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劳动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致富能力、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更决定着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培训效果,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对于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及接受培训现状
  
  我国是拥有近8亿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农民素质问题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接受培训机会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与农村在受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广大农民受教育机会少,缺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据统计,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根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06年的调查数据,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7.8年,其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8%,高中占16.8%,大专以上占1.1%。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3.5%,接受过综合培训的占13.8%,未接受任何培训的占9.2%。1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培训状况,直接影响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极大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农民就业结构单一,大量农村富余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农村自然资源有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不断增加,更多农民将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据统计,目前我国约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有约1.5亿富余劳动力,截至2008年底,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数量约1.4亿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极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转移出的农民受文化水平及劳动技能制约,再加上就业信息不通畅,基本上属于自由流动,自谋出路,缺乏管理和组织,缺乏引导和培训,呈无序、盲目流动状态。在城里就业的农民,由于缺乏转岗就业技能,就业领域有限,面临着就业市场的不平等竞争,大多数都被挤入低端劳动力市场,除少数人依靠一技之长获得较高收入,绝大部分只能从事粗活、重活,且收入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就业不稳定,极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约两千万农民工返乡。
   (三)基本健全的农民培训体系弥补了农民所受基础教育的缺失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培训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政府部门除制定培训政策、规范培训内容,还提供财政支出保障以及税收优惠,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民培训体系。比如,2003年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还于2006年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人才;通过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对村“两委”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培训。农业部还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培训工程,如 “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等等。其他政府部门如科技部、教育部等也都有针对农民开展的培训项目和经费支持。
  多年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农民开展培训,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强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繁荣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建设新农村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必须通过培训,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业知识的传播和有效利用,使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变沉重的农村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财富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举全社会之力,长抓不懈,大力推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习培训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其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社会问题说到底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队伍,以适应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农产品市场化率低、生产成本过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严重;科研推广教育体系亟待解决;农村合作组织还有待加强管理;土地经营制度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农业科技转化慢、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靠农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必须使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通过生产诸环节的转化,将科技的力量转化到产品中,体现在效益上。
   (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进行人才储备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我国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很难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因此,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的角度关注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民培训问题。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培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培训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任何一个制造业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德国、日本就是通过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来提高全民素质,就农民而言,也要成为学习型农民。目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而占有80%人口比重的农村人力资源,接受的培训恰恰是最不充分的。对农民进行培训,可以增强农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方法,增强自身就业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开发农民潜能,从数量、质量、结构上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和人才储备。
  
  三、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目前,农民培训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兼有农村合作组织开展的培训,以及企业对农民进行的岗前培训等,农民培训工作主要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组织、推动以及政策与资金扶持。当前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少科学的培训规划及运行机制,在未对农民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情况下开展培训,导致培训带有盲目性、缺少针对性,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由于缺乏受训者和受益人——农民的培训效果评价,使得培训机构更多关注培训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果,忽视受训者培训内容掌握情况,缺少培训效果追踪;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民培训现由多部门齐抓共管,容易出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农民培训内容或雷同或出现空白,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出现了培训设施和培训机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培训是政府主导行为,由政府进行投资,所以培训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要与利益相关者——农民的满意度挂钩,才能提高财政的使用效率,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立法工作,为农民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对农民培训工作还没有立法, 农民培训缺乏法律保障,应总结我国农民培训经验,借鉴国外做法,加快立法,制定农民培训法律法规,使农民培训工作有法可依,确保培训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二)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及考核评估机制
  科学的培训体系是取得培训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平台。要运用各种培训方式和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和工具,把零散的培训资源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使培训有计划、科学、系统开展,以保证培训效果。要建立农民培训的考核评估机制,制定指标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并把农民满意度、培训成果转化等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
   (三)建立农业部门主管、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要建立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建立统一协调、服务高效的运行机制,整合培训资源,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四)建立农民培训的竞争机制
  政府每年可向社会公布年度培训信息,实行招投标管理,让有资格的教育培训单位参与竞争,并建立评价和退出机制。同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五)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要充分利用针对农民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资源,使农民方便、快捷和低成本获得知识技能、农业信息、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丹
其他文献
去年的春天,妈妈买来一棵吊兰。那时吊兰还很小,对它充满好奇的我左看右看,只见它在风吹下摇着小小的身子。之后的每天,我都会为它浇一些水,让它沐浴阳光。放学后,我会快步跑
制度变迁在社会或文化变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加以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建设。一、制度变迁的内容“变迁”作为一个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基
30年前,文特·瑟夫及其实验小组设计出TCP/IP协议,并很快被确认为互联网技术的标准之一。在此协议中,互联网被分作了四层结构,基础的三层能够实现从物理连接到数据传输的诸多
<正> 自从我的论文《短缺归因论》(《经济研究》1987年第7期)首次提出短缺的供给决定论观点以来,对短缺的供给决定论,人们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还有的对它存有误解。本文旨在对
传染病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疾病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传染病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多种传染病在中国得到了很好控制。作为新一届传染病学分会的领头人,翁心华教授在不断探索包
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大量自发的运用教育券推动职业教育的实践。2004年,江西省政府就向有意愿就读中等专业学校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无偿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lar
一、项目背景浙江省苍南县佛教寺庙众多,香客如云。每当正月初一,去寺庙上头炷香者众多,庙内更是人头攒动,或祈求家宅平安,或祈祷福禄双至,或祈求财运亨通。不仅如此,苍南民
江西省浮梁第一中学创办于1996年,2009年晋升为省重点中学。校园宽阔整洁,充满了人文气息,并真正实现了“五化”(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为莘莘学子求学创造了一个优
正确划分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构建适应现阶段实际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的新著
一个广告说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360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未尝不是腾讯自己一手铸就的。3Q的冲突(即360安全卫士与腾讯QQ最近的冲突),本质上而言,是一场与商业逻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