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勘探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持和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地貌、大气、水体和生物群落产生了重大影响。孤岛油区的生态环境演化与油田开发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路子,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重点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生态工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工作的产业化,扶持培育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实现环境保护与油田开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系统;演化
[中图分类号]X32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4—0049—(04)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北部,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黄河人海口三角洲地带。油区跨度大,跨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河口区,东西绵延40余km,面积1115.6km2,范围在东经118°39′15″~119°1′56″,北纬37°44′23″~37°54′23″,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东部,地质储量45156×104t。主要由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进行勘探开发。孤岛油区自1971年开发以来,发展速度甚快,有力地支持和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但是随着油田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加强对孤岛油区生态环境演化的监测研究,了解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对于保护油区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油田开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油气开采是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勘探、开采、集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在石油开发和原油生产过程中,不同时期和建设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可恢复的,有的是不可恢复的。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如图1所示,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地貌的影响
油田勘探开发势必要临时性或永久性占用土地,如修建井台和集输管道工程、修建道路等,就会破坏或阻碍原有的自然循环过程,改变原有地貌及土地利用方式。
施工作业期间,大型车辆和专用机械对地表碾压、钻井、各种站库的建设、管线敷设、人群活动的践踏等,均造成地貌的破坏,影响植被,惊扰野生动物。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以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为主,主要污染物为钻井、采油产生的废水、落地原油、固体废弃物以及工业生产、机动车辆、燃油燃气产生的废气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油气勘探开发区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均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1 对大气的影响
孤岛采油厂废气来源主要有燃烧排气和工艺排气,工艺废气又包括大罐呼吸气、油井排气和汽车尾气三个方面。
据2004年资料记载,孤岛采油厂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扣除回收和净化部分)总计为71 077.64吨,其中总烃70 145.94吨,SO2为416吨,NOx为496.7吨,烟尘19吨。
孤岛油区在石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中总烃排放量是最大的,生产工艺废气中污染物排量占总量的93.94%,燃烧排气仅占6.06%。可见,在石油开采、储运过程中排放的总烃数量巨大、污染严重,这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 对水体的影响
孤岛采油厂在石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及固体废弃物以及石油职工生活所排放的废水及生活垃圾,是影响水体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油区水污染主要包括采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四个部分,其中生活污水的污染物最多,占87.64%,其次是采油废水。
3 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
孤岛油区所辖范围成土时间短暂,目前开发生产过程中很少在大面积范围内造成污染,主要是在油井附近的小范围内形成局部污染。落地原油对土壤一植被系统的污染,主要通过试井、采油、作业等生产过程中原油的散失、临时储油池原油的外溢、意外事故的井喷与输油管路的破裂等使原油进入土壤一植被系统。原油进入土壤后,超过一定限度便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污染。
孤岛油区全部土壤都能检出石油含量,说明此处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石油污染。其他污染物质中,F、As有一定的含量,且有较明显的剖面分异,Hg的污染甚微,Pb在大多数土壤样品中超标,其余各种污染物含量尚在正常范围内。
油田开发对植被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开发初期,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油井建成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可以逐步得到恢复,但一些占据的地面再不能产生植被。孤岛油区单井占地面积75m2,现有油水井2 800余口,共占地0.21km2。孤岛油区的植被,除发生事故的落地原油、含油污泥和作业废油使植被直接致死外,大部分地区因植物对石油的大吸收或选择性吸收,受到的危害不明显。
(三)对沿海潮带生物的影响
孤岛油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向周围海域排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海生生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孤岛石油人海量年约1 500t,致使浅海水域受到石油污染,排污河口附近石油污染严重,COD超标率达11.1%,污染区底栖生物种类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
