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流言理论”、“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舆论导向”的原理对“家乐福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进行传播学分析,既强调事件的理论意义又注重事件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以后类似公众事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乐福事件” 沉默的螺旋 意见领袖
从2008年4月9号开始,数十家海内外网站论坛的部分中国网民“为捍卫中国尊严”、“支持北京奥运会”,先后发起了一场抵制法国企业“家乐福”(carrefour)的行动,即“家乐福事件”。在抵制家乐福的呐喊声中,社会为之沸腾,整个中国掀起了一阵巨大的舆论浪潮。是否该抵制“家乐福”,社会各界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互联网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的网友甚至组织起来在“家乐福”超市门口示威,抵制活动一度进入到了失控状态。“家乐福事件”波及的范围和造成的影响使它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事件。
“家乐福事件”中的网络流言现象
“家乐福事件”的起因据说与达赖集团搞“藏独”有关,网上流传“家乐福”的大股东捐了很多钱给达赖集团,暗中支持“藏独”。而且,法国政府准备拿出二千万美金,“家乐福”自己再拿出五百万美金,用于“五一”(在中国的家乐福)降价促销,听说家乐福高层很狂妄,准备让中国人在“五一”降价促销中挤破家乐福,最好踩死几个人。法国电视台也在积极做准备,拍摄中国人到“家乐福”疯狂购物的镜像。让中国人自打自的嘴。①这条讯息是在网上发布的,如果是真实的,每个中国人都会对此报以强烈的愤慨和谴责。问题是,理智又让我们怀疑这条讯息的真实性,是否“家乐福”的股东真与藏独有关?是否法国政府真在策划整个事件?
分析的结论是这条信息很有可能只是网络流言,所谓网络流言是指通过BBS、博客、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未经证实或无充分根据的信息活动及其内容”。②由于“家乐福”事件关乎国家主权问题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而引起了群体的非理性共鸣,使流言以几何指数增长。
与“非典”时期消息封闭而产生的流言不同,“家乐福事件”流言的产生是复杂社会舆论场作用的结果,流言来源是自发和分散的,信息内容是多元的,在信源不明,指向杂乱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信息的失真与变形,对于某些网民蓄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公众更是缺少有效识别与制衡,借用李普曼的一句话:“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③
“家乐福事件”中沉默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概括起来,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④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家乐福事件”初期网上大多数帖子是义愤填膺的号召抵制,很少有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也没有人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质疑,不是缺少这样理智的人,而是反抵制的人在面对敏感事件时保持了沉默,这种沉默是基于事件本身发展的态势和群体压力,抵制“家乐福”被称为一场所谓的“爱国运动”,如果此时期反对抵制“家乐福”,那么会受到支持抵制“家乐福”人的谴责和孤立。个人是害怕孤独的,这个恐惧感诱使人们不断地审视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和行为模式,预计发生变化的潜在性和可能的方向。⑤以下为佐证:著名记者白岩松表达了反对抵制“家乐福事件”的声音后,遭到了网友指责、谩骂;在昆明,到“家乐福”购物的人被门外示威者称为“汉奸”,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反对抵制“家乐福”的人选择了沉默,他们声称尽管不赞成抵制家乐福,但这段时间不会在家乐福购物。⑥
“家乐福事件”中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成了一个螺旋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⑦
“家乐福事件”转折阶段
意见领袖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费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⑧意见领袖均由社会上比较有威信、有成就的人担当,具有信息公开,引导参与、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和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⑨,他们能够带动整个人际交流,形成良好的讨论、交流的氛围。
从4月15号开始,白岩松和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顶住舆论的压力,表达了对抵制“家乐福”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抵制“家乐福”到底应不应该,抵制“家乐福”受损的到底是谁,抵制“家乐福”是真正的爱国行为吗?闾丘露薇的博客文章《抵制家乐福,先想一想》的文章回帖者达175页之多,其中不乏有网友对闾丘露薇的声讨,表示他们会将抵制进行到底,但更多的人则支持闾丘露薇的观点,表示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不得,个人的不冷静行动是否会给国家蒙羞也是要进一步衡量的,不可因为自己暴涨的民族热情而损坏了国人的形象。
讨论中,“意见领袖”与网民的意见形成互动,激发网络讨论,引领舆论逐渐向反对抵制“家乐福”、理性、冷静爱国的方向倾斜。此时“家乐福”总裁也出来表示他们没有任何支持藏独的行为、“家乐福”支持北京奥运会。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赞赏。至此,舆论渐趋平稳,“家乐福事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意见领袖在家乐福事件中看清了事实的真相并且有效的引导舆论,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体现出惊人的力量。
由于意见领袖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从5月1日起,“家乐福”秩序井然。国内各“家乐福超市”没有再发生不理智抵制事件!
