之中,从而丰富教育对象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和谐人格的发展。
  4 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
  “如何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从物质层面来说,靠发展生产力,靠经济。直接的物质的社会资料的生产构成为基础。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从精神层面来讲,靠的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育意义,其精髓便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
  现阶段美术欣赏教育中弥漫着西方的气息,对自己祖国伟大美术作品的欣赏却重视不够。中华文化是华夏各族儿女在历史积淀中呈现的智慧凝结,渗透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学前美术欣赏教育,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术作为艺术载体,使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渗透于美育活动中,透过系列美术欣赏活动,更好的感受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工作者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开展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系列欣赏,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泽河,王培岭.幼儿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发展给学生的审美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艺术教育恰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主要以高职学院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谈谈当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高职;美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
期刊
摘 要:东北地域特色传统元素极为丰富,其中蒙古族的地域特征很明显,图腾纹样极具风格,是不可多得的传统瑰宝。将这种优秀的传统元素符号应用于文创设计中,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得到发扬与传承。本文将主要研究把蒙古族传统图腾纹样应用于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和如何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使设计更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蒙古族图形;纪念品包装设计;文化传承  我国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喀左紫砂矿产资源丰富,近些年来紫砂艺术产业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艺术产业价值的提升绝不能仅仅依靠资源,因此,喀左紫砂艺术产业的发展要从人才培养、市场培养、文化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等诸多方面寻找自己的出路。从工艺角度上思考,柴烧紫砂工艺的艺术独特性可以为喀左紫砂艺术的发展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紫砂产业价值;柴烧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地处辽宁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对舞蹈艺术的喜爱亦随之提高。舞蹈艺术之美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使大家乐于投身于舞蹈艺术中,或舞之蹈之自娱身心,或观之赏之陶冶情操。随着人们对舞蹈艺术喜爱的深入,也有许多人想到自己去编导、去创作舞蹈,但是又苦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渗透不知从何入手。本篇文章旨在帮助这些热爱舞蹈、想要投身于舞蹈创作之中却又不得方法的人们,引领大家从大家都熟悉的、写文章的角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白热化,快销时代应运而生,具有区一定域性影响的优质时尚产品生产厂家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成为继品牌延伸策略之后企业的又一重要品牌策略,为越来越多的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企业提升品牌资产、走向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市场开辟了有效的路径。本文在区域性企业优质时尚产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国际品牌的影响力进行品牌提升塑造设计研究,归纳出品牌契合度所选择标准、基本路径、策划原则与设计方法等,使得区
期刊
摘 要: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在应用型本科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中,通过引入“中医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课题研究,不仅在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虚拟现实;中医药  0 引言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体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如今,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电影界和文艺界发生的关于“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的论战,起因实则是左翼影评小组对于电影功能和技法等方面的言论垄断,引起了文坛“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黄嘉谟等人的不满。他们针对左翼的理论,提出了电影应该是软性的,着力增加电影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尽管软性电影论者在當时的论战中占据了上风,但是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在后来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和清算。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客观地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软件课程实践性较强,并且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将微课应用于软件课程中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式教育;微课;软件课程  0 前言  微时代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必
期刊
摘 要:双生题材的电影很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讲述了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两个“我”的故事,表达了个体生存焦虑的困境以及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本能。《七月与安生》与岩井俊二所执导的《花与爱丽丝》也是以两个有密切关联的女性展开叙述,同为青春题材的影片,前者通过与自我抗争的形式最终达成和解,后者突出青春期内自我的成长。本文将从拉康镜像视域以及影片中主体的建构和认同两个维度来探究电影《七月与
期刊
摘 要:笔者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以黄梅戏戏曲为例,按照戏曲的变迁路径,进行戏曲传播变迁模式研究。得出中国戏曲文化传播模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迁,社会变量、受众变量和媒介变量共同作用。戏曲文化的传播需要实行“二分法”,保存一部分传统戏曲模式的传承创新,另一方面融入当下的新媒体技术实行中国戏曲文化基因的移植生长。  关键词:中国戏曲;传播模式;技术接受模型  从元代开始直到广播、电视诞生,戏曲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