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迁及宝五堂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10日,“宝五堂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在首都博物馆揭幕,近30件稀世藏品展示出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
  对于“宝五堂”主人王义强,人们或许并不熟悉,但提到其祖父王季迁先生,就无人不知了。王季迁被誉为20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国画私人收藏家之一,此次展览是王季迁家族藏品首次回到故土“省亲”。同国举办个人展览曾是王季迁生前夙愿,如今给人们留下的是对他身前身后事的无尽追忆和感慨。
  王季迁(1907年2月14日—2003年7月3日),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王迁、王千、纪千,英文名c.c.Wang。出生于苏州一个世家,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问的宰相王鏊,唐伯虎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季迁是王鏊第14代嫡孙。显赫家世和此后一连串不可多得的机缘成就了王季迁的人生。
  苏州在民国初年是一个美术中心,有不少名画家在此地活跃。工季迂少年时即随苏州名家顾麟上习丽。顺麟士不但书面均优,且收藏甚富,王季迁从顾麟士处不但学到了绘画的技巧,而且得以饱览顾氏“过云楼”祖传的珍藏,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墓础。
  中学毕业后,王季迁就读于上海尔吴大学法律系,仍不忘绘事,拜上海名书丽家、收藏家吴湖帆为师。在吴湖帆身边,工季迁不仅艺事大进,更饱览了海上公私书画收减。吴湖帆和著名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庞莱臣是同好至交,王季迁经常跟随吴湖帆去观赏庞氏“虚斋”珍藏。庞莱臣拥有书画名迹数千件,后来王季迁曾誉之为“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可见其收藏之富。与此同时,北京故宫的收藏因躲避日本入侵的战火南迁,行至上海,吴湖帆受命鉴别审查,王季迁参与其中,因得精研故宫博物院全部书画名迹。晚年,王季迁曾自述这段经历:
  “数年之间,获观名人书画数以万计,心领神会,受益匪浅。中同历代并无博物院,名迹均为私人所珍藏,一般画家不易目见古人手迹,而我竟在数年之间,在名师指导之下,饱观如此之多的旷世名迹,诚为千古难得的机缘。”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季迁起了收藏古迹的愿望。
  大学毕业后,王季迁放弃仕途发展的机会,在上海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绘画。20世纪30年代初,儿位英国汉学家向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琪提议,希望能在伦敦举办一次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以便让欧洲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艺术。1934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选送中国历代艺术珍品前往英国展出,英方迅即将展览命名为“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London”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以教育部长王世杰为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交通部常务次长张道藩、铁道部政务次长曾仲鸣、内政部政务次长陶履谦、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等11人组成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组织了以杨振声为首的专门委员会,负责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图书馆、河南省立博物院、安徽省立图书馆等机构提供的藏品中征选展品。王季迁遴选为审查委员,不仅得以见识许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也同时确立了其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0年,王季迁与德籍美术史学家维多利亚·孔达(VictoriaContag)合编《明清画家印鉴》,至今仍是鉴定明清书画的重要参考书籍。
