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 “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新举措。因此,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二者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由领导统筹、课程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参与以及评价监管激励所组成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对我国高校来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最根本的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同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出台,再次强调“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与专业教育过程中。” [4]从以上会议及重要指示可以看出,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意味着高校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各课程又结合历史,紧跟时代,通过不同的阐述角度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教育。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先“课程”后“思政”,意指在各科专业课或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统一,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5]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这是“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显示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必须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
1.育人理念协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要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呼应,协同育人,需高校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立德即培养德性,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树人即培养才能,要培养大学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立德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树人的目的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二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队伍协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校教师虽然专长不同,但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专业性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和建设最终要靠教师,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只有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形成育人合力。首先高校党委和教学管理部门站位要高,应从全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顶层设计上支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6]其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提高协同育人认知。一方面,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理论时,必须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适时地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3.教学内容协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点在于教育内容和侧重点。“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所肩负的责任更多,在内容上所占比重更大,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则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育人过程中挖掘各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政元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思政”中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各自的主场,又在育人内容上一道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增强立德树人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4.教学方法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时代之下,思想政治课程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开创新思路,寻找新手段,要有新的作为。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也同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需要改革和创新,探索实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经管类学生为例,如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结合中央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关于“活力创新”的案例进行互动教学。纪录片里面用大量篇幅讲述了中国的移动支付、无人零售、共享单车、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等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强大实力。大学生可以从中强烈感受到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可以順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样,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用此案例进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理解,让“中国自信”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为《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7]过去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认识不足,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专业课就是教知识、教技术,所以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并不准确。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明确的指导,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各学科教学融合,实现了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8]因此,以《纲要》为行动指南,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有利于促进二者育人价值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挑战。世界格局大变革、西方思潮涌入、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加剧、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为了实现新时代育人要求和目标,一方面要对育人核心课程“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改革,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思政课以外的各类专业或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课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课堂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洗礼,“避免了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两张皮”、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孤岛”现象和困境,有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创新。” [9]
(三)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助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长期以来,人们对育人渠道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只强调思政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将重心集中在思政课程中,而忽视了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进,人们对育人的丰富内涵和育人渠道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即突出所有的课程都是育人主渠道,而这个主渠道的核心就是思政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文件对“课程”、“课堂”、“教书育人”等作出了重要指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提出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七大育人长效机制,其中将 “教书育人”摆在首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着重强调“十大育人体系”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建设: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其中将课程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早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可见,我们对育人的主渠道需要有一个全局的新认识,避免陷入 “思政课堂主渠道”育人的狭隘认识误区。因此,在坚守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有利于实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领导统筹机制
领导高度重视及统筹规划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前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校党委牵头,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委主动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严密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三全育人”首要工作。其次,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各基层党支部共同组建“三级联动”工作制。学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组织、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基层教师党支部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一线战斗者。再次,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台。党委书记、校长站在“课程思政”教育第一线,带头走进课堂,讲好“主题党课” “开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等,从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大熔炉”效应。
(二)构建课程顶层设计机制
课程顶层设计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任何课程的改革都需要系统整体设计,否则就会出现“碎片化”局面,而碎片化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把握知识构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需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作用,构建相互补充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协调各方关系。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定涉及一系列教育教学资源和实施环节工作的调度,如协调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搭建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研讨的平台等。这只有在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实践推动过程中,才有可能落实。其次,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教学管理层应在充分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课程建設管理制度,规范课程教学。例如,建立“课程思政”指导小组,组织撰写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安排“课程思政”改革观摩课、总结教训提炼经验等。 (三)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的实施最终要靠教师,其建设的关键也在教师。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准确领悟和践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除了要“教书”,更要“育人”,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其次,各思政课教研室和专业课教研室应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深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课教师分配到各二级学院相应的教研室,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内容,研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方法。再次,高校要整合资源,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专题研讨”“专题培训”“校外交流”等方式,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方案、方法进行交流研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教和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联动起来,通力协作,组建一支有责任,敢担当,勇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构建学生参与机制
学生积极参与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对象是学生,育人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和行为实践表现做为检验标准。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遴选与专业特点相一致的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其次,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情操、法治观念等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中,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思想洗礼和熏陶。再次,要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各专业课教师都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互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案例、讨论、问答、小组研讨等教学方法,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与学生互动时,顺势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五)构建评价监管激励机制
评价、监管、激励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实质在于促进人们的行为更加自觉,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也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管理者进一步激励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创新的体现。首先,科学评价既有对教师的评价,也有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同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要对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纯评价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水平的评价,如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评价。其次,有效监管是指学校管理层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及时记录工作亮点和疑点。另一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规划推进工作的监督管理,以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始终保持高度融合并不断创新为出发点。再次,在激励保障政策方面,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有规划地选派教师到“课程思政”建设优秀单位进行考察、研修、专题培训、观摩示范课。二是开展系列比赛活动,激励教师钻研创新,通过比赛活动打造一批典型示范课,培养一批示范带头人。三是建立“课程思政”专项基金,开展“课程思政”课题项目研究,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EB/OL].(2016-12-08)[2020-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l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EB/OL].(2019-03-18)[2020-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EB/OL].(2020-05-08)[2020-07-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高德毅,宗愛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李燕敏,李晋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7):58-60.
[8]赵伟,王哲.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92-94.
