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树春风,化工同进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泽云边放钓舟,坡仙墨妙世无俦。天花坠处何人会,但见春风绕树头。”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诗一首,专为东坡《太白仙诗卷》而做。
  苏轼(1037——1101),提出“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和创作思路,自此打破自唐代笼罩下的“尚法”格局。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然而,受政治局面的影响,东坡的书作大多被毁,更多的墨迹与碑刻现已无缘得见。目前流传下来的,虽躲避过诸多劫难,但是落款与名章也大多被割截,对其真伪的辨别难度颇大。然而坡翁书作流传依然如故,世人收藏并不在有无款识。据考,关于《太白仙诗卷》的真伪仍偶有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其确为东坡所做。
  在书写的技法以及情志抒发层面来讲,《李太白仙诗卷》完全可以看作是与《黄州寒食帖》相提并论的一篇书作。
  乌台诗案是坡翁政治生涯中一个急转而下的拐点,而《黄州寒食诗帖》是先生心境的一场突破。诗意萧寒又不失心境的旷达,帖中的笔、墨气韵随诗境而起伏跌宕,整篇虽给人以气息沉郁之感,但却气势不凡,真正是以笔墨写心境的境界。
  《李白诗卷》在苏轼作品中是气质和节奏上唯一接近《寒食帖》的一件,为苏轼58岁也就是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时书。清代高士奇《江村销夏录》曾有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做跋。此帖已流入日本。
  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诗歌的内容或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如同醇酒一般催化了作者的书写情绪。《仙诗卷》中内容为坡翁假托仙人
  所作,并且假称是道士丹元子记录,这其实本是东坡所做的一个文人游戏,但却有后学将这两篇诗作收录进太白集中流传。
  《李白诗卷》,纸本,纵式书写共20行,总计205字。纵34.4cm,横106cm。现暂存于日本大阪美术馆中。
  从这篇小品形制的作品来看,通篇的文字疏密错落,大小随情,行列之间气息通透而不显杂乱,诗文与书写笔致皆为性情迸发所致,情意通达,畅快淋漓!
  《仙诗卷》为两首五言古诗,其一:“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内有三元章”云云。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其二:“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云云。凄清空逸超脱人寰。
  第二首诗,意境大开大合,仙气飘渺,心随书走,笔势飞动,洒脱之气,人间罕有。“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等诗句读来一派仙气缥缈,似太白洒脱不羁之态,诗句落笔逸态飞动,引人入胜,真得青莲居士逍遥心境也。坡翁此篇诗作,不论诗境,亦或作字落墨,俱是诗中所言——绕树春风,化工同进!
  《太白仙诗卷》是东坡先生众多作品中气格独特的一篇,创作的笔触显然是契合了文意而产生强烈的波澜。在章法上,前五行相对平静,从“莫跨紫鳞去”开始,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明显加强,不再刻意追求点画的精致准确,而一任天机流转,追随着诗意的衍进。此篇灵秀清妍,姿致翩翩,书写由轻及重,前疏后紧,气息自然变化,情感所致,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測。欣赏时即被其笔墨轻重变幻、有如星辰闪烁般清虚荡漾的神采吸引,如置身渺渺银河。此正是书如其人的境界。书作布局谋篇收放自如,开合有致,全篇气势磅礴,清爽雄奇,简淡古雅,生机勃发,一任天然。书写上并无过多经典技法,但笔笔精神抖擞,处处合于法度。字形的视觉图形变化丰富,字态神气活现,堪称上乘。
  后一篇在章法上较第一篇为紧凑,中锋行笔,藏锋藏劲,前两行笔画与字势稳中有变,情感渐入佳境,气质与风度温润自然,与前一篇在气势上有大开大合、情之所至下笔神来之感!这一篇传达的情志感受则更为复杂,交融着跳荡和冷清、洒脱和理性,而坡翁的笔致也在心绪波动起伏间合为一派天机,此时的用笔更加粗重而且增加了连带,线条圆转自如,含蓄而流畅,坚实而停匀,行草间杂,气意贯通,疏密错落,有如群星灿烂!