  王季迁在上海的住处离国画大师刘海粟家不远,他常到刘家走动。刘海粟对他说,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必须到国外开拓眼界,西方油画有许多值得中国画家学习借鉴的地方。正好又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出邀请,王季迁遂于1947年赴美考察。时值二战甫歇,惨罹兵燹的欧洲、亚洲百废待兴,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心,包括中国古代书画在内的世界艺术精品源源不断地由亚洲、欧洲流入美国。王季迁在美国逗留了大约一年时间,目睹这一景况,痛心之余,也为自己的学识能得以施展而兴奋不已,将身上的钱都用来买画,还起了在美国生活的念头。1949年,国内战火正炽,渐渐逼近上海时,王季迁将妻子和两个还不到十岁的小女儿接到美国,定居纽约曼哈顿。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内动荡,大量中国书画和文物流到美国市场求售,但识者不多。这令王季迁如鱼得水,每逢看中者,只要财力能及,无不尽量收购。五代《唐宫乞巧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及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名迹,都是王季迁意想不到的收获。
  《朝元仙杖图》是北宋画家武宗元的传世孤品,最早记载在北宋官修著录《宣和画谱》中,经南宋张子璁和元代赵盂烦题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煊赫之作,王季迁视之如“儿女”,还曾因此惹上一场官司。此画最初在抗日战争时期流落日本。1950年初,一日本商人持画到纽约兜售,索价5万美元,被一位犹太古董商买下。因纽约不少鉴赏家对此卷是否为武宗元真迹存疑,许久无人问津,犹太商人失去信心,转而游说王季迁购藏。王季迁没有足够的资金,便以画易画,拿了六幅藏画交换。后来,犹太古董商得知确为真迹,懊悔不已,便想用原来的六幅画(其中一幅已被他挖去题款)换回,王季迁当然不同意。犹太古董商恼羞成怒,以假画换真迹为由将他告上法庭。犹太古董商请了三个律师,王季迁为了节省律师费,自己上庭辩护。官司打了三年。结案颇有些戏剧意味,法官问诉讼双方:懂不懂中国古代绘画?王季迁答:不懂,因为年代久远,可供参考数据太少。而犹太古董商却说“懂”。法官当即宣判王季迁胜诉,理由是:既然你“懂”,怎么可能被“不懂”的王季迁欺骗?当年上大学时所学的法律专业虽不是王季迁心头所好,但功不唐捐,竟在这场官司中帮了大忙。
  王季迁书画收藏的特点,曾有专家评论,在于不拘泥成见,不囿于个人爱好,而是从传统主要流派征集人手,与博物馆的购藏计划近似,在一般私人藏家中堪称罕见。全世界传世的宋元真迹犹如凤毛麟角,而他所收藏的宋元名迹之多,为国内外博物馆所未必能够办到,所谓“富可敌国”,在这个意义上说,并非夸大之词。
  为了提高中国古代书画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王季迁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国书画研究和鉴赏,经常应邀到各大学及博物馆讲学,鼓励和引导各方人士欣赏中国艺术。他的“溪岸草堂”画室时常变成美国多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课堂。自60年代起,王季迁收藏与创作的中国书画先后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展览。
  1973年,王季迁将南宋马和之《九歌图》及赵孟坚《水仙图》等25件宋元名画以250万美元的价格让售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馆自此有了重量级的中国书画收藏。1997年,为了感谢王氏家族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大都会博物馆特别设立了“王季迁家族艺 术馆”。
  
  祖孙两代
  
  1949年王季迁去美国时,将大女儿和唯一的儿子王守昆留在了中国大陆。王季迁希望王守昆大学毕业以后再走。但历史的滚滚车轮驶向何方却不是谁都能料想到的。王守昆毕业后,朝鲜战争就爆发了。到1966年,美国领事馆批准王守昆一家赴美,中国政府却不放行。1979年,王守昆一家终于成行。父子再次相见,竟是相隔30年后。
  第一次见到祖父的王义强已在国内念完高中。1982年,王义强进入纽约大学,专业是美术和电脑。这年春天,纽约苏富比首次推出中国古代书画拍卖项目,这和王季迁的努力说服有很大关系。此前,中国书画市场并不被看好。苏富比的条件是让王季迁担任顾问。后来的结果是,王季迁既是苏富比的顾问又是佳士得的顾问。
