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将教学的活动和要求落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预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实现学生的有效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对差异性的预习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较好实现了把握学生学习地点和“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1.基于个体需要的预习要求
(1)找准每一位学生的预习基础定位。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自身存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一个学生的预习定位自然不同。在教学研究中,我们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科学把握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前期现状。在学生开始新的学习任务前,我们尝试通过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等形式对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发展的现状进行客观把握。
(2)确立每位学生的预习内容。个别化预习内容的确立是对基于学生差异目标定位的落实。一方面是确立共性的预习内容。课堂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这是班级授课特点决定的,主要包括认写字词、概括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词语以及试着解决课后题方面进行预习,这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不同的预习内容。对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和学习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训练。
(3)设计不同学生的预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爱好不同,学习特长不一,那么他们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不一样。对于理性思维较好的学生,更多引导他们借助做笔记的形式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边写下自己的想法。对于感性思维比较突出的学生老师通过品读体验、想象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开展预习。
2.选择个性特点的预习策略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促进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和帮助学生寻求最适合的预习策略。
(1)共性策略的个别调整。班级集体授课制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同时我们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有全班同学共同的目标和要求任务,只是他们基于个性差异的学习程度和效果以及表现形式会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时注重了共性策略指导下学生个性化预习的个别调整。
(2)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个性化预习方法。在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预习方式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针对着不同学生的预习策略进行了针对性指导,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学习效果大为提升。
3.科学多样的预习结果诊断
基于学生差异的预习实践,就应该有科学多样的预习结果诊断方式与以跟进评价、反馈和落实。
(1)自我诊断策略。自我诊断适用于学生个体学习收获之后的第一反馈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学习的标准要求,借助个体的反思性学习,体验到进步,查找到不足。
(2)小组诊断策略。在个体预习及反馈之后,进入了小组互评诊断阶段。小组长组织全体组员根据全班共性的预习要求,对照自己差异学习任务和要求,针对着小组每个成员的预习状况,通过个体汇报、小组评价、集体反馈订正的基本流程,通过书面检查、口头汇报、表演诵读等方式对不同层次学生预习状况进行诊断测评及二次提高。
(3)教师诊断策略。教师通过学生差异性预习过程中的观察调研把握学生预习内容的掌握及预习策略方法的实施情况,同时考虑到小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围绕着学生预习单对不同组内同层次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当堂抽测考查,进而对学生预习掌握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从而对学生基于个人差异预习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4.恰当有效的预习结果运用
预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只有对预习结果的有效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对预习结果进行充分的运用,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预习结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预习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预习质量进行诊断,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差异预习的不同程度与效果。结合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教师适时适当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有利于当堂目标任务更好地达成。
(2)运用预习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预习效果良好,差异性预习成果显著,我们采取预习成果展示、预习方法经验分享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自主的展示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预习结果并不理想时,我们更多将启发引导与学生适时展示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差异性预习成果为课堂学习新知服务,奠定学生学习新知的知识、情感与方法基础。通过上述活动也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促进学生在自身能力、知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再发展。
(3)运用预习结果调整预习设计。通过对预习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于预习问题的设计、策略的安排以及学生预习成果的呈现等方面都能够通过所呈现的内容看到整个预习设计的利与弊、得与失。进而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预习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观察课堂预习前后的转变等方式不断改进我们的研究内容,让我们推行的预习操作系统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临沂第七实验小学)
1.基于个体需要的预习要求
(1)找准每一位学生的预习基础定位。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自身存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一个学生的预习定位自然不同。在教学研究中,我们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科学把握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前期现状。在学生开始新的学习任务前,我们尝试通过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等形式对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发展的现状进行客观把握。
(2)确立每位学生的预习内容。个别化预习内容的确立是对基于学生差异目标定位的落实。一方面是确立共性的预习内容。课堂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这是班级授课特点决定的,主要包括认写字词、概括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词语以及试着解决课后题方面进行预习,这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不同的预习内容。对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和学习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训练。
(3)设计不同学生的预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爱好不同,学习特长不一,那么他们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不一样。对于理性思维较好的学生,更多引导他们借助做笔记的形式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边写下自己的想法。对于感性思维比较突出的学生老师通过品读体验、想象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开展预习。
2.选择个性特点的预习策略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促进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和帮助学生寻求最适合的预习策略。
(1)共性策略的个别调整。班级集体授课制仍然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同时我们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有全班同学共同的目标和要求任务,只是他们基于个性差异的学习程度和效果以及表现形式会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时注重了共性策略指导下学生个性化预习的个别调整。
(2)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个性化预习方法。在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预习方式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针对着不同学生的预习策略进行了针对性指导,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学习效果大为提升。
3.科学多样的预习结果诊断
基于学生差异的预习实践,就应该有科学多样的预习结果诊断方式与以跟进评价、反馈和落实。
(1)自我诊断策略。自我诊断适用于学生个体学习收获之后的第一反馈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学习的标准要求,借助个体的反思性学习,体验到进步,查找到不足。
(2)小组诊断策略。在个体预习及反馈之后,进入了小组互评诊断阶段。小组长组织全体组员根据全班共性的预习要求,对照自己差异学习任务和要求,针对着小组每个成员的预习状况,通过个体汇报、小组评价、集体反馈订正的基本流程,通过书面检查、口头汇报、表演诵读等方式对不同层次学生预习状况进行诊断测评及二次提高。
(3)教师诊断策略。教师通过学生差异性预习过程中的观察调研把握学生预习内容的掌握及预习策略方法的实施情况,同时考虑到小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围绕着学生预习单对不同组内同层次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当堂抽测考查,进而对学生预习掌握情况进行诊断分析,从而对学生基于个人差异预习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4.恰当有效的预习结果运用
预习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只有对预习结果的有效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对预习结果进行充分的运用,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预习结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预习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预习质量进行诊断,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差异预习的不同程度与效果。结合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教师适时适当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有利于当堂目标任务更好地达成。
(2)运用预习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预习效果良好,差异性预习成果显著,我们采取预习成果展示、预习方法经验分享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自主的展示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预习结果并不理想时,我们更多将启发引导与学生适时展示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差异性预习成果为课堂学习新知服务,奠定学生学习新知的知识、情感与方法基础。通过上述活动也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促进学生在自身能力、知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再发展。
(3)运用预习结果调整预习设计。通过对预习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于预习问题的设计、策略的安排以及学生预习成果的呈现等方面都能够通过所呈现的内容看到整个预习设计的利与弊、得与失。进而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预习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观察课堂预习前后的转变等方式不断改进我们的研究内容,让我们推行的预习操作系统更加完善。
(作者单位:临沂第七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