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容灾已经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容灾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如何才能保证容灾的有效性。
明确需求最重要
从中国用户的容灾实践来看,很多大型企业,比如银行、电信企业等已经部署了比较完备的容灾系统,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地市级的政府部门在容灾建设方面还是空白,有的只是构建了最基本的数据备份系统。赛门铁克公司容灾技术专家毛立峰分析说:“有些中小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不高,因此数据保护和容灾的需求并不迫切。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部署容灾系统的需求,但是面对高昂的容灾系统构建成本,只能望而却步。”
毛立峰表示,成功部署容灾系统的关键在于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一般来说,银行、电信企业的容灾系统建设比较到位,这主要得益于其业务部门在建设容灾系统前能提出明确的需求,包括切合实际的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时间点目标)指标。比如,银行通常将RTO定为两小时,只要系统能在两个小时内恢复正常即可。这样的RTO指标就比较切合实际,实现起来也不困难,而且成本可以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2007年,《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国标出台后,金融、电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先后制定了本行业的灾难恢复规范,对容灾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毛立峰表示:“有些企业在容灾建设方面走了弯路或是遭遇了挫折,主要原因在于制定RTO和RPO指标时随意性太强,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容灾的级别与成本是成正比的。如果为一些非关键性应用制定过高的容灾级别,很可能造成投资的浪费。与此相反,如果为一些关键的核心应用制定了较低的容灾级别,很可能造成数据保护的纰漏,当出现一些重大灾难时,很难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毛立峰举例说:“某大型企业的投资部在制定容灾系统的预算时,认为只要能保证业务系统在一天内恢复即可。但实际情况是,该企业的信息系统即使停机5分钟,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像赛门铁克公司这样在容灾方面拥有多年经验的厂商,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的容灾方法论。赛门铁克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帮助客户就容灾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在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的容灾技术,从而保证容灾的有效性。
RTO与RPO要贴合实际
容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容灾涉及的范围很广,数据备份也可以算作容灾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容灾主要是指利用数据复制技术实现异地的数据保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容灾。
容灾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企业在部署容灾系统前,首先应该分析业务系统与现有的信息系统之间的密切程度。比如金融和制造两个行业的用户,其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密切程度差别很大。金融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信息系统的中断会导致业务的中断和直接经济损失,因此通常要求信息系统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恢复。制造业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对稍弱,因此系统恢复时间可以是几小时、一天甚至几天。其次,企业要认真分析不同的应用与信息系统的关系,比如办公系统、ERP系统对RTO和RPO指标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在明确了上述需求后,企业才能根据RTO和RPO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容灾技术。
对于容灾来说,RTO和RPO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不考虑成本等因素,RTO和RPO都为零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对于用户来说,寻求RTO、RPO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毛立峰举例说:“有的制造业企业领导要求将办公系统的RTO和RPO也设为零,这就不太切合实际,容灾成本过高。”
过去十年间,随着技术不断演进,许多已经部署了容灾系统的高端用户又开始重新审视容灾计划。5年前,用户的数据存储总量并不大,10TB已经算是非常大的存储量。如今,在电信行业,超过1000TB的存储容量已经十分平常。数据量的增加、应用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业务应用的增多,使得人们在部署容灾系统时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存储的单点故障。以前,人们在建设异地容灾系统时,习惯在本地建立一个生产中心,在异地建立一个灾备中心,两个中心一活一静。现在,为了更好地保證业务连续性,许多用户已经开始建设双活的容灾系统,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互为热备。
明确需求最重要
从中国用户的容灾实践来看,很多大型企业,比如银行、电信企业等已经部署了比较完备的容灾系统,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地市级的政府部门在容灾建设方面还是空白,有的只是构建了最基本的数据备份系统。赛门铁克公司容灾技术专家毛立峰分析说:“有些中小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不高,因此数据保护和容灾的需求并不迫切。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部署容灾系统的需求,但是面对高昂的容灾系统构建成本,只能望而却步。”
毛立峰表示,成功部署容灾系统的关键在于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一般来说,银行、电信企业的容灾系统建设比较到位,这主要得益于其业务部门在建设容灾系统前能提出明确的需求,包括切合实际的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时间点目标)指标。比如,银行通常将RTO定为两小时,只要系统能在两个小时内恢复正常即可。这样的RTO指标就比较切合实际,实现起来也不困难,而且成本可以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2007年,《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国标出台后,金融、电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先后制定了本行业的灾难恢复规范,对容灾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毛立峰表示:“有些企业在容灾建设方面走了弯路或是遭遇了挫折,主要原因在于制定RTO和RPO指标时随意性太强,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容灾的级别与成本是成正比的。如果为一些非关键性应用制定过高的容灾级别,很可能造成投资的浪费。与此相反,如果为一些关键的核心应用制定了较低的容灾级别,很可能造成数据保护的纰漏,当出现一些重大灾难时,很难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毛立峰举例说:“某大型企业的投资部在制定容灾系统的预算时,认为只要能保证业务系统在一天内恢复即可。但实际情况是,该企业的信息系统即使停机5分钟,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像赛门铁克公司这样在容灾方面拥有多年经验的厂商,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的容灾方法论。赛门铁克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帮助客户就容灾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在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的容灾技术,从而保证容灾的有效性。
RTO与RPO要贴合实际
容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容灾涉及的范围很广,数据备份也可以算作容灾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容灾主要是指利用数据复制技术实现异地的数据保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容灾。
容灾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企业在部署容灾系统前,首先应该分析业务系统与现有的信息系统之间的密切程度。比如金融和制造两个行业的用户,其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密切程度差别很大。金融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信息系统的中断会导致业务的中断和直接经济损失,因此通常要求信息系统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恢复。制造业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对稍弱,因此系统恢复时间可以是几小时、一天甚至几天。其次,企业要认真分析不同的应用与信息系统的关系,比如办公系统、ERP系统对RTO和RPO指标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在明确了上述需求后,企业才能根据RTO和RPO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容灾技术。
对于容灾来说,RTO和RPO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不考虑成本等因素,RTO和RPO都为零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对于用户来说,寻求RTO、RPO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毛立峰举例说:“有的制造业企业领导要求将办公系统的RTO和RPO也设为零,这就不太切合实际,容灾成本过高。”
过去十年间,随着技术不断演进,许多已经部署了容灾系统的高端用户又开始重新审视容灾计划。5年前,用户的数据存储总量并不大,10TB已经算是非常大的存储量。如今,在电信行业,超过1000TB的存储容量已经十分平常。数据量的增加、应用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业务应用的增多,使得人们在部署容灾系统时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存储的单点故障。以前,人们在建设异地容灾系统时,习惯在本地建立一个生产中心,在异地建立一个灾备中心,两个中心一活一静。现在,为了更好地保證业务连续性,许多用户已经开始建设双活的容灾系统,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互为热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