  “应该说,我祖父推动了中国书画拍卖”,王义强说。那时,王季迁去拍卖行都会带着他。回忆起来,王义强说,1993年之前,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书画很多,也很便宜。当时,中国大陆没有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文物艺术品难有真正的市场价格,因此,很多中国大陆人都托航空公司人员将画送到纽约拍卖。1993年以后,优秀的中国书画拍卖得差不多了,市场逐渐萧条。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香港的中国书画拍卖兴起,纽约的中国书画市场陆续分散开了。
  因为祖父画画,王义强就跟着学画画。刚开始的时候,王季迁让他先学齐白石。20岁刚出头的王义强觉得齐白石太简单了,一画就像,几个月就会了,至于内涵并不懂得。后来,画家陈逸飞在纽约做展览,王义强跟着陈逸飞习油画。1986年,他又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了两年油画。王季迁也教他,但更多的是让他自由发挥。王义强曾经问祖父应该学哪个系统,祖父的回答是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祖父的这种放羊式教学法,现在王义强的理解是,因为艺术是教不了的,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之后,创新和个性才是至关重要的。王义强的大学时期正是美国美术界十分萧条的时候,他一度担心找不到工作。王季迁告诉他,学艺术就像敢死队一样,说不定一点机遇都没有,要是运气好又有天赋,也许能出来,机遇很小。但是如果不试试,连机会都没有。王义强说自己和祖父的性格、爱好相似,说话最投机。到美国后的前十多年,王义强一直待在祖父身边,边看,边玩,边学。从1987年起,由祖父掌眼,王义强在市场上买一些小件,初试身手。
  1997年到1998年间,王义强担任纽约苏富比中国绘画部负责人。此时纽约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有号召力的中国书画作品。为了刺激市场,王义强拿自家的20多件藏品做了场专拍,效果并不理想,一张有著录的唐寅作品仅拍出23万美元。作为王季迁家族的一员,王义强在纽约苏富比的任职也遭到纽约某杂志的质疑,指责王氏家族垄断美国书画市场。而最让王义强对美国市场感到失望的,是在1999年底大都会博物馆就《溪岸图》所召开的研讨会上。
  1997年,王季迁再次将包括五代董源《溪岸图》在内的12幅宋元书画让售。出资方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华裔董事唐骝千,他承诺将11幅捐赠大都会博物馆,一幅八大山人巨幅《双鹰图》则自己收藏。
  董源《溪岸图》20世纪30年代由徐悲鸿在黔桂地区购得并携至重庆,张大千以金农《风雨归舟图》与之交换。50年代,王季迁以12幅古画从张大千手中换得。《溪岸图》是大都会博物馆心仪已久的购藏目标。此前该馆举办一次宋画展览,想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郭熙《早春图》借到纽约展览,不料遭到台湾民众抗议,理由是万一飞机失事,拿整个曼哈顿也抵不了这幅巨作。此事让大都会深受刺激,决意拥有自己的收藏,而王季迁手中的这幅《溪岸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并称中国早期绘画的三大名迹,正是绝佳的选择。
  1997年5月,唐骝千将《溪岸图》等捐赠大都会博物馆新中国馆,《纽约时报》头版报道,并誉之为“中国的蒙娜丽莎”。然而,《纽约客》杂志在8月号刊登署名文章,引述中国艺术史研究者高居翰(James Cahill)的观点,指《溪岸图》并非10世纪的古代绘画,而是近代画家张大千精心设计的伪作,这篇报道立即引发各界激辩,美国新闻媒体更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事关重大,为了确定此画真伪,1999年12月11日,大都会博物馆在纽约召开“《溪岸图》‘中国艺术真实性’研讨会”。由于《溪岸图》本身的重要性、讨论双方的权威性及讨论所隐藏的敏感问题,此次研讨会成为西方中国美术史学界的焦点。美国和中国两岸三地中国书画鉴定名家如启功、傅熹年等纷纷赴会。研讨会围绕《溪岸图》究竟是张大干仿作还是董源真迹展开,形成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美术史教授高居翰、日本奈良大学著名中国艺术史教授古原宏伸为首的“仿作派”和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顾问、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Hearu)为首的“真迹派”两大阵营。高居翰认为,《溪岸图》是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王季迁等人串通起来做的假画。令王义强印象深刻的是,高居翰发完言后,全场一半人在鼓掌。虽然最后没有悬念的以若干证据为《溪岸图》验明正身,一场争论宣告尘埃落定,但这次研讨会还是让王义强感到心灰意冷:中国书画在美国那么多年,那么多人在研究,结果一张国宝级的作品却搞成这样。
