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正面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高专学生的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教育的缺失,教师的失职。探索不道德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探求更好的教育方法,建设高效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道德 取向 模式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属于哲学伦理学的范畴。当代高职高专学生中道德问题频出,不断考验公众的接受力。他们年轻有活力,但缺乏传统道德的阶段性教育。高职学生求学时间短,理论学习较少,实践较多,较本科学生更早步入社会。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和思考问题背后的根源和如何解决这些道德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做具有知识、技能和高尚德行的合格劳动者。
1 高职学生中的道德问题
1.1 失德现象层出不穷毕业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最近几年,大学生不还助学贷款被起诉的官司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引来了社会舆论的广泛争论。在现代信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诚信的责任和义务。大学毕业生不能刚踏出校门就有了信用污点,输在个人诚信上。
在高职高专学生中,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这些有知识、有技能的学生在人生的第一步就贪图了小利。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草签现象愈发普遍
前几年的经济危机让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度跌到谷底,这一两年,随着就业率的回升向好,毕业生的草签现象又让人大跌眼镜。
金秋十月,许多企业拿着学校发出的邀请函来到校园招收应届毕业生。然而一些高职学生“骑驴找马”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通常先与用人单位签一份就业协议用来保底,遇到更好的企业时,不惜支付违约金跟原来签约单位毁约,有的甚至不告而别。媒体形象地称他们为“草签族”。
“草签”不仅透露出为人的圆滑,也反映出这个时代整体的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都是对他们行为的真实写照。有些企业甚至在30%的草签族溜掉后,放弃全部“订单”。“草签”断送了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努力维系起的合作关系,也殃及那些非草签族,饱尝恶果。
1.3 考试作弊上课缺勤
高职学生中还有两个普遍现象是舞弊和缺勤。有人甚至公開到大学明码标价找“枪手”代考。这些不良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些学生对作弊行为缺乏认识,没有羞耻感,认为作弊是通过考试的捷径。考试时一旦有机可乘,立刻作弊。这是侥幸心理和义气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作弊行为实质是一种欺骗,一旦被抓就要被学校处分。但不得不承认,在考试中,个别学生确实碰上“好运”,侥幸作弊成功。而其他学生,出于所谓的“义气”,往往保持缄默,不予举报。另有一些学生,本来不想作弊,身边的同学提出协同作弊要求时,碍于面子,出于侥幸,不能予以拒绝,结果往往被查获,后悔莫及。
缺勤逃课则是寻常之事。在当今大学校园里,甚至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像“逃课三十六计”这样的帖子在网上层出不穷,有些准大一新生还未迈进大学校园就被这类热帖吸引,纷纷赶来拜读。
舞弊和缺勤反映的则是责任感的缺失和契约精神的缺失。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提升,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学生也会因为小的摩擦而大打出手,这个时代,“孔融让梨”“李代桃僵”是难以寻觅了,自私自利成了学生的主色调。
2 高职道德教育的不足
2.1 德育模式单一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未免偏重于技能教学。在德育方面,多是依靠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诟病之一是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2.2 未开展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会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
高职学生的目标是就业,未来是职场。他们仅依靠业余的阅读,接受《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职场厚黑学怎么可以应对复杂的社会。
3 道德教育的改进
3.1 加强队伍建设
虽然在教师中,正能量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少数年轻教师,存在消极倦怠的现象。他们教几堂课就坐几天班,为利益而动。还有一些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允许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岗教授思想政治课程,这一部分人由于本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导致效果不佳。
所以要完善高职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选拔一些德艺双馨的教师参与道德教育。
3.2 探索灵活模式
高职道德教育还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告别单一的教室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诚信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的正能量。
“观看视频”,“义务做好事”,用所学技能帮助他人,“凡人善举”,阶段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参观,学习,讲座,报告,凡是可以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尝试。
3.3 建立广泛的信任
要和学生建立起广泛的信任关系。让他们知道来招聘的单位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因为几次草签而拉黑整所学校。还要通过事例的列举告诉他们“失业者是怎样炼成的”。忽视契约精神的后果必然是自己的损失。只有在全面信赖的前提下,潜移默化,让他们体验到道德的价值和目的,从而使他们自发自觉的自律自强。
3.4 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趋提升,中国风已经刮遍了整个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会练就他们“和而不同”的筋骨。
儒家传统、道家传统、墨家传统都是中国传统必不可分的部分。孔子是祭司,老子是图书馆长,墨子是手工业者。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典范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也要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论、他们的故事和生平引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里,影响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频出,不仅亟待解决,更突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任重道远。只有不断搜集总结道德教育的普遍问题,认真探索和研究问题背后的真相,一丝不苟调研解决的途径,锐意开拓改革的策略,大胆创新德育的方法,才能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常佩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分析[J].价值工程,2012(35).
[2]何成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J].价值工程,2010(26).
[3]刘明.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浅析[J].价值工程,2010(14).
