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一辈子离不开大宅门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22日,郭寶昌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年过八旬,郭宝昌一直闲不下来,拍戏、排京剧、看书、写书、看球赛,一样不落下。前些日子,他和年幼的孙子拍了一组照片,两人“演”了一出京剧《双背凳》。他扮上丑角,脸中间勾了一幅“豆腐块儿”,身背一条漆黑的长板凳;孙子则一身T恤、短裤、运动鞋打扮,头顶一条小木凳。后来,这照片成了他的新书《了不起的游戏》的封面,两人一老一少,一传统一现代,韵味十足。
  《双背凳》又名“双怕婆”,是京剧名段,讲两个男人怕老婆、背着凳子上街的故事。郭宝昌很喜欢这出戏,曾将之放进自己导演的电视剧《大宅门》里。白家二奶奶过七十大寿,席间冷了场。白家三爷遂提议和曾孙子上台,唱一出《双怕婆》。爷孙俩扮上相,一人背板凳,一人顶板凳,上了台,一人一句,台下一众亲友笑得腰都直不起来,老太太也合不拢嘴。
  《大宅门》首播是在2001年,距今整整过去了20年。当年播出时万人空巷,收视率高达17.74——这个数字到底有多高?后来有人以另一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作比,《大宅门》是它的5倍。“我拍完就知道它会火。那是我耗费40年心血写出来的本子,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但‘三分虚,七分实’,都是从我生命中走过的。故事再生动也生动不过生活,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郭宝昌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他面部有些松垮,一对八字眉仿佛会说话,说起话来京味儿十足,名副其实的“宝爷”。
  “宝爷”是旧时大宅门里的人对他的称呼。后来行走影视江湖,人们也尊称他“宝爷”,敬他的赤诚、认真和豪气云天。年岁越大,郭宝昌越是怀念过往,他以一些小人物为主角,写下了散文集《都是大角色》,“我一辈子在小人物的河流里蹚来蹚去。他们不被历史关注和记载,但在我的生活里走过,时刻提醒我生活是怎样的”。
上世纪40年代,郭宝昌的母亲(左二)和奶奶(左三)。
年过八旬,郭宝昌出了两本新书《了不起的游戏》和《都是大角色》。

小人物,大角色


  郭宝昌写的第一个小人物是奶奶。奶奶并不是亲奶奶,却是他少时最为亲近之人。
  他自幼丧父,两岁时被生母卖到吴家,后又经转卖,来到郭家。郭家有一女,名郭榕,嫁给了同仁堂的乐四老爷。郭宝昌被郭榕收为养子。囿于宅门规矩,他一直跟着郭榕的母亲、也就是奶奶生活。
  奶奶一个人在外单过,住在离乐家不远的胡同里。大字不识的她肩负重任——为女儿培养一个继承人。“她要教育孙子成人,顶门立户,成为做大事、挣大钱的人。”郭宝昌回忆说。
  奶奶的教育很独特。小学6年间,每天早晨和中午上学,郭宝昌刚走出大门,奶奶都要声嘶力竭地大吼一声:“好好念书!”他则必回一句:“知道啦!”他少时调皮捣蛋,奶奶非常严厉,信奉“不打不成才”,而且是有规律地打:常年保持7天一次;春节不打人,可敞开了胡闹,但正月十六是必打日。每次打完,郭宝昌先认错,之后奶奶抱着他号啕大哭一番。
  1945年,郭宝昌5岁,家里为他请了一位老翰林教古文,一位洋学生教英文,还让看家护院的王师父教武术。在《都是大角色》中,他专门写了王师父。
  王师父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清末民初时是名震四海的镖师,武艺超群。在大宅门里,小姐公子们都看不起郭宝昌,但王师父对他很好,一有空闲就带他去逛街,买大刀、花脸,逛天桥、剃头、洗澡。有一次,在鲜鱼口一个澡堂子里,众人起哄“王师父,露一手!”只见王师父走上前,躬下身伸出右手,把住一条长凳的一头,卡在拇指和四指之间,伸直臂膀,把长凳平直地端了起来。众人齐喝彩,叫好声一片。
  宅门里故事多,各色人等聚齐了。乐家有个二小姐,自幼丧母,家人都宠着她,宠成了“女张飞”。她泼辣蛮横,不管跟谁,只要打起架来,拳打脚踢混不吝。一旦输了,就满地撒泼。就这样一位小姐,却有两大爱好:一爱京剧,会唱不少戏,唱谭派老生韵味十足;二爱弹古琴,弹起琴来温文尔雅,像换了个人。
  还有画得一手好画的油盐店小伙计;长得奇丑却娶了美貌女子的钱二爷;给乐家子弟教琴、得钱就换酒喝的管平湖……“实在是生活过于奇妙,把一些乱七八糟、奇奇怪怪的人都推到我面前。这些小人物,就像衬着红花的绿叶一样,其实绿叶反映出的东西可能更真实。”郭宝昌说,现在回头去看他们的故事,也就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40年,磨出一部代表作


