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文革时期对歌曲和社会而言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本文旨在研究文革歌曲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塑造的反作用。通过对文革时期的歌曲内容进行梳理,探究歌曲与社会发展二者间的共通性。
关键词:文革歌曲;社会文化;人民日报;文化建构
歌曲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形式,也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歌曲具有社会规范和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与聆听者产生共鸣引导受众行为,受众的行为会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和变迁,二者是交互影响的。
一、文革歌曲的界定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长达十年的全国性运动,是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给新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创伤的社会化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产生了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化现象——文革歌曲,如:语录歌、样板戏、《战地新歌》等,这些歌曲既是文革期间的主流音乐,也是主流文化形式。
二、文革歌曲与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
文革歌曲的发展与文革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本文将文革歌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语录歌时期、样板戏时期、歌曲创作沉默期、《战地新歌》时期。通过对歌曲发展、特点、风格的梳理,了解文革不同阶段的歌曲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1.语录歌时期
语录歌时期持续在文革前三年(1966—1969)。1964年出版的《毛主席语录》成为文革时期人民群众寄托类似宗教信仰般个人崇拜的载体,由于在文革初期一切文艺作品都需立足于歌颂毛泽东思想,其他一切艺术歌曲受到打压,艺术家只能奉命创作宣传革命教义的内容,语录歌成为艺术家发泄创作欲望的途径。1966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7周年,语录歌正式被推出。
2.江青与“样板戏”
1966年4月召开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位得以稳固。江青把文艺领域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主战场,将自创的“禁杀百家,独尊样板”文艺思想理论占据了当时的整个文艺界,她推广的革命样板戏红极一时,样板戏与普通的歌曲略有不同,是江青对戏曲的一种改革,将戏曲、美术、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合为一体,融入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确定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后诞生了如《草原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新生样板戏作品。在文革时期是广大群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和革命教材。
3.歌曲创作沉默期
从1968年到1971年, 文革歌曲的发展从个人崇拜的语录歌狂潮急转直下。江青在1969年四月的中共“九大”发表了“4·15”和“4·16”两次讲话,认为语录歌是“黄色歌曲”,是污蔑毛泽东思想。江青的讲话否定了语录歌的价值,致使“语录歌”在其最受热捧的时期在群众间消失。同时,“四人帮”的文艺专制还对一切歌曲创作活动进行打压,直到1970年底,八亿中国人只能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这四首歌曲,中国歌曲创作处于停滞状态,进入沉默期。
4.《战地新歌》时期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文革活动转入了低谷期,周恩来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他重视文艺的发展,对过去歌曲程式化的创作提出了批评,提出要给文艺“松绑”、“解放”,鼓励发展新的音乐,恢复老艺术家的身份和荣誉,使文艺工作者重燃创作激情,歌曲沉默发展期结束。一大批体裁多样的歌曲作品相继问世,与文革前期的优秀作品一同被编为五集《战地新歌》出版发行。
三、歌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映射
1.极端信仰的形成
文革期间,整个社会陷入了对领袖宗教般的狂热信仰之中,在1966年到1968年间,语录歌成为了当时的主流音乐,人人都需倒背如流,其他类型的歌曲被扼杀否定。举国人民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可见当时个人崇拜的狂热程度,样板戏和《战地新歌》都渗透着对毛泽东的崇拜。
大量歌曲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崇拜:如歌唱农业的《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红太阳照亮了虎头山》;歌唱领袖的《万岁!毛主席!》《毛主席的光辉》;歌唱红卫兵的《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毛主席的战士最听话》等,可以说,对毛主席的歌颂在不同内容的歌曲中都有体现。通过歌曲对人民群众进行教化,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成为了一种常态化心理。
2.集体意识的强化
文革时期一致的信仰和对革命的激进情绪造成个体对自我的忽略。歌曲主题是对领袖的歌颂或对革命的决心,个体的尊严和主体性被抹杀。因此,在文革期间形成了带有革命性质的“语言社团”,每个社会成员都用同一种思想歌唱,以表明自己是革命的一份子, 文革期间重集体轻个人的思想造成个体极端化为社会和政治服务。
表现之一就是在文革歌曲表达或歌颂的对象大多是表现集体的如“我们”或“咱们”。对文革期间被社会推崇的工人、军人、学生来说,工人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军人唱《我们的连队好》学生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另一种体现是在文革期间,有大量“无作者文本”的产生,文革时期的歌曲创作很少有作者署名,在个人崇拜思潮的影响下,毛泽东的声音才应该是被传颂的,因此个体的声音在当时被湮没。
四、文革歌曲对社会文化建构产生的影响