  从那时候起,王义强就认为,将来巾国书画的市场和研究中心不可能在美国,遂将注意力转向亚洲,积极关注中国大陆的书画市场。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市场,有人看跌,就有人看涨。有一位台湾收藏家就是从那次研讨会上受到启发,涉足中国古代书画。理由简单:一个有关中国古代书画的小众研讨会居然能将容纳四五百人的会场挤得水泄不通,连走道上也都是听众,那么多外国人喜欢中国古代书画,何愁没有市场?这位藏家就是林百里,目前已是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圈的领军人物。
  外界传言,王家让售这12幅宋元书画,出资方支付了550万美元,王家借此成立家族教育基金会以泽被后人。王义强解释,确切地说是税前500万美元,需交付年收入500万美元的所得税,税率非常高,约超过50%。这样,若不办理基金投资方式,就要纳税250万美元以上。于是,王家办理了基金形式,每年收取利息,为家人提供抵税生活费,但利息也需交纳年收入税。王季迁去世后,下一代需先交纳所得税方可继续受益。他坦言,实际上,王家与出资方谈判失利,损失惨重。
  话说回到《溪岸图》,这是王季迁最看重的藏品之一,他有一个堂号“溪岸草堂”,就是因此画而来。后来此画成了大都会的镇馆之宝是众所周知的,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王季迁曾经为《溪岸图》设想过另一个归宿,那就是送回中国。
  1995年,王季迁接受了一次手术, 自觉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便萌生了提前安排藏品去向的念头。王义强陪同祖父到了北京,和一帮书画鉴定大家在康生的老园子里吃饭。谈话间,王季迁表示,虽然在国外呆了那么久,还是希望能把最好的收藏拿回中国,把包括《溪岸图》在内的几件国宝级的藏品放在北京故宫。但王氏家族以此为生,不能不计报酬的无偿捐赠。最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饭桌上形成了:拿一批北京故宫库房里的瓷器交换,瓷器可以拿到香港拍卖变现。但是,没有人敢做这个决定。谁敢拿故宫的瓷器到香港拍卖?后来传言,是王季迁开价太高以致北京故宫最终没有收购其藏品。王义强说,事实上根本没有到谈价钱这一步;而且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中国书画太便宜了,最好的国宝级作品也就是500万美元封顶了。
  “那会儿还太早,政府各方面对这件事都不理解,很可惜。”
  不过,即使在15年后的今天再来看当初的设想,只怕还是不可行的。北京故宫确有一件王季迁捐赠的藏品,元朝胡廷晖《春山泛舟图》。当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新赴美访问,在纽约登门探访王季迁。王季迁向他展示了这幅自己命名为《青绿山水图》的“宝贝”,两人都认为此画与台北故宫所藏的《明皇幸蜀图》属同一风格,但当时尚不知何人所作。杨新非常喜爱这幅画,返回北京后,经过大量考证,认定此画出自元代职业画师胡廷晖之手,是一个孤本。王义强说,当时他问过祖父,如果把这幅画拿去卖,值多少钱?王季迁说也就是12万美元。考虑到若拿到拍卖会上,如非识货之人,不一定知道它的艺术价值,而台北故宫已有《明皇幸蜀图》,北京故宫尚无胡廷晖藏本。祖孙俩商量,不如为此画找个好归宿,捐赠给北京故宫,也是一件和国内建立良好关系的好事。于是,1999年秋,王义强藉赴北京参加拍卖会之机,亲自将此画交到了杨新手中。
  1999年3月,王义强还随祖父完成了一件大买卖,也就是后来业界熟知的以143.25万美元巨资购进北宋郭熙的《秋山行旅图》,打破中国古代书画保持了近十年的拍卖纪录。王季迂预言,21世纪拍卖会上将不可能再看到如此精湛的名迹。
  《秋山行旅图》现身纽约佳士得1999年春拍时,王季迁激动不已。一是因为40年代在上海的时候他就在庞莱臣家里看过此画,谢稚柳、吴湖帆等人也都知道庞家的这件宝贝;二是纽约佳士得标价极低,仅为7万美元。王义强记得很清楚,他陪着祖父到佳士得的办公室,拿放大镜看了一下午。回来后王季迁三天没有睡好觉,左思右想如何才能买到手。那时候王季迁手里可动用的资金也就是200万美元,拍场上若遇实力雄厚的对手,胜负就难料了。第一天,祖孙俩商量出价120万美元。第二天,王季迁说不行,应该加到150万美元。临到拍前,王季迁决定,倾尽所有,出到200万美元,拿不下也不遗憾了。
  王义强给祖父出了个主意,让王季迁在前排坐着,但不举牌。他联系了佳士得的主管,在人家的办公室里通过电话竞买。他担心家里的电话会断线,而用佳士得的电话,如果断线,他可以马上赶到拍卖现场。
  王家的竞争对手有五个,包括两家美国当地的博物馆和一位台湾买家。两家博物馆举到100万美元后放弃,台湾买家举到134万美元才罢手,还有一位买家继续加价,最终王家以143.25万美元(加佣金是163万美元)胜出。一个小时以后,几个对手才知道赢家是王季迁!王义强说,当时这几位买家特别惋惜,因为看到王季迁在场上端坐不动,令他们心里没了底。如果王季迁当场出手,比王家有钱的多得是。据悉,这幅画当初是佳士得的工作人员从一个美国人家里的地下室无意中翻拣出来的。如果换作是从保险箱里取出的,就不可能定区区7万美元的起拍价。但这个世界上懂行的人还是很多。
