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有人担心大学会成为风向标,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继而达到增加盈利的功利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放弃了培养社会精英和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如何看待和处理大学的短期追求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这个時代的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 商业化 学术追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大学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大学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但大学也不能等同于社会。大学是社会中独特的文化组织,是传播、研究和创造宇宙间普遍知识的场所,这些知识产生于大学,应用于社会,并受社会的检验。
2011年5月23日,清华大学的一座老教学楼突然摇身一变,挂上匾额成了“真维斯楼”,让清华大学内外炸开了锅,众多清华师生和网民表示不能接受。真维斯是一个大众品牌,原是澳大利亚企业,后由一家香港公司收购。该公司产品遍及中国20多个城市,中国许多年轻人都穿真维斯品牌服装。许多人觉得清华大学此次冠名是自掉身价, 冠名事件引发的争议,反映了舆论对大学过度商业化的担忧。观察家蒋理认为:“大学并不拒绝企业的捐赠,但是又不能过于商业化。人们担心的是,高校冠名成为新的企业品牌推广的方式。大学里的教学楼成为永不被拆除的户外广告,企业冠名院系也成为持之以恒的口碑营销。现在广告本来就已经无所不入,大学虽然不能免俗,但是,主体性也不能轻易沦丧,还是应该有一些人文精神和自省能力的。”[1]
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英国大学注重传授知识, 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美国大学注重社会服务,澳洲的大学也越来越强调与社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有人批评中国的大学“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世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用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用行政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较为普遍;世俗化、庸俗化之风充斥校园,吞噬着清新自由的学术空气。”[2]还有人认为:“伴随社会对大学需求的不断增加,探寻纯知识的目标在大学变得越来越模糊,追逐金钱、强调训练、突出应用使大学变得浅薄世俗,大学在‘社会机器’的高速运转中,在‘效率’和‘效益’的呼声中,功利主义膨胀”。[3]
以上反对大学过度商业化的观点是认为大学过度关注社会当下的短期需要会使大学成为风向标,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继而达到增加盈利的功利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放弃了培养社会精英和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8年《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完成“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提供批判性的以及中立性的视角,能够完全独立并高度负责地就民族、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成为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4]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是大学本质属性的体现。但社会的需要有短期需要和长远的需要,有推动社会物质、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诠释、总结、预测社会及人类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需要。大学必须关注社会经济、物质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時,还必须承担起总结历史发展、构建人类知识体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应强教授认为:“在洋务自强运动中诞生的我国近现代大学,担负着抵御外侮、富国强兵和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因而大学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气息。再加上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大学不可能发育成为像西方大学那样的自治组织,而是附属于政府的行政组织。大学内部也按照行政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正是因为我国大学没有经历大学自治和‘为学术而学术’这一阶段,没有形成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和文化组织的传统,因此,当大学外部的商业主义文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時候,我们的大学制度因缺乏这种传统的抵御和中和作用,变得与现代大学的精神和制度越来越远。”[5]
作为社会大系统内子系统的大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设型、创新型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是不是所有的大学、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密切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当下的需求紧密联系,以是否能拿到课题以及课题费、项目费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科及学者的价值是有失偏颇的。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2011年8月份到云大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来做报告時讲到,中山大学每年给一位做敦煌研究的教授拨付特别经费,以资助其从事敦煌研究的学术活动,因为这位教授研究的领域很难申请到课题费的资助。中山大学校长认为,这位教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稀有的,是值得保护和支持的。中山大学的做法值得其他大学借鉴和反思。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9月27日刊登了新加坡国大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一文,他认为:“建立亚洲知识体系的希望在中国”,但是“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就努力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早已经放弃了知识体系的论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过度美国化。现在的学者根本就没有‘宏大的论述’的意识;相反,他们不觉得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他们往往用美国化的思维来研究中国问题”,“大家照抄照搬西方知识体系,应用西方知识体系,并且以为就是掌握了真理。这种心态是知识体系生产的最大的阻力。”同時他认为中国的研究基金申请制度妨碍了学者的独立思考,他说:“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向掌握资金者(往往是政府部门或者政府代理人)申请资金。而掌管资金的权威和机构并不是为了研究和创新,而是为了控制。政府所掌握的钱越多,可申请的项目也就越多,对教育和研究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这哪里是研究创新机制,仅仅是控制机制。”
虽然郑教授对研究基金的申请制度的评价有点过激,但也反映了大学学者研究方向的价值取向-即政府或研究基金设置部门的价值取向。
笔者并不反对大学有的学科,尤其是像笔者所在的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各学科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各商界行业的紧密合作,为商界各个行业培养出实用的人才,但是,即使是这些实用性学科也应该关注、研究超越于实用技能之上的带有“宏大的论述”特征的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关注,国外很多大学开始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开始对中国显示出研究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现存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经验之上的。郑永年教授认为:“和西方的转型相比,中国当代转型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说,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转型为社会科学界创造了可观的条件来进行知识创新。”[6]
在这样一个中国崛起的時代,中国的大学应该不仅仅关注于现实的经济利益,还应该肩负起构建中国知识体系的使命,让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跨越历史和未来,在“天地盈虚,与時消息”[7]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新京报,2011.5.25.
