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弹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反导弹武器自然也分门别派,但实践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导弹打导弹,可比喻为“子弹打子弹”。这种“反导弹导弹”,加上它的配套设备,可称为反导弹系统,或曰反导系统。
冷战中期,美国和苏联一度分别部署了“卫兵”和A-35反导弹系统,但它们造价昂贵、性能不佳,没派上大的用场就被淘汰了。后来的海湾战争,让脱胎于防空系统的美国“爱国者”导弹一举成名,真正开启了反导弹时代。
近年来,多个国家研发了各具特色的反导弹系统。比如俄罗斯的S-400、S-500,就是功能多样化的防空反导综合体。又如美国的GMD、“宙斯盾”、“萨德”,覆盖了从本土、海上到军事前沿的各个防御圈。而中国的“红旗”“动能”,以色列的“大卫弹弓”“箭”,欧洲的“紫苑”,印度的“PAD”“PDV”,性能也各有侧重。
理想的反导系统可以被称为某种“核武器终结者”,但由于具有饱和攻击、真假弹头、机动变轨等特征的战略导弹“魔高一丈”,再先进、再多层次的反导系统也还做不到万无一失。所以,核大国之间开启战争,依然是不可想象的。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爱国者-2”开创了实战中以导弹击落导弹的历史,不过当时美军和沙特方面都夸大了它的能力。实际上,当时它利用自身弹头破片形成的“弹幕”来杀伤来袭导弹,并不能有效摧毁来袭导弹的弹头。
而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爱国者”系列制造了两起误杀事件,分别把英军的一架“旋风”战斗机和美军的一架“大黄蜂”航母舰载机击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相继研制了“爱国者”的制导增强型导弹(GEM)、制导增强型加强导弹(GEM ),后来又有了相对可靠的“爱国者-3”。
“爱国者-3”采用动能撞击技术。其拦截弹先以惯性制导飞向预定的拦截位置,途中接收地基雷达的更新数据,在飞行的最后2秒,利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直接撞击来袭导弹,引爆对方弹头。
即便可靠性大大增加,“爱国者-3”也仅仅将拦截导弹时的射程提高到50公里左右,高度提高到25公里左右,防御面积不超过400平方公里,相当于防御一个城区(如北京市海淀区)。如果多辆“爱国者-3”发射车(每辆可携带16枚拦截弹)组合使用,防御范围可随之增加,比较适合日本这样国土狭长的国家,但“待机”成本也比较高。
如果说“爱国者”系列是“点防御”,那么射程远、兼具攻击性的“标准-3”拦截弹,以及主要部署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GMD(即“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就算“面防御”。
GMD是美国本土反战略导弹的主力,属于过去所谓“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中坚。其防御范围广,超过苏联研制的A-35和A-135,可能与俄罗斯测试中的A-235反导系统不相伯仲。但由于耗资甚巨,GMD的部署相对缓慢。
“标准-3”拦截弹,通常部署于“宙斯盾”驱逐舰或巡洋舰上,也可部署于陆基版的“宙斯盾”系统,用于拦截射入外大气层的弹道导弹,拦截高度大于200公里,可生成的防御圈比埃及的国土面积还要大。
而“爱国者-3”可用来摧毁躲过“宙斯盾”拦截的惯性制导导弹,承担的是末段低空反导任务。日本就部署了海基“宙斯盾”和陆基“爱国者-3”组合的双层反导系统,并与美国联合开发了直径更大的“标准-3”拦截弹。
就拦截弹道导弹而言,在其点火后的上升阶段,理论上最容易拦截,因为此时导弹刚起飞不久,速度慢。难点是需要在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攻击,而这又会引发是否错判目标意图及侵犯对方国家领空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研发反导系统时,基本是瞄准弹道导弹飞行的中段、末段。
目标导弹在飞行中段,处于稠密大气层外,发动机关闭,依赖惯性飞行,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拦截效果最好,但对于卫星、雷达和拦截弹的技术要求高。美国、俄罗斯、中国在相关拦截技术上都比较成熟。需要指出的是,洲际导弹在飞行中段可达20~30倍音速,目前只有美国的GMD曾成功测试拦截,而俄罗斯的A-235反导系统只是“据说”可以拦截。
在目标导弹飞行的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对困难。美国在这方面有多种尝试和产品:“爱国者”系列主打低空防御(反应时间短,防御范围小),“宙斯盾”是上升段、中段和末段“通吃”(因所处海域位置而異),而“萨德”和美国、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2”,算是末段高空防御的佼佼者。
“萨德”(THAAD)是一种战区高空防御系统,拦截高度为40~180公里,不仅可以精准拦截处于飞行末段的远程导弹,还能拦截处于飞行中段的中近程导弹(这一点可被日、韩用来防御朝鲜导弹);而通过将目标核弹头或生化弹头在高空引爆,也能有效减少对地面人员的杀伤。
此外,一套“萨德”系统就包括6部发射装置、48枚拦截弹,可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萨德”拦截弹的射程达到300公里,可防卫半径200公里的区域,因此也属于“面防御”;其配套的X波段雷达警戒距离远,兼顾战略与战术,能够为美国的整体监视能力服务,丰富了美军多层次的反导能力(甚至可针对上升段的中远程和洲际导弹“先发制人”)。 “萨德”的机动性较强、数据兼容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大,使之成为其他地区大国不得不防范的对象。中国就明确反对韩国引入“萨德”系统。
据美国媒体报道,俄罗斯反导系统S-500在测试中,可以在480公里外命中目标,比S-400导弹的射程远了80公里。那么,美国“萨德”和俄罗斯S-500,哪个更厉害?
