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记忆碎片》刚出来那会儿,我正在努力学习深刻、深度,沉迷于学术阅读,着迷于施特劳斯、施密特、伯林等政治哲学牛人的天书,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些人讨论的问题、写的书才有点意思——当然,后来这些人的书我也没读几本。至于其他书,多半不入法眼。一哥们跟我推荐《记忆碎片》时,我瞟了一眼封面和作者,极为鄙视地用鼻子哼了一句:垃圾。
再碰见这本书的时候,它已经升级成了2.0版,还换了个极度煽情的名字:《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至于我,结了婚,增加了若干没读的书、没看的碟,换过几次工作,大醉过几次;厌烦了关于吃鸡蛋是敲开大头还是小头或者究竟向左敲还是向右敲的討论;还和索尔•贝娄有了差不多的共识:阅读带给你的这些有关自身、人性、社会、政治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是两码事。正是老六书中所云的:你现在已经三十开外,肚子像锅盖一样扣在小腹上;你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什么都不能让你兴奋起来;你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俗气,正是你年轻时最讨厌的那副样子。
那天下午,俗气的我从更俗气的老六手中拿到这本“记忆碎片2.0”——还好,我还能克制俗不可耐地请他在书上挥毫题词的欲望。我挤上公汽占到一个座位,打开“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我下车,买了一张饼、几棵菜,我一面吃着为减肚子的白粥、素饼,一面打开“关于麻将的记忆碎片”;我拧开灯,躺在床上,打开“关于买碟的记忆碎片”;我迷迷糊糊起床出门上班,准确地找到那节有座位地铁车厢,打开“关于毛片的记忆碎片”;我坐在单位的马桶上打开“关于写信的记忆碎片”;关于校园、足球、电影、打架、泡妞……
在阅读上如此喜欢移情别恋见异思迁的我很罕见地在没有换其他书阅读的情况下一次性看完了这本“垃圾”,笑得像头猪哭得像头牛,酣畅淋漓一泄如注。
为什么能读完这本五年前的“垃圾”?掩卷之后我进入到痛苦思索和反省中,花了五分钟仔细地怀疑了一下人生——对各种学术思想、新新理论已经要么失去兴趣,要么浪费了大量人生发现的确搞不懂;琐碎的工作、生活事务分裂了我闪亮的人格;半夜三更听两百多遍《永远的未央歌》竟然不腻说明我与这时代彻底错置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情结;却极度讨厌怀旧,像《性、谎言和录像带》中的主角一样厌烦老同学见面就是谈点过去经历的破事儿,又觉得现在的生活是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日子重复得令“记忆”这个软件完全可以彻底删除。
正是对于这样的人,老六这本“记忆碎片2.0”具有陈年老锅巴对饿猪的杀伤力。这本书并非仅仅与书名所显示的要热情讴歌的八十年代有关。老六写的是几代猪的文化生活记忆,基本上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期上大学的猪多少都能在老六的碎片中找到共鸣——这帮猪少年时接受红色教育、经历香港黑帮片洗礼,认识某个社会上的“大哥”,在砍杀声中渡过初高中;偷着读禁书、看毛片学习性知识;上了大学赶上“文化热”的兴起或没落的最后一波,开始读书怀疑人生买盗版影碟打麻将写信交笔友泡妞骂中国足球;毕业工作辞职考研北上南下。电脑、网络、市场经济时代排山倒海般来临,一切都变得易逝、廉价。你的前辈缔造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你的后辈动物凶猛在缔造另一个时代。你现在只剩下赚钱作为生活目标……
有一天,你一如既往地百无聊赖地躺在欠了一屁股债的屋子里,脑子一片空白,你无意中打开了这本书。宛如一根搅屎棍搅动酱缸,你竟然进入到这段疑似自己的记忆中:
你想起你曾经如饥似渴如狼似虎的淘书岁月,想起立志要读的鲁迅胡适顾准李泽厚刘小枫萨特海德格尔奥威尔昆德拉,却只读了金庸琼瑶或各路让你丧失读书兴趣的杂碎理论,然后被老六这样不学无术却能自创名人名言的猪撩拨得仿佛顿有所悟;你想起97年跟几个兄弟一同看戚务生率队的十强赛时,“将中国足球队的所有直系亲属全部搞了一遍肉体性侮辱”;你想起当年毛片狂热症与今天的伟哥依赖症,想起当年鸿雁传书的期待和今天伊妹儿时代的麻木;你回忆当年白胖子领导叫你帮他搓背你受宠若惊的样子让你明白“人之初性本贱”,然后又继续贱嗖嗖地卖弄自己跟各路名人关系的亲密程度。最令人不齿的是,你竟然还跟着老六一泄如注的记忆里引用的歌词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在“每座山每个水的每条路上,有时哭有时笑的每个地方。”
记忆总是要经过涂涂抹抹之后才会变成生活中的鸦片。大哲人S.B•麻金森曾经说过。
萨宾娜透过灯火明亮的窗口、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背后看到“媚俗”的时候,老六(或者你)开始怀疑人生;而在昆德拉继续思考反抗媚俗与走向粗俗之界限的命题时,老六(老天保佑千万别有你)终于从一头充满困惑的青年达到了《知音》《家庭》《读者》等杂志的人生文化境界——
在污浊喧嚣的人行道上,我看着行色匆匆的人流,阳光洒在大家的身上,那一张张神色劳顿、紧张局促的脸,我融入其中,体味到生活的全部诗意和梦想。2008年,这头知音青年如此结束了他的困惑、思考、愤怒,以及曾经拥有理想的青春,写下时隔五年的再版后记。
哦,天哪……在你还没有俗到2008年这头老六的程度之时,就请你快点打开这本书,享受那段虚拟的记忆,享受那段在昨天还曾经没有串味的友情。
然后,撕碎那篇贱无可忍的后记,扔到空中。像猪一样地笑,像牛一样地哭。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作者: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教科书外看历史》
作 者:邵燕祥
花城出版社2008.5