[2]吴松.象牙塔精神的守望和超越[J].中国大学教学,2002(9)
[3]赵俊芳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4]朱清時.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5]《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9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6]联合早报2011年9月27日“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
[7]《周易.丰卦.象辞》:客观世界阴阳变化是随着時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关键词]大学 商业化 学术追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大学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大学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但大学也不能等同于社会。大学是社会中独特的文化组织,是传播、研究和创造宇宙间普遍知识的场所,这些知识产生于大学,应用于社会,并受社会的检验。
2011年5月23日,清华大学的一座老教学楼突然摇身一变,挂上匾额成了“真维斯楼”,让清华大学内外炸开了锅,众多清华师生和网民表示不能接受。真维斯是一个大众品牌,原是澳大利亚企业,后由一家香港公司收购。该公司产品遍及中国20多个城市,中国许多年轻人都穿真维斯品牌服装。许多人觉得清华大学此次冠名是自掉身价, 冠名事件引发的争议,反映了舆论对大学过度商业化的担忧。观察家蒋理认为:“大学并不拒绝企业的捐赠,但是又不能过于商业化。人们担心的是,高校冠名成为新的企业品牌推广的方式。大学里的教学楼成为永不被拆除的户外广告,企业冠名院系也成为持之以恒的口碑营销。现在广告本来就已经无所不入,大学虽然不能免俗,但是,主体性也不能轻易沦丧,还是应该有一些人文精神和自省能力的。”[1]
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英国大学注重传授知识, 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美国大学注重社会服务,澳洲的大学也越来越强调与社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有人批评中国的大学“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世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用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用行政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较为普遍;世俗化、庸俗化之风充斥校园,吞噬着清新自由的学术空气。”[2]还有人认为:“伴随社会对大学需求的不断增加,探寻纯知识的目标在大学变得越来越模糊,追逐金钱、强调训练、突出应用使大学变得浅薄世俗,大学在‘社会机器’的高速运转中,在‘效率’和‘效益’的呼声中,功利主义膨胀”。[3]
以上反对大学过度商业化的观点是认为大学过度关注社会当下的短期需要会使大学成为风向标,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继而达到增加盈利的功利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放弃了培养社会精英和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8年《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完成“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提供批判性的以及中立性的视角,能够完全独立并高度负责地就民族、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成为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4]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是大学本质属性的体现。但社会的需要有短期需要和长远的需要,有推动社会物质、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诠释、总结、预测社会及人类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需要。大学必须关注社会经济、物质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時,还必须承担起总结历史发展、构建人类知识体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应强教授认为:“在洋务自强运动中诞生的我国近现代大学,担负着抵御外侮、富国强兵和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因而大学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气息。再加上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大学不可能发育成为像西方大学那样的自治组织,而是附属于政府的行政组织。大学内部也按照行政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正是因为我国大学没有经历大学自治和‘为学术而学术’这一阶段,没有形成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和文化组织的传统,因此,当大学外部的商业主义文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時候,我们的大学制度因缺乏这种传统的抵御和中和作用,变得与现代大学的精神和制度越来越远。”[5]
作为社会大系统内子系统的大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设型、创新型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是不是所有的大学、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密切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当下的需求紧密联系,以是否能拿到课题以及课题费、项目费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科及学者的价值是有失偏颇的。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2011年8月份到云大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来做报告時讲到,中山大学每年给一位做敦煌研究的教授拨付特别经费,以资助其从事敦煌研究的学术活动,因为这位教授研究的领域很难申请到课题费的资助。中山大学校长认为,这位教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稀有的,是值得保护和支持的。中山大学的做法值得其他大学借鉴和反思。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9月27日刊登了新加坡国大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一文,他认为:“建立亚洲知识体系的希望在中国”,但是“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就努力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早已经放弃了知识体系的论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过度美国化。现在的学者根本就没有‘宏大的论述’的意识;相反,他们不觉得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他们往往用美国化的思维来研究中国问题”,“大家照抄照搬西方知识体系,应用西方知识体系,并且以为就是掌握了真理。这种心态是知识体系生产的最大的阻力。”同時他认为中国的研究基金申请制度妨碍了学者的独立思考,他说:“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向掌握资金者(往往是政府部门或者政府代理人)申请资金。而掌管资金的权威和机构并不是为了研究和创新,而是为了控制。政府所掌握的钱越多,可申请的项目也就越多,对教育和研究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这哪里是研究创新机制,仅仅是控制机制。”
虽然郑教授对研究基金的申请制度的评价有点过激,但也反映了大学学者研究方向的价值取向-即政府或研究基金设置部门的价值取向。
笔者并不反对大学有的学科,尤其是像笔者所在的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各学科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各商界行业的紧密合作,为商界各个行业培养出实用的人才,但是,即使是这些实用性学科也应该关注、研究超越于实用技能之上的带有“宏大的论述”特征的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关注,国外很多大学开始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开始对中国显示出研究兴趣。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现存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的经验之上的。郑永年教授认为:“和西方的转型相比,中国当代转型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说,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转型为社会科学界创造了可观的条件来进行知识创新。”[6]
在这样一个中国崛起的時代,中国的大学应该不仅仅关注于现实的经济利益,还应该肩负起构建中国知识体系的使命,让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跨越历史和未来,在“天地盈虚,与時消息”[7]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新京报,2011.5.25.
[2]吴松.象牙塔精神的守望和超越[J].中国大学教学,2002(9)
[3]赵俊芳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4]朱清時.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5]《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9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6]联合早报2011年9月27日“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未来”.
[7]《周易.丰卦.象辞》:客观世界阴阳变化是随着時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