二、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环境演化概况
(一)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环境演化的主要内容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土地覆被/利用变化的类型较多,有效变化类型一般都有四五十种。根据各个时期变化面积前15位进行综合比较,筛选出主要的变化类型。筛选出来的主要变化类型总计占变化面积的70%以上,基本能代表区域土地覆被/利用的主要变化类型。具体为:(1)灌草地转变为耕地;(2)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3)耕地转变为灌草地;(4)未利用地转变为灌草地;(5)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地;(6)灌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地;(7)滩涂转变为未利用地;(8)新增居民地。
可以看出,在孤岛油区,土地覆被/利用变化非常剧烈,特别在新增区块中,土地覆被/利用变化更加剧烈。
(二)胜利油田孤岛油区植被演化规律
孤岛油区是黄河三角洲的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人海地带的扇形冲积平原,由于其短暂的发展历史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使孤岛油区植物区系以及整个黄河三角洲具有不同于山东其他地区的特点。
黄河三角洲天然植被由于经常受黄河改道、决 口泛滥、海潮侵袭及农事耕作、油田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植被不断发生演替。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主要是从水域上开始,首先出现水生植物群落,依次为沼生植物群落、盐生草甸、落叶阔叶林。受大海潮的影响,最初呈现裸露的光板地,继而可发展为盐化草甸。孤岛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均以草本盐生植物占优势,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自然因素以土壤含盐量对植被影响最明显,土壤含盐量的变化又受土壤成因和海水侵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沿海土壤含盐量的变化,以脱离海潮影响的时间越久、离海岸越远、其自然淋洗程度越强,土壤含盐量越小。在沿海地带,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向平原方向递减。
黄河三角洲各生态环境的优势植被中,翅碱蓬和柽柳为强度耐盐植物,芦苇为中度耐盐植物,白茅、拂子茅为轻度耐盐植物。区域内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环境状况,尤其是黄河三角洲盐生草甸的生态系统,其分布规律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相关性,不同群落类型指示着一定的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对土壤的指示作用更为明显。由滨海滩涂裸地向面级群落的演替为顺向演替,所标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好,但当干扰超过其自身的恢复能力时,向反方向的演替称为逆向演替,表示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化。
(三)胜利油田孤岛油区植被分类
孤岛油区植被类型简单,且多为非地带性植物群落。为此,在采用植物群落学原则对植被进行分类时,应着重于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生态地理几个方面。
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称作优势种,其中主要层的优势种称作建群种。优势种和建群种是群落的重要建造者,它们创造了特定的群落环境并决定了其他成分的存在,优势种的改变常常使群落由一个类型演替为另一个类型。孤岛油区的植物群落大多为单优势种,这种关系尤为明显。
植被的外貌和结构主要取决于优势种的生活型,孤岛采油厂的植物生活型主要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等,其中以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四)胜利油田孤岛油区植被演化分析
1 植被水生演替的模式
从理论上讲,孤岛油区植被的演替属于水生演替。水生演替的模式可简单表述如下:当水池形成后,逐渐有水生植物和动物定居,微生物则分布到开阔的深水。在浅的部分,光线可以透入到近底部,着根的沉水水生维管植物将侵入进来。在较浅的部位,可生长具飘浮叶子的着根水生植物,在水深更浅的地方,将出现挺水植物。在岸边,则能忍受土壤水分饱和的植物占优势。当水的浓度逐渐变浅时,每一个群落侵入到深水种和它的下一个群落种,然后它自己的地方又被处于较浅水中的后一个群落所侵入。这样,在发生水池填塞过程中,沉水植物将依次被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所代替,演替继续下去,这些又依次被通常的陆生植物所代替。
2 孤岛油区的植被演替
孤岛地区的植被演替和上述水生演替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水域的面积不够大,浓度变化明显,其填塞过程很少是被冲刷到盆地中的物质以及生活在该水体的有机体的死亡残体所充填;它的变化主要是排水而使水域干涸。所以植被的演替不会出现模式中的全过程。其次,受海水的影响,使演替中的每个过程都有盐化现象。再次,黄河水的灌排、泥沙的沉积都会打乱演替的正常顺序。群落演替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最后,油田的开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植被演替中起愈来愈大的作用。
孤岛油区的演替主要是从水域上开始。首先出现水生植物群落,依次为沼生植物群落、盐生草甸、落叶阔叶林。因为柽柳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能力,在演替上,它处在盐生草甸的过程中。
另外,若受大海潮的影响,最初呈现裸露的光板地,继而可发展为盐化草甸。
水生植被和沼生植被密切相关,其演替的主导因素为水深的变化。水深变浅时,水生植物群落向沼生植物群落演替。
水生植被组成种类中的挺水植物,大多是沼生植物,往往也是沼泽植被的组成成分。分布在沿岸浅水带,植物的水生形态不发达的群落,一般为沼生植被。分布在水较深处,植物的水生形态发达的群落,一般为水生植被。沼泽植被在长期积水过多的条件下,水生植物增加,则向水生植被演替;水分减少,中生植物侵入,则向草甸方向发展。
3 盐生植被(草甸、灌丛)的演替
水域干涸后,由于基底为含盐物质,在高矿化度潜水和海水影响下,盐生植物群落最早发育。高度耐盐的盐地碱蓬(黄须菜、翅碱蓬)、獐毛、柽柳从侵入、定居到竞争,开始密度不大,盖度甚小,以后由开敞的群落发展到郁闭的群落。随着群落的发展,它们能大量吸收盐分,逐渐使土壤脱盐,有机质提高,以后必然会被中度耐盐和轻度耐盐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当含盐量减少0.1%~0.3%时,则可能生长白茅、拂子茅等群落。因此,它们可被认为是孤岛地区盐生植被演替的相对稳定的群落,最后将向这一带的顶级群落——落叶阔叶林发展。白茅群落和拂子茅群落变得可农垦利用,但如开垦不当,土壤下层盐分又会随毛管水运动迅速向上积累,盐分增高,又可逆行演替为中度耐盐植物和强度耐盐植物,直至光板地。因此,孤岛地区盐生植物群落的演替动力主要是土壤盐分变化。
另外,海水侵袭过的海滩裸地上,盐生植被的演替过程和上述一致,但高度耐盐植物群落所需的过程更长。
