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而我们深知,现行的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可以说,当下中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仔细审视一下,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略作探讨。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习习惯较差,个性品质缺失
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特别是处于毕业班的学生,学习压力之大、强度之高,就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学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2.人际关系不良,人格特征变态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不良人际关系首先是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其次,同学间的关系。由于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最后,与父母之间。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加之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喜怒无常,人生观亟待确立
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正是由于受这些不良情绪的操控,初中学生在行为表现上也让人忧虑不已。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同时,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又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因此,很多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鉴于上述原因,作为一名初中德育教育者,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此,结合现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现状和自身多年的德育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班主任要学会跟学生聊天,不要认为学生的世界很幼稚,对学生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论学生说什么,最好表现出很感兴趣,这样他才有跟你交谈的欲望。其实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采取谈话、网络、电话等,但千万不能不交流。尤其是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学生,更应该少些训斥,多些支持;少谈学习,多些鼓励。有时可以打印一些心理减压方法给学生看,同时利用赞美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2.积极交往,投身活动
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孤独、恐惧、焦虑等都是由于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的不当或进行自我封闭而造成的结果。有了心事不向别人诉说,得不到班主任、家长以及同学的及时开导、帮助,就会走进情绪障碍的死胡同。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校内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游戏活动,校外的春游、踏青、登山、观景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振奋,并且在共同的活动中加深了解,加深友谊,团结互助,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份奉献,多一份关怀,以开阔胸怀,陶冶情操。
3.加强教育,理性指导
班主任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包括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的自身认识,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归因分析以及青春期性心理卫生和学习中的心理卫生,并指导学生掌握心理卫生的措施与方法。这些知识和教育,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卫生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免疫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结构、生理发育特点,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以改变学生对性和性欲愚昧无知的状况。消除学生对生理、心理变化的恐惧、焦虑、性神秘感与性探究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性道德观念教育和性角色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性欲并克制性冲动,消除性幻想,增强性意识,使学生自尊自重,作自己的主人。
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具体的教育中只有不断钻研,仔细摸索,认真总结,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将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更扎实而精彩。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而我们深知,现行的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可以说,当下中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仔细审视一下,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略作探讨。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习习惯较差,个性品质缺失
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特别是处于毕业班的学生,学习压力之大、强度之高,就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学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2.人际关系不良,人格特征变态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不良人际关系首先是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其次,同学间的关系。由于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最后,与父母之间。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加之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喜怒无常,人生观亟待确立
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正是由于受这些不良情绪的操控,初中学生在行为表现上也让人忧虑不已。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同时,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又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因此,很多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鉴于上述原因,作为一名初中德育教育者,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此,结合现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现状和自身多年的德育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班主任要学会跟学生聊天,不要认为学生的世界很幼稚,对学生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论学生说什么,最好表现出很感兴趣,这样他才有跟你交谈的欲望。其实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采取谈话、网络、电话等,但千万不能不交流。尤其是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学生,更应该少些训斥,多些支持;少谈学习,多些鼓励。有时可以打印一些心理减压方法给学生看,同时利用赞美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2.积极交往,投身活动
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孤独、恐惧、焦虑等都是由于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的不当或进行自我封闭而造成的结果。有了心事不向别人诉说,得不到班主任、家长以及同学的及时开导、帮助,就会走进情绪障碍的死胡同。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校内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游戏活动,校外的春游、踏青、登山、观景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振奋,并且在共同的活动中加深了解,加深友谊,团结互助,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份奉献,多一份关怀,以开阔胸怀,陶冶情操。
3.加强教育,理性指导
班主任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包括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的自身认识,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归因分析以及青春期性心理卫生和学习中的心理卫生,并指导学生掌握心理卫生的措施与方法。这些知识和教育,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卫生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免疫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结构、生理发育特点,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以改变学生对性和性欲愚昧无知的状况。消除学生对生理、心理变化的恐惧、焦虑、性神秘感与性探究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性道德观念教育和性角色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性欲并克制性冲动,消除性幻想,增强性意识,使学生自尊自重,作自己的主人。
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具体的教育中只有不断钻研,仔细摸索,认真总结,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将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更扎实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