歌曲作为文化的载体,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社会文化的的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文革歌曲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极左”政治的影响。对于文革歌曲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需要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分析。
1.负面影响
(1)语言的畸变
歌曲作为文革期间的政治产物被广泛传播,被附加了狂躁、粗暴、刻板、荒唐等时代特点,歌曲的艺术性和文雅性不复存在,语言的畸变在歌曲中有所反映,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社会情绪及人民命运 ,。
①大量带有政治色彩的“革命”词汇产生
革命词汇在在文革前或文革后的歌曲中是极少出现的,如 “阶级敌人”、“牛鬼蛇神”、“解放”等。如《造反有理》《不忘阶级苦》等,革命性词汇传播度大、使用频率高为历史罕见,可见文革歌曲是为政治性。
②军事词语呈现泛化态势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阶级斗争”成为人民群众面对一切的前提,因此在当时“红卫兵”“红小兵”“解放军”等身份成为当时歌颂的对象,“战斗”“战歌”“武装”等词汇也是歌曲中的高频词,如《军民大生产》《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
(2)精神文化生活倒退
文革时期产生了大量艺术作品,但由于政治专制,艺术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歌曲的发展亦是如此,文革之前的经典歌曲和优秀艺术家在此期间被打压,思想上的禁锢造成歌曲的创新和发展出现退化。文革歌曲充满着激进、斗争、强制,没有艺术美感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总体而言艺术水准有所降低。
(3)意识形态控制下颠覆了正常审美心理
文革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对群众生活产生影响,而且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革命成为了当时的社会的主题,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正面影响
(1)是对文革时期特殊语境的真实记录
文革这段历史具有特殊性,文革歌曲是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的特殊表达形式。是对文革时期意识形态、文化现象的镜像记录,同时还记录了十年文革的阶段性和曲折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历史人文价值。
(2)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在今天,《战地新歌》中的部分歌曲对我们依然有教育意义。它引导我们铭记历史,发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继承革命传统的优秀品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道德,在人民心中形成道德约束力,从而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虽然“文化大革命”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文革歌曲作为当时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對其价值并不能完全否定,要客观一分为二去看待。
关键词:文革歌曲;社会文化;人民日报;文化建构
歌曲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形式,也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歌曲具有社会规范和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与聆听者产生共鸣引导受众行为,受众的行为会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和变迁,二者是交互影响的。
一、文革歌曲的界定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长达十年的全国性运动,是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给新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创伤的社会化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产生了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化现象——文革歌曲,如:语录歌、样板戏、《战地新歌》等,这些歌曲既是文革期间的主流音乐,也是主流文化形式。
二、文革歌曲与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
文革歌曲的发展与文革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本文将文革歌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语录歌时期、样板戏时期、歌曲创作沉默期、《战地新歌》时期。通过对歌曲发展、特点、风格的梳理,了解文革不同阶段的歌曲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1.语录歌时期
语录歌时期持续在文革前三年(1966—1969)。1964年出版的《毛主席语录》成为文革时期人民群众寄托类似宗教信仰般个人崇拜的载体,由于在文革初期一切文艺作品都需立足于歌颂毛泽东思想,其他一切艺术歌曲受到打压,艺术家只能奉命创作宣传革命教义的内容,语录歌成为艺术家发泄创作欲望的途径。1966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7周年,语录歌正式被推出。
2.江青与“样板戏”
1966年4月召开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位得以稳固。江青把文艺领域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主战场,将自创的“禁杀百家,独尊样板”文艺思想理论占据了当时的整个文艺界,她推广的革命样板戏红极一时,样板戏与普通的歌曲略有不同,是江青对戏曲的一种改革,将戏曲、美术、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合为一体,融入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确定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后诞生了如《草原儿女》、《红色娘子军》等新生样板戏作品。在文革时期是广大群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和革命教材。
