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脉相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效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针对一个班级中不同的个体,因其智力、情感、感知、基础等的差别,教学方法也要有选择性和科学性。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深有体会,现与同行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让学生的长处在参与中点燃自信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要讲好一堂课,不但要了解教材,而且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能力”,就要注意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了解他们每个人的优点、长处,做到因材施教。不少后进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他们头脑聪颖、思维敏捷,在某些组织、社交、技艺等方面的能力往往是很强的。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适时激励其在课堂上表现长处,从而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促使其进步,让后进生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班有个学生,因为语文基础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但后来我发现他歌唱得很好,口语表达能力也较强,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在课堂上结合所分析的课文内容,借用贴切歌曲营造情境,给他机会唱歌;开辩论会时,让他当主辩,这样,他施展了才华,大家肯定了他,渐渐地,他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不断提高。
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希望。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通过成功的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学习的畏惧与厌烦心理,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借助自己的长处体验成功,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拿语文教学来说,可用的方法很多,如让朗诵好的带动不会朗诵的;让绘画好的画教学挂图、办板报;让作文好的学生采访、写报道;让体育爱好者作文时多写自己的体育运动生活,等等。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实现了自我价值,会感到教师是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因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课堂也不再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相反,会创造一种“好学、爱学、乐学、会学”的学习氛围,给课堂增加了几分活力、几分生机。
2.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带着一份心情、一份实感、一份情致去学习,他们都会有一种努力向上、超出自我、超过别人的竞争需求。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能动性在参与中得以发挥
俗话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有时候,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地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创造机会,让学生当老师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讲读课、阅读课之分,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在认真上好讲读课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阅读课文留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地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完整施教。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前既有学习兴趣,又有努力完成教师任务的压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老师”当主角,其他学生当配角,“老师”提问,学生发言,“师生”讨论、探究,一切井然有序,课堂气氛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再适当地给以讲评、小结,肯定优点、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生动、丰富的教学中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提高语文素质。
实践证明,让学生试当老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有限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可以打破班级传统,从而在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加感情、信息交流的渠道。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更多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训练过程。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随之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当然,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真正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施展才华,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生之心,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时刻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广采博览,不断充实自己,用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责编 陈剑平)
针对一个班级中不同的个体,因其智力、情感、感知、基础等的差别,教学方法也要有选择性和科学性。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深有体会,现与同行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让学生的长处在参与中点燃自信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要讲好一堂课,不但要了解教材,而且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能力”,就要注意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了解他们每个人的优点、长处,做到因材施教。不少后进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他们头脑聪颖、思维敏捷,在某些组织、社交、技艺等方面的能力往往是很强的。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适时激励其在课堂上表现长处,从而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促使其进步,让后进生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班有个学生,因为语文基础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但后来我发现他歌唱得很好,口语表达能力也较强,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在课堂上结合所分析的课文内容,借用贴切歌曲营造情境,给他机会唱歌;开辩论会时,让他当主辩,这样,他施展了才华,大家肯定了他,渐渐地,他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不断提高。
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希望。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通过成功的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学习的畏惧与厌烦心理,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借助自己的长处体验成功,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拿语文教学来说,可用的方法很多,如让朗诵好的带动不会朗诵的;让绘画好的画教学挂图、办板报;让作文好的学生采访、写报道;让体育爱好者作文时多写自己的体育运动生活,等等。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实现了自我价值,会感到教师是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因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课堂也不再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相反,会创造一种“好学、爱学、乐学、会学”的学习氛围,给课堂增加了几分活力、几分生机。
2.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带着一份心情、一份实感、一份情致去学习,他们都会有一种努力向上、超出自我、超过别人的竞争需求。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能动性在参与中得以发挥
俗话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有时候,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地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创造机会,让学生当老师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讲读课、阅读课之分,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在认真上好讲读课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阅读课文留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地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完整施教。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前既有学习兴趣,又有努力完成教师任务的压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老师”当主角,其他学生当配角,“老师”提问,学生发言,“师生”讨论、探究,一切井然有序,课堂气氛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再适当地给以讲评、小结,肯定优点、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生动、丰富的教学中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提高语文素质。
实践证明,让学生试当老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有限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可以打破班级传统,从而在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加感情、信息交流的渠道。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更多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训练过程。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随之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当然,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真正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施展才华,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生之心,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时刻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广采博览,不断充实自己,用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