“家乐福事件”的反思
“家乐福事件”的起因是一则未经证实的传言,是讯息形态的舆论,面对此类传言,我们要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媒介有义务和责任去调查此类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澄清问题,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家乐福事件”中,媒介应该彻查“家乐福”的股东究竟有没有支持达赖,“五一”让中国人挤破家乐福的言论是从哪里传出来的,然而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媒体去做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大量的抵制“家乐福”的报道和网友激烈的辩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抵制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由于媒体和政府的缺位、失语导致了网络流言的大量出现,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应该从“非典”事件中汲取教训,对网络流言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
首先,政府和媒体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信息引导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和传统媒介必须做到新闻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公开。“如果传播的飓风足够大,那么,那些笨拙的阻碍人们正确认知事物的墙不仅会被穿越,甚至会归于崩塌。”
其次,要确立以公众责任为前提的危机传播伦理,一要重视“意见领袖”在流言控制中的作用,鼓励网友的意见交流和对不当流言的正确批评,自觉充当流言的监督者;二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逐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
第三,我们要对信息的出口把好关,尤其对网络信息更需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以确保信息的真实!⑩■
参考文献
①http://www.tuhigh.com/forum
/revertForum/1244/51
②田大宪,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新闻界,2007年8月
③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十二页
④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和社会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3月
⑤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8页
⑥根据http://www.people.com.cn/
⑦⑧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⑨拉扎斯菲尔德《个人的影响》,见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⑩此处主要参考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作者:刘纯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李昌,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传播系)
【关键词】“家乐福事件” 沉默的螺旋 意见领袖
从2008年4月9号开始,数十家海内外网站论坛的部分中国网民“为捍卫中国尊严”、“支持北京奥运会”,先后发起了一场抵制法国企业“家乐福”(carrefour)的行动,即“家乐福事件”。在抵制家乐福的呐喊声中,社会为之沸腾,整个中国掀起了一阵巨大的舆论浪潮。是否该抵制“家乐福”,社会各界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互联网上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的网友甚至组织起来在“家乐福”超市门口示威,抵制活动一度进入到了失控状态。“家乐福事件”波及的范围和造成的影响使它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事件。
“家乐福事件”中的网络流言现象
“家乐福事件”的起因据说与达赖集团搞“藏独”有关,网上流传“家乐福”的大股东捐了很多钱给达赖集团,暗中支持“藏独”。而且,法国政府准备拿出二千万美金,“家乐福”自己再拿出五百万美金,用于“五一”(在中国的家乐福)降价促销,听说家乐福高层很狂妄,准备让中国人在“五一”降价促销中挤破家乐福,最好踩死几个人。法国电视台也在积极做准备,拍摄中国人到“家乐福”疯狂购物的镜像。让中国人自打自的嘴。①这条讯息是在网上发布的,如果是真实的,每个中国人都会对此报以强烈的愤慨和谴责。问题是,理智又让我们怀疑这条讯息的真实性,是否“家乐福”的股东真与藏独有关?是否法国政府真在策划整个事件?