这是一部讲说中外历史的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作者择取中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加以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不同于教科书者,一是自由选择史料,争取“片面性”,反对“系统性”;二,随笔写法,布衣便服,而无西装革履般的严密规整;三,摒弃“价值中立”,纵横议论,“意气用事”,然而论从史出,又绝非戏说。
《中华帝国的法律》
作者:(美)德克•布迪 克拉伦斯•莫里斯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作者从清代案例汇编《刑案汇览》中精选出190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与评议占全书的过半篇幅,此种美国式案例分析研究法也是本书特色之一。展读此书,不但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清代法制,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当有亲切的认识。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上下蒋介石日记解读)》
作者:杨天石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研究蒋氏生平、思想、活动诸多方面,力图还原在多年政治斗争中已经“迷失”的蒋氏本来面貌;因或毁容或美容,均非原貌。全书依据蒋氏日记手稿本及大量档案、文献写成,将为读者揭示蒋氏早年的思想、性格,蒋氏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北伐与抗战的贡献;也重现近代中国许多政治内幕,如辛亥革命后刺陶(成章)案、1923年的苏联之行,中山舰事件之谜、软禁胡汉民事件、对日秘密谈判、史迪威事件的中美角力、国共重庆谈判蒋氏一度意图拘禁毛泽东的复杂心态等。书中对蒋氏的个人“绯闻”也做了澄清。
《逼近的瘟疫》
作者:(美)劳里•加勒特 译者:杨岐鸣、杨宁
三联书店2008.6
在这本像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人们: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全书以文学的笔法记录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瘟疫爆发以及研究的过程,冷静地分析了瘟疫产生的根源。艾滋病已从在非洲和美国暴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 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往; 具有抗药性的结核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 SA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 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欧洲贵族(1400-1800)》
作者:(美)乔纳森•德瓦尔德 译者:姜德福
商务印书馆2008.5
本书考察的是一个处于自身历史上一段漫长而动荡的时期的复杂群体——公园1400-1800时期的欧洲贵族。是一篇阐释性的论著,目的是弄清在中世纪晚期“到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几个世纪里这一群体的最重要的变迁方式。专家们发现,在欧洲的许多地区,贵族是一个复原力惊人的集团,这个集团在表面上轰轰烈烈的社会变迁中保住了财富和权力。 本书强调他们生活中更加重要的延续。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区分出贵族的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哪些情况经久不变。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对贵族的这些怀旧幻象从根本上来说是欺骗性的。
《控制国家(从古雅典至今的宪政史)》
作者:(美)斯科特•戈登 译者: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本书探讨了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书中探讨了宪政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雅典、共和时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荷兰共和国、17世纪的英格兰以及18世纪的美国,其中对传统范式中较为忽视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共和国的分析尤为引人入胜。由于作者把制度史研究和政治学分析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活跃生动的智识氛围融合在一起,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中国社会史》
作者:(法)谢和耐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通史类著作,时间跨度从上古直至新中国。作者以俯瞰的目光,将中国放在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衡量,从多角度描述华夏发展历程。作者凭着对西方文明史的深刻了解,行文中处处拿中国与西方对照,并勾勒出中国与临国以及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批评西方人对中国相沿成习的错误理解。