俄罗斯开发S-500反导弹和防空系统已有多年,但其战术和技术规格,包括外观等信息仍属于机密。据信,S-500的独特之处与“萨德”类似,而其开发者金刚石-安泰公司表示,S-500将远远领先于任何竞争对手。
从互联网上泄漏的评估报告来看,S-500导弹将既能击中包括远程导弹在内的弹道导弹,也能击中战斗机和巡航导弹等利用空气动力学的目标。当S-500被用于拦截战斗机和巡航导弹时,射程估计远达500公里(相当于西安到重庆),远超“爱国者”系列。
像早期的“爱国者”那样,S-500以弹片毁伤目标以及弹药靠近物体爆炸的方式来拦截导弹,并不像“萨德”以动能撞击方式摧毁目标。不过,S-500拦截弹配备了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够同时跟踪和摧毁多达10枚弹道导弹或敌方战斗机,可与“萨德”的“射击﹣评估﹣再射击”作战模式相媲美。
对付弹道目标时,S-500能在超过100公里的高度击中目标,但现在还不知道上限有多高。这一点或是它的优胜之处。要知道,广受世界关注的S-400在专攻中远程防空的基础上,是世界上功能最齐全的防空系统。而S-500的特点不在于全,而在于战略性,比如“打击近地轨道卫星和太空武器”。
当然,S-500战略防御的范围(比如核电站、洲际导弹阵地、关键城市区域等)相对较小,这一点逊于“萨德”,也不及主要用于保护莫斯科及其周边的A-135、A-235反导系统。
不管是“萨德”还是S-500,目前都没有实战反导的经历。倒是沙特和阿联酋这两个国家,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战反导经验。
近两年,也门胡塞武装把从政府军武器库中缴获的廉价中近程弹道导弹,不断射往沙特和阿联酋的大城市。这两国依赖美制“爱国者-2”防空系统和新装备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宣称拦截了100多枚来袭的导弹。
的确,沙特曾数度成功拦下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但那些导弹主要是俄军自己早已淘汰了的老式导弹(“飞毛腿”等),此外还包括伊朗造的“准中程”弹道导弹(其中一枚射向利雅得国际机场)。
业内人士指出,“爱国者”系列对付老旧的俄制“圆点”地对地战术导弹等,确实效果不错,但是接近5:1的交换比(多枚导弹拦截一枚,而且经常扑空),很快耗尽了沙特的防空导弹库存。
除了从美方那里补充库存,沙特还在跟俄罗斯谈判引进S-400防空系统。俄制防空导弹一来相对便宜,二来拦截苏联造的导弹会更“知己知彼”。另外,沙特已經订购了“萨德”反导系统,以对付中程弹道导弹。
沙特方面之所以大费周章,是因为“爱国者-2”软肋明显,对于弹头分离式的战术弹道导弹无可奈何;即便是“爱国者-3”,对付机动性强的巡航导弹也往往力不从心(改进后的3MSE型,则增大了对巡航导弹的超视距拦截能力)。
总之,“爱国者”系列以拦截战术导弹为主,只有火控雷达而没有早期预警雷达(需要预警卫星支援),在阿拉伯世界的小型战争中实战效能尚可,但对于未来战争则不能寄望过多。
有意思的是,那些威力强大、关乎核战争命运的反导系统,由于无缘在实战中一展身手,往往知名度不高;知名度高的反导系统,多是那种可以在前沿部署,因而走俏于国际军火市场的类型,如“萨德”和S-400;而真正久经沙场的“爱国者”系列,则不温不火。
冷战中期,美国和苏联一度分别部署了“卫兵”和A-35反导弹系统,但它们造价昂贵、性能不佳,没派上大的用场就被淘汰了。后来的海湾战争,让脱胎于防空系统的美国“爱国者”导弹一举成名,真正开启了反导弹时代。
近年来,多个国家研发了各具特色的反导弹系统。比如俄罗斯的S-400、S-500,就是功能多样化的防空反导综合体。又如美国的GMD、“宙斯盾”、“萨德”,覆盖了从本土、海上到军事前沿的各个防御圈。而中国的“红旗”“动能”,以色列的“大卫弹弓”“箭”,欧洲的“紫苑”,印度的“PAD”“PDV”,性能也各有侧重。
理想的反导系统可以被称为某种“核武器终结者”,但由于具有饱和攻击、真假弹头、机动变轨等特征的战略导弹“魔高一丈”,再先进、再多层次的反导系统也还做不到万无一失。所以,核大国之间开启战争,依然是不可想象的。
“点防御”与“面防御”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爱国者-2”开创了实战中以导弹击落导弹的历史,不过当时美军和沙特方面都夸大了它的能力。实际上,当时它利用自身弹头破片形成的“弹幕”来杀伤来袭导弹,并不能有效摧毁来袭导弹的弹头。