  买下《秋山行旅图》后,王季迁回家细细观赏,画幅正上方的一个藏印令他惊喜不已——出自宋徽宗的“睿思东阁”之印。因为高兴,王季迁又是几天没有睡好觉。紧接着是把画作重新装裱,请的是一位中国裱工,前后裱了一年多,花了1万多美元。当时已经年逾九旬的王季迁坚持亲自坐火车取送。
  
  两个世界的桥梁
  
  王季迁于1973年和1997年的两次让售,使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全球中国古代书画收藏的重镇之一。想要完整的研究中国美术史,就必须到美国,到大都会。作为20世纪中国画收藏领域的泰斗和关键人物,王季迁也是“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凭着对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他在美国50多年的创作、鉴赏和收藏活动为中国传统艺术在美国的传播和认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在美国,他就是这两个世界的桥梁。
  2003年夏,王季迁计划在国内出版一部书画作品集,并回国举办首次个人展览。遗憾的是,展览画册付梓之际,老人竟猝然辞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收藏的第一人,过世之时,王季迁仍留有200余件书画。但是因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这些花去他毕生心血的“宝贝”并没能陪伴在身侧。97岁的王季迁最后躺在床上对王义强说:
  “如果再给我20年,我还能搜集一批好东西。”话语中有无限不甘,令闻者黯然。
  2009年首都博物馆的“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是王义强和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在其15周年庆典之际共同策划的,也是对祖父王季迁的告慰。“宝五堂”是王义强给自己取的堂号,意为有五件国宝级的珍品。在家中,王义强并不是独子,但几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承袭了祖父的衣钵,既是画家,也是鉴赏家。王义强说,他的父亲和他是属于王家正统,他和祖父不仅长相相似,性格也相像。他到国内来,也是希望像祖父一样,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下一代明白中国文化的灵魂在哪里。
其他文献
胡风一生与书结缘,“他一生酷爱文艺,一心想着编好书,出好书,”晚年的胡风“最高兴的事还是手捧一本新书”(梅志《书香余韵》)。在胡风失去正常生活的时候,书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在胡风陷入精神崩溃的时候,书唤醒了他迷失的灵魂。书,是胡风如影随形的朋友。    一个有着“鲁迅情结”  “胡风缘”者的赠书    《鹅鸟嫁人》,又译名《鹅妈妈嫁人》,是台湾作家杨逵的小说集,收入了四篇短篇小说,即:“鹅鸟嫁人”
期刊
译者注:一百多年前,在欧洲有一批数量并不众多,然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收藏家,他们由收藏起步,办展览,搞研究,交流,结社;甚至穷其一生著书立说。他们的本职本行甚至不为人知,与中国艺术相关的活动与成就却使他们留下名字;通过他们,中国艺术被推到7世界的眼前,西方社会和普通民众,由此知道了在西方的文艺复兴艺术之外,还有另一种成熟的东方艺术,有另一种古老的审美系统;这批人收藏的中国古董,也成了中国文化被西方了
期刊
宋代玉器考古出土资料概况    宋代玉器的考古发掘出土品主要集中在宋代墓葬、佛塔地宫和窖藏三种遗迹现象中,在宋代城址、集镇以及其他遗迹里也有一些零星的发现。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言,由于宋代皇帝、王室和权贵大臣的墓葬在宋代及其以后多经官方和私人盗扰,目前还没有明确发现可以代表宋代宫廷玉作的巅峰精品之作;希望今后在墓葬发掘方面获得代表着宋玉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的愿望已经不太可能实现;现在在宋代一些中下级
期刊
编者按:1月21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七讲如期举办,主题是翡翠的收藏投资。主讲人栾秉璈先生,系资深宝玉石和古玉专家,也是中国现代珠宝玉石事业发展的开拓者。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开始研究国内外珠宝首饰,并撰写了大量著作,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著有《宝石》《中国宝石和玉石》《怎样鉴定古玉器》《英汉宝石词典》等论文、科普文章。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亚洲珠宝联合会副主席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