《权力语录》
作者:(美)丹尼尔•B•贝克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本书收录4000多条关于“权力”的警句,言者跨越古今,既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又有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编者试图使这些警句与现代世界有关,将得到广泛与持久引用的语句尽力搜求于此,而裁汰了仅仅关涉一个历史事件和可能仅对19世纪的知识分子具有重大意義但对当今读者没有多少意思的警句。同一专题下的条目数量不求平衡,以反映思想碰撞,启迪读者思维为主要诉求。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作者:(美)史蒂夫•奥尔森 译者:霍达文
三联书店2008.6
在历史上,喜欢把别人归类的习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苦难。整个族群被屠戮或被奴役,原因只在他们的肤色或眼睛的形状。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是奥尔森这类热爱科学的人改写的一部人类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他通过基因告诉我们,无论西班牙人还是中国人,无论白人黑人,只是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别。基因研究还证实,人们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并且几乎可以肯定有着同一个祖先。
《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
作者:温春来
三联书店2008.6
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
作者:(德)扬-维尔纳•米勒 译者:马俊、谢青 新星出版社2008.5
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部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也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
一个时代的现代寓言
小山
相比起《血色黑金》,我更喜欢《血色将至》这个译名,不仅仅因为它像一句谶语。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1927年发表的小说《oil!》,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却为影片换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标题:《There will be blood》。名字取自《圣经》中“出埃及记”的第7章第19行:“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即使是木制或石头容器也不例外。”讲述的是当时的埃及人不信神,于是耶和华神施行审判,其中第一灾为“指水变血”,于是整个埃及“血色将至”。
这是了解此片的一把钥匙,既隐含了电影所有的秘密,也暗示了导演全部的野心。否则单从故事上来看,这部片子叫《一个石油大亨的发家史》或许更卖座些。
整部片子几乎是“石油大亨丹尼尔”的个人秀。 有人说,丹尼尔绝对可以评选为电影史上最令人憎恶的电影形象之一,因为他的贪婪、野心和干劲,几乎符合“掘金者”的一切条件,这使得他从沉默寡言的矿工开始,发迹后成为一手遮天的石油富豪。
我却相信,丹尼尔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石油大亨。他曾说:“我希望赚很多钱,可以买一栋漂亮的别墅,有个美丽的妻子,生很多孩子,等老了可以在那里和家人共享天伦,安度晚年……”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生活理想!
我也相信,他的心曾经柔软过。油井喷发的时,他发疯似地冲进火海救出相依为命的养子,但儿子长大后却离开他自立门户,所以他才歇斯底里地宣称“收养他只是为了谈判时身边有一张可爱的脸”;他相信亲情,带着弟弟创业,对他展示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最后却发现慕名而来找他的“弟弟”是假冒的……之后,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只把石油当成自己唯一的亲人,因为只有石油可以带给他永恒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属于个人的悲剧。
但安德森的野心显然不至于此。他在片中安排了个重要的人物——牧师伊莱。
让我们回到故事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去看看。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大革命,石油成为重要资源,美国西海岸石油工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一场被称为基督教“第二次改教运动”的“灵恩运动”在美国兴起,他们高举个人属灵体验的旗,沉浸于迷乱、癫狂的身体感觉,强调方言、神医和赶鬼,“灵恩运动”中的极端派,以轻看上帝话语的方式,与一个更加轻看上帝话语的世界抗争。电影中丹尼尔与牧师的对抗,就是两股力量的对峙。
作为属灵和属世领域中的魔鬼代言人,伊莱和丹尼尔的较量贯穿全片。“牧师”伊莱有着和丹尼尔一样的人格:贪婪、伪善、奸诈。他使丹尼尔的信仰彻底崩溃,尤其是那场为了买地上演的洗礼,使丹尼尔完全放弃了通过宗教来获得救赎努力。
