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下旬,我们从成都驱车10小时,到达阿坝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县,我们有三个目的地——昌都寺、活佛碉楼、悬空寺。
金川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我们既能见到高原雪山,又能见到彩林碧峰;既有高原海子,也有潺潺河流,真不负“塞上江南”之称。
但我们到金川来,不是为了美景,为的是探访一个人、一种宗教以及一个古老文明的遗迹。
李西活佛:使命和缘分
新甲旦真出生在藏历第十七绕迥木虎年,也就是公元 1974年,他感慨道:“我们这一代活佛,和我前世的活佛,命运已经不同了。”
绵延的群山好似雄狮一般,碉楼矗立在山脉一头,正像威风的狮头。这个位于毛日村的古碉楼,是世代李西活佛居住生活、打坐闭关之地。自从公元 1046年李西达让大师“意之化身”来到嘉绒牧区,有了李西活佛的转世系统,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十八个轮回。领我们来到碉楼的,是第三十八世李西活佛新甲旦真。
新甲旦真出生在藏历第十七绕迥木虎年,也就是公元 1974年,他感慨道:“我们这一代活佛,和我前世的活佛,命运已经不同了。”
的确不同。在过去,藏地由土司掌管,土司敬重活佛,但是具体的宗教事务,如寺庙的日常主持、僧人的管理,并不由活佛负责,而是交由土司的一个兄弟掌管。活佛只负责佛法,寺庙里一年有四次法会,土司就会派人来到碉楼,请活佛骑着白马、翻过山岭,去到寺庙。法会完了,活佛又回到碉楼。
而新甲旦真作为李西活佛的转世灵童诞生,并不是让家人感到欣喜的事情。他的祖父恰好也就是第三十七世李西活佛。(李西·桑结旦真)他在 1962年圆寂,圆寂那年,他告诉自己的儿子:“12年后,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1974年,新甲旦真生下来,“文革 ”正在进行,他的父母都是受批斗对象,本来成分就不好,又诞生一个活佛,“家人别提多愁了,不敢说出去”。
新甲旦真没有成为坐在碉楼里的佛爷,而是做了毛日草原上的牧童。可佛性是掩饰不住的,还是渐渐显露。据新甲旦真说,在四五岁的时候,自己常常会说出前世一些老朋友的名字。在放牧的时候,自己也特别爱念经,常常冲着大树磕上 108个头。“现在我放牧的地方还都是小塔堆,漫山遍野特别多,我会一边用石头堆塔,一边自言自语说:‘我在建塔了,我在建庙了’。”
新甲旦真跟着父亲学会了藏文,也学会了念经祈祷。可是家里拮据,他必须上山放牧。上世纪 80年代,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而他能真正皈依宗教,跟父亲的决断有关,新甲旦真说:“我爸爸从来不说我是活佛,以后会怎样了不起,他比较看缘分,那时候我父亲在山洞里闭关,过节的时候,他回家来跟我叔叔说,让我们家儿子这么干活,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我们不能把他拴在这里,守着牛和房子,自然而然地找一个人结婚了,然后就这样过一辈子。他说应该把牛和房子都处理掉,这样我就可以自由了。自由了以后我才知道该怎么做,这是我的缘分。”
1990年,他的父亲圆寂,他叔叔把一部分牛放生,另一部分牛寄养到亲戚家,然后和他一起启程去阿坝拜师修行。他在朗依寺学习五年,其间苦修了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苯教黑关)。然后,他被送回了前几世活佛弘法的昌都寺,登坐法台,主持教务,“慢慢就跟种子似的发芽,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推到了一个道路上去,就是这么一种使命和缘分”。
他的确面临使命,位于距金川县城 40多公里的撒瓦脚乡的昌都寺,距今已有 1700多年历史,是一座重要的苯教寺庙。可新甲旦真作为第三十八世李西活佛来到这里时,眼前只有废墟,“文革 ”将这里摧毁得体无完肤,只剩下一个小佛堂和一些老僧人。他住在如今用来堆放柴火的小房子里,看书读经。1997年,一个新的机遇降临了,他赴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两年,在北京学会了汉语,也认识了一些活佛。
“有的活佛有很好的寺庙,有的活佛有很多的僧人,可是昌都寺在高山上,条件不好,僧人又越来越少。”回到昌都寺,李西活佛开始修路、修佛塔、建大雄宝殿……资金是难题,把建材从山下运到山上更是难题,“我是李西活佛的转世灵童,我肯定有自己的使命,这是我该努力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昌都寺,位于高山谷地的中央,由寺庙大殿、五层金顶的阶梯式藏式建筑以及一栋二层活佛居所组成,广场洁净而开阔,玛尼石堆绕山一周,风马旗猎猎飞舞,是生机勃勃的寺庙景象。