三、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勘探开发建设,对该地域的地貌、大气、水体和生物群落产生了重大影响,孤岛油区的生态环境演化与油田开发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因此,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路子,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重点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生态工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工作的产业化,扶持培育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实现环境保护与油田开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
以《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要重视对污染的治理,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资源保护工作。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环境治理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和手段,促进孤岛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孤岛油区应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推进城市化和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中,重点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生态工业,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在生产的源头降低物耗与能耗,减少废料、废气和废液的产生和排放。把治理工作做在污染还没有发生之前,把防治污染转变为防止污染。
同时,积极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要从耗竭自然资源的“资本”,向依赖自然资源的“利息”转变。在能源利用方面,要从高能耗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向研制利用高效能源和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转变。
(三)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工作的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同样的资源产生更多的效益和更少的环境损失,增强改善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引用技术进步的手段,使孤岛油区的发展动力从依靠自然资源投入逐步转向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化,必须创造出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相配套的制度环境。
(四)强化环保部门在生态管理中的作用
应从观念上认识到环保机制不仅是行政管理的范畴,也是企业应有的责任。通过政府的引导,可以起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坚持污染由点源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转变。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促使企业在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下自我约束污染行为。
另外,要宣传引导人们优化生活方式,建立和健全公共资源积累、维护和共享的机制。抑制环境滥用,增加环境效益。建立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搞好社区环境。扶持培育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成立如社区环境保护协会等基层群众组织。
[责任编辑 陈可阔]
[关键词]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系统;演化
[中图分类号]X32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4—0049—(04)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北部,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黄河人海口三角洲地带。油区跨度大,跨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河口区,东西绵延40余km,面积1115.6km2,范围在东经118°39′15″~119°1′56″,北纬37°44′23″~37°54′23″,构造上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东部,地质储量45156×104t。主要由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进行勘探开发。孤岛油区自1971年开发以来,发展速度甚快,有力地支持和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但是随着油田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加强对孤岛油区生态环境演化的监测研究,了解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对于保护油区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油田开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油气开采是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勘探、开采、集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在石油开发和原油生产过程中,不同时期和建设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可恢复的,有的是不可恢复的。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如图1所示,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地貌的影响
油田勘探开发势必要临时性或永久性占用土地,如修建井台和集输管道工程、修建道路等,就会破坏或阻碍原有的自然循环过程,改变原有地貌及土地利用方式。
施工作业期间,大型车辆和专用机械对地表碾压、钻井、各种站库的建设、管线敷设、人群活动的践踏等,均造成地貌的破坏,影响植被,惊扰野生动物。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以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为主,主要污染物为钻井、采油产生的废水、落地原油、固体废弃物以及工业生产、机动车辆、燃油燃气产生的废气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油气勘探开发区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均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1 对大气的影响
