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华东师范大学虞苏美教授翻译的《三国演义 The Three Kingdoms》(汉英对照版)是2017年9月出版的,这不仅标志着由中国人翻译的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全本的诞生,也是外教社“汉英对照四大名著”项目十余年的圆满落幕。
虞苏美先生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后留校任教,任教期间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硕士学位,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2年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和上海市巾帼功勋奖,退休后倾力打造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120回《三国演义》全本,百度百科上依然搜不到虞先生的相关介绍,但正是由于其低调的为人,成就了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极大的学术成就。
虞苏美翻译的《三国演义》一共分为三卷:《桃园结义》《卧龙先生》以及《三分归晋》。笔者將主要着眼于第一卷《桃园结义》,从这部最新译本中总结出中国古典小说外译的策略与方法,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注入自己的一分力量。
虞版《三国演义》外译的内容策略。随着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其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愿意去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典籍。但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译文的表述不清,加之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导致诸多西方读者对描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难以理解,从而降低了继续了解的热情与动力。中西方文化差异这点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的,那么就要求译者在保证译文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多贴近外国读者。除了译作向目的语靠拢,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还有许多辅助内容,以第一卷《桃园结义》为例。
新增卷标题。标题代表了这一卷的中心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三国演义》这本巨作的分期与脉络。如《水浒传》被分成了《揭封走魔》《打虎英雄》《梁山聚义》《铁牛》以及《鸟兽散》五卷。
新增人物简介。毕竟《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就将近1000人,外国读者在阅读过程极有可能忘记该人物的身份,如果是主要人物,就能查到人物简介,从而有助于厘清人物关系。
新增插图与地图。新译本的每一章开头都会附一张明清白描图,这幅图描绘的正是这一章中最核心的一个场景,这不仅能够帮助外国读者了解该章的主要内容,还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注重细节处理。在《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名字、县级以下的地点、官员的职位等文化词对于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这些文化词在翻译时做省略处理,以免造成外国读者的“一头雾水”。
虞版《三国演义》的阅读感受与问世争议。对于中国古典小说应不应该外译,目前确实存在两派意见。一方认为这一举措确实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的一种体现。而另一方却认为,四大名著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何必需要得到西方人的认可?一些“三国迷”还指出,译文可能会“毁”了原著,因为许多地方可能会误译和漏译。
笔者认为在外译中国古典小说这条道路上,不可能实现将原文百分之百地呈现给外国读者,只能通过一次次地琢磨与锤炼(例如,修订),无限接近这个目标。换位思考一下,一部外国名著的中译本,在老外看来,一定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走出去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之下,我们不应该用原作的高度标准来衡量译作。无论是对原文的改动、增加,还是删减,译者都是从有利于阅读的角度出发,拉近外国读者与中国古典小说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多地理解其中的精髓。翻译这样一篇长篇巨作,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太过复杂的言语反而会让外国读者“丈二摸不着头脑”。所以无论是宏观上的“服务”——对整本书布局的稍做调整,还是微观上的“服务”——对书中字、词、句的略微改动,这些有的放矢的做法都是为了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笔者相信,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三国演义》一定会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而虞苏美先生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将被后人所铭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虞苏美先生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后留校任教,任教期间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硕士学位,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2年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和上海市巾帼功勋奖,退休后倾力打造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120回《三国演义》全本,百度百科上依然搜不到虞先生的相关介绍,但正是由于其低调的为人,成就了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极大的学术成就。
虞苏美翻译的《三国演义》一共分为三卷:《桃园结义》《卧龙先生》以及《三分归晋》。笔者將主要着眼于第一卷《桃园结义》,从这部最新译本中总结出中国古典小说外译的策略与方法,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注入自己的一分力量。
虞版《三国演义》外译的内容策略。随着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其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愿意去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典籍。但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译文的表述不清,加之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导致诸多西方读者对描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难以理解,从而降低了继续了解的热情与动力。中西方文化差异这点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的,那么就要求译者在保证译文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多贴近外国读者。除了译作向目的语靠拢,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还有许多辅助内容,以第一卷《桃园结义》为例。
新增卷标题。标题代表了这一卷的中心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三国演义》这本巨作的分期与脉络。如《水浒传》被分成了《揭封走魔》《打虎英雄》《梁山聚义》《铁牛》以及《鸟兽散》五卷。
新增人物简介。毕竟《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就将近1000人,外国读者在阅读过程极有可能忘记该人物的身份,如果是主要人物,就能查到人物简介,从而有助于厘清人物关系。
新增插图与地图。新译本的每一章开头都会附一张明清白描图,这幅图描绘的正是这一章中最核心的一个场景,这不仅能够帮助外国读者了解该章的主要内容,还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注重细节处理。在《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名字、县级以下的地点、官员的职位等文化词对于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这些文化词在翻译时做省略处理,以免造成外国读者的“一头雾水”。
虞版《三国演义》的阅读感受与问世争议。对于中国古典小说应不应该外译,目前确实存在两派意见。一方认为这一举措确实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的一种体现。而另一方却认为,四大名著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何必需要得到西方人的认可?一些“三国迷”还指出,译文可能会“毁”了原著,因为许多地方可能会误译和漏译。
笔者认为在外译中国古典小说这条道路上,不可能实现将原文百分之百地呈现给外国读者,只能通过一次次地琢磨与锤炼(例如,修订),无限接近这个目标。换位思考一下,一部外国名著的中译本,在老外看来,一定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走出去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之下,我们不应该用原作的高度标准来衡量译作。无论是对原文的改动、增加,还是删减,译者都是从有利于阅读的角度出发,拉近外国读者与中国古典小说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多地理解其中的精髓。翻译这样一篇长篇巨作,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太过复杂的言语反而会让外国读者“丈二摸不着头脑”。所以无论是宏观上的“服务”——对整本书布局的稍做调整,还是微观上的“服务”——对书中字、词、句的略微改动,这些有的放矢的做法都是为了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笔者相信,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三国演义》一定会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而虞苏美先生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也将被后人所铭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