我们也看到僧人们三三两两研习佛法,人数不少。在建好寺庙之后,2007年,李西活佛去到印度拜见了苯教的曼日法王,法王对他说:“你建许多石头佛像,不如塑一些会说话的佛。” ——法王意思是让他培养苯教人才。李西活佛于是建起了佛学院,招募僧人在此学习。过去的僧人需要自己化缘、供养自己,现在的昌都寺,有寝室,有食堂,让僧人们可以安心学习。
李西活佛有时候想,我和过去活佛的命运太不同了。可是转过念来,又觉得自己其实不算苦,反而是最有福报的,因为建设的寺庙、培养的僧人,都是自己的功德。而数千年间受到打压的苯教,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日渐兴盛。
我们和李西活佛回到他的家乡 ——碉楼所在的毛日村,村子里的村民因为他的回来欣喜异常,他们临时召集了一场法会,李西活佛给村民们念了《长寿经》,又在每人的头顶轻轻吹了一口气,好像要吹去尘埃,带来吉祥。
对话李西活佛心管好了就平静就这么回事
修行佛法有很多方式,相通、放下、接受、宽容,我们希望能够用这些方法把人们陷入苦海里的杂念平静下来。
BQ:为什么经过数千年的打压,苯教能够一直生存下来呢? L:任何文明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日常生活与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与支持,苯教特有的“以人为本 ”的弘法理念,恰好符合了这一根本!即使是其他教派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存对他们的挑战,所以苯教传承则相对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苯教是不是佛教,很多人也问过我,都经过苦求,都求得解脱,但是法的传承不一样,创立的时间不一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移动和电信,你说它们一样吗?它们的芯片、信号塔、缴费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功能都差不多是一样的,打电话、发短信等等。佛教和苯教,一样的地方太多了,但也算是两个部门的。松赞干布为了政治的需要,发扬藏传佛教,将他们对立起来。可是现在精神、物质领域高度发达,我们现在要更多地挽救这个文明,能够继承、弘扬我们的文化,把它展示在世人面前。告诉大家,藏民族的历史,古藏文化的延续,我们没有间断。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政府平等地对待所有宗教,没有分大小,没有分强弱,全世界都在说要维护好藏文化,象雄苯教是藏族的真正文明之一。
BQ:藏传佛教和苯教都有转世的概念,我们常常觉得这是件神秘的事情。
L:佛法同样遵循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定律,只是更多在意精神层面,认为有修行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精神部分如搬家一样转换身体,并且可以掌握方向,这种方式把活佛与普通人分别开来。其实人、佛都在转世,只不过人的转世叫轮回,佛的轮回叫转世。就好像种子一样,种子落下,来年又长。只是佛厉害在哪里呢,就是他可以把握得住自己的灵魂。而最早的转世一说也来自原始苯教,当初只是想把教法方便准确地流传下去,才想出世袭活佛的方式,至元初才有了活佛转世的基本标准。
BQ:现在对于藏地宗教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盲目相信的人也不少,如何选择上师,好像是其中关键的一步。
L:盲目信佛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一个好的上师,只能是靠缘分。谁是好的,谁是假的,人与人是看不透的。但是你看见他、听见他,他讲的法,你觉得很有信心,并没有因为旁人的劝诱、物质环境的更改而始终保持这份信心,这就可以初步认定你的上师。就好像恋爱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 ”多数是有真感情。有条件的婚姻能延续多久?如果你的信仰也依赖于名气、地位、财富甚至不知对错、不知真假的转世宣传,那可以想象这类信仰能给你带来什么!
BQ:在新的时代,你们弘扬佛法,是不是也与过去不同?
L:我们传承到这个时代的活佛,跟过去的活佛不一样,他们只要修炼、闭关,每年传播他的佛法就好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相对艰苦了些,生下来,庙都是废墟,从零开始,我们既要修行,还要修缮自己的道场。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又是最有福报的,我们建寺也是自己的功德。我们建的寺庙,有很多的信徒的供养,带动很多的人种他们的福田,佛经讲这样可以累积福报,消除业障。政府鼓励我们学习、多与外界沟通,我们不仅要精通藏语,还要学汉语、英语、电脑,用这种方式发扬佛法,弘扬我们宗教的精神。假如像过去那样在山洞里呆着,一百天才来一个人,也就谈不上有多利益众生了!