而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爱国者”系列制造了两起误杀事件,分别把英军的一架“旋风”战斗机和美军的一架“大黄蜂”航母舰载机击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相继研制了“爱国者”的制导增强型导弹(GEM)、制导增强型加强导弹(GEM ),后来又有了相对可靠的“爱国者-3”。
“爱国者-3”采用动能撞击技术。其拦截弹先以惯性制导飞向预定的拦截位置,途中接收地基雷达的更新数据,在飞行的最后2秒,利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直接撞击来袭导弹,引爆对方弹头。
即便可靠性大大增加,“爱国者-3”也仅仅将拦截导弹时的射程提高到50公里左右,高度提高到25公里左右,防御面积不超过400平方公里,相当于防御一个城区(如北京市海淀区)。如果多辆“爱国者-3”发射车(每辆可携带16枚拦截弹)组合使用,防御范围可随之增加,比较适合日本这样国土狭长的国家,但“待机”成本也比较高。
如果说“爱国者”系列是“点防御”,那么射程远、兼具攻击性的“标准-3”拦截弹,以及主要部署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GMD(即“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就算“面防御”。
GMD是美国本土反战略导弹的主力,属于过去所谓“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中坚。其防御范围广,超过苏联研制的A-35和A-135,可能与俄罗斯测试中的A-235反导系统不相伯仲。但由于耗资甚巨,GMD的部署相对缓慢。
“标准-3”拦截弹,通常部署于“宙斯盾”驱逐舰或巡洋舰上,也可部署于陆基版的“宙斯盾”系统,用于拦截射入外大气层的弹道导弹,拦截高度大于200公里,可生成的防御圈比埃及的国土面积还要大。
而“爱国者-3”可用来摧毁躲过“宙斯盾”拦截的惯性制导导弹,承担的是末段低空反导任务。日本就部署了海基“宙斯盾”和陆基“爱国者-3”组合的双层反导系统,并与美国联合开发了直径更大的“标准-3”拦截弹。
横空出世的“萨德”
就拦截弹道导弹而言,在其点火后的上升阶段,理论上最容易拦截,因为此时导弹刚起飞不久,速度慢。难点是需要在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攻击,而这又会引发是否错判目标意图及侵犯对方国家领空的问题。
所以,在实际研发反导系统时,基本是瞄准弹道导弹飞行的中段、末段。
目标导弹在飞行中段,处于稠密大气层外,发动机关闭,依赖惯性飞行,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拦截效果最好,但对于卫星、雷达和拦截弹的技术要求高。美国、俄罗斯、中国在相关拦截技术上都比较成熟。需要指出的是,洲际导弹在飞行中段可达20~30倍音速,目前只有美国的GMD曾成功测试拦截,而俄罗斯的A-235反导系统只是“据说”可以拦截。
在目标导弹飞行的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对困难。美国在这方面有多种尝试和产品:“爱国者”系列主打低空防御(反应时间短,防御范围小),“宙斯盾”是上升段、中段和末段“通吃”(因所处海域位置而異),而“萨德”和美国、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2”,算是末段高空防御的佼佼者。
“萨德”(THAAD)是一种战区高空防御系统,拦截高度为40~180公里,不仅可以精准拦截处于飞行末段的远程导弹,还能拦截处于飞行中段的中近程导弹(这一点可被日、韩用来防御朝鲜导弹);而通过将目标核弹头或生化弹头在高空引爆,也能有效减少对地面人员的杀伤。
此外,一套“萨德”系统就包括6部发射装置、48枚拦截弹,可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萨德”拦截弹的射程达到300公里,可防卫半径200公里的区域,因此也属于“面防御”;其配套的X波段雷达警戒距离远,兼顾战略与战术,能够为美国的整体监视能力服务,丰富了美军多层次的反导能力(甚至可针对上升段的中远程和洲际导弹“先发制人”)。 “萨德”的机动性较强、数据兼容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大,使之成为其他地区大国不得不防范的对象。中国就明确反对韩国引入“萨德”系统。
“萨德”不及S-500?