作者简介:李国兴(1955-),男,河北藁城人,中专学历,实验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马彦昌(1962-),男,河北河间人,本科学历,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红魁(1966-),男,辽宁新民人,本科学历,政工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道德 取向 模式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属于哲学伦理学的范畴。当代高职高专学生中道德问题频出,不断考验公众的接受力。他们年轻有活力,但缺乏传统道德的阶段性教育。高职学生求学时间短,理论学习较少,实践较多,较本科学生更早步入社会。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和思考问题背后的根源和如何解决这些道德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做具有知识、技能和高尚德行的合格劳动者。
1 高职学生中的道德问题
1.1 失德现象层出不穷毕业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最近几年,大学生不还助学贷款被起诉的官司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引来了社会舆论的广泛争论。在现代信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诚信的责任和义务。大学毕业生不能刚踏出校门就有了信用污点,输在个人诚信上。
在高职高专学生中,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这些有知识、有技能的学生在人生的第一步就贪图了小利。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草签现象愈发普遍
前几年的经济危机让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度跌到谷底,这一两年,随着就业率的回升向好,毕业生的草签现象又让人大跌眼镜。
金秋十月,许多企业拿着学校发出的邀请函来到校园招收应届毕业生。然而一些高职学生“骑驴找马”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通常先与用人单位签一份就业协议用来保底,遇到更好的企业时,不惜支付违约金跟原来签约单位毁约,有的甚至不告而别。媒体形象地称他们为“草签族”。
“草签”不仅透露出为人的圆滑,也反映出这个时代整体的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都是对他们行为的真实写照。有些企业甚至在30%的草签族溜掉后,放弃全部“订单”。“草签”断送了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努力维系起的合作关系,也殃及那些非草签族,饱尝恶果。
1.3 考试作弊上课缺勤
高职学生中还有两个普遍现象是舞弊和缺勤。有人甚至公開到大学明码标价找“枪手”代考。这些不良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些学生对作弊行为缺乏认识,没有羞耻感,认为作弊是通过考试的捷径。考试时一旦有机可乘,立刻作弊。这是侥幸心理和义气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作弊行为实质是一种欺骗,一旦被抓就要被学校处分。但不得不承认,在考试中,个别学生确实碰上“好运”,侥幸作弊成功。而其他学生,出于所谓的“义气”,往往保持缄默,不予举报。另有一些学生,本来不想作弊,身边的同学提出协同作弊要求时,碍于面子,出于侥幸,不能予以拒绝,结果往往被查获,后悔莫及。
缺勤逃课则是寻常之事。在当今大学校园里,甚至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像“逃课三十六计”这样的帖子在网上层出不穷,有些准大一新生还未迈进大学校园就被这类热帖吸引,纷纷赶来拜读。
舞弊和缺勤反映的则是责任感的缺失和契约精神的缺失。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提升,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学生也会因为小的摩擦而大打出手,这个时代,“孔融让梨”“李代桃僵”是难以寻觅了,自私自利成了学生的主色调。
2 高职道德教育的不足
2.1 德育模式单一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未免偏重于技能教学。在德育方面,多是依靠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程。德育的诟病之一是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2.2 未开展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会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
高职学生的目标是就业,未来是职场。他们仅依靠业余的阅读,接受《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职场厚黑学怎么可以应对复杂的社会。
3 道德教育的改进
3.1 加强队伍建设
虽然在教师中,正能量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少数年轻教师,存在消极倦怠的现象。他们教几堂课就坐几天班,为利益而动。还有一些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允许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岗教授思想政治课程,这一部分人由于本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导致效果不佳。
所以要完善高职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选拔一些德艺双馨的教师参与道德教育。
3.2 探索灵活模式
高职道德教育还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告别单一的教室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诚信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的正能量。
“观看视频”,“义务做好事”,用所学技能帮助他人,“凡人善举”,阶段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参观,学习,讲座,报告,凡是可以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尝试。
3.3 建立广泛的信任
要和学生建立起广泛的信任关系。让他们知道来招聘的单位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来,为什么会因为几次草签而拉黑整所学校。还要通过事例的列举告诉他们“失业者是怎样炼成的”。忽视契约精神的后果必然是自己的损失。只有在全面信赖的前提下,潜移默化,让他们体验到道德的价值和目的,从而使他们自发自觉的自律自强。
3.4 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趋提升,中国风已经刮遍了整个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会练就他们“和而不同”的筋骨。
儒家传统、道家传统、墨家传统都是中国传统必不可分的部分。孔子是祭司,老子是图书馆长,墨子是手工业者。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典范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也要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论、他们的故事和生平引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里,影响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频出,不仅亟待解决,更突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任重道远。只有不断搜集总结道德教育的普遍问题,认真探索和研究问题背后的真相,一丝不苟调研解决的途径,锐意开拓改革的策略,大胆创新德育的方法,才能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常佩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分析[J].价值工程,2012(35).
[2]何成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J].价值工程,2010(26).
[3]刘明.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浅析[J].价值工程,2010(14).
作者简介:李国兴(1955-),男,河北藁城人,中专学历,实验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马彦昌(1962-),男,河北河间人,本科学历,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红魁(1966-),男,辽宁新民人,本科学历,政工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