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垂体泌乳素(Prolactin;PRL)主要是垂体产生的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2.2万,在结构和生物学方面与生长激素、胎盘泌乳素属同类激素。PRL的测定对不孕症的诊断、月经异常、男性病检测及内分泌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门诊病人153例。其中男54例占35.3%,年龄6~55岁,平均27岁;女99例占64.7%,年龄10~55岁,平均28岁。
1.2测定方法:上午8时后抽血,分离血清后放冰箱内成批检测,PRL放免试验盒由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所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仪器为西安262厂生产的FJ—2008自动γ免疫计数仪。
1.3正常对照组32人,年龄21~33岁,平均25岁,选择有生育能力、无肝、甲状腺方面疾病的男女。因男女间的测定值几乎相等,所以未分男女组(实测范围4.7~23ng/ml,平均14ng/ml)。
2结果与分析
153例PRL测定结果见附表。
2.1 9例无精子症中PRL平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5例PRL测定值大于23ng/ml,平均为26.76±2.39ng/ml,占55.6%。其余4例虽在正常范围,但均值高于正常组,平均为19.38±2.7ng/ml。
2.2 15例闭经中PRL均值与对照组均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PRL高于23ng/ml有6例,平均为32.07±13ng/ml,占40%。其余9例PRL在正常范围,平均为12.58±5.94ng/ml。
附表 153例PRL测定结果分析(ng/ml)
2.3 16例甲亢(女)PRL均值与对照组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5例PRL高于23ng/ml,平均36.52±11.64ng/ml,占31.2%。其余11例PRL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平均13.35±5.89ng/ml。
2.4 26例继发不孕(女)PRL均值与对照组均值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10例PRL高于23ng/ml,平均28.17±3.75ng/ml,占38.5%。余16例PRL在正常范围,平均14.58±4.37ng/ml。
2.5 28例原发不孕(女)PRL均值与对照组虽无显著差异,位均值高于对照组。其中6例PRL高于23ng/ml,占21.4%,平均37.2±13.5ng/ml,与对照组存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1例高达60.5ng/ml,是高值中最高者。还有3例低于4.7ng/ml(2例为3.1ng/ml,1例为0.2ng/ml),对低值3例血清同时检测了FSH、LH,1例PRL含量为0.2ng/ml的患者FSA、LH均低于5mu/ml,另2例FSH、LH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2.6 10例甲亢(男)PRL均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仅1例PRL为25.8ng/ml,余9例在正常范围,平均13.29±5.75ng/ml。
2.7 19例男性不孕症中PRL均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中2例高于23ng/ml,平均为31.55±11.12ng/ml。另1例则低于4.7ng/ml,为0.2ng/ml,对这例患者同时检测了FSH、LH,结果均低于5mu/ml。
2.8 5例男性泌尿系感染与8例习惯性流产患者PRL均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既无高值,又无低值。
2.9其他:我们选择了10例乙肝患者(三阳)测定PRL,8例在正常范围,平均为11.58±3.74ng/ml,另2例各为0.4ng/ml;2例隐睾患者,1例测定值为9.8ng/ml,另1例为0.5ng/ml(而FSH、LH均小于5mu/ml);睾丸发育不全1例,PRL为9.6ng/ml;小睾丸症1例,为27.5ng/ml;1例小型子宫肌瘤,PRL为33.4ng/ml;2例附件炎,1例为51.4ng/ml,另1例为9.0ng/ml。
3讨论
以上可看出:无精症患者[2]、闭经[3]、继发不孕(女)、甲亢(女),血清中往往出现高值PRL。所以检测PRL对于上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价值,即使是原发不孕中也有21.4%患者出现高值的PRL。且本组病人血清中既可出现很高的PRL,又可有少数病人出现低值。所以女性原发性不孕患者检测PRL既要注意高值,又要注意低值。90%男性不孕症患者血清中很少出现异常PRL;男性泌尿系感染、习惯性流产病人血清中也没有高值的PRL。153例PRL测定值小于4.7ng/ml有7例,占4.6%;大于23ng/ml有38例,占24.8%。说明PRL低值远远低于RPL高值[1]。对低含量的PRL,应同时检测FSH、LH,这样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D·T克里格,等.神经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4~333
2. 葛秦生,等.RIA法测定血LH、FSH、PRL在诊断继发闭经中的价值.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3):152
