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并通过朗读范文、分析课文,正确鉴赏美、主动创造美,不仅可以使美育落在实处,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课文包含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美,小橘灯的朴实美,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能唤起学生情感,一方面能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品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
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等。美的语言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分析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精彩语段作赏析、揣摩,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处月色的描写来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相宜、明暗交织的月色荷塘景立即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的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也不会有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人类种种美好的感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心情、净化心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作者描绘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父亲翻越站台时那肥胖笨拙的背影感动了“我”,“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父亲送别时简单的话语、笨拙的行动中包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疼爱之情,而“我”的多次流泪也正是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之情的真实流露。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学生会被这种深沉伟大的父爱触动,进而联想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与苦心,懂得孝顺父母,体谅他人。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离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离别之情惆怅哀婉;而对“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的描写却浸透着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爱恋之情。诗人在对康桥自然风景的流连忘返中悟出热爱生活的道理,学生感受到的是难舍难分的离情,感受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优秀的作品总能以情动人,《回忆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都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愉悦与陶冶,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疼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通过对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分析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妄自尊大,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其他如诸葛亮的睿智,严监生的吝啬,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麻木,等等,无不体现着人物的形象美。当然,美的形象不只是“人”,也包括“物”。如《雨中登泰山》中巍峨雄伟的泰山,《白杨礼赞》中挺拔正直的白杨,《荷塘月色》中被“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围绕着的荷塘和“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等都是美的形象。这一个个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美的艺术形象就像是一座座精神的雕塑,激励着学生走向更广阔、更壮美的人生。
4.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大量新鲜生动的比喻,如“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的白花”、“月光如流水”、“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像笼着轻纱的梦”、“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句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荷塘月夜图: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豪放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而且眼前会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画廊,并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品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
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等。美的语言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分析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精彩语段作赏析、揣摩,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处月色的描写来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相宜、明暗交织的月色荷塘景立即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的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也不会有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人类种种美好的感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心情、净化心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作者描绘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父亲翻越站台时那肥胖笨拙的背影感动了“我”,“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父亲送别时简单的话语、笨拙的行动中包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疼爱之情,而“我”的多次流泪也正是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之情的真实流露。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学生会被这种深沉伟大的父爱触动,进而联想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与苦心,懂得孝顺父母,体谅他人。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离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离别之情惆怅哀婉;而对“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的描写却浸透着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爱恋之情。诗人在对康桥自然风景的流连忘返中悟出热爱生活的道理,学生感受到的是难舍难分的离情,感受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优秀的作品总能以情动人,《回忆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都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愉悦与陶冶,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疼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通过对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分析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妄自尊大,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其他如诸葛亮的睿智,严监生的吝啬,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麻木,等等,无不体现着人物的形象美。当然,美的形象不只是“人”,也包括“物”。如《雨中登泰山》中巍峨雄伟的泰山,《白杨礼赞》中挺拔正直的白杨,《荷塘月色》中被“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围绕着的荷塘和“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等都是美的形象。这一个个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美的艺术形象就像是一座座精神的雕塑,激励着学生走向更广阔、更壮美的人生。
4.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大量新鲜生动的比喻,如“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的白花”、“月光如流水”、“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像笼着轻纱的梦”、“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句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荷塘月夜图: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豪放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而且眼前会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画廊,并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