分析的结论是这条信息很有可能只是网络流言,所谓网络流言是指通过BBS、博客、论坛、电子邮件、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未经证实或无充分根据的信息活动及其内容”。②由于“家乐福”事件关乎国家主权问题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而引起了群体的非理性共鸣,使流言以几何指数增长。
与“非典”时期消息封闭而产生的流言不同,“家乐福事件”流言的产生是复杂社会舆论场作用的结果,流言来源是自发和分散的,信息内容是多元的,在信源不明,指向杂乱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信息的失真与变形,对于某些网民蓄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公众更是缺少有效识别与制衡,借用李普曼的一句话:“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③
“家乐福事件”中沉默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概括起来,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④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家乐福事件”初期网上大多数帖子是义愤填膺的号召抵制,很少有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也没有人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质疑,不是缺少这样理智的人,而是反抵制的人在面对敏感事件时保持了沉默,这种沉默是基于事件本身发展的态势和群体压力,抵制“家乐福”被称为一场所谓的“爱国运动”,如果此时期反对抵制“家乐福”,那么会受到支持抵制“家乐福”人的谴责和孤立。个人是害怕孤独的,这个恐惧感诱使人们不断地审视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和行为模式,预计发生变化的潜在性和可能的方向。⑤以下为佐证:著名记者白岩松表达了反对抵制“家乐福事件”的声音后,遭到了网友指责、谩骂;在昆明,到“家乐福”购物的人被门外示威者称为“汉奸”,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反对抵制“家乐福”的人选择了沉默,他们声称尽管不赞成抵制家乐福,但这段时间不会在家乐福购物。⑥
“家乐福事件”中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成了一个螺旋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⑦
“家乐福事件”转折阶段
意见领袖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费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⑧意见领袖均由社会上比较有威信、有成就的人担当,具有信息公开,引导参与、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和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⑨,他们能够带动整个人际交流,形成良好的讨论、交流的氛围。
从4月15号开始,白岩松和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顶住舆论的压力,表达了对抵制“家乐福”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抵制“家乐福”到底应不应该,抵制“家乐福”受损的到底是谁,抵制“家乐福”是真正的爱国行为吗?闾丘露薇的博客文章《抵制家乐福,先想一想》的文章回帖者达175页之多,其中不乏有网友对闾丘露薇的声讨,表示他们会将抵制进行到底,但更多的人则支持闾丘露薇的观点,表示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不得,个人的不冷静行动是否会给国家蒙羞也是要进一步衡量的,不可因为自己暴涨的民族热情而损坏了国人的形象。
讨论中,“意见领袖”与网民的意见形成互动,激发网络讨论,引领舆论逐渐向反对抵制“家乐福”、理性、冷静爱国的方向倾斜。此时“家乐福”总裁也出来表示他们没有任何支持藏独的行为、“家乐福”支持北京奥运会。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赞赏。至此,舆论渐趋平稳,“家乐福事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意见领袖在家乐福事件中看清了事实的真相并且有效的引导舆论,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体现出惊人的力量。
由于意见领袖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从5月1日起,“家乐福”秩序井然。国内各“家乐福超市”没有再发生不理智抵制事件!
“家乐福事件”的反思
“家乐福事件”的起因是一则未经证实的传言,是讯息形态的舆论,面对此类传言,我们要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媒介有义务和责任去调查此类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澄清问题,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家乐福事件”中,媒介应该彻查“家乐福”的股东究竟有没有支持达赖,“五一”让中国人挤破家乐福的言论是从哪里传出来的,然而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媒体去做这个工作,有的只是大量的抵制“家乐福”的报道和网友激烈的辩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抵制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由于媒体和政府的缺位、失语导致了网络流言的大量出现,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应该从“非典”事件中汲取教训,对网络流言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
首先,政府和媒体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信息引导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和传统媒介必须做到新闻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公开。“如果传播的飓风足够大,那么,那些笨拙的阻碍人们正确认知事物的墙不仅会被穿越,甚至会归于崩塌。”
其次,要确立以公众责任为前提的危机传播伦理,一要重视“意见领袖”在流言控制中的作用,鼓励网友的意见交流和对不当流言的正确批评,自觉充当流言的监督者;二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逐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
第三,我们要对信息的出口把好关,尤其对网络信息更需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以确保信息的真实!⑩■
参考文献
①http://www.tuhigh.com/forum
/revertForum/1244/51
②田大宪,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新闻界,2007年8月
③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十二页
④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和社会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3月
⑤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8页
⑥根据http://www.people.com.cn/
⑦⑧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⑨拉扎斯菲尔德《个人的影响》,见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⑩此处主要参考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作者:刘纯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李昌,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