片中有三次激烈的肢体冲突,都是由他俩完成。一次是丹尼尔因为儿子受伤对前来要钱伊莱拳打脚踢;第二次是丹尼尔为了顺利修建石油管道被迫加入伊莱领导的“第三启发教(The Third Revelation)”,伊莱报复性地在神台上煽了丹尼尔一个又一个响亮的耳光;最后一次是影片的最后,时隔多年后,当丹尼尔终于成为石油大亨。伊莱到丹尼尔的家里要钱。丹尼尔逼他说出“我是假先知,上帝是虚假的迷信”,并用保龄球棒杀死了伊莱,处决了这个“伪牧师”,就像处决了自己。最后跌坐在地上,说出最后一句话,“I finished!”。
所以,丹尼尔从来不像很多人所说的,是贪婪害了他。他拥有现代工业社会和商品社会所崇尚的优秀特质,但也正是这些特质,切断了他属灵的路。他的疯狂,不是因为贪婪,而是因为迷失,迷失在一个时代对于财富启示录的简单信仰中,而找不到真正的精神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与其说展现的是石油商的疯狂,倒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现代寓言。
《血色黑金》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保罗•达诺
《金石街》
导演:莎拉•加芙伦
主演:坦尼施匝•查尼特锦
萨特施•考史克
克里斯多佛•辛普森
哈维•威尔第
“生命的考验就是忍耐”。在伦敦孟加拉人聚居区砖石街上一所窄小简陋的公寓里,来自孟加拉的娜兹尼恩一家在伦敦过着极不如意的生活。美国的“911事件”使很多英国人加深了对于穆斯林和少数族裔的疑虑。生活在伦敦的孟加拉人试图组织集会抗议,娜兹尼恩的丈夫却希望回到孟加拉。少数族裔在英国的生活在这条街上被浓缩和放大。
《周围的事》
导演:桥口亮辅
主演:木村多江
Lily Franky
倍赏美津子
本片是日本影坛“稀世之才”桥口亮辅时隔七年的最新作品,故事以法庭作为日本社会的窗口,通过一对普通夫妇的生活探察人性。影片前半段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带来了不少笑料,让人忍俊不禁,而后半段急转直下变得沉重起来。担任法庭画家的金尾目睹了无数审判场面,90年代的众多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大案被桥本编织进了影片之中,其中包括宫崎勤连续绑架杀害女童事件、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以及巨额贪污案,杀害幼童案等等。这些日本社会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跟随影片的主人公去思考生活和幸福的真谛。
再碰见这本书的时候,它已经升级成了2.0版,还换了个极度煽情的名字:《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至于我,结了婚,增加了若干没读的书、没看的碟,换过几次工作,大醉过几次;厌烦了关于吃鸡蛋是敲开大头还是小头或者究竟向左敲还是向右敲的討论;还和索尔•贝娄有了差不多的共识:阅读带给你的这些有关自身、人性、社会、政治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是两码事。正是老六书中所云的:你现在已经三十开外,肚子像锅盖一样扣在小腹上;你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什么都不能让你兴奋起来;你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俗气,正是你年轻时最讨厌的那副样子。
那天下午,俗气的我从更俗气的老六手中拿到这本“记忆碎片2.0”——还好,我还能克制俗不可耐地请他在书上挥毫题词的欲望。我挤上公汽占到一个座位,打开“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我下车,买了一张饼、几棵菜,我一面吃着为减肚子的白粥、素饼,一面打开“关于麻将的记忆碎片”;我拧开灯,躺在床上,打开“关于买碟的记忆碎片”;我迷迷糊糊起床出门上班,准确地找到那节有座位地铁车厢,打开“关于毛片的记忆碎片”;我坐在单位的马桶上打开“关于写信的记忆碎片”;关于校园、足球、电影、打架、泡妞……
在阅读上如此喜欢移情别恋见异思迁的我很罕见地在没有换其他书阅读的情况下一次性看完了这本“垃圾”,笑得像头猪哭得像头牛,酣畅淋漓一泄如注。
为什么能读完这本五年前的“垃圾”?掩卷之后我进入到痛苦思索和反省中,花了五分钟仔细地怀疑了一下人生——对各种学术思想、新新理论已经要么失去兴趣,要么浪费了大量人生发现的确搞不懂;琐碎的工作、生活事务分裂了我闪亮的人格;半夜三更听两百多遍《永远的未央歌》竟然不腻说明我与这时代彻底错置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情结;却极度讨厌怀旧,像《性、谎言和录像带》中的主角一样厌烦老同学见面就是谈点过去经历的破事儿,又觉得现在的生活是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日子重复得令“记忆”这个软件完全可以彻底删除。
正是对于这样的人,老六这本“记忆碎片2.0”具有陈年老锅巴对饿猪的杀伤力。这本书并非仅仅与书名所显示的要热情讴歌的八十年代有关。老六写的是几代猪的文化生活记忆,基本上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期上大学的猪多少都能在老六的碎片中找到共鸣——这帮猪少年时接受红色教育、经历香港黑帮片洗礼,认识某个社会上的“大哥”,在砍杀声中渡过初高中;偷着读禁书、看毛片学习性知识;上了大学赶上“文化热”的兴起或没落的最后一波,开始读书怀疑人生买盗版影碟打麻将写信交笔友泡妞骂中国足球;毕业工作辞职考研北上南下。电脑、网络、市场经济时代排山倒海般来临,一切都变得易逝、廉价。你的前辈缔造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你的后辈动物凶猛在缔造另一个时代。你现在只剩下赚钱作为生活目标……
有一天,你一如既往地百无聊赖地躺在欠了一屁股债的屋子里,脑子一片空白,你无意中打开了这本书。宛如一根搅屎棍搅动酱缸,你竟然进入到这段疑似自己的记忆中:
