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小学作文“有效教学”融合于新课程理念中,指导学生勤于实践,勤于观察思考,多读多写多积累,并创设课堂情境,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使之所思所悟,触景生情,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 有效性 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而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所以我在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追求怎样在小学作文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本文浅述的是小学作文“有效教学”融合于新课程理念中的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害怕作文,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尽管绞尽脑汁,也难以落笔成章。甚至有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是勉强写下一篇文章也是内容空洞,语不达意,废话连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
有效教学策略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人类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就难以去创造去思考。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勤于思考乐于创造,文如泉涌。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有写作的需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在写作中体验作文的乐趣进而增加写作的兴趣。
1.要给学生讲述作文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描述。要想把好的、感人的、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就离不开作文,让学生尝试把身边感知的事情记录下来,学会积累作文素材。
2.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考虑学生是否有生活基础有内容可写。我国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窗户,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
3.多鼓励多激励。要让学生对平时的所见所闻,如同班的、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种种现象都可作为取材对象,鼓励他们有感而发,大胆练习,放心去写,充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要学生肯写,就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有一个积极的多带鼓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而乐于去写。
有效教学策略二:指导学生勤于实践,勤于观察思考。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是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获得写作材料,就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这就需要投入到生活中去,去体验、去观察和思考。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活天地是有限的,从家里到学校接触的人和事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社会和自然中去参加公益活动,观察社会发生的现象,以及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引导他们捕捉写作的素材,然后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下来。如春天来了,带学生到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思考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实践观察中学会找素材,最后把这些活动写下来。
2.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写好作文,观察思考是写作的重要途径,如果对事物没有仔细的观察和体会,就难于反映恰当,只有指导他们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来提取材料,方能言之有物心中有数。许多的事情天天都在身边发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就在我们周围。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能胸有成竹地进入写作的自由天地。否则尽管你“身在此山中”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头脑空空,文章又从何写起呢?
有效教学策略三:多读多写多积累。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丰富的写作材料既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体验,又来源于书本知识,这就要强调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他人的优秀作品,还要针对作文题材的需要有目标地精读强记,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掌握大量的词汇。使学生从书中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从书中学习作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写作技巧。正如郭沫若所说:“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必须熟读烂读,便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中求其他。”除此之外还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写作时也要反复地去读,找出错误和不妥之处,进一步的修改补充,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就会写出较好的文章。
2.平时要多写多练。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形式,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让学生把家庭的、学校的、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有目的的以日记形式加以记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久天长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写下来,分类搜集整理素材。鼓励学生多写,可以先求量后求质,如写手抄报,进行日记评比、演讲比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范文写作,体会范文的写作结构、表达方式等。
3.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写好作文首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语句,小学生一般怕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创作的源泉,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使写作的材料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社会的事物和现象,使自己的生活素材丰富多样。其次要注意阅读积累,要积累好的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名人名言、谚语俗语。
有效教学策略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作文也互动起来。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课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怎么写,写什么,然后就是学生写。应该是对某一题材有假设、创造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他才能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正是很多学生个体的不同和这些创设的不定性,造成每个孩子的感受不一样,使得他们有所做、有所为、有所思、有所想,笔触之下才生动鲜活。
写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哪怕是著名作家,起步时也并非一鸣惊人,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磨炼。小学生作文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用心指导,认真调动学生积极性,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够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王尚文.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
3.要温度,也要深度.赖配根.人民教育.2004年第18期.
4.新课程课堂疑难与案例分析.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 有效性 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而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所以我在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追求怎样在小学作文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本文浅述的是小学作文“有效教学”融合于新课程理念中的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害怕作文,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尽管绞尽脑汁,也难以落笔成章。甚至有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是勉强写下一篇文章也是内容空洞,语不达意,废话连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
有效教学策略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人类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就难以去创造去思考。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勤于思考乐于创造,文如泉涌。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有写作的需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在写作中体验作文的乐趣进而增加写作的兴趣。
1.要给学生讲述作文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描述。要想把好的、感人的、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就离不开作文,让学生尝试把身边感知的事情记录下来,学会积累作文素材。
2.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考虑学生是否有生活基础有内容可写。我国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窗户,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
3.多鼓励多激励。要让学生对平时的所见所闻,如同班的、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种种现象都可作为取材对象,鼓励他们有感而发,大胆练习,放心去写,充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要学生肯写,就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有一个积极的多带鼓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而乐于去写。
有效教学策略二:指导学生勤于实践,勤于观察思考。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是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获得写作材料,就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这就需要投入到生活中去,去体验、去观察和思考。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活天地是有限的,从家里到学校接触的人和事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社会和自然中去参加公益活动,观察社会发生的现象,以及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引导他们捕捉写作的素材,然后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下来。如春天来了,带学生到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思考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实践观察中学会找素材,最后把这些活动写下来。
2.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写好作文,观察思考是写作的重要途径,如果对事物没有仔细的观察和体会,就难于反映恰当,只有指导他们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来提取材料,方能言之有物心中有数。许多的事情天天都在身边发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就在我们周围。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能胸有成竹地进入写作的自由天地。否则尽管你“身在此山中”但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头脑空空,文章又从何写起呢?
有效教学策略三:多读多写多积累。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丰富的写作材料既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体验,又来源于书本知识,这就要强调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他人的优秀作品,还要针对作文题材的需要有目标地精读强记,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掌握大量的词汇。使学生从书中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从书中学习作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写作技巧。正如郭沫若所说:“多读名人的著作,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必须熟读烂读,便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中求其他。”除此之外还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写作时也要反复地去读,找出错误和不妥之处,进一步的修改补充,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就会写出较好的文章。
2.平时要多写多练。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形式,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让学生把家庭的、学校的、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有目的的以日记形式加以记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久天长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写下来,分类搜集整理素材。鼓励学生多写,可以先求量后求质,如写手抄报,进行日记评比、演讲比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范文写作,体会范文的写作结构、表达方式等。
3.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写好作文首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语句,小学生一般怕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创作的源泉,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使写作的材料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社会的事物和现象,使自己的生活素材丰富多样。其次要注意阅读积累,要积累好的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名人名言、谚语俗语。
有效教学策略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作文也互动起来。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课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怎么写,写什么,然后就是学生写。应该是对某一题材有假设、创造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他才能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正是很多学生个体的不同和这些创设的不定性,造成每个孩子的感受不一样,使得他们有所做、有所为、有所思、有所想,笔触之下才生动鲜活。
写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哪怕是著名作家,起步时也并非一鸣惊人,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磨炼。小学生作文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用心指导,认真调动学生积极性,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够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王尚文.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
3.要温度,也要深度.赖配根.人民教育.2004年第18期.
4.新课程课堂疑难与案例分析.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