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国宝——世界名画《和平颂》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m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9日中央文史馆、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新世界出版社联合主办:纪念萧乾创办《中国简报》七十周年暨《少年萧乾》出版首发式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友谊馆)隆重召开,首都各界知名人士80余人出席。
  萧乾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民盟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长篇传记小说《少年萧乾》问世了,此书由新世界出版社隆重推出,爱国主义主旋律贯穿书的始终。此书第一页是朱镕基总理写给萧乾的亲笔信。书名由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题写。封面由著名画家张志中教授用国画形式创作了质朴无华的“少年萧乾”形象。萧乾的学友,名冠文坛九十一岁的张中行先生为本书作序。萧乾夫人出任本书顾问。小说作者之一柳琴是光明日报记者,也是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她一贯尊重老一代学者,潜心为他们办实事,受到广泛的赞誉。她不但成为萧老的忘年交,她还与萧老和夫人文洁若一起考察萧老的出生地,读过私塾的的寺庙,放过羊和织过地毯的母校——今天的21中,还访问了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园。柳琴与萧老相识、相知,进而研究他的作品与人生达20余年之久。她在书中对萧乾的成长历程,青少年时代的悲惨命运和坎坷经历,求知与奋斗的史实写得令人感奋。
  萧乾先生在国事的巨变中,逐步成长为一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世界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第开辟第二战场前,萧乾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战地记者。他驰骋欧洲战场,亲历腥风血雨,他亲随联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河畔,攻入柏林后首批进入采访,向国内发回大量的战地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他目睹了纳粹的灭亡。他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及纽伦堡对纳粹的审判。柳琴鉴于对萧乾的研究,她把《少年萧乾》出版首发式安排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召开,请新闻界与来宾在首发式后参观对外友协藏画,特邀楚图南(对外友协第一任会长、民盟中央名誉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之子楚泽涵教授讲解国宝世界名画《和平颂》成画的过程:楚教授满怀激情地站在展馆内的巨幅国画《和平颂》前说:“1955年6月22日~29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要隆重召开世界和平大会,那时的国际形势发生转机;朝鲜战场停战,我们的新中国以什么样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当时廖承志、郭沫若和楚图南一起商定邀请当代具有民族气节的书画名家十四人,合作创作以和平、友谊为主题的国画《和平颂》。由齐白石领衔,他开笔画了笔墨遒劲的石头,由于他年事已高,画过后即送回家中。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何香凝画出了古松柏焕发着盎然生机,满族绘画大师于非与李瑞龄、张天翼的工笔翎毛和平鸽,王雪涛的写意牡丹,汪慎生的菊花,马晋的翠竹、徐燕荪的兰草,杨敏的桃花、梅花,吴一舸的蝴蝶兰与溪水,陈半丁的藤萝兼书法,最年青的田世光画了硕大的白玉兰,众名家不拘一格笔墨纵横,精心布局,将画面添画得尽善尽美。当时郭沫若应名家之请,欣然提笔写出“和平颂”。这幅作品通过众名家色彩缤纷的花卉,壮美的苍松翠柏,和平鸽如同飞出画面在大自然中翱翔。这幅画既发挥了每个画家的特长,又完美地取得和谐的效果。在世界和平大会的开幕式上,楚图南当选为和平大会理事,中国代表首次展出我国的2米×3.965米巨幅国画“和平颂”,画面充满祥和、瑞丽、璀璨的中国文化艺术,征服了来自五大洲的爱好和平的人士,会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楚教授举起手中的文件夹说:这是45年前世界和平大会的文件夹,夹子上角是毕加索画的男人与女人的手,托举着展翅欲飞的和平鸽,1942年在法西斯猖狂的日子里,他画的和平鸽双翅是低垂的,他的原作只有一张报纸大,画面只有简洁的线条,与我们东方富丽堂皇的画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平颂》成功的取得了国际性的轰动效果,凡见到此画的人士无不叹为观止。楚教授接着用激动的口吻背颂起萧乾1940年撰写的《进攻的故事》:“一个伟大岛民遭受的惊心动魄的威迫……历史绝不是定命的……它是有脊骨的人类用血肉写成的……英国在经历了敦克尔克的的困境,1940年以来英国已握起了拳头……更动人的是开始了反攻的声音。”楚教授由衷地说:“萧乾先生早在1947年就主编过英国版画集,他不但将西方艺术介绍到中国,还是艺术品收藏家,有着很高的鉴赏品味,我父亲那一代的人,认为萧乾的功绩,足资出席世界和平代表大会,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后,他才获得应有的荣誉。”我们今天纪念萧乾早在70年前就与美国友人安澜合作创办英文版《中国简报》,将中国现代文学与作家介绍到海外,楚图南老前辈评价他“开中外文化交流之先河”。朱镕基总理在萧乾先生九十华诞时亲笔写下:“先生毕生勤奋,耕耘文坛,著作等身,为中国之文学、新闻翻译事业做出宝贵贡献。我在中学时期,先生就是我的文学启蒙人之一,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萧乾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萧乾本人的人格魅力至今不衰。我深知1949年萧乾谢绝英国剑桥大学的聘请,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以一腔赤子情怀报效祖国。这样的杰出人物与传奇人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少年萧乾》一书的问世,以其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贯穿始终,即使年长者读后也可从中受益。
