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在14世纪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创办。20世纪30年代,曾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浙江大学教授费巩将该制度引入我国。进入新世纪,全国多所高校陆续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提升体育系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小范围实施的基础上,对体育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体育本科生 导师制 研究生
项目编号: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08XSYK316。
普通高校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需要。体育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我认为高校必须真正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几方面寻求突破,全局规划,系统改革,真正回归大学的“育人”本真。高校通过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以进一步增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学校实施的效果层次不齐。以下就高校在试点的基础上如何开展体育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探讨。
探索实施体育系体育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下实施的,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创新人才的保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和校园文化氛围。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从软件环境到硬件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对于进一步完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旨在使教师能更加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好地对本科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色化指导;努力形成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全面育人机制。
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思路
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实行学分制,而学分制和到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分制在逐渐推行过程中,优缺点都有所体现。优点是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就业需要,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广、种类多,也使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和基础选修课。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促进学分制的完善,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指导思想:1.优化师生关系,密切师生交往,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优化同学关系,加强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发展团队意识。3.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近些年来才在本科生中推行。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以致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实施的效果。
1.监管机制不完善,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从目前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看,监管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规范而可操作的导师制管理制度是导师制得以推行的基本保障”。工作量化不够,缺乏实质性的考核内容,使本科生导师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的状态。对导师制实施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教学、科研任务过重,使本科生导师往往无暇或者干脆对学生置之不管,很多导师仅仅成为“挂名导师”,导师制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师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从目前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看,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激励措施不完善,报酬普遍偏低,对于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好、导坏都是一样的待遇,付出的辛苦、取得的成绩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尽管受聘导师整体素质较高,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积极性的持续发挥。
体育系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们西北部对体育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把控一直跟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在最近的5年内,研究大多围绕招生把关、创新能力、教育资源以及科研环境方面开展。虽然各项建议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可行性,但是,体育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基本观念开始,层层递进,保证个人、家庭以及单位的凝聚性,保证科研重要环节的完整性,保证自身精力的充沛,才能胜任科研任务,提升学位质量。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科学化发展。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很多高校采取的都是“指腹为婚”的方式,即为学生直接指派导师、给导师直接分配学生,这种“捆绑式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导师,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可以由院(系)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变化申请调换导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选到自己满意的导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2.加强国家调控。我国教育部门应出台条文来明确在校体育系本科生培养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取得学位所应获得的相应社会影响。
3.采取等功奖励、无功淘汰措施。在校体育系本科生理应获得与全日制其他系等样的科研资助机会。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获得重大突破的在校体育系,不但给予等量的物质奖励,还应授予等同的学历、学位资格。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從初创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我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困难,如由于师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师生之间相互适应存在一定困难;配套制度不健全,存在导师工作量大而报酬相对较低等一系列短时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但不管怎样,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已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走得很踏实!
参考文献:
[1]段彩霞,吴建平.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2]潘菊素.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 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郑贺.当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4]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关键词】体育本科生 导师制 研究生
项目编号: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08XSYK316。
普通高校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需要。体育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我认为高校必须真正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几方面寻求突破,全局规划,系统改革,真正回归大学的“育人”本真。高校通过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以进一步增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学校实施的效果层次不齐。以下就高校在试点的基础上如何开展体育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探讨。
探索实施体育系体育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下实施的,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创新人才的保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和校园文化氛围。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从软件环境到硬件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对于进一步完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旨在使教师能更加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好地对本科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色化指导;努力形成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全面育人机制。
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思路
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实行学分制,而学分制和到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分制在逐渐推行过程中,优缺点都有所体现。优点是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就业需要,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广、种类多,也使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和基础选修课。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促进学分制的完善,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指导思想:1.优化师生关系,密切师生交往,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优化同学关系,加强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发展团队意识。3.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近些年来才在本科生中推行。由于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以致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实施的效果。
1.监管机制不完善,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从目前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看,监管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规范而可操作的导师制管理制度是导师制得以推行的基本保障”。工作量化不够,缺乏实质性的考核内容,使本科生导师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的状态。对导师制实施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教学、科研任务过重,使本科生导师往往无暇或者干脆对学生置之不管,很多导师仅仅成为“挂名导师”,导师制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师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从目前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看,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激励措施不完善,报酬普遍偏低,对于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好、导坏都是一样的待遇,付出的辛苦、取得的成绩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尽管受聘导师整体素质较高,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积极性的持续发挥。
体育系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们西北部对体育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把控一直跟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在最近的5年内,研究大多围绕招生把关、创新能力、教育资源以及科研环境方面开展。虽然各项建议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可行性,但是,体育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基本观念开始,层层递进,保证个人、家庭以及单位的凝聚性,保证科研重要环节的完整性,保证自身精力的充沛,才能胜任科研任务,提升学位质量。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科学化发展。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很多高校采取的都是“指腹为婚”的方式,即为学生直接指派导师、给导师直接分配学生,这种“捆绑式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导师,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可以由院(系)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变化申请调换导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选到自己满意的导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2.加强国家调控。我国教育部门应出台条文来明确在校体育系本科生培养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取得学位所应获得的相应社会影响。
3.采取等功奖励、无功淘汰措施。在校体育系本科生理应获得与全日制其他系等样的科研资助机会。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获得重大突破的在校体育系,不但给予等量的物质奖励,还应授予等同的学历、学位资格。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從初创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我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困难,如由于师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师生之间相互适应存在一定困难;配套制度不健全,存在导师工作量大而报酬相对较低等一系列短时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但不管怎样,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已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走得很踏实!
参考文献:
[1]段彩霞,吴建平.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2]潘菊素.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 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郑贺.当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4]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