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道德习惯养成的实践形式与基本原则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将外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自主道德品质的过程。学校承担着道德育人的使命,是个人实现社会化、公共化的场所,成为学生道德习惯养成的重要场域。学校德育需要培育学生公共性的道德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德育应遵循民主性、实践性、情境性和情感性的基本原则。通过制定校规、校纪,为学生个体道德习惯养成提供制度保障,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充分发挥学校日常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方式来落实道德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习惯;公共生活;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5-02
  道德习惯养成是德育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有助于道德主体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
  一、学校德育的重要实践形式
  学校德育是人的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式,不仅仅关系到课程设置、师生交往,还涉及到个体微观道德实践方式,即道德习惯的养成。学校德育旨在帮助人实现个体化向社会化的转变,培育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的道德品质。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道德发展。德育指向的对象是社会人。为了使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学生在学校德育中需要养成公共性的道德习惯。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就能带着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将自身德性外化,成为一个道德人。因此,道德习惯养成就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实践形式。
  学校是道德习惯养成的重要场域。学校作为一个公共的“小社会”,成为学校德育中个体道德习惯养成的重要场域。学生在学校的公共生活中会不断地与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在学校道德规范的训练下不断地做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通过这种与人相处、发生社会关系的方式取得更好的道德效果。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两种学校教育实践方式完善自我,养成道德习惯。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社会公仆”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课外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公共活动中与他人发生交往互动,践行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成为道德人。
  尽管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的特征,但还是要通过聚焦个体来发挥作用,现代的学校更多的把学校当作是一个教师通过各种课程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的场所,只考虑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帮助,所以学生必须要做这些事。但这些被教授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不能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所以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成就人”、“塑造人”的使命,是一份培养个体成为道德人的工作。因此,学校德育是一种公共性的德育,它关注学校的每个个体,并最终落脚于学生个人道德习惯的养成。
  二、学校德育中道德习惯养成的基本原则
  道德习惯养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实践形式。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关注学校中的每个个体,落脚于每个学生个人道德习惯的养成。当前,学校德育旨在锤炼学生走向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所需要的公共德性,塑造出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围绕这一目标,学生在学校德育中养成的道德习惯应符合现代公民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公共性。这意味着学校德育需要培养学生公共性的道德习惯。比如,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投身社会公共生活,帮助学生在参与和交往互动中养成公共性的道德习惯。为了实现学生道德习惯养成的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应该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个体道德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轻松民主的社会环境。现代公民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个体都是独立、自由、平等存在的。同样,在学校德育中,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也应该遵循民主性原则。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德育主体尊重德育对象存在多元的、批判性的观点,赋予其自由的话语权,以德育对象的权利为本位,使学校德育在一种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中展开,体现公平、民主的公共伦理精神。尤其是,公平的制度环境对平等的公民人格塑造具有积极地意义。学校德育离不开平等化、民主化的制度环境。只有在这种具有民主性的学校德育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修炼自身德性,为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创造坚实的外部基础。
  2.实践性原则。
  学校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场域,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是通过口头上的“说”,而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做”的结果。学校德育要完成育人的目标就需要借助常态化的公共化的道德实践,而这离不开学生的道德习惯养成。学校德育中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必须依靠道德实践,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能充滿激情地与其他成员进行公共交流互动,接受道德教育,获得道德体验,造就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在反复实践中养成道德习惯。在这种实践性的德育氛围中向学生传递的不再是具有灌输性、枯燥性、机械性的道德知识,而是自由的、多元的、公共的道德价值观,顺应了学生的天性,为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外部条件支撑。
  3.情境性原则。
  学生通过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反复践行道德行为而养成道德习惯,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德育情境的营造,学校德育所承载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在情境中得以体现。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也可以说,在什么样的情境里实践,就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因此,学校德育中养成道德习惯要遵循情境性的原则。学生在具有情境性的道德实践中养成的道德习惯具有持久性,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就能带着一种合道德的行为习惯融入社会公共生活。
  4.情感性原则。
  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学校德育要关注每个个体的情感,不是机械反复地对其施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而是要在情感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滋养,以情载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情感素质的公民。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养成道德习惯就要遵循情感性的原则,使“德育回归情感”。让学生在尊敬、友爱、互助、快乐的情感氛围中学习、交往、互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善”,使每一种实践都是一种情感实践。
  总之,学校德育的开展应该遵循有效的德育原则。实践性是学校德育中道德习惯养成所遵循的根本性原则,民主性、情境性和情感性原则则是保障性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为德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数据源,筛选出适宜阳虚证、阴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补阳类、补阴类可食用物品,对阳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是新教改环境中,数学学科实践的基础,对于学生认知思维的引导具有启发性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学生估算能力发展的层面入手,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估算能力 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6-02  随着我国
近些年来,由于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桂林人均生活水平、机动车保有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苯系物因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其具有极高的化学活性而受到高度重视。本文选用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析-气相色谱法对桂林市三条交通主干道凯风路、中山南路、中山中路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进行监测,分析了苯系物的污染水平,组成及变化特征(季节变化和采样时段变化)、羟基消耗速率、臭氧生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离子体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环境学、冶金化工等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离子体相应的概念,应用都随之出现。直到现在,等离
常州书院源远流长,本文叙述自宋至清常州地区之书院创建、变迁情况,清末武进、阳湖两县知县捐廉助学、民间集资办学情况,以及名儒私人办学情况。
The so-called "world total","love art","love" is the source of life of art,where there are thoughts,there are feelings.The vast grasslan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情绪语音能够影响听者的情绪和感受,并且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决策和判断。能否识别和加工情绪信息会影响个体社会交往的质量,个体言语的语义信息和声音韵律都是有效地传达情绪的媒介,人们可以根据发音者的情绪语音,捕捉到交往对象的特征,形成他们感知到的可信任程度,进而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目前关于情绪语音信息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面孔表情识别与认知加工以及对情绪语音本身特征的研究,对情绪语音可
孤立的多个NAT-PT无法为会话提供较短的路径,NAT-PT发生故障会导致经过该NAT-PT的会话中断和IPv4地址的浪费。该文提出一种支持动态选路的NAT-PT机制,通过NAT-PT间的伪路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