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力求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语言,锻铸语言艺术,彰显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显示其语言魅力,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艺术;能力与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49-02
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犹如观赏一幅名画,赏心悦目;犹如欣赏一支名曲,清神爽气;犹如鉴赏一首名诗,陶情冶性。人们常有感触: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甚远。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的确,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即便现代化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就更严格、更严密、更严谨了,因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能彰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清晰缜密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个性、鲜活生气的课堂,既要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富有趣味性,又不使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语言用词需准确生动、清晰缜密。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和文字学科。编入教材的都是一篇篇精典的范文,文中一些基本的字词句段的内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必须准确,不能有半点的含混不清和模棱两可,否则,就不能真正地传情达意。在语文教学课上,若教师满堂三七疙瘩话,语言平淡无味、苍白无力,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聊无生气,当然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了。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准确生动。
语言清晰是指吐字清楚、条理清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学生听清楚你说的什么,所以發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拨古筝,清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悦耳倾心。简言之,就是要求教师会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条理清晰是要求教师所讲内容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语言缜密是指课堂教学语言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若忽略了教学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字词的罗列,就是句段的组合,当然容易单调枯燥、呆板无趣。
二、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和情感性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声韵速度的轻重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课堂上的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轻重适宜,高低合拍。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一节课的所有内容讲解,都只用一种速度,一种语调,会显得很平淡,容易使学生疲惫而生枯燥感,整堂课也将会收效甚微。因而,当快时则快,该慢时则慢,灵活地掌握语流语速,做到抑扬顿挫,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若一堂课伊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抑或其他因素,精神松弛,有的没很好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过度紧张,此时,教师无论上复习课还是导入新课,语言都宜慢,这就犹如汽车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的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或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强记能力时,又可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做到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有节有奏。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情感。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传授知识,引领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理解,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在教学语言里倾注激情,情深意透方能感染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亦即“亲其师,信其言”,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使语言有情感性,要做到:
(一)对学生要有真实深厚的情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要有爱生如爱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等方面要投入自己的真情,用“心”教育他们,用“情”熏陶他们,用“爱”呵护他们,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答,不能有丝毫的厌烦和急躁情绪。好的情绪能使人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不好的情绪,会让人茫然无措,智力停滞。有的教师常常因为诸多原因带着怨气上课,动不动就把怨气洒在学生身上,讽刺、挖苦、打击,致使师生感情极不融洽,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陡生厌倦感。相反,有经验有情感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充满爱,百计千方地创设让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积极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
(二)以适时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
语文是集语言、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其教材内容的编排处处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尤其是要求我们必须学习鉴赏的诗词歌赋,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文字语言。因而,我们在欣赏时,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诗歌至美至真的意境中,去感受诗情画意。如鉴赏白居易《琵琶行》“江上聆听琵琶曲”一节内容,要从语言文字描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去捕捉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转轴拨弦三两
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月寒风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轻拢慢捻抹复挑……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的琵琶声忽高忽低,清脆悦耳,交织成生动起伏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成功的荣誉和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此刻的琵琶旋律欢快明朗;“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教学时,无论讲授抑或朗读,都应投以适时的情感,随其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该低沉则低沉,当欢快则欢快,该高亢则高亢。总之,应适宜当时的情感需要而投入饱满的情感,以期达到身临其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始终引不起人们的食欲,无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都淡而无味,如同嚼蜡,不能脍炙人口。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设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和悦、宽松的教学环境。讲话幽默风趣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欢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身受到感染,进一步增强自我表现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具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有幽默感的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天马行空,乱侃一通,而是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娱乐,而牵强附会任意连缀,那就把幽默风趣低级化、庸俗化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若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若没有广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若没有真才实学,哪能出口成章;若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会有应付自如的幽默风趣!因而,掌握语言艺术,不是耍嘴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等素质的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技术操作问题,它更是教师政治倾向、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想情感、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其艺术魅力彰显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古诗文讲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艺术;能力与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49-02
