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熏染中乐学经典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我们学校自编了一套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国学经典》,并把它纳入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一些小古文和唐诗宋词。但经典国学课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无论是从文字的认读还是内容的理解来看,都是比较有难度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对学生进行有效施教呢?
  一、以“声”造“形”,先“声”夺人,帮助学生建立第一表象
  清代桐城派倡导“因声求气”:“诗、古文务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姚鼐《与陈硕甫书》)而《弟子规》《三字经》和古诗对于孩子们来讲,文字艰涩,难读难懂,孩子们现有语言知识水平与之相距甚远,所以学生每学习一点新的知识内容,都仿佛是在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那么,教者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在脑中建立足够的新知表象,而“声音”表象就好比是这个陌生人的衣着、外貌,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因此,课的开始,我会引导孩子大量地读。
  1.聆听范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通常会反复播放配乐范读三至四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优美而又充满节律感的音乐伴奏,标准的字音朗读,在学生耳边响起,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的大脑,唤起大脑的兴奋。
  2.尝试自读。依据范读和拼音,学生需要一个练习自读的过程,学生大声地自由读,或同桌一起读。经典国学课程,作为语文学科的延伸,它必还担负着语文的任务,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读准字音,不可忽视。所以,在全班学生会读以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三个字,来抽查学生的认读正确与否,并随时勘误。随着“小火车”鸣笛声响起,小朋友们兴味浓浓,思想高度集中,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大声朗诵,有错即时纠正,那一定也是主动接受。
  3.达到熟读。朱光潜先生说:“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这“痕迹”便具有无意性,诵读多了,便可做到“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熟读,方能成诵。所以,遵循学习规律,在会读之后,我便要求我的学生逐步加快节奏,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熟读。第一遍,我要求每分钟读120个字,第二遍,要求每分钟读160个字。如此逐步加快速度地让学生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兴致勃勃,不知不觉,已经能熟读诗文,《弟子规》诗文就以声音的形式首先在孩子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二、以“形”造“境”,“形”中悟“意”,带领学生走进诗文
  最终进入学生头脑的信息,绝不是死记硬背被动地进入的,而是要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和概念的外壳主动进入的。所以,在学生能熟读之后,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诗文。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走进不是对字词的解析,不是去咬文嚼字,而只是以熏陶和感染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对诗文整体的感知,不求精准,但求知理。那么,把古诗文诉之于“形”,就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1.以画造境。一些古诗,尤其是写景喻情的,运用画面来造境是最好不过的。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寄情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中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然后又自问自答,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的,正是二月里的春风。如此,通过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讴歌春天的无限创造力。短短的四句诗,包含的语言内容和情感是极其丰富而生动的,但是再美的语言也美不过这四句诗的简洁、凝练和意蕴丰满,所有的解说都抵不过一幅画。画一展示出来,一棵长满嫩绿芽苞的柳树赫然眼前,微风轻拂,万千柳丝在风中轻漾,满目绿意,春色盈盈,从画中溢出,入了学生的眼,入了学生的心。一幅画,还原了诗人所见。诗人因景生文,此时,我们让景、文两相依,引领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悠扬的音乐中,轻轻诵读,静静体味,个中情感如一江春水,潺潺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一幅春天的画,便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关于春的记忆中。
  2.故事造境。以《弟子规》的教学为例。熟读一段《弟子规》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内容了,而每一段《弟子规》,都可以找到一段相应的故事来解读它所蕴含的道理,这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把生动的故事制作成音频文件,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故事中明白《弟子规》所要表达的道理。在明白了道理之后,再来诵读,学生便能在心中做到文、理相通,读来又更亲近了一层。
  3.生活造境。有些《弟子规》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相通相融的。在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之后,我们可以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诗文内容之间建立联结,帮助学生悦纳诗文,丰富学生原来的生活美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是一年级下册要学习的一段《弟子规》内容。我们知道,学生生活中不乏好人好事,也不乏坏人坏事,应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自己对好人好事的态度体验和看法。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我就相机用《弟子规》中的诗文来夸赞学生的见解,还引导所有学生都学着我的样子,用《弟子规》中的诗文来夸赞他。本来艰涩的文字,就这样轻轻巧巧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既达到了育人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又以凝练精准而又极富韵律美的语言来丰富并提升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美感。
  经典国学,我们要求学生篇篇都能熟读成诵,积累在自己的知识和语言库中。这不仅给了学生以真、善、美的精神熏染,而且给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我们的诵读教学以“读”为手段,以“悟”和“积累”为目的,最终使学生乐学经典,爱上经典,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自己的精神成长奠基,使自己成为一个灵魂丰厚、高尚的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一直认为,课外阅读应该从娃娃开始培养。近年来,育才小学“主题阅读”的教学主张一直吸引着我。学校在现行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两套“121读本”作为校本教材:《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依托教材,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现代美文阅读”“古代诗文诵读”四种课型,明晰了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又该如何高效利用这套教材,真正让主题阅读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