[9]马成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现象学呈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8):29-33.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孙贵平,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肇庆市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QJYY2019093);2020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思政联盟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DSZXT_202016)成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对我国高校来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最根本的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同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出台,再次强调“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与专业教育过程中。” [4]从以上会议及重要指示可以看出,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意味着高校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各课程又结合历史,紧跟时代,通过不同的阐述角度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教育。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先“课程”后“思政”,意指在各科专业课或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统一,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5]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这是“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显示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必须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
1.育人理念协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要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呼应,协同育人,需高校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立德即培养德性,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树人即培养才能,要培养大学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立德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树人的目的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二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队伍协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校教师虽然专长不同,但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专业性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和建设最终要靠教师,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只有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形成育人合力。首先高校党委和教学管理部门站位要高,应从全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顶层设计上支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6]其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提高协同育人认知。一方面,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理论时,必须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适时地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3.教学内容协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点在于教育内容和侧重点。“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所肩负的责任更多,在内容上所占比重更大,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则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育人过程中挖掘各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政元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思政”中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各自的主场,又在育人内容上一道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增强立德树人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4.教学方法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时代之下,思想政治课程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开创新思路,寻找新手段,要有新的作为。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也同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需要改革和创新,探索实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经管类学生为例,如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结合中央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关于“活力创新”的案例进行互动教学。纪录片里面用大量篇幅讲述了中国的移动支付、无人零售、共享单车、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等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强大实力。大学生可以从中强烈感受到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讲课中可以順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样,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用此案例进行互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理解,让“中国自信”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为《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7]过去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认识不足,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专业课就是教知识、教技术,所以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并不准确。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明确的指导,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各学科教学融合,实现了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8]因此,以《纲要》为行动指南,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有利于促进二者育人价值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挑战。世界格局大变革、西方思潮涌入、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性加剧、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为了实现新时代育人要求和目标,一方面要对育人核心课程“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改革,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思政课以外的各类专业或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课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课堂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洗礼,“避免了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两张皮”、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孤岛”现象和困境,有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创新。” [9]
(三)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助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长期以来,人们对育人渠道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只强调思政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将重心集中在思政课程中,而忽视了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进,人们对育人的丰富内涵和育人渠道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即突出所有的课程都是育人主渠道,而这个主渠道的核心就是思政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文件对“课程”、“课堂”、“教书育人”等作出了重要指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提出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七大育人长效机制,其中将 “教书育人”摆在首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着重强调“十大育人体系”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建设: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其中将课程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早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可见,我们对育人的主渠道需要有一个全局的新认识,避免陷入 “思政课堂主渠道”育人的狭隘认识误区。因此,在坚守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有利于实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领导统筹机制
领导高度重视及统筹规划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前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党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校党委牵头,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委主动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严密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三全育人”首要工作。其次,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各基层党支部共同组建“三级联动”工作制。学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组织、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基层教师党支部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一线战斗者。再次,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台。党委书记、校长站在“课程思政”教育第一线,带头走进课堂,讲好“主题党课” “开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等,从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大熔炉”效应。
(二)构建课程顶层设计机制
课程顶层设计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任何课程的改革都需要系统整体设计,否则就会出现“碎片化”局面,而碎片化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把握知识构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需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作用,构建相互补充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协调各方关系。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定涉及一系列教育教学资源和实施环节工作的调度,如协调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搭建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研讨的平台等。这只有在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实践推动过程中,才有可能落实。其次,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教学管理层应在充分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课程建設管理制度,规范课程教学。例如,建立“课程思政”指导小组,组织撰写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安排“课程思政”改革观摩课、总结教训提炼经验等。 (三)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的实施最终要靠教师,其建设的关键也在教师。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准确领悟和践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除了要“教书”,更要“育人”,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精神导师。其次,各思政课教研室和专业课教研室应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深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课教师分配到各二级学院相应的教研室,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内容,研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方法。再次,高校要整合资源,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专题研讨”“专题培训”“校外交流”等方式,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方案、方法进行交流研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教和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联动起来,通力协作,组建一支有责任,敢担当,勇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构建学生参与机制
学生积极参与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对象是学生,育人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和行为实践表现做为检验标准。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遴选与专业特点相一致的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其次,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情操、法治观念等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中,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思想洗礼和熏陶。再次,要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各专业课教师都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互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案例、讨论、问答、小组研讨等教学方法,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与学生互动时,顺势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五)构建评价监管激励机制
评价、监管、激励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实质在于促进人们的行为更加自觉,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也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管理者进一步激励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创新的体现。首先,科学评价既有对教师的评价,也有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同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要对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纯评价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整体水平的评价,如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评价。其次,有效监管是指学校管理层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及时记录工作亮点和疑点。另一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规划推进工作的监督管理,以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始终保持高度融合并不断创新为出发点。再次,在激励保障政策方面,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有规划地选派教师到“课程思政”建设优秀单位进行考察、研修、专题培训、观摩示范课。二是开展系列比赛活动,激励教师钻研创新,通过比赛活动打造一批典型示范课,培养一批示范带头人。三是建立“课程思政”专项基金,开展“课程思政”课题项目研究,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EB/OL].(2016-12-08)[2020-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l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EB/OL].(2019-03-18)[2020-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EB/OL].(2020-05-08)[2020-07-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高德毅,宗愛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李燕敏,李晋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7):58-60.
[8]赵伟,王哲.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92-94.
[9]马成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现象学呈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8):29-33.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孙贵平,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肇庆市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QJYY2019093);2020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思政联盟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DSZXT_20201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