BQ:你在内地也有弟子,我想很多人来修行,也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你怎么引导他们呢?
L:城市里面都很浮躁,竞争也大,有很多压力和伤痛,人常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旦人的精神上失落,无依无靠的时候,就需要信仰的力量来支撑。作为一个师父,给他一个精神上的安慰,然后是精神上的开导。人为什么痛苦呢,就是不愿意面对所谓的不平,所以这时候人就容易痛苦。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对事物的感受不一样。像四川人喜欢打麻将,三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但是下雨的时候在马路边等车的人,或者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他的时间是很难消耗的。其实打麻将的人和病人、等车的人一个小时是一样的,但是心态不一样所以感受不一样。修行佛法有很多方式,相通、放下、接受、宽容,我们希望能够用这些方法把人们陷入苦海里的杂念平静下来,用我们的修行带领大家进入和谐的心态。我们最终起来就是一句话 ——心管好,心平静。就是心不要太乱,要管理好。跟看孩子似的,孩子出去了就事多了。管好了就平静,就这么回事。
苯教:世间法与大圆满
人的佛性就像太阳一样,人的念头就像云彩一样,白色的云挡住了太阳,抑或是黑色的云挡住太阳,都是挡住了,太阳就看不见了。
很少有人知道,在藏传佛教入主西藏以前,雪域高原就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宗教——苯教了。
大约在 4000年前,敦巴辛饶佛创建了雍仲苯教,他将原始苯教系统化之后,这种适应雪域高原气候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宗教就开始影响世代藏人。在凤凰卫视、北京卫视和内地几家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西藏的西藏》就特别描述道:“西藏先民在高原上繁衍生息的历史,正伴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居住地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生存条件随之越来越严酷。这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畏惧心理不断升级,而苯教所创立的神灵系统就像呼啸的山风一样每时每刻都笼罩在藏人的心头。”
苯教发源于西藏的阿里,在那时,阿里还属象雄古国。数千年的岁月风霜,象雄古国已经消亡,而苯教作为这一文明的遗迹,仍在传承。数千年来,苯教与藏传佛教二者互相排斥又互相融合,似乎有十分相似的地方……
建寺庙、塑佛像、修行念经,一眼看上去,佛教和苯教真的区别不大,李西活佛给我们讲了二者最大的不同,“藏传佛教的出世间法多一些,苯教里的世间法——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算命打卦、救苦救难、藏医药、葬礼超度多一些”。
这话不难理解,佛教一开始就讲慈悲、戒律,可是源自严苛自然环境中的苯教,为百姓先求世间事——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你可以找苯教打卦问风水,求得财运、医治病症、逢凶化吉、超度亡灵……李西活佛告诉我,苯教更愿意先帮人解决眼前的难事,“帮他解决了问题之后,他信了,我再跟他讲什么是因果,什么是戒律,如何通过佛法修炼,如何才能得到解脱”。 这种方式使得苯教能够传承几千年,但苯教在当今,并不广为人知。它的衰微与松赞干布有关。公元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十几个部族,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他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入藏之时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 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经,佛教的引入也成为松赞干布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
在此之前,苯教的势力很大,宗教的力量几乎牵制了政治的力量,松赞干布有心用印度佛教控制全藏,政教合一来改变自己被缚手缚脚的局面。他先出兵攻打象雄王国,将苯教的源头掐灭,此后几代吐蕃赞普,相继请来印度大师,翻译佛经,并开始打压苯教,苯教的僧侣被迫逃亡、寺庙被毁灭、典籍也被焚烧。在当时崇佛抑苯的宗教政策下,苯教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藏传佛教开始传播。
但苯教并没有消失,雪域高原的人们并不能完全告别世间法。源于青藏高原北部阿里地区的苯教,如今反而能在东部的阿坝地区找到遗存。