  12岁那年,奶奶去世,郭宝昌真正进了大宅门。新生活让他大开眼界:想吃什么跟厨房说,要什么有什么;每个月40块零花钱——当时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才36块。“但说到底,我在家里还是没地位。因为人家觉得你一个‘外人’,忽然进来分蛋糕。”
  1953年,大家族支撑不住,各房头各立门户。郭宝昌跟着母亲、乐四老爷迁到东华门。分家时,他看上一把琵琶,不料被另一房的小姐抢了先:“且轮不着你挑呢!”按辈分来算,这个小姐得管他叫叔。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我更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立誓发奋读书。”郭宝昌说。当时,家里藏书很多,有两万多册,他常常泡在书里。因为有零花钱,他还经常逃课去看电影,每周至少看5场。   16岁那年,郭宝昌开始写小说,以在乐家的所见所闻为素材。这是他第一次写“大宅门”,受曹禺、巴金等人的影响,故事充满了批判性,“七爷就是无耻的剥削者,大宅门就是罪恶和堕落的渊薮……”有一天,母亲发现了手稿,痛骂了他。第二天,手稿便不见了,他就此搁笔。
  3年后,郭宝昌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在大学里,他遇到了导师田风,田风是著名戏剧家、导演。他经常找田风聊天,讲大宅门的故事,“老师听后说太精彩了,鼓励我将故事写成电影剧本”。于是,他再次动笔,写《大宅门》。不料,这次创作给他带来了祸端。1964年,他被划为“反动学生”,因为“为反动资本家树碑立传”。
  郭宝昌被发配到农场改造。最绝望时,他曾自杀,但没死成。后来,他先被下放到干校,又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监管使用”,1979年才被平反。其间,他一直对“大宅门”念念不忘。“为什么?宅门里的人,各个鲜活、生动,让人忘不掉;宅门里的生活,精彩绝伦,很多人没经历过。我总想着记录那个时代、那些人。”他又两次写《大宅门》,但都没留存下来。
  郭宝昌对写《大宅门》渐渐心灰意冷,把心力全放到影视创作上。1980年,他拍摄处女作《神女峰的迷雾》,上映后既叫好又叫座,由此踏入影视界。之后,他各种尝试,从科幻片到生活剧、历史剧,马不停蹄地拍,到1995年达到创作高峰——15年间,他拍了8部电影、15部电视剧,写了8个电视电影剧本。
《大宅门》剧照,这部剧2001年播出。
《大宅门》剧照,郭宝昌(右)在剧里客串白家的世交沈树仁。
郭宝昌自幼看京剧,也学过京剧。为了给新书《了不起的游戏》拍封面,他自己扮上了京剧丑角。

  最后一次动笔写《大宅门》,也是在1995年。当时,郭宝昌已到深圳电影制片厂工作,在影视圈也小有名气。回想大宅门生活,他开始反思:民族资本家的奋斗和挣扎有多少人知道呢?几番思索后,他开始重新认识大宅门和大宅门里的人。
  “这样一个民族资产家家庭,紧紧地跟着时代和政局的变化,家庭的人物关系也在不停变化。如果我有能力写下来,做成影视作品,更能反映出历史对于人性的影响。”郭宝昌说。那段时间,他闭门写剧本,一写就是4个半月,最后几天几乎是一天一集,“一肚子的东西倾泻而出”。写到精彩之处,他常常把笔一扔,满屋子乱跑,或满炕打滚。
  6年后,电视剧《大宅门》播出。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有血有肉:精明强干的二奶奶,集英雄气和匪气于一身的七爷白景琦,率真霸道的杨九红,与京剧名角相片结婚的白玉婷……无论主角配角,都像浮雕一般面目清晰。更引人入胜的是剧中的生活细节。有一场戏,白景琦跟着涂二爷去买人参,在一家店铺,掌柜的报了价钱,涂二爷便与其“袖口里讲价钱”——两人的手在袖口里相接,通过捏手指头讨价还价。
  “这真是我亲眼所见,早先在大街上、在铺面里,都是通过袖口来讲价钱,不让外人知道,假如议价不成,不能让人知道议价的过程。”郭宝昌说,他拍的就是人生经历,是生活本身。
  《大宅门》被封为“神剧”。剧播完,人们送郭宝昌一个“爷”字。在老北京人眼里,若是能不顾一切,坚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那必是“爷”了。

人生游戏,游戏人生


  在《大宅门》里,七爷白景琦常把京剧《挑滑车》选段挂在嘴边:“看前方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关于京剧,郭宝昌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京剧太美!无法割舍”。正因为此,他耗费心力写下《了不起的游戏》——通过自己75年看戏经历,讲述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5岁时,郭宝昌被带去看戏,一下子迷上了,以后便“长在戏里”。迷到什么程度?经常是七八个戏迷凑在一起,守着留声机,放唱片——几十张不同的演员录制的唱片,抽出一张放二三十秒,听一句唱,立即说出这是什么戏、谁唱的、什么板式。几轮听下来,再变成只放半句,到最后只放3秒,输的人少不得受罚,买几瓶“北冰洋”,或两斤糖炒栗子。