你想起你曾经如饥似渴如狼似虎的淘书岁月,想起立志要读的鲁迅胡适顾准李泽厚刘小枫萨特海德格尔奥威尔昆德拉,却只读了金庸琼瑶或各路让你丧失读书兴趣的杂碎理论,然后被老六这样不学无术却能自创名人名言的猪撩拨得仿佛顿有所悟;你想起97年跟几个兄弟一同看戚务生率队的十强赛时,“将中国足球队的所有直系亲属全部搞了一遍肉体性侮辱”;你想起当年毛片狂热症与今天的伟哥依赖症,想起当年鸿雁传书的期待和今天伊妹儿时代的麻木;你回忆当年白胖子领导叫你帮他搓背你受宠若惊的样子让你明白“人之初性本贱”,然后又继续贱嗖嗖地卖弄自己跟各路名人关系的亲密程度。最令人不齿的是,你竟然还跟着老六一泄如注的记忆里引用的歌词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在“每座山每个水的每条路上,有时哭有时笑的每个地方。”
记忆总是要经过涂涂抹抹之后才会变成生活中的鸦片。大哲人S.B•麻金森曾经说过。
萨宾娜透过灯火明亮的窗口、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背后看到“媚俗”的时候,老六(或者你)开始怀疑人生;而在昆德拉继续思考反抗媚俗与走向粗俗之界限的命题时,老六(老天保佑千万别有你)终于从一头充满困惑的青年达到了《知音》《家庭》《读者》等杂志的人生文化境界——
在污浊喧嚣的人行道上,我看着行色匆匆的人流,阳光洒在大家的身上,那一张张神色劳顿、紧张局促的脸,我融入其中,体味到生活的全部诗意和梦想。2008年,这头知音青年如此结束了他的困惑、思考、愤怒,以及曾经拥有理想的青春,写下时隔五年的再版后记。
哦,天哪……在你还没有俗到2008年这头老六的程度之时,就请你快点打开这本书,享受那段虚拟的记忆,享受那段在昨天还曾经没有串味的友情。
然后,撕碎那篇贱无可忍的后记,扔到空中。像猪一样地笑,像牛一样地哭。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作者: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教科书外看历史》
作 者:邵燕祥
花城出版社2008.5
这是一部讲说中外历史的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作者择取中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加以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不同于教科书者,一是自由选择史料,争取“片面性”,反对“系统性”;二,随笔写法,布衣便服,而无西装革履般的严密规整;三,摒弃“价值中立”,纵横议论,“意气用事”,然而论从史出,又绝非戏说。
《中华帝国的法律》
作者:(美)德克•布迪 克拉伦斯•莫里斯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作者从清代案例汇编《刑案汇览》中精选出190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与评议占全书的过半篇幅,此种美国式案例分析研究法也是本书特色之一。展读此书,不但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清代法制,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当有亲切的认识。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上下蒋介石日记解读)》
作者:杨天石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研究蒋氏生平、思想、活动诸多方面,力图还原在多年政治斗争中已经“迷失”的蒋氏本来面貌;因或毁容或美容,均非原貌。全书依据蒋氏日记手稿本及大量档案、文献写成,将为读者揭示蒋氏早年的思想、性格,蒋氏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北伐与抗战的贡献;也重现近代中国许多政治内幕,如辛亥革命后刺陶(成章)案、1923年的苏联之行,中山舰事件之谜、软禁胡汉民事件、对日秘密谈判、史迪威事件的中美角力、国共重庆谈判蒋氏一度意图拘禁毛泽东的复杂心态等。书中对蒋氏的个人“绯闻”也做了澄清。
《逼近的瘟疫》
作者:(美)劳里•加勒特 译者:杨岐鸣、杨宁
三联书店2008.6
在这本像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人们: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全书以文学的笔法记录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地瘟疫爆发以及研究的过程,冷静地分析了瘟疫产生的根源。艾滋病已从在非洲和美国暴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 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往; 具有抗药性的结核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 SA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 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欧洲贵族(1400-1800)》
作者:(美)乔纳森•德瓦尔德 译者:姜德福
商务印书馆2008.5
本书考察的是一个处于自身历史上一段漫长而动荡的时期的复杂群体——公园1400-1800时期的欧洲贵族。是一篇阐释性的论著,目的是弄清在中世纪晚期“到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几个世纪里这一群体的最重要的变迁方式。专家们发现,在欧洲的许多地区,贵族是一个复原力惊人的集团,这个集团在表面上轰轰烈烈的社会变迁中保住了财富和权力。 本书强调他们生活中更加重要的延续。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区分出贵族的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哪些情况经久不变。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对贵族的这些怀旧幻象从根本上来说是欺骗性的。