李西活佛告诉我,世间法的四个因乘,为的是“为众生服务”。但苯教不只于此,它还有五个果乘,“为众生开悟”——这就是与佛法相同的非世间法。居士、僧侣以及密宗修炼者主要修行的就是非世间法。在高山密林中的悬空寺,便是密宗修习者的修炼场所,悬空寺在悬崖峭壁之上,寺内画满的壁画,都有数百年历史。
而修炼的最高层,在于修成圆满——一种自在、自然、不动的境界——不管你有刻意善的念头、恶的念头,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是错误的。
很多自认为信仰佛法的,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最高境界怎么就会不分善恶呢?但在苯教中,一个真正高的境界,一旦动分别之心,你就错了,李西活佛说:“人的佛性就像太阳一样,人的念头就像云彩一样,白色的云挡住了太阳,抑或是黑色的云挡住太阳,都是挡住了,太阳就看不见了。”
象雄:不死的文明
苯教是象雄古国的国教。公元前 5世纪,象雄古国就建立了起来,“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鹏地,即大鹏鸟之地。
《苯教源流》记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印度和尼泊尔。”但东面的疆界并不清楚,只知道与吐蕃相接。“世界之轴”冈底斯山脉是象雄的脊梁,而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是其都城——穹隆银城。
这个高原古国在公元 8世纪后,被吐蕃征服,此后的文字文献、宫殿遗址都无从考证,成了学术界的巨大谜题。但这是一个高度发达过的文明,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宗教、生活方式,而如今,我们只能从苯教中觅得其身影。
苯教中涵盖的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绘画、哲学、宗教等方面,毫无疑问都遗传自这个文明。“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着苯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苯教的遗俗。”
学术界的研究也证实,藏医学的产生受到象雄医学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苯教创始人敦巴辛饶佛曾给弟子传授了“医疗术”和“药理”两种医学理论,后来发展到2.1万多种医疗术,总体来说有问、望、触和剖四种诊断法。“在确诊后用食物、行为、药物和理疗四种配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治法以服药为主,并用对抗疗法;外治法有放血疗法、拔火罐、艾灸、冷热敷、按摩擦身、熏蒸疗法、药水浴等;药物分为贵重药、石类药、土类药、黏液类药、动物类药和灌木类药等八种。”
可以说,在如今藏人的生活中,象雄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 ,不可或缺。
苯教又名“雍仲苯教”,“雍”意为未诞生、“仲”意为不死——不死的不仅有如太阳一般的佛性,更有大鹏展翅之地经久不灭的文明。
金川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我们既能见到高原雪山,又能见到彩林碧峰;既有高原海子,也有潺潺河流,真不负“塞上江南”之称。
但我们到金川来,不是为了美景,为的是探访一个人、一种宗教以及一个古老文明的遗迹。
李西活佛:使命和缘分
新甲旦真出生在藏历第十七绕迥木虎年,也就是公元 1974年,他感慨道:“我们这一代活佛,和我前世的活佛,命运已经不同了。”
绵延的群山好似雄狮一般,碉楼矗立在山脉一头,正像威风的狮头。这个位于毛日村的古碉楼,是世代李西活佛居住生活、打坐闭关之地。自从公元 1046年李西达让大师“意之化身”来到嘉绒牧区,有了李西活佛的转世系统,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十八个轮回。领我们来到碉楼的,是第三十八世李西活佛新甲旦真。
新甲旦真出生在藏历第十七绕迥木虎年,也就是公元 1974年,他感慨道:“我们这一代活佛,和我前世的活佛,命运已经不同了。”
的确不同。在过去,藏地由土司掌管,土司敬重活佛,但是具体的宗教事务,如寺庙的日常主持、僧人的管理,并不由活佛负责,而是交由土司的一个兄弟掌管。活佛只负责佛法,寺庙里一年有四次法会,土司就会派人来到碉楼,请活佛骑着白马、翻过山岭,去到寺庙。法会完了,活佛又回到碉楼。
而新甲旦真作为李西活佛的转世灵童诞生,并不是让家人感到欣喜的事情。他的祖父恰好也就是第三十七世李西活佛。(李西·桑结旦真)他在 1962年圆寂,圆寂那年,他告诉自己的儿子:“12年后,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1974年,新甲旦真生下来,“文革 ”正在进行,他的父母都是受批斗对象,本来成分就不好,又诞生一个活佛,“家人别提多愁了,不敢说出去”。
新甲旦真没有成为坐在碉楼里的佛爷,而是做了毛日草原上的牧童。可佛性是掩饰不住的,还是渐渐显露。据新甲旦真说,在四五岁的时候,自己常常会说出前世一些老朋友的名字。在放牧的时候,自己也特别爱念经,常常冲着大树磕上 108个头。“现在我放牧的地方还都是小塔堆,漫山遍野特别多,我会一边用石头堆塔,一边自言自语说:‘我在建塔了,我在建庙了’。”
