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持续学习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半年左右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听说你也是“996”(事实上北京绝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这样作息的),怎么有时间看书、写文章的?
  先说一个逻辑吧,解释一下一个人为什么需要学习。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没听说过这个定律,也别慌张,这个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定律,以至于这种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会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
  古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实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后半句说的是一种“非常态”。要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
  为什么一个人看抖音不知不觉两小时就过去了,背单词一个小时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为前者是顺应“不进则退的趋势”,后者则是逆趋势的,逆趋势的东西基本都不会让人太舒服。
  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除了物质,还有信息,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很多人经常的表现是“30岁之后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以为自己懂了。或者觉得自己反正也学不会,就不再学习了,依赖存量的知识,结果就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变成灰。任何系统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这条路,因为走下坡路、自毁,都是自然趋势。
  外部的挑战,只有那种有持续输入的系统或者个人才有活路。对于成年人来说,持续输入的信息就是知识。
  一般情况下,知识有两种,一类知识是实践型的,也就是书籍里没有的,或者书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怎么“搬砖”,毕竟每个人搬的砖都不太一样,有很多技巧在里边。这类知识非常关键,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对一个人来说事关重大,必须优先掌握。
  当你学习了基础知识以后,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全新的知识,你确实没必要计较看多少书。商人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显,他们可能看书并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就变得非常不得了。
  可是对于99%的人来说,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半年之后就稳定了,基本没什么新的知识摄入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经历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爬坡之后,就迅速进入稳定状态,没有新信息摄入了。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提升自己。
  另一类知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看似用处比较小,但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
  上班族怎么积累呢?我一般每天强迫自己看两页书。事实上最难的事就是坐到书桌前翻开书,只要翻开了,看书难的问题就解决了98%。当我拿起一本书之后,我经常可以看一二十页,所以一本书用不了多久就看完了。只要你坚持重复这些行为,每年看的书就会越来越多。
  一个人在读每本书的过程中,都会有个消化阶段,也就是说怎么让这些知识在脑子里溜达一圈,吸收一下。我的方法就是把收获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再加进去一点之前学习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就会对之前读过的书有个记录,也吸收了一遍刚学的知识,同时练习了文笔。
  此外,这几年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叫碎片化阅读。为啥说这种现象不好呢?因为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你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赖我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号,他是想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的,但是你就算没见过泰坦尼克号,你也能大概知道它是什么事物,这是因为你见过别的船。当你把两个事物关联起来,就大概能猜出这东西应该是一艘大一点的船了。
  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知识连不起来,下次想用的时候也想不出来。我上面说自己组织语言写条微博记录下新知识,就是把新知识和已经有的关联一下。如果新知识连不到你的“認知树”上,很快就会忘了,就跟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摘自贵州人民出版社《向上生长》)
其他文献
安德烈·林德,1948年出生,美籍俄裔宇宙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他是最早提出暴涨宇宙学的学者之一,并修正了艾伦·古思的模型。他一直是宇宙学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科学美国人》杂志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通过采访,力求把真正的宇宙科学和这位真实的科学家普及给大众。  林德因其理论“变戏法”而出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使暴涨理论获得同行们的认可,这是一个从粒子物理学中推出的更为离奇的想法。暴涨的发
期刊
今天的人们认为世界到处充满暴力与危险。只要看新闻,就无法不注意到那些越来越可怕的虐待、谋杀、骚乱和战争。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真的是特别暴力的吗?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因为人性改变了吗?  在西方民主国家中,美国的凶杀率居高不下。它不与近亲英国人、荷兰人和德国人结伴,反而与强悍的阿尔巴尼亚人和乌拉圭人为伍,凶杀率一直停留在世界平均水平上。美国的凶杀率不仅始终不能与欧洲和英联邦民主国家相比,而且在整
期刊
一般而言,《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不在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名作”之列。研究凡尔纳的专家也很少提及此书。在“奇幻之旅”系列中,这部小说排在第十九卷,地位十分特别:它是唯一一部故事完全发生在中国且主要人物都是亚洲人的小说。与儒勒·凡尔纳的大部分作品相反,这部小说中虽有现代物品出现,如金福用来和未婚妻娜娥通话的“留声机”,或是波顿船长的海上救生设备,但并没有某个神奇的发明。小说看似与贯穿凡尔纳所有
期刊
高凤林,男,1962年生于北京,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211厂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臟”,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近40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4成。直到目前,他仍是火箭关键部位焊接的中国第一人。他曾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包括为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被美国宇航局委以特派专
期刊
“厨房食用级”“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对肌肤同样有益”“你可以把我们的万用油加进你的早餐沙冰里食用”“100%天然无合成的润肤霜”……关于护肤,总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冒出来,如今,“可食用”俨然已成为最热门的概念。与其他化妆品相比,“可食用”级护肤品标榜产品成分的天然性及安全性,强调其成分甚至达到可食用级别。而在这些“能吃”的护肤品中,除了各个品牌推出的主打产品,还有不少网友的DIY“心得”,猕猴桃酸奶面
期刊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他开创“滴色画”绘画方法引领着二战后美国的先锋艺术。他用液体颜料直接泼洒于布面上的方式进行创作,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技法上,都打破了绘画传统。李·克拉斯纳,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之妻。  名声既是一头狡猾的野兽,也是最精巧的放大器:它可以把一个人身上最坏的特征或弱点放大。1949年,《时代》杂志把杰克逊·波洛克推崇为美国最伟大的在世画家。他的名字,一下子响
期刊
多地青客公寓爆雷  “如果不是房东找上门,我们都不知道青客出了那么大的事。”林西是青客公寓的一名租客,4月8日,她从房东那里得知青客公寓的情况:“他说几个月没收到房租和水电费,让我们搬家。”5月4日房东下了最后通牒,直接带人换了锁。  从2月开始,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地青客公寓的租客因“青客”拖欠房东租金,面临断水断电断网,甚至被赶出公寓的窘境。搜索QQ群,可以找到10余个青客公寓维权群,人数最多
期刊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讨论能够增进理解,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讨论让人恼火,制造敌意,使得重大议题悬而未决。不幸的是,作为当代文化中最显著的两大讨论模式,广播和电视往往产生后一种效果。  许多节目主持人要求嘉宾用“是”或“否”来回答复杂的问题。  如果嘉宾按要求作答,主持人会批评他们过于简单化;如果嘉宾想给出折中的回答,主持人又会大声指责“您没有回答问题”,然后自己作答。嘉宾如果赞同
期刊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孩子前台上着网课,后台运行着游戏或者直播内容。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人在网课,心在网游”“边看老师,边看主播”。  消费者网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疫情期间网课、网游、打赏舆情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私自充值、大额打赏等问题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未成年人权益受损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建议通过严格审核用户身份、控制登录时长、限制
期刊
早有耳闻尼泊尔是一个有着神秘雪山和淳朴人民的小国,这是我对尼泊尔最初的印象。就因为尼泊尔的神秘,我很早就办好了签证,决定在2015年4月前往尼泊尔。当一切准备好,就在4月25日我要从成都出发前往尼泊尔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尼泊尔加德满都发生8.1级大地震,随后手机上又出现了大量尼泊尔古迹损毁的图片,这让我的心一直绷得紧紧的,一方面,如果我早几天飞到尼泊尔很可能会遭遇这场灾难;另一方面,尼泊尔的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