《控制国家(从古雅典至今的宪政史)》
作者:(美)斯科特•戈登 译者: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本书探讨了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书中探讨了宪政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雅典、共和时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荷兰共和国、17世纪的英格兰以及18世纪的美国,其中对传统范式中较为忽视的威尼斯共和国和荷兰共和国的分析尤为引人入胜。由于作者把制度史研究和政治学分析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活跃生动的智识氛围融合在一起,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中国社会史》
作者:(法)谢和耐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通史类著作,时间跨度从上古直至新中国。作者以俯瞰的目光,将中国放在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衡量,从多角度描述华夏发展历程。作者凭着对西方文明史的深刻了解,行文中处处拿中国与西方对照,并勾勒出中国与临国以及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批评西方人对中国相沿成习的错误理解。
《权力语录》
作者:(美)丹尼尔•B•贝克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本书收录4000多条关于“权力”的警句,言者跨越古今,既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又有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编者试图使这些警句与现代世界有关,将得到广泛与持久引用的语句尽力搜求于此,而裁汰了仅仅关涉一个历史事件和可能仅对19世纪的知识分子具有重大意義但对当今读者没有多少意思的警句。同一专题下的条目数量不求平衡,以反映思想碰撞,启迪读者思维为主要诉求。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作者:(美)史蒂夫•奥尔森 译者:霍达文
三联书店2008.6
在历史上,喜欢把别人归类的习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苦难。整个族群被屠戮或被奴役,原因只在他们的肤色或眼睛的形状。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是奥尔森这类热爱科学的人改写的一部人类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他通过基因告诉我们,无论西班牙人还是中国人,无论白人黑人,只是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别。基因研究还证实,人们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并且几乎可以肯定有着同一个祖先。
《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
作者:温春来
三联书店2008.6
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
作者:(德)扬-维尔纳•米勒 译者:马俊、谢青 新星出版社2008.5
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盲点。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部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也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
一个时代的现代寓言
小山
相比起《血色黑金》,我更喜欢《血色将至》这个译名,不仅仅因为它像一句谶语。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1927年发表的小说《oil!》,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却为影片换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标题:《There will be blood》。名字取自《圣经》中“出埃及记”的第7章第19行:“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即使是木制或石头容器也不例外。”讲述的是当时的埃及人不信神,于是耶和华神施行审判,其中第一灾为“指水变血”,于是整个埃及“血色将至”。
这是了解此片的一把钥匙,既隐含了电影所有的秘密,也暗示了导演全部的野心。否则单从故事上来看,这部片子叫《一个石油大亨的发家史》或许更卖座些。
整部片子几乎是“石油大亨丹尼尔”的个人秀。 有人说,丹尼尔绝对可以评选为电影史上最令人憎恶的电影形象之一,因为他的贪婪、野心和干劲,几乎符合“掘金者”的一切条件,这使得他从沉默寡言的矿工开始,发迹后成为一手遮天的石油富豪。
我却相信,丹尼尔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石油大亨。他曾说:“我希望赚很多钱,可以买一栋漂亮的别墅,有个美丽的妻子,生很多孩子,等老了可以在那里和家人共享天伦,安度晚年……”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生活理想!