期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用金历史的国家,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金器。在古老的岁月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时期的金器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艺术风格皆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蒙古族统治的蒙元帝国,由于对黄金的痴迷,用金风气旷古未有,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金器制品达到空前繁盛,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在风格上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黄金艺术。    金酒具    荷花纹高足金杯(图一),高14.5厘米
期刊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受源远流长的礼玉文化,以及佩玉、藏玉传统潜移默化影响,举凡收藏爱好者、投资者,绝大多数涉猎玉器。玉器拍卖是艺术品拍卖的重要一项,只是因能够交易、流通的数量有限,远达不到中国书画、瓷器那样的规模和市场影响。  海外市场上高古玉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与瓷器、铜器很早就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重要项目,博物馆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都很重视中国古玉的收藏——仅从近年纽约、伦敦等
期刊
当代画坛,表现水乡的作品不少,表现水乡的名家也很多。最著名的有国画大师李可染、旅美油画家陈逸飞等。他们在水乡风景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还有一位画家,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审视水乡的风土人情,用特殊的手法去再现水乡的柔美宁静,将现代人文哲学融合在情境画作里,这就是国画油画皆擅长的吴冠中。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不仅在同时代画家中独树一帜
期刊
2008年9月—12月,湖南长沙市望城县、岳麓区等地相继发生古墓葬被盗案,发案11起,20座历代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位于望城县、岳麓区交界处方圆约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1座西汉古墓,已被确认为西汉时期长沙国王陵及其贵族墓,葬制规格较高,墓体规模较大,是研究汉代长沙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  案发后,长沙市文物、公安两部门组成了专案组,抽调70名精兵强将辗转于8省之间,行程数万公里,
期刊
玉佩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为多样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就要符合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系绳穿挂。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红山文化大玉龙,虽有穿孔,但因型体较粗大,应不是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装饰物,而是图腾崇拜或祭祀用品。    玉佩饰的演变    远古的先民们最早是以兽牙、兽骨和石珠等为饰,后来在长期制造石器的
期刊
民间玉器收藏的由来    民间藏玉,源远流长。宋代时,在文人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一股搜集和考据古器物的风气,民间收藏古玩的习俗便出现了,古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古玩品种之一。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商、周、汉(所谓“三代”)的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广为流传,特别是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都收录了少量的汉代玉器,这是最早收录传世玉器的著作。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