孤岛采油厂废气来源主要有燃烧排气和工艺排气,工艺废气又包括大罐呼吸气、油井排气和汽车尾气三个方面。
据2004年资料记载,孤岛采油厂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扣除回收和净化部分)总计为71 077.64吨,其中总烃70 145.94吨,SO2为416吨,NOx为496.7吨,烟尘19吨。
孤岛油区在石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中总烃排放量是最大的,生产工艺废气中污染物排量占总量的93.94%,燃烧排气仅占6.06%。可见,在石油开采、储运过程中排放的总烃数量巨大、污染严重,这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 对水体的影响
孤岛采油厂在石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及固体废弃物以及石油职工生活所排放的废水及生活垃圾,是影响水体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油区水污染主要包括采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四个部分,其中生活污水的污染物最多,占87.64%,其次是采油废水。
3 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
孤岛油区所辖范围成土时间短暂,目前开发生产过程中很少在大面积范围内造成污染,主要是在油井附近的小范围内形成局部污染。落地原油对土壤一植被系统的污染,主要通过试井、采油、作业等生产过程中原油的散失、临时储油池原油的外溢、意外事故的井喷与输油管路的破裂等使原油进入土壤一植被系统。原油进入土壤后,超过一定限度便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污染。
孤岛油区全部土壤都能检出石油含量,说明此处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石油污染。其他污染物质中,F、As有一定的含量,且有较明显的剖面分异,Hg的污染甚微,Pb在大多数土壤样品中超标,其余各种污染物含量尚在正常范围内。
油田开发对植被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开发初期,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油井建成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可以逐步得到恢复,但一些占据的地面再不能产生植被。孤岛油区单井占地面积75m2,现有油水井2 800余口,共占地0.21km2。孤岛油区的植被,除发生事故的落地原油、含油污泥和作业废油使植被直接致死外,大部分地区因植物对石油的大吸收或选择性吸收,受到的危害不明显。
(三)对沿海潮带生物的影响
孤岛油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向周围海域排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海生生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孤岛石油人海量年约1 500t,致使浅海水域受到石油污染,排污河口附近石油污染严重,COD超标率达11.1%,污染区底栖生物种类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
二、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环境演化概况
(一)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环境演化的主要内容
胜利油田孤岛油区土地覆被/利用变化的类型较多,有效变化类型一般都有四五十种。根据各个时期变化面积前15位进行综合比较,筛选出主要的变化类型。筛选出来的主要变化类型总计占变化面积的70%以上,基本能代表区域土地覆被/利用的主要变化类型。具体为:(1)灌草地转变为耕地;(2)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3)耕地转变为灌草地;(4)未利用地转变为灌草地;(5)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地;(6)灌草地转变为未利用地;(7)滩涂转变为未利用地;(8)新增居民地。
可以看出,在孤岛油区,土地覆被/利用变化非常剧烈,特别在新增区块中,土地覆被/利用变化更加剧烈。
(二)胜利油田孤岛油区植被演化规律
孤岛油区是黄河三角洲的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人海地带的扇形冲积平原,由于其短暂的发展历史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使孤岛油区植物区系以及整个黄河三角洲具有不同于山东其他地区的特点。
黄河三角洲天然植被由于经常受黄河改道、决 口泛滥、海潮侵袭及农事耕作、油田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植被不断发生演替。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主要是从水域上开始,首先出现水生植物群落,依次为沼生植物群落、盐生草甸、落叶阔叶林。受大海潮的影响,最初呈现裸露的光板地,继而可发展为盐化草甸。孤岛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均以草本盐生植物占优势,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自然因素以土壤含盐量对植被影响最明显,土壤含盐量的变化又受土壤成因和海水侵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沿海土壤含盐量的变化,以脱离海潮影响的时间越久、离海岸越远、其自然淋洗程度越强,土壤含盐量越小。在沿海地带,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向平原方向递减。
黄河三角洲各生态环境的优势植被中,翅碱蓬和柽柳为强度耐盐植物,芦苇为中度耐盐植物,白茅、拂子茅为轻度耐盐植物。区域内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环境状况,尤其是黄河三角洲盐生草甸的生态系统,其分布规律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相关性,不同群落类型指示着一定的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对土壤的指示作用更为明显。由滨海滩涂裸地向面级群落的演替为顺向演替,所标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好,但当干扰超过其自身的恢复能力时,向反方向的演替称为逆向演替,表示生态环境质量逐渐变化。
(三)胜利油田孤岛油区植被分类
孤岛油区植被类型简单,且多为非地带性植物群落。为此,在采用植物群落学原则对植被进行分类时,应着重于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生态地理几个方面。
植物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学作用最明显的种称作优势种,其中主要层的优势种称作建群种。优势种和建群种是群落的重要建造者,它们创造了特定的群落环境并决定了其他成分的存在,优势种的改变常常使群落由一个类型演替为另一个类型。孤岛油区的植物群落大多为单优势种,这种关系尤为明显。
植被的外貌和结构主要取决于优势种的生活型,孤岛采油厂的植物生活型主要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等,其中以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四)胜利油田孤岛油区植被演化分析