  “我看过42个原创流派创始人的戏,如梅派、程派等。”郭宝昌说。程砚秋去世时,他戴了3天孝,两天吃不下饭。15岁那年,他拜师学艺,学形体、唱腔、身段,每天天不亮就奔筒子河喊嗓子、踢腿、下腰。断断续续学了两年多,称不上专业,但也登过台。
  “常年在京剧里浸润,对人生、生活,对审美都有了各种无意识的体验。这也奠定了我的人生底色,后来才慢慢走上自己喜欢的艺术之路。”郭宝昌说。
  《大宅门》之后,20年间,郭宝昌排了话剧《大宅门》、京剧《大宅门》,各个经典。其间,也拍了几部戏。今年5月,他导演的电视剧《东四牌楼东》播出。和《大宅门》一样,这部剧也融入了京剧元素,结果评价两极分化。对此,他倒坦然,“如果人们想着我再拍一部《大宅门》,对不起,做不到。一个人一生就一部代表作,我一辈子离不开《大宅门》”。
  郭宝昌不怕输,也输得起。看了那么多年京剧,拍了、排了那么多戏,他早已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游戏,游戏人生。“人生八十载,大起大落,在大风大浪里走过,在泥塘里滚过。我不追求这游戏人生的境界,我就活不到今天。”郭宝昌说。
  现如今,郭宝昌年岁不小,但精力充沛,还要拍戏、排话剧、排京剧、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论成败。就靠一口气在那撑着,还是有点不服输。”他说,这口气,也是大宅门里的生活给予他的回馈。
  郭宝昌
  1940年生于北京,导演、编剧。北京电影学院五九级导演系毕业生,曾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深圳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剧,代表作有电影《神女峰的迷雾》《春闺梦》以及电视剧《大宅门》等。近日出版新书《都是大角色》和《了不起的游戏》。
其他文献
2021年4月23日,陈正道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张天宇/摄)  1981年生于中国台湾,导演、编剧、制作人。2004年执导短片《狂放》,入围威尼斯影展国际影评人周竞赛单元与东京“亚洲之风”竞赛单元。2005年执导第一部电影《宅变》。2006年凭借《盛夏光年》获第十一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代表作《盛夏光年》《重返20岁》《催眠大师》等,近日由其执导的悬疑片《秘密访客》上映。  陈正道的悬疑
样式丰富的泸州油纸伞  在伞界,“中国伞王”有两个含义,既是一把1500斤重的油纸伞,也是一位固执的老师傅。  四川泸州有个分水岭镇,世世代代制油纸伞的人会称自己为“伞帮”。毕六福祖上世代制伞,传到他这里已是第六代了,乡亲们喜欢喊他老毕,还有人称他制作的伞为“毕帮伞”。老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任分水油纸伞厂厂长。这个厂生产的泸州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毕则是泸州油纸伞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 
徐学陈之藩  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那时,港中大人才荟萃、风流云集,余光中与港中大7位教师过从甚密,一起度过近10年逍遥时光,他们被后人称为“沙田七友”。余光中晚年对港中大同事甚是怀念,每逢小聚,总会说起,我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那些友人的音容笑貌和出众才华。其中,陈之藩让我印象深刻。他居港中大7年,宿舍就在余家楼下,两家来往,只需走18级楼梯。陈之藩夫妇厨艺自成一格,余夫人常下楼
陈数,原名陈澍,197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旅人的故事》。代表作有《暗算》《倾城之恋》《铁梨花》《和平饭店》等。多次获得华鼎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最佳女演员。  5月26日,新剧开播当晚,陈数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何谓逻辑,何谓输赢,田蕾就是刚刚好的样子”。  田蕾是新剧中陈数饰演的角色——一心拼事业的女律师,优雅、时尚、气场强大,手眼身步皆是