  江泽民主席要求新闻、出版、影视界为人民和青少年的成长多出好作品。《少年萧乾》的出版恰逢其时,我期待着更多的好作品不断问世。
  (《少年萧乾》陈洁伟 柳琴著,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8.00元)
其他文献
我们究竟赶上了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潮流?我们究竟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风尚聚了首?结了缡?我们究竟沉浸在了一种什么样的时代氛围和心理情境之中而不自知,并且感觉良好,实则茫然懵懂?  也许,有一种什么东西已经悄然地远离我们了,也许,这种东西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远离。只是这种东西恰巧碰上了所谓现代生活其世俗化和外在化的潮流,命中注定,过去无以产生,今后更无可能产生,俨然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句可真顶万句。古今多少诗人、艺人、文人、文化人,多宗此旨,力行此境,乃得或写或绘或歌或演成“万”。今之电视人张子扬得此万万。  我何能论张子扬于万一?只因我老伴从事艺教多年,“文革”后再蹒跚上岗于影、剧学院领导一席,我乃常被称或自称“师娘”。(我素喜祝英台的师娘那一句唱:“师母为你做大媒!”)  “文革”后高考恢复的头几班,多出奇才。我决不归功于“文革”措施的“上山下乡
期刊
不同的图景    我们是有限的、易犯错误的、脆弱的宇宙片断。但由于我们具有寻求意义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或者根据有意采纳的或者根据无意预设的宇宙特征的观念——大图景——而生活。在这样做时,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在凭信仰生活,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在其中没有确定的知识,也无法避免犯严重的错误的风险。  对我们大多数身处高科技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来说,似乎已开始自明的是,科学对任何事
期刊
在新千年里,“新经济”、“网络经济”已逐渐成为普通中国人挂在口边的时髦话题。风险投资、纳斯达克、CEO、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更成为最能折射“新经济”耀眼光泽的热点词汇。然而,在这场风靡全国的网络经济热潮当中,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时尚,是“概念”,是各种情绪化的思想观念:忽而“数字化生存”,忽而“挑战微软霸权”,忽而“知本家风暴”……。盛极必衰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微软被推上被告席,最终必须面临被肢解
期刊
世所公知,陈寅恪系出名门世家。祖父陈宝箴(右铭),父陈三立(伯严)在晚清迄民初的政坛、学界享有清誉。陈宝箴出任湘抚,一开湖南近代新风;陈三立是“清末四大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魁杰。书香世家的趋庭承教、启蒙先开,以及与当时清通练要之士的酬唱往还,给陈寅恪的印象是深刻的。胡适曾说,陈寅恪有“遗少”气,这话应该是不错的,但似乎太表面化了。与其说陈具“遗少”气,不如说他身上有着浓厚而深刻的“世家子”情结
期刊
大学同窗、挚友郑平赠我《国靖的画》一册。这是他为纪念亡妻而印制的。她在生前为画册写下的话:“风风雨雨走了几十年。每一场风雨都是一次劫难,一次心力交瘁的拼搏,走得很累很累。但我胸怀坦荡,每经历一次苦难,也就增加了一份坚强,一份清醒。”她退休后钟情于作画,“谢绝一切名利的诱惑”,徜徉于壮丽河山之间,“回归自由的艺术殿堂”。结集的幅幅山水风景,即是她灵魂的寄托。  我对画外行,引起注意的是画册末页的作者
期刊
〔编者的话〕:为李书女士回忆其父李长之先生文章配发的“编者的话”,写得这么长,还排在其文前面,真是有些喧宾夺主。然而,我们竟然这样做了,这恐怕是一种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不应有的冲动了。这恐怕也是没有经过那个不让你说什么,而又非得你说些什么的那个时代的人,不大能理解的冲动!  首先要告知读者的是,此文的标题原来是《作协会员证上的照片和》,现在的标题是编者改过的。最初我们想把标题改为“绝不应让比司马迁更悲
期刊
顾颉刚先生离我们而去已二十个年头了。近读《西北考察日记》,有感先生一言一行,目随思到,处处动心,民国甘肃之现状恍然在目,又一次被先生伟大的人格、对下层民众博大的同情心和深切的关怀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怀念先生为甘肃人民作出的卓越的贡献。顾先生与甘肃结缘有两次,第一次是应中英庚款委员会之邀,来甘肃考察西北教育现状(1937年9月~1938年9月);第二次是1946年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
期刊
读过了梅娘写的“一代故人”(2000年《博览群书》9月号),令我惊奇。我是梅娘文中提到的那个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我研究东北后沦陷期(1923—1945)妇女作家:左蒂(1920—1976)、朱(1923— )、杨絮(1918— )、吴瑛(1915—61)、但娣(1916—1992)、梅娘(1920— )和蓝苓(1918— )。去年我给梅娘写过信,问她关于当时那些妇
期刊
企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现在我们常说“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其实对于企业来讲,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关键,又在第三个转变,就是观念的转变。这是陈惠湘的《中国企业批判》要告诉我们的。他采取对照的方法,以犀利的剖析指出了我国现今的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交织在众多的表象之中,深藏在企业深处,人们不易觉察。阅读此书,有这样一个感觉,与其说是作者在向你宣传某种结论,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