1 植被水生演替的模式
从理论上讲,孤岛油区植被的演替属于水生演替。水生演替的模式可简单表述如下:当水池形成后,逐渐有水生植物和动物定居,微生物则分布到开阔的深水。在浅的部分,光线可以透入到近底部,着根的沉水水生维管植物将侵入进来。在较浅的部位,可生长具飘浮叶子的着根水生植物,在水深更浅的地方,将出现挺水植物。在岸边,则能忍受土壤水分饱和的植物占优势。当水的浓度逐渐变浅时,每一个群落侵入到深水种和它的下一个群落种,然后它自己的地方又被处于较浅水中的后一个群落所侵入。这样,在发生水池填塞过程中,沉水植物将依次被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所代替,演替继续下去,这些又依次被通常的陆生植物所代替。
2 孤岛油区的植被演替
孤岛地区的植被演替和上述水生演替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水域的面积不够大,浓度变化明显,其填塞过程很少是被冲刷到盆地中的物质以及生活在该水体的有机体的死亡残体所充填;它的变化主要是排水而使水域干涸。所以植被的演替不会出现模式中的全过程。其次,受海水的影响,使演替中的每个过程都有盐化现象。再次,黄河水的灌排、泥沙的沉积都会打乱演替的正常顺序。群落演替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最后,油田的开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植被演替中起愈来愈大的作用。
孤岛油区的演替主要是从水域上开始。首先出现水生植物群落,依次为沼生植物群落、盐生草甸、落叶阔叶林。因为柽柳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能力,在演替上,它处在盐生草甸的过程中。
另外,若受大海潮的影响,最初呈现裸露的光板地,继而可发展为盐化草甸。
水生植被和沼生植被密切相关,其演替的主导因素为水深的变化。水深变浅时,水生植物群落向沼生植物群落演替。
水生植被组成种类中的挺水植物,大多是沼生植物,往往也是沼泽植被的组成成分。分布在沿岸浅水带,植物的水生形态不发达的群落,一般为沼生植被。分布在水较深处,植物的水生形态发达的群落,一般为水生植被。沼泽植被在长期积水过多的条件下,水生植物增加,则向水生植被演替;水分减少,中生植物侵入,则向草甸方向发展。
3 盐生植被(草甸、灌丛)的演替
水域干涸后,由于基底为含盐物质,在高矿化度潜水和海水影响下,盐生植物群落最早发育。高度耐盐的盐地碱蓬(黄须菜、翅碱蓬)、獐毛、柽柳从侵入、定居到竞争,开始密度不大,盖度甚小,以后由开敞的群落发展到郁闭的群落。随着群落的发展,它们能大量吸收盐分,逐渐使土壤脱盐,有机质提高,以后必然会被中度耐盐和轻度耐盐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当含盐量减少0.1%~0.3%时,则可能生长白茅、拂子茅等群落。因此,它们可被认为是孤岛地区盐生植被演替的相对稳定的群落,最后将向这一带的顶级群落——落叶阔叶林发展。白茅群落和拂子茅群落变得可农垦利用,但如开垦不当,土壤下层盐分又会随毛管水运动迅速向上积累,盐分增高,又可逆行演替为中度耐盐植物和强度耐盐植物,直至光板地。因此,孤岛地区盐生植物群落的演替动力主要是土壤盐分变化。
另外,海水侵袭过的海滩裸地上,盐生植被的演替过程和上述一致,但高度耐盐植物群落所需的过程更长。
三、胜利油田孤岛油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勘探开发建设,对该地域的地貌、大气、水体和生物群落产生了重大影响,孤岛油区的生态环境演化与油田开发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因此,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路子,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重点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生态工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工作的产业化,扶持培育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实现环境保护与油田开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
以《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既要重视对污染的治理,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资源保护工作。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环境治理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和手段,促进孤岛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孤岛油区应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推进城市化和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中,重点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生态工业,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在生产的源头降低物耗与能耗,减少废料、废气和废液的产生和排放。把治理工作做在污染还没有发生之前,把防治污染转变为防止污染。
同时,积极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要从耗竭自然资源的“资本”,向依赖自然资源的“利息”转变。在能源利用方面,要从高能耗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向研制利用高效能源和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转变。
(三)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工作的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同样的资源产生更多的效益和更少的环境损失,增强改善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引用技术进步的手段,使孤岛油区的发展动力从依靠自然资源投入逐步转向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化,必须创造出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相配套的制度环境。
(四)强化环保部门在生态管理中的作用
应从观念上认识到环保机制不仅是行政管理的范畴,也是企业应有的责任。通过政府的引导,可以起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坚持污染由点源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转变。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促使企业在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下自我约束污染行为。
另外,要宣传引导人们优化生活方式,建立和健全公共资源积累、维护和共享的机制。抑制环境滥用,增加环境效益。建立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搞好社区环境。扶持培育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成立如社区环境保护协会等基层群众组织。
[责任编辑 陈可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