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场地环境调查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逐渐健全,在实际场地环境调查工作中,仍出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一刀切”、检测因子筛选因子“一刀切”、场地环境调查程序不够完善,采样过程及采样质量缺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不同质地的土壤背景值水平,根据调查目的对土壤调查因子进行筛选、在场地初步调查阶段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加强采样单位技术力量的评估及认定等对策,以完善场地调查工作技术规范及方法标准。
关键词:场地环境调查;环境质量
1场地环境调查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发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等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及场地修复导则;2016年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全国土壤详查工作陆续开展;2018年,发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监管单位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8年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此外,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陆续出台地方场地调查技术规范及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我国场地环境调查已摸索研究若干年,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2场地环境调查实践问题
2.1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一刀切”
2018年6月,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颁布,涵盖45项基本项目及40项其他项目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除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已出台地方标准外,大部分城市或地区未出台地方标准。而土壤乃至地下水,具有较强的区域特性,不同质地的土壤天然背景值水平也相差甚远。尽管国家标准中制定了不同质地土壤中的砷、钴和钒的背景值水平,大部分土壤因子的天然背景值水平未制定,由此可能造成场地的污染程度判定、污染事故责任判定、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等方面工作的难度。
2.2场地环境调查程序不够完善
根据导则,目前我国场地调查程序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场地污染识别为主,第二阶段是以现场采样和分析为主,第三阶段主要进行风险评估或修复。其中第二阶段又分为初步采样分析阶段及详细采样分析阶段。导则中的调查程序规定,对于场地初步调查出现土壤因子超标的场地,需进行详细调查后再进行风险评估或修复。根据2017年发布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详细调查阶段,对于根据污染识别和初步调查筛选的涉嫌污染的区域,网格划分不大于400m2,其他区域网格不大于1600m2,地下水采样点网格不大于6400m2。由此计算,一个占地面积5万m2的场地,需要布置31个以上土壤采样点位及8个以上地下水采样点位,调查工作烦重,耗时长、费用高,同时采样钻孔需要破除场地硬化层及防渗层等,采样破土及后期修复、修补工作量大,尤其是对防渗层要求高的场地,如电镀车间,防渗层破坏后,修复难度大,如修复不好,可能造成后期污染物渗漏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故。
3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工作质量控制策略
3.1加快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土壤背景值水平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议各个城市或地区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地方土壤背景值水平研究及论证,综合考虑人体健康风险,因地制宜制定出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不同质地的土壤背景值水平,以适应当地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工作。
3.2规范工作流程,落实人員责任
规范工作流程,是质量工作的制度保证。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确定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工作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监测计划制定、监测实施、报告编制等标准化程序。细化各工作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形成标准化的记录或表单,如资料清单、现场勘察记录、人员访谈记录、监测任务单、现场采样记录、样品流转单、样品分析记录、监测报告模板等。各表单中字段内容严格依据技术规范及标准方法设置,通过记录或表单的填写,规范、提醒、约束人员的工作行为。建立记录或表单的三级审核记录,设置人员权限,按照权限填写、审核记录,通过记录的提交与流转,推动工作的进行,同时通过记录的痕迹来明确人员责任。工作流程的规范和人员责任的落实,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人员疏忽导致的工作环节缺失问题。
3.3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场地环境调查监测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了工作的完成质量。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涉及范围广、细节多、专业性强,目前政府下属环境监测机构有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而对于大量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要求。为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对于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机构,需要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并保障运行,切实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对于行业管理部门,建议采取职业资格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出台相关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相关考试,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制定行业公约、行为准则,增强从业人员质量意识。
3.4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全面落实CMA计量认证相关要求,制定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计划,对监测工作各环节、各指标实现质量手段全覆盖,采用空白值、方法检出限、灵敏度、线性范围、平均相对偏差、相对误差、加标回收率等系列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定量描述数据的可靠性。指标体系提供了定量数据,定期总结并形成质量控制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实验条件的变化,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防微杜渐,避免不符合工作的出现。
3.5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环节多,数据量大,可以借用多种成熟技术,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用3S技术辅助点位布设,提高点位精确度;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文档资料的自动化管理,便于查询、引用和归档;用电子记录表单代替纸质记录表单,实现数据在记录表单间的引用、流转,避免数据的手工录入及重复录入;优化记录数据填写方式,部分数据通过选择下拉菜单填写,规范填写内容;设计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的统一管理,统筹各环节进度安排,统一管理记录表单格式,计算、分析、统计监测数据,自动生成制式表单。工作方法的优化,用自动化替代部分人工,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偶然错误的发生。
结束语
结合场地环境调查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一刀切”、检测因子筛选因子“一刀切”、场地环境调查程序不够完善、采样质量缺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不同质地的土壤背景值水平、根据调查目的筛选土壤调查因子、在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阶段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加强土壤采样单位技术力量的评估及认定等对策,以期完善场地调查技术规范及方法标准。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就是对场地环境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张红.2016年锡林浩特市环境空气质量调查[J].环境与发展,2018,30(03):167-168.
[2]覃建强,伍启良,罗文仲,蒋书琴,匡海艳,高涛.黑龙凼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01):148-153.