  在技法上,东坡先生创作《仙诗卷》的阶段已进入人书俱老的境界,传统的用笔技法在诗卷中并无太多显露,意与技合的境界在这篇作品中一展无疑。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心中有着北宋士大夫群体性格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谈玄参禅,其实是寻求内心超脱。与《仙诗卷》相较,其他手札整体面貌往往是以单字行文,中宫偏紧,字态略显拘谨,谋篇布局中空间布白较为稳定,无过多情绪的波动流淌。
  而《仙诗卷》的创作,是在《寒食帖》十余年后所做,心态更加自然,不论是书写技法还是章法排布,亦或是精神气格,都在很大程度上跳出法度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境界。这通作品是苏子最率意而为,但同时又笔情墨趣的韵味颇具天机的,性情、学养、功夫都鲜活的呈现出来,正是“无意于佳乃佳”的最好写照。宋代书风以“尚意”为主导审美,文人书家群体受本身随笔性格和书法小品化意识的影响,对人格、学问和技巧的修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是从北宋书家站在形而上的立场来对书法本体进行审美创作的。《仙诗卷》正是在技法、章法、墨法的“法度”之上对“尚意”书风的最好诠释。
其他文献
紫砂壶是一种传统的日常陶瓷用品,经历漫长岁月流传至今,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以传统的民族艺术作为根基,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思想内涵,流传下来的经典壶形无不是工艺的结晶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这些可贵的财富被一代代继承下来,这种传承是有其规律的,每个时代的紫砂艺术无不是承袭于前一个时代,既是一种复制又是一种颠覆,后来者的创意是智慧上的成长与突破,又是传统的叛逆,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哲学,这种哲
期刊
摘要:本文是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为研究对象,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优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思考  一、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近几年来,全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个,社
期刊
说起宜兴紫砂的好处,不外乎器型、泥料、色泽以及儒雅的文人风采,这些让紫砂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正因此紫砂完成了从一件以实用为条件的日常用品到工艺美术品的转变。紫砂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依托于造型表现的文化,在众多几何形体之中,紫砂壶尤其钟爱圆形与方形,虽然惯常我们将紫砂分作三大类,但第三种的筋纹器紫砂实际亦脱离不开方与圆的范畴。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即便是为了艺术创造出一些认为是自然形体的形状
期刊
1999年,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通过对“叫魂”这一事件的深层剖析,为我们展示出历史研究的三个不同维度。  一、作为研究内容的叫魂  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对完整史料的充分运用及零散史料的合理缀合,来为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历史研究只能无限接近事实,却无法完整还原事实。“叫魂”首先是被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而提出的,这是一个盛世
期刊
项目课题:2015-2016学年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ZJKYB-X09-022,课题名称:中国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之中,劳动人民将可以表达心声的音乐记录下来,然后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说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民歌同样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时期,如何将民乐进行有效普及,笔者认为应该从儿童开始,也就是将民族音乐引入到中
期刊
摘要:动画形象以夸张的造型,创作时丰富的想象力,使得它在影视、媒体广告中更能快速抓住消费者眼球,产生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力,促使着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动画创作在跨界时发生了改变,其中的一些创作方式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动画,本文从影视、媒体广告的角度看待动画创作的跨界,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键词:动画创作;艺术跨界;影视传播;媒体广告  科技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原来的专门人才转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在通才特色教育环境下,进行班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从而为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关键词:通才特色教育;班级管理;制度;创新  山西工商学院实行的通才特色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人格和智力的独立发展,特别强调准军事化管理和社
期刊
原发表于本刊2015年11月刊(总第51期)第28页的赵明慧、李平华的论文《学龄前儿童文学作品象声词研究》加上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科研项目《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语言学分析与儿童文学写作语言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Y1334。】
期刊
摘要:本文在阐述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论述了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全产业链快速反应的体系与服务以及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稳定的市场增长。通过对其SWOT分析以及其核心竞争力评价,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理论依据及借鉴。  关键词:纺织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
期刊
摘要:本文以清末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出版的书信集——《北京信札》为中心,考察这位在华七年,亲历庚子事变、觐见慈禧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特殊西方女性,对晚近中西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萨拉·康格;《北京信札》;中西关系  1898年,萨拉·康格跟随丈夫——美国驻北京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来到中国,在华生活七年间,她给家人亲友寄回大量书信,后结集出版为《北京信札》。康格女士亲历戊戌维新、庚子事变全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