3. 庞伟鸿,等.少精、无精不育者血清催乳素RIA的观察.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4:88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门诊病人153例。其中男54例占35.3%,年龄6~55岁,平均27岁;女99例占64.7%,年龄10~55岁,平均28岁。
1.2测定方法:上午8时后抽血,分离血清后放冰箱内成批检测,PRL放免试验盒由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所提供。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仪器为西安262厂生产的FJ—2008自动γ免疫计数仪。
1.3正常对照组32人,年龄21~33岁,平均25岁,选择有生育能力、无肝、甲状腺方面疾病的男女。因男女间的测定值几乎相等,所以未分男女组(实测范围4.7~23ng/ml,平均14ng/ml)。
2结果与分析
153例PRL测定结果见附表。
2.1 9例无精子症中PRL平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5例PRL测定值大于23ng/ml,平均为26.76±2.39ng/ml,占55.6%。其余4例虽在正常范围,但均值高于正常组,平均为19.38±2.7ng/ml。
2.2 15例闭经中PRL均值与对照组均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PRL高于23ng/ml有6例,平均为32.07±13ng/ml,占40%。其余9例PRL在正常范围,平均为12.58±5.94ng/ml。
附表 153例PRL测定结果分析(ng/ml)
2.3 16例甲亢(女)PRL均值与对照组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5例PRL高于23ng/ml,平均36.52±11.64ng/ml,占31.2%。其余11例PRL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平均13.35±5.89ng/ml。
2.4 26例继发不孕(女)PRL均值与对照组均值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10例PRL高于23ng/ml,平均28.17±3.75ng/ml,占38.5%。余16例PRL在正常范围,平均14.58±4.37ng/ml。
2.5 28例原发不孕(女)PRL均值与对照组虽无显著差异,位均值高于对照组。其中6例PRL高于23ng/ml,占21.4%,平均37.2±13.5ng/ml,与对照组存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1例高达60.5ng/ml,是高值中最高者。还有3例低于4.7ng/ml(2例为3.1ng/ml,1例为0.2ng/ml),对低值3例血清同时检测了FSH、LH,1例PRL含量为0.2ng/ml的患者FSA、LH均低于5mu/ml,另2例FSH、LH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2.6 10例甲亢(男)PRL均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仅1例PRL为25.8ng/ml,余9例在正常范围,平均13.29±5.75ng/ml。
2.7 19例男性不孕症中PRL均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中2例高于23ng/ml,平均为31.55±11.12ng/ml。另1例则低于4.7ng/ml,为0.2ng/ml,对这例患者同时检测了FSH、LH,结果均低于5mu/ml。
2.8 5例男性泌尿系感染与8例习惯性流产患者PRL均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既无高值,又无低值。
2.9其他:我们选择了10例乙肝患者(三阳)测定PRL,8例在正常范围,平均为11.58±3.74ng/ml,另2例各为0.4ng/ml;2例隐睾患者,1例测定值为9.8ng/ml,另1例为0.5ng/ml(而FSH、LH均小于5mu/ml);睾丸发育不全1例,PRL为9.6ng/ml;小睾丸症1例,为27.5ng/ml;1例小型子宫肌瘤,PRL为33.4ng/ml;2例附件炎,1例为51.4ng/ml,另1例为9.0ng/ml。
3讨论
以上可看出:无精症患者[2]、闭经[3]、继发不孕(女)、甲亢(女),血清中往往出现高值PRL。所以检测PRL对于上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价值,即使是原发不孕中也有21.4%患者出现高值的PRL。且本组病人血清中既可出现很高的PRL,又可有少数病人出现低值。所以女性原发性不孕患者检测PRL既要注意高值,又要注意低值。90%男性不孕症患者血清中很少出现异常PRL;男性泌尿系感染、习惯性流产病人血清中也没有高值的PRL。153例PRL测定值小于4.7ng/ml有7例,占4.6%;大于23ng/ml有38例,占24.8%。说明PRL低值远远低于RPL高值[1]。对低含量的PRL,应同时检测FSH、LH,这样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D·T克里格,等.神经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4~333
2. 葛秦生,等.RIA法测定血LH、FSH、PRL在诊断继发闭经中的价值.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3):152
3. 庞伟鸿,等.少精、无精不育者血清催乳素RIA的观察.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