新甲旦真跟着父亲学会了藏文,也学会了念经祈祷。可是家里拮据,他必须上山放牧。上世纪 80年代,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而他能真正皈依宗教,跟父亲的决断有关,新甲旦真说:“我爸爸从来不说我是活佛,以后会怎样了不起,他比较看缘分,那时候我父亲在山洞里闭关,过节的时候,他回家来跟我叔叔说,让我们家儿子这么干活,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我们不能把他拴在这里,守着牛和房子,自然而然地找一个人结婚了,然后就这样过一辈子。他说应该把牛和房子都处理掉,这样我就可以自由了。自由了以后我才知道该怎么做,这是我的缘分。”
1990年,他的父亲圆寂,他叔叔把一部分牛放生,另一部分牛寄养到亲戚家,然后和他一起启程去阿坝拜师修行。他在朗依寺学习五年,其间苦修了三年零三个月零三天(苯教黑关)。然后,他被送回了前几世活佛弘法的昌都寺,登坐法台,主持教务,“慢慢就跟种子似的发芽,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推到了一个道路上去,就是这么一种使命和缘分”。
他的确面临使命,位于距金川县城 40多公里的撒瓦脚乡的昌都寺,距今已有 1700多年历史,是一座重要的苯教寺庙。可新甲旦真作为第三十八世李西活佛来到这里时,眼前只有废墟,“文革 ”将这里摧毁得体无完肤,只剩下一个小佛堂和一些老僧人。他住在如今用来堆放柴火的小房子里,看书读经。1997年,一个新的机遇降临了,他赴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两年,在北京学会了汉语,也认识了一些活佛。
“有的活佛有很好的寺庙,有的活佛有很多的僧人,可是昌都寺在高山上,条件不好,僧人又越来越少。”回到昌都寺,李西活佛开始修路、修佛塔、建大雄宝殿……资金是难题,把建材从山下运到山上更是难题,“我是李西活佛的转世灵童,我肯定有自己的使命,这是我该努力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昌都寺,位于高山谷地的中央,由寺庙大殿、五层金顶的阶梯式藏式建筑以及一栋二层活佛居所组成,广场洁净而开阔,玛尼石堆绕山一周,风马旗猎猎飞舞,是生机勃勃的寺庙景象。
我们也看到僧人们三三两两研习佛法,人数不少。在建好寺庙之后,2007年,李西活佛去到印度拜见了苯教的曼日法王,法王对他说:“你建许多石头佛像,不如塑一些会说话的佛。” ——法王意思是让他培养苯教人才。李西活佛于是建起了佛学院,招募僧人在此学习。过去的僧人需要自己化缘、供养自己,现在的昌都寺,有寝室,有食堂,让僧人们可以安心学习。
李西活佛有时候想,我和过去活佛的命运太不同了。可是转过念来,又觉得自己其实不算苦,反而是最有福报的,因为建设的寺庙、培养的僧人,都是自己的功德。而数千年间受到打压的苯教,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日渐兴盛。
我们和李西活佛回到他的家乡 ——碉楼所在的毛日村,村子里的村民因为他的回来欣喜异常,他们临时召集了一场法会,李西活佛给村民们念了《长寿经》,又在每人的头顶轻轻吹了一口气,好像要吹去尘埃,带来吉祥。
对话李西活佛心管好了就平静就这么回事
修行佛法有很多方式,相通、放下、接受、宽容,我们希望能够用这些方法把人们陷入苦海里的杂念平静下来。
BQ:为什么经过数千年的打压,苯教能够一直生存下来呢? L:任何文明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日常生活与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与支持,苯教特有的“以人为本 ”的弘法理念,恰好符合了这一根本!即使是其他教派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存对他们的挑战,所以苯教传承则相对完整地被保留了下来。苯教是不是佛教,很多人也问过我,都经过苦求,都求得解脱,但是法的传承不一样,创立的时间不一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移动和电信,你说它们一样吗?它们的芯片、信号塔、缴费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功能都差不多是一样的,打电话、发短信等等。佛教和苯教,一样的地方太多了,但也算是两个部门的。松赞干布为了政治的需要,发扬藏传佛教,将他们对立起来。可是现在精神、物质领域高度发达,我们现在要更多地挽救这个文明,能够继承、弘扬我们的文化,把它展示在世人面前。告诉大家,藏民族的历史,古藏文化的延续,我们没有间断。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政府平等地对待所有宗教,没有分大小,没有分强弱,全世界都在说要维护好藏文化,象雄苯教是藏族的真正文明之一。
BQ:藏传佛教和苯教都有转世的概念,我们常常觉得这是件神秘的事情。