我也相信,他的心曾经柔软过。油井喷发的时,他发疯似地冲进火海救出相依为命的养子,但儿子长大后却离开他自立门户,所以他才歇斯底里地宣称“收养他只是为了谈判时身边有一张可爱的脸”;他相信亲情,带着弟弟创业,对他展示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最后却发现慕名而来找他的“弟弟”是假冒的……之后,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只把石油当成自己唯一的亲人,因为只有石油可以带给他永恒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属于个人的悲剧。
但安德森的野心显然不至于此。他在片中安排了个重要的人物——牧师伊莱。
让我们回到故事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去看看。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大革命,石油成为重要资源,美国西海岸石油工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一场被称为基督教“第二次改教运动”的“灵恩运动”在美国兴起,他们高举个人属灵体验的旗,沉浸于迷乱、癫狂的身体感觉,强调方言、神医和赶鬼,“灵恩运动”中的极端派,以轻看上帝话语的方式,与一个更加轻看上帝话语的世界抗争。电影中丹尼尔与牧师的对抗,就是两股力量的对峙。
作为属灵和属世领域中的魔鬼代言人,伊莱和丹尼尔的较量贯穿全片。“牧师”伊莱有着和丹尼尔一样的人格:贪婪、伪善、奸诈。他使丹尼尔的信仰彻底崩溃,尤其是那场为了买地上演的洗礼,使丹尼尔完全放弃了通过宗教来获得救赎努力。
片中有三次激烈的肢体冲突,都是由他俩完成。一次是丹尼尔因为儿子受伤对前来要钱伊莱拳打脚踢;第二次是丹尼尔为了顺利修建石油管道被迫加入伊莱领导的“第三启发教(The Third Revelation)”,伊莱报复性地在神台上煽了丹尼尔一个又一个响亮的耳光;最后一次是影片的最后,时隔多年后,当丹尼尔终于成为石油大亨。伊莱到丹尼尔的家里要钱。丹尼尔逼他说出“我是假先知,上帝是虚假的迷信”,并用保龄球棒杀死了伊莱,处决了这个“伪牧师”,就像处决了自己。最后跌坐在地上,说出最后一句话,“I finished!”。
所以,丹尼尔从来不像很多人所说的,是贪婪害了他。他拥有现代工业社会和商品社会所崇尚的优秀特质,但也正是这些特质,切断了他属灵的路。他的疯狂,不是因为贪婪,而是因为迷失,迷失在一个时代对于财富启示录的简单信仰中,而找不到真正的精神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与其说展现的是石油商的疯狂,倒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现代寓言。
《血色黑金》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保罗•达诺
《金石街》
导演:莎拉•加芙伦
主演:坦尼施匝•查尼特锦
萨特施•考史克
克里斯多佛•辛普森
哈维•威尔第
“生命的考验就是忍耐”。在伦敦孟加拉人聚居区砖石街上一所窄小简陋的公寓里,来自孟加拉的娜兹尼恩一家在伦敦过着极不如意的生活。美国的“911事件”使很多英国人加深了对于穆斯林和少数族裔的疑虑。生活在伦敦的孟加拉人试图组织集会抗议,娜兹尼恩的丈夫却希望回到孟加拉。少数族裔在英国的生活在这条街上被浓缩和放大。
《周围的事》
导演:桥口亮辅
主演:木村多江
Lily Franky
倍赏美津子
本片是日本影坛“稀世之才”桥口亮辅时隔七年的最新作品,故事以法庭作为日本社会的窗口,通过一对普通夫妇的生活探察人性。影片前半段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带来了不少笑料,让人忍俊不禁,而后半段急转直下变得沉重起来。担任法庭画家的金尾目睹了无数审判场面,90年代的众多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大案被桥本编织进了影片之中,其中包括宫崎勤连续绑架杀害女童事件、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以及巨额贪污案,杀害幼童案等等。这些日本社会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跟随影片的主人公去思考生活和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