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代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积极探索符合现代中学生教育的方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在现代的中学生中,有些学生个性很强,往往与施教者背道而行。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对头或者缺乏耐性,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和教师对着干,其逆反心理表露无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定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逆反心理虽然是中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无论对学生本人、集体、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危害。在校时,这些学生常常把违反校纪校规当“家常便饭”,踏入社会时,他们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隐患。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存在逆反心理的话,就要努力地去改变他们,使他们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中学生的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断乳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中学生成人感越来越强,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者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难度的增加,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其中管教过于严厉或自由放任是青少年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1.管教过于严厉型。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独立感增强,他们厌倦了父母所安排的生活,渴望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小天地,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一些事情,但父母对于子女提出的要求往往是粗暴地扼杀。父母要不高高在上,要不从头管到尾。长此下去,作为子女在心理上产生两种心理:一种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自己缺乏信心;另一种是形成逆反心理,对大人所做出的安排统一说“不”。2.自由放任型。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他们所作所为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就会使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养成自负的心理。听不到任何批评,经受不住任何挫折,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唯我独尊的恶习,造成孩子任意妄为,与社会、老师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一遇相应时机必然导致消极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以下几个方面都会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第一,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待遇。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把秤,对教师的关心重视或冷漠都能感受得到。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助人为乐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第二,教师自身行为的反差。部分教师素质低下或性格反复无常,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师生之间知识水平、兴趣、对事物取舍的态度等。第四,教师长期以来在学生中的威望等等……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逆反是一道必须翻越的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地寻求并制定出调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明白了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这为我们制定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一)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要融洽师生关系,加强感情投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三)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
总之,面对中学生常见的逆反心理,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地寻找根源,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站在现代社会进步的角度,帮助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中学生的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断乳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中学生成人感越来越强,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者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难度的增加,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其中管教过于严厉或自由放任是青少年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1.管教过于严厉型。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独立感增强,他们厌倦了父母所安排的生活,渴望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小天地,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一些事情,但父母对于子女提出的要求往往是粗暴地扼杀。父母要不高高在上,要不从头管到尾。长此下去,作为子女在心理上产生两种心理:一种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自己缺乏信心;另一种是形成逆反心理,对大人所做出的安排统一说“不”。2.自由放任型。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他们所作所为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就会使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养成自负的心理。听不到任何批评,经受不住任何挫折,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唯我独尊的恶习,造成孩子任意妄为,与社会、老师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一遇相应时机必然导致消极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以下几个方面都会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第一,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待遇。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把秤,对教师的关心重视或冷漠都能感受得到。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助人为乐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第二,教师自身行为的反差。部分教师素质低下或性格反复无常,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师生之间知识水平、兴趣、对事物取舍的态度等。第四,教师长期以来在学生中的威望等等……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逆反是一道必须翻越的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地寻求并制定出调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明白了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这为我们制定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一)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要融洽师生关系,加强感情投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三)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
总之,面对中学生常见的逆反心理,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地寻找根源,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站在现代社会进步的角度,帮助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