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新药研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摘取《药物化学》课程中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进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当堂对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后续的教学效果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当堂对分
综合性和交叉性是《药物化学》的课程特点【1】。药物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药字开头的课程,不仅有新的概念和理论,还涉及到大量的药物合成路线,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按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满堂灌。学生的参与度差,难以激起学习兴趣。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对分课堂”是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2】。网络教学平台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集教学、教学资源库管理、教学管理与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以《药物化学》总论中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内容为例,进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当堂对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的前两小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等。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服药来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三个作用过程,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前修知识分析总结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的因素。这是后续学习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的基础。这部分药代动力学的学习在后续课程《药理学》中也会涉及,但是不同层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
本节课中药物吸收模块可以设计课程思政环节:通过对社会上“输液危害身体健康”的传言的辨析,让学生明白“留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培养学生“深思明辨、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让国家提倡的“不信谣、不传谣”的公民行为规范走脑入心。
本节课中前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中涉及的酸堿理论、酸的电离平衡;《生物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在课前就布置到网络教学平台的“朝花夕拾”模块,让学生课下回顾、总结在自己的笔记本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通过前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中涉及的酸碱理论、酸的电离平衡;《生物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影响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因素。
学生知识能力:学生已经具备《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中涉及到的本节课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对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所以采用当堂对分的方式上课,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思路
①课前教师梳理本节中涉及的前修课程的知识点,在网络教学平台“学海泛舟”单元中的“朝花夕拾”模块中布置《无机及分析化学》中涉及的酸碱理论、酸的电离平衡;《生物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学生提前回顾相关知识点,并总结在笔记本中;
②由生活中同学们的服药经历以及事物间作用都是相互的引出新课——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引导学生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药物药代动力学的ADME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药物的理化性质,指明本节课重点分析溶解性、分配系数、解离度这几个因素;
③引导学生分析药物吸收过程,对社会上“输液危害身体健康”的传言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流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培养学生“深思明辨、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
④学生小组讨论“朝花夕拾”模块中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结合教材p12页内容,请小组代表总结分享药物吸收方式,教师最后总结;
⑤由药物吸收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完成;
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梳理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⑦梳理本节课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导学任务单和相关习题。
参考文献:
[1].尤启东.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9).
[3].秦洁,王鹏.“对分课堂”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
作者简介:
秦洁(1984-)女,汉族,山东日照市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 基金:山东理工大学药学新工科教学团队项目资助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当堂对分
综合性和交叉性是《药物化学》的课程特点【1】。药物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药字开头的课程,不仅有新的概念和理论,还涉及到大量的药物合成路线,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按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满堂灌。学生的参与度差,难以激起学习兴趣。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对分课堂”是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2】。网络教学平台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集教学、教学资源库管理、教学管理与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以《药物化学》总论中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内容为例,进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当堂对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的前两小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等。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服药来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三个作用过程,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前修知识分析总结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的因素。这是后续学习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的基础。这部分药代动力学的学习在后续课程《药理学》中也会涉及,但是不同层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
本节课中药物吸收模块可以设计课程思政环节:通过对社会上“输液危害身体健康”的传言的辨析,让学生明白“留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培养学生“深思明辨、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让国家提倡的“不信谣、不传谣”的公民行为规范走脑入心。
本节课中前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中涉及的酸堿理论、酸的电离平衡;《生物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在课前就布置到网络教学平台的“朝花夕拾”模块,让学生课下回顾、总结在自己的笔记本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通过前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中涉及的酸碱理论、酸的电离平衡;《生物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影响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因素。
学生知识能力:学生已经具备《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中涉及到的本节课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对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所以采用当堂对分的方式上课,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思路
①课前教师梳理本节中涉及的前修课程的知识点,在网络教学平台“学海泛舟”单元中的“朝花夕拾”模块中布置《无机及分析化学》中涉及的酸碱理论、酸的电离平衡;《生物化学》中涉及的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学生提前回顾相关知识点,并总结在笔记本中;
②由生活中同学们的服药经历以及事物间作用都是相互的引出新课——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转运代谢。引导学生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药物药代动力学的ADME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药物的理化性质,指明本节课重点分析溶解性、分配系数、解离度这几个因素;
③引导学生分析药物吸收过程,对社会上“输液危害身体健康”的传言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流言止于智者”的道理,培养学生“深思明辨、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
④学生小组讨论“朝花夕拾”模块中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结合教材p12页内容,请小组代表总结分享药物吸收方式,教师最后总结;
⑤由药物吸收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完成;
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梳理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⑦梳理本节课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导学任务单和相关习题。
参考文献:
[1].尤启东.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9).
[3].秦洁,王鹏.“对分课堂”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
作者简介:
秦洁(1984-)女,汉族,山东日照市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 基金:山东理工大学药学新工科教学团队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