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犹如观赏一幅名画,赏心悦目;犹如欣赏一支名曲,清神爽气;犹如鉴赏一首名诗,陶情冶性。人们常有感触: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甚远。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的确,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即便现代化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就更严格、更严密、更严谨了,因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能彰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清晰缜密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个性、鲜活生气的课堂,既要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富有趣味性,又不使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语言用词需准确生动、清晰缜密。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和文字学科。编入教材的都是一篇篇精典的范文,文中一些基本的字词句段的内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必须准确,不能有半点的含混不清和模棱两可,否则,就不能真正地传情达意。在语文教学课上,若教师满堂三七疙瘩话,语言平淡无味、苍白无力,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聊无生气,当然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了。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准确生动。
语言清晰是指吐字清楚、条理清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学生听清楚你说的什么,所以發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拨古筝,清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悦耳倾心。简言之,就是要求教师会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条理清晰是要求教师所讲内容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语言缜密是指课堂教学语言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若忽略了教学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字词的罗列,就是句段的组合,当然容易单调枯燥、呆板无趣。
二、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和情感性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声韵速度的轻重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课堂上的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轻重适宜,高低合拍。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一节课的所有内容讲解,都只用一种速度,一种语调,会显得很平淡,容易使学生疲惫而生枯燥感,整堂课也将会收效甚微。因而,当快时则快,该慢时则慢,灵活地掌握语流语速,做到抑扬顿挫,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若一堂课伊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抑或其他因素,精神松弛,有的没很好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过度紧张,此时,教师无论上复习课还是导入新课,语言都宜慢,这就犹如汽车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的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或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强记能力时,又可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做到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有节有奏。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情感。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传授知识,引领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理解,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在教学语言里倾注激情,情深意透方能感染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亦即“亲其师,信其言”,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使语言有情感性,要做到:
(一)对学生要有真实深厚的情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要有爱生如爱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等方面要投入自己的真情,用“心”教育他们,用“情”熏陶他们,用“爱”呵护他们,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地给予解答,不能有丝毫的厌烦和急躁情绪。好的情绪能使人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不好的情绪,会让人茫然无措,智力停滞。有的教师常常因为诸多原因带着怨气上课,动不动就把怨气洒在学生身上,讽刺、挖苦、打击,致使师生感情极不融洽,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陡生厌倦感。相反,有经验有情感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充满爱,百计千方地创设让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积极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
(二)以适时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
语文是集语言、文学、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其教材内容的编排处处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尤其是要求我们必须学习鉴赏的诗词歌赋,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文字语言。因而,我们在欣赏时,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诗歌至美至真的意境中,去感受诗情画意。如鉴赏白居易《琵琶行》“江上聆听琵琶曲”一节内容,要从语言文字描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去捕捉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转轴拨弦三两
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月寒风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轻拢慢捻抹复挑……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的琵琶声忽高忽低,清脆悦耳,交织成生动起伏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成功的荣誉和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此刻的琵琶旋律欢快明朗;“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教学时,无论讲授抑或朗读,都应投以适时的情感,随其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该低沉则低沉,当欢快则欢快,该高亢则高亢。总之,应适宜当时的情感需要而投入饱满的情感,以期达到身临其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始终引不起人们的食欲,无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都淡而无味,如同嚼蜡,不能脍炙人口。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设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和悦、宽松的教学环境。讲话幽默风趣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欢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身受到感染,进一步增强自我表现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具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有幽默感的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天马行空,乱侃一通,而是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娱乐,而牵强附会任意连缀,那就把幽默风趣低级化、庸俗化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若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若没有广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若没有真才实学,哪能出口成章;若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会有应付自如的幽默风趣!因而,掌握语言艺术,不是耍嘴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等素质的坚实基础。
总之,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技术操作问题,它更是教师政治倾向、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想情感、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其艺术魅力彰显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古诗文讲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