L:佛法同样遵循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定律,只是更多在意精神层面,认为有修行的人可以让自己的精神部分如搬家一样转换身体,并且可以掌握方向,这种方式把活佛与普通人分别开来。其实人、佛都在转世,只不过人的转世叫轮回,佛的轮回叫转世。就好像种子一样,种子落下,来年又长。只是佛厉害在哪里呢,就是他可以把握得住自己的灵魂。而最早的转世一说也来自原始苯教,当初只是想把教法方便准确地流传下去,才想出世袭活佛的方式,至元初才有了活佛转世的基本标准。
BQ:现在对于藏地宗教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盲目相信的人也不少,如何选择上师,好像是其中关键的一步。
L:盲目信佛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一个好的上师,只能是靠缘分。谁是好的,谁是假的,人与人是看不透的。但是你看见他、听见他,他讲的法,你觉得很有信心,并没有因为旁人的劝诱、物质环境的更改而始终保持这份信心,这就可以初步认定你的上师。就好像恋爱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 ”多数是有真感情。有条件的婚姻能延续多久?如果你的信仰也依赖于名气、地位、财富甚至不知对错、不知真假的转世宣传,那可以想象这类信仰能给你带来什么!
BQ:在新的时代,你们弘扬佛法,是不是也与过去不同?
L:我们传承到这个时代的活佛,跟过去的活佛不一样,他们只要修炼、闭关,每年传播他的佛法就好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相对艰苦了些,生下来,庙都是废墟,从零开始,我们既要修行,还要修缮自己的道场。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又是最有福报的,我们建寺也是自己的功德。我们建的寺庙,有很多的信徒的供养,带动很多的人种他们的福田,佛经讲这样可以累积福报,消除业障。政府鼓励我们学习、多与外界沟通,我们不仅要精通藏语,还要学汉语、英语、电脑,用这种方式发扬佛法,弘扬我们宗教的精神。假如像过去那样在山洞里呆着,一百天才来一个人,也就谈不上有多利益众生了!
BQ:你在内地也有弟子,我想很多人来修行,也是求得内心的平静,你怎么引导他们呢?
L:城市里面都很浮躁,竞争也大,有很多压力和伤痛,人常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旦人的精神上失落,无依无靠的时候,就需要信仰的力量来支撑。作为一个师父,给他一个精神上的安慰,然后是精神上的开导。人为什么痛苦呢,就是不愿意面对所谓的不平,所以这时候人就容易痛苦。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对事物的感受不一样。像四川人喜欢打麻将,三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但是下雨的时候在马路边等车的人,或者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他的时间是很难消耗的。其实打麻将的人和病人、等车的人一个小时是一样的,但是心态不一样所以感受不一样。修行佛法有很多方式,相通、放下、接受、宽容,我们希望能够用这些方法把人们陷入苦海里的杂念平静下来,用我们的修行带领大家进入和谐的心态。我们最终起来就是一句话 ——心管好,心平静。就是心不要太乱,要管理好。跟看孩子似的,孩子出去了就事多了。管好了就平静,就这么回事。
苯教:世间法与大圆满
人的佛性就像太阳一样,人的念头就像云彩一样,白色的云挡住了太阳,抑或是黑色的云挡住太阳,都是挡住了,太阳就看不见了。
很少有人知道,在藏传佛教入主西藏以前,雪域高原就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宗教——苯教了。
大约在 4000年前,敦巴辛饶佛创建了雍仲苯教,他将原始苯教系统化之后,这种适应雪域高原气候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宗教就开始影响世代藏人。在凤凰卫视、北京卫视和内地几家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西藏的西藏》就特别描述道:“西藏先民在高原上繁衍生息的历史,正伴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居住地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生存条件随之越来越严酷。这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畏惧心理不断升级,而苯教所创立的神灵系统就像呼啸的山风一样每时每刻都笼罩在藏人的心头。”
苯教发源于西藏的阿里,在那时,阿里还属象雄古国。数千年的岁月风霜,象雄古国已经消亡,而苯教作为这一文明的遗迹,仍在传承。数千年来,苯教与藏传佛教二者互相排斥又互相融合,似乎有十分相似的地方……
建寺庙、塑佛像、修行念经,一眼看上去,佛教和苯教真的区别不大,李西活佛给我们讲了二者最大的不同,“藏传佛教的出世间法多一些,苯教里的世间法——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算命打卦、救苦救难、藏医药、葬礼超度多一些”。