[3]袁城程.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4]张安伟,吕长云.白山市农村土壤环境质量调查[J].低碳世界,2017(05):20-21.
(作者单位:天津市建联工程勘测有限公司)
关键词:场地环境调查;环境质量
1场地环境调查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发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等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及场地修复导则;2016年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全国土壤详查工作陆续开展;2018年,发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监管单位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8年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此外,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陆续出台地方场地调查技术规范及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我国场地环境调查已摸索研究若干年,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2场地环境调查实践问题
2.1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一刀切”
2018年6月,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颁布,涵盖45项基本项目及40项其他项目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除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已出台地方标准外,大部分城市或地区未出台地方标准。而土壤乃至地下水,具有较强的区域特性,不同质地的土壤天然背景值水平也相差甚远。尽管国家标准中制定了不同质地土壤中的砷、钴和钒的背景值水平,大部分土壤因子的天然背景值水平未制定,由此可能造成场地的污染程度判定、污染事故责任判定、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等方面工作的难度。
2.2场地环境调查程序不够完善
根据导则,目前我国场地调查程序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场地污染识别为主,第二阶段是以现场采样和分析为主,第三阶段主要进行风险评估或修复。其中第二阶段又分为初步采样分析阶段及详细采样分析阶段。导则中的调查程序规定,对于场地初步调查出现土壤因子超标的场地,需进行详细调查后再进行风险评估或修复。根据2017年发布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详细调查阶段,对于根据污染识别和初步调查筛选的涉嫌污染的区域,网格划分不大于400m2,其他区域网格不大于1600m2,地下水采样点网格不大于6400m2。由此计算,一个占地面积5万m2的场地,需要布置31个以上土壤采样点位及8个以上地下水采样点位,调查工作烦重,耗时长、费用高,同时采样钻孔需要破除场地硬化层及防渗层等,采样破土及后期修复、修补工作量大,尤其是对防渗层要求高的场地,如电镀车间,防渗层破坏后,修复难度大,如修复不好,可能造成后期污染物渗漏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故。
3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工作质量控制策略
3.1加快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土壤背景值水平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议各个城市或地区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地方土壤背景值水平研究及论证,综合考虑人体健康风险,因地制宜制定出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不同质地的土壤背景值水平,以适应当地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工作。
3.2规范工作流程,落实人員责任
规范工作流程,是质量工作的制度保证。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确定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工作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监测计划制定、监测实施、报告编制等标准化程序。细化各工作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形成标准化的记录或表单,如资料清单、现场勘察记录、人员访谈记录、监测任务单、现场采样记录、样品流转单、样品分析记录、监测报告模板等。各表单中字段内容严格依据技术规范及标准方法设置,通过记录或表单的填写,规范、提醒、约束人员的工作行为。建立记录或表单的三级审核记录,设置人员权限,按照权限填写、审核记录,通过记录的提交与流转,推动工作的进行,同时通过记录的痕迹来明确人员责任。工作流程的规范和人员责任的落实,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人员疏忽导致的工作环节缺失问题。
3.3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场地环境调查监测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了工作的完成质量。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涉及范围广、细节多、专业性强,目前政府下属环境监测机构有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而对于大量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要求。为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对于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机构,需要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并保障运行,切实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对于行业管理部门,建议采取职业资格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出台相关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相关考试,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制定行业公约、行为准则,增强从业人员质量意识。
3.4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全面落实CMA计量认证相关要求,制定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计划,对监测工作各环节、各指标实现质量手段全覆盖,采用空白值、方法检出限、灵敏度、线性范围、平均相对偏差、相对误差、加标回收率等系列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定量描述数据的可靠性。指标体系提供了定量数据,定期总结并形成质量控制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实验条件的变化,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防微杜渐,避免不符合工作的出现。
3.5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环节多,数据量大,可以借用多种成熟技术,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用3S技术辅助点位布设,提高点位精确度;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文档资料的自动化管理,便于查询、引用和归档;用电子记录表单代替纸质记录表单,实现数据在记录表单间的引用、流转,避免数据的手工录入及重复录入;优化记录数据填写方式,部分数据通过选择下拉菜单填写,规范填写内容;设计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的统一管理,统筹各环节进度安排,统一管理记录表单格式,计算、分析、统计监测数据,自动生成制式表单。工作方法的优化,用自动化替代部分人工,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偶然错误的发生。
结束语
结合场地环境调查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一刀切”、检测因子筛选因子“一刀切”、场地环境调查程序不够完善、采样质量缺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不同质地的土壤背景值水平、根据调查目的筛选土壤调查因子、在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阶段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加强土壤采样单位技术力量的评估及认定等对策,以期完善场地调查技术规范及方法标准。综上所述,以上内容就是对场地环境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张红.2016年锡林浩特市环境空气质量调查[J].环境与发展,2018,30(03):167-168.
[2]覃建强,伍启良,罗文仲,蒋书琴,匡海艳,高涛.黑龙凼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01):148-153.
[3]袁城程.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4]张安伟,吕长云.白山市农村土壤环境质量调查[J].低碳世界,2017(05):20-21.
(作者单位:天津市建联工程勘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