一笔助学贷款,照亮教育扶贫的路  又是一年金榜题名时。这样的场景,你我并不陌生——在部分地区,面容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的家长,眉宇间一半憧憬一半忧愁。憧憬的是孩子高考发挥不错,寒窗苦读12年,终于取得了超过一本线不少分数的优异成绩,即将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愁的事则难以启齿:学费从哪儿来。在县里“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家里的基本生活大有起色,但是供一个孩子去大城市上大学,可不是一副轻担子。  
喀喇昆仑山上,戍边英雄的战斗事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20年4月起,正当人们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费尽周折时,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蓄意挑起事端,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导致边境局势陡然升温。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我边防官兵保持克制忍让,尽最大诚意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班长李确
本次测量队有位叫邢雄旺的“ 测三代”。1975 年珠峰测量,他的爷爷在当炊事班长,2005 年珠峰高程复测,他的叔叔采购仪器设备。他们都未登顶,但攀登精神流淌在三代人的血液中。  本次测量队有位叫邢雄旺的“測三代”。1975 年珠峰测量,他的爷爷在当炊事班长,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他的叔叔采购仪器设备。他们都未登顶,但攀登精神流淌在三代人的血液中。  5月27日上午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
高粱初红,作家莫言回到高密东北乡。眼前是一派热闹景象,电视剧《黄玉米》的拍摄地成了旅游热点,车辆排大队,游人挤成堆。他家那5间破房子,摇摇欲坠,门口却挂上了牌子,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包括外国游客。这让他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很快就接受了——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老邻居蒋二比莫言更早融入这变化。他先在莫言旧居旁摆摊卖书,兼销当地土特产,之后低价买下旧居西边的洼地,在上面盖了5间屋
朱厚照的康陵,是明十三陵中規模较小的一个。图为康陵方城明楼。  坐落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共埋葬了明朝的13位皇帝。这片气势恢宏的陵寝建筑群,被后世称为“明十三陵”。600年来,明十三陵历经兴废,留下许多故事与传奇。可以说,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几乎所有的大明往事,都埋葬于这片土地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昭陵、定陵在修缮完工后逐渐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全球游客前来一睹这几座神秘皇陵的真容。
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贫困县清零,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头一遭,其重大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按期完成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扶贫与脱贫计划,这是一项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就连近几年经常抨击中国的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最近也画风突变,公开对中国的扶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