这话不难理解,佛教一开始就讲慈悲、戒律,可是源自严苛自然环境中的苯教,为百姓先求世间事——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你可以找苯教打卦问风水,求得财运、医治病症、逢凶化吉、超度亡灵……李西活佛告诉我,苯教更愿意先帮人解决眼前的难事,“帮他解决了问题之后,他信了,我再跟他讲什么是因果,什么是戒律,如何通过佛法修炼,如何才能得到解脱”。 这种方式使得苯教能够传承几千年,但苯教在当今,并不广为人知。它的衰微与松赞干布有关。公元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十几个部族,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他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入藏之时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 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经,佛教的引入也成为松赞干布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
在此之前,苯教的势力很大,宗教的力量几乎牵制了政治的力量,松赞干布有心用印度佛教控制全藏,政教合一来改变自己被缚手缚脚的局面。他先出兵攻打象雄王国,将苯教的源头掐灭,此后几代吐蕃赞普,相继请来印度大师,翻译佛经,并开始打压苯教,苯教的僧侣被迫逃亡、寺庙被毁灭、典籍也被焚烧。在当时崇佛抑苯的宗教政策下,苯教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藏传佛教开始传播。
但苯教并没有消失,雪域高原的人们并不能完全告别世间法。源于青藏高原北部阿里地区的苯教,如今反而能在东部的阿坝地区找到遗存。
李西活佛告诉我,世间法的四个因乘,为的是“为众生服务”。但苯教不只于此,它还有五个果乘,“为众生开悟”——这就是与佛法相同的非世间法。居士、僧侣以及密宗修炼者主要修行的就是非世间法。在高山密林中的悬空寺,便是密宗修习者的修炼场所,悬空寺在悬崖峭壁之上,寺内画满的壁画,都有数百年历史。
而修炼的最高层,在于修成圆满——一种自在、自然、不动的境界——不管你有刻意善的念头、恶的念头,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是错误的。
很多自认为信仰佛法的,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最高境界怎么就会不分善恶呢?但在苯教中,一个真正高的境界,一旦动分别之心,你就错了,李西活佛说:“人的佛性就像太阳一样,人的念头就像云彩一样,白色的云挡住了太阳,抑或是黑色的云挡住太阳,都是挡住了,太阳就看不见了。”
象雄:不死的文明
苯教是象雄古国的国教。公元前 5世纪,象雄古国就建立了起来,“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鹏地,即大鹏鸟之地。
《苯教源流》记载:“象雄与上部(即西部)克什米尔相连,北接于阗雪山及松巴黄牛部之静雪地区(青海西南地区),南抵印度和尼泊尔。”但东面的疆界并不清楚,只知道与吐蕃相接。“世界之轴”冈底斯山脉是象雄的脊梁,而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是其都城——穹隆银城。
这个高原古国在公元 8世纪后,被吐蕃征服,此后的文字文献、宫殿遗址都无从考证,成了学术界的巨大谜题。但这是一个高度发达过的文明,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宗教、生活方式,而如今,我们只能从苯教中觅得其身影。
苯教中涵盖的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绘画、哲学、宗教等方面,毫无疑问都遗传自这个文明。“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着苯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苯教的遗俗。”
学术界的研究也证实,藏医学的产生受到象雄医学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苯教创始人敦巴辛饶佛曾给弟子传授了“医疗术”和“药理”两种医学理论,后来发展到2.1万多种医疗术,总体来说有问、望、触和剖四种诊断法。“在确诊后用食物、行为、药物和理疗四种配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治法以服药为主,并用对抗疗法;外治法有放血疗法、拔火罐、艾灸、冷热敷、按摩擦身、熏蒸疗法、药水浴等;药物分为贵重药、石类药、土类药、黏液类药、动物类药和灌木类药等八种。”
可以说,在如今藏人的生活中,象雄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 ,不可或缺。
苯教又名“雍仲苯教”,“雍”意为未诞生、“仲”意为不死——不死的不仅有如太阳一般的佛性,更有大鹏展翅之地经久不灭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