据美国媒体报道,俄罗斯反导系统S-500在测试中,可以在480公里外命中目标,比S-400导弹的射程远了80公里。那么,美国“萨德”和俄罗斯S-500,哪个更厉害?
俄罗斯开发S-500反导弹和防空系统已有多年,但其战术和技术规格,包括外观等信息仍属于机密。据信,S-500的独特之处与“萨德”类似,而其开发者金刚石-安泰公司表示,S-500将远远领先于任何竞争对手。
从互联网上泄漏的评估报告来看,S-500导弹将既能击中包括远程导弹在内的弹道导弹,也能击中战斗机和巡航导弹等利用空气动力学的目标。当S-500被用于拦截战斗机和巡航导弹时,射程估计远达500公里(相当于西安到重庆),远超“爱国者”系列。
像早期的“爱国者”那样,S-500以弹片毁伤目标以及弹药靠近物体爆炸的方式来拦截导弹,并不像“萨德”以动能撞击方式摧毁目标。不过,S-500拦截弹配备了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够同时跟踪和摧毁多达10枚弹道导弹或敌方战斗机,可与“萨德”的“射击﹣评估﹣再射击”作战模式相媲美。
对付弹道目标时,S-500能在超过100公里的高度击中目标,但现在还不知道上限有多高。这一点或是它的优胜之处。要知道,广受世界关注的S-400在专攻中远程防空的基础上,是世界上功能最齐全的防空系统。而S-500的特点不在于全,而在于战略性,比如“打击近地轨道卫星和太空武器”。
当然,S-500战略防御的范围(比如核电站、洲际导弹阵地、关键城市区域等)相对较小,这一点逊于“萨德”,也不及主要用于保护莫斯科及其周边的A-135、A-235反导系统。
实战还看“爱国者”
不管是“萨德”还是S-500,目前都没有实战反导的经历。倒是沙特和阿联酋这两个国家,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战反导经验。
近两年,也门胡塞武装把从政府军武器库中缴获的廉价中近程弹道导弹,不断射往沙特和阿联酋的大城市。这两国依赖美制“爱国者-2”防空系统和新装备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宣称拦截了100多枚来袭的导弹。
的确,沙特曾数度成功拦下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但那些导弹主要是俄军自己早已淘汰了的老式导弹(“飞毛腿”等),此外还包括伊朗造的“准中程”弹道导弹(其中一枚射向利雅得国际机场)。
业内人士指出,“爱国者”系列对付老旧的俄制“圆点”地对地战术导弹等,确实效果不错,但是接近5:1的交换比(多枚导弹拦截一枚,而且经常扑空),很快耗尽了沙特的防空导弹库存。
除了从美方那里补充库存,沙特还在跟俄罗斯谈判引进S-400防空系统。俄制防空导弹一来相对便宜,二来拦截苏联造的导弹会更“知己知彼”。另外,沙特已經订购了“萨德”反导系统,以对付中程弹道导弹。
沙特方面之所以大费周章,是因为“爱国者-2”软肋明显,对于弹头分离式的战术弹道导弹无可奈何;即便是“爱国者-3”,对付机动性强的巡航导弹也往往力不从心(改进后的3MSE型,则增大了对巡航导弹的超视距拦截能力)。
总之,“爱国者”系列以拦截战术导弹为主,只有火控雷达而没有早期预警雷达(需要预警卫星支援),在阿拉伯世界的小型战争中实战效能尚可,但对于未来战争则不能寄望过多。
有意思的是,那些威力强大、关乎核战争命运的反导系统,由于无缘在实战中一展身手,往往知名度不高;知名度高的反导系统,多是那种可以在前沿部署,因而走俏于国际军火市场的类型,如“萨德”和S-400;而真正久经沙场的“爱国者”系列,则不温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