3.歌曲创作沉默期
从1968年到1971年, 文革歌曲的发展从个人崇拜的语录歌狂潮急转直下。江青在1969年四月的中共“九大”发表了“4·15”和“4·16”两次讲话,认为语录歌是“黄色歌曲”,是污蔑毛泽东思想。江青的讲话否定了语录歌的价值,致使“语录歌”在其最受热捧的时期在群众间消失。同时,“四人帮”的文艺专制还对一切歌曲创作活动进行打压,直到1970年底,八亿中国人只能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这四首歌曲,中国歌曲创作处于停滞状态,进入沉默期。
4.《战地新歌》时期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文革活动转入了低谷期,周恩来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他重视文艺的发展,对过去歌曲程式化的创作提出了批评,提出要给文艺“松绑”、“解放”,鼓励发展新的音乐,恢复老艺术家的身份和荣誉,使文艺工作者重燃创作激情,歌曲沉默发展期结束。一大批体裁多样的歌曲作品相继问世,与文革前期的优秀作品一同被编为五集《战地新歌》出版发行。
三、歌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映射
1.极端信仰的形成
文革期间,整个社会陷入了对领袖宗教般的狂热信仰之中,在1966年到1968年间,语录歌成为了当时的主流音乐,人人都需倒背如流,其他类型的歌曲被扼杀否定。举国人民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可见当时个人崇拜的狂热程度,样板戏和《战地新歌》都渗透着对毛泽东的崇拜。
大量歌曲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崇拜:如歌唱农业的《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红太阳照亮了虎头山》;歌唱领袖的《万岁!毛主席!》《毛主席的光辉》;歌唱红卫兵的《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毛主席的战士最听话》等,可以说,对毛主席的歌颂在不同内容的歌曲中都有体现。通过歌曲对人民群众进行教化,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成为了一种常态化心理。
2.集体意识的强化
文革时期一致的信仰和对革命的激进情绪造成个体对自我的忽略。歌曲主题是对领袖的歌颂或对革命的决心,个体的尊严和主体性被抹杀。因此,在文革期间形成了带有革命性质的“语言社团”,每个社会成员都用同一种思想歌唱,以表明自己是革命的一份子, 文革期间重集体轻个人的思想造成个体极端化为社会和政治服务。
表现之一就是在文革歌曲表达或歌颂的对象大多是表现集体的如“我们”或“咱们”。对文革期间被社会推崇的工人、军人、学生来说,工人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军人唱《我们的连队好》学生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另一种体现是在文革期间,有大量“无作者文本”的产生,文革时期的歌曲创作很少有作者署名,在个人崇拜思潮的影响下,毛泽东的声音才应该是被传颂的,因此个体的声音在当时被湮没。
四、文革歌曲对社会文化建构产生的影响
歌曲作为文化的载体,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社会文化的的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文革歌曲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极左”政治的影响。对于文革歌曲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需要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分析。
1.负面影响
(1)语言的畸变
歌曲作为文革期间的政治产物被广泛传播,被附加了狂躁、粗暴、刻板、荒唐等时代特点,歌曲的艺术性和文雅性不复存在,语言的畸变在歌曲中有所反映,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社会情绪及人民命运 ,。
①大量带有政治色彩的“革命”词汇产生
革命词汇在在文革前或文革后的歌曲中是极少出现的,如 “阶级敌人”、“牛鬼蛇神”、“解放”等。如《造反有理》《不忘阶级苦》等,革命性词汇传播度大、使用频率高为历史罕见,可见文革歌曲是为政治性。
②军事词语呈现泛化态势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阶级斗争”成为人民群众面对一切的前提,因此在当时“红卫兵”“红小兵”“解放军”等身份成为当时歌颂的对象,“战斗”“战歌”“武装”等词汇也是歌曲中的高频词,如《军民大生产》《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
(2)精神文化生活倒退
文革时期产生了大量艺术作品,但由于政治专制,艺术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歌曲的发展亦是如此,文革之前的经典歌曲和优秀艺术家在此期间被打压,思想上的禁锢造成歌曲的创新和发展出现退化。文革歌曲充满着激进、斗争、强制,没有艺术美感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总体而言艺术水准有所降低。
(3)意识形态控制下颠覆了正常审美心理
文革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对群众生活产生影响,而且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革命成为了当时的社会的主题,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正面影响
(1)是对文革时期特殊语境的真实记录
文革这段历史具有特殊性,文革歌曲是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的特殊表达形式。是对文革时期意识形态、文化现象的镜像记录,同时还记录了十年文革的阶段性和曲折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历史人文价值。
(2)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在今天,《战地新歌》中的部分歌曲对我们依然有教育意义。它引导我们铭记历史,发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继承革命传统的优秀品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道德,在人民心中形成道德约束力,从而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虽然“文化大革命”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文革歌曲作为当时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對其价值并不能完全否定,要客观一分为二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