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魅力的历史课堂,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有机融合。教师可利用身边正在发生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生活场景、材料、常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景导入、探究理解、迁移训练,让久远的历史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实践。离开生活的教学,就是“死的、假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现实的、生活的情景与材料解读历史的、过去的史实,是一种好方法。我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为例讲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体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和谐。
一、创设情境,悬疑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调整和积极性的调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这一“开场白”的精彩与否。运用生活中的生动事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迅速融入课堂。
导入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我问:你平常购物一般是通过哪些方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抢答激烈,“超市”“商场”“专卖店”“淘宝”“卓越”,五花八门,手段多样。我展示相关图片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点明这是实行市场经济后自由贸易带来的便利。再问:那你知道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怎么买东西的吗?出示凭票购物的图片,说明上世纪6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什么都缺,买颗糖都是奢侈。衣食住行不论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豆制品票、肥皂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缝纫机票、煤球票等。没票的话,有钱也买不着东西。以此鲜明对比点明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现在和过去的对话,学生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简单直观的切身感受,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引入本课的教学。
导入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我改编了一则材料:我的早晨——起床后,用潘婷洗发水洗头,佳洁士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欧莱雅洗面奶,穿上艾格外套和耐克运动鞋,带上索尼MP3和诺基亚手机,出门吃了肯德基早餐,喝了杯雀巢咖啡,开着新买的奥迪汽车上班。设问:材料中你可以看出我身边的物品有哪些国外品牌呢?你身边多吗?在你我普通人身边出现这么多的外国品牌物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则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迅速营造了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了解的期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才是成功的。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事物联系看不到摸不着的历史现象,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历史离我们其实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充分调动了主动性、能动性,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二、问题探究,讲授新课
历史是过去式的,我们无法穿越,在还原历史真相时只能运用史料推理。如果单靠史书资料分析推敲,则显得深奥难懂,这种“古董式”教学方式理论性过强,学生往往食之无味,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常识,通过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能使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
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时,最早我是通过运动目的和具体做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学生对此很难理解,往往是死记硬背强行记忆,不但对事件本身缺乏深度理解,而且不利于后面资产阶级倡导政治改革的教学;不仅失去了对知识探求的欲望,而且对学习历史丧失了兴趣。通过学习,我发现运用生活中的嫁接原理就可以很简单地解释运动失败的原因,通俗易懂。把封建制度比做植物已经腐烂的根,把西方先进技术比做植物生机勃勃的枝,问学生:“我们把这正在发芽的枝条嫁接到腐烂的正在死去的树根上,能成活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能想到什么好方法来使这根发芽的枝条成活呢?”学生立即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要想成功,一定要把烂根挖掉。由此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知识点,而且明白了反封建的重要性。
又如:古代“市”和“草市”的辨别。“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这句诗说的是草市中饮食服务设施的发展,但是学生总是把它误认作是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的表现。就知识点而言,“市”和“草市”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照本宣科讲解的后果就是学生做题时总是混淆。后来我联系生活中居住地的购物场所对照解释两者的含义。问:你家附近有没有集中做买卖的场所?这个场所位于城中还是乡下?学生稍作回答后,我就点明“市”是有些学生所住的市区方塔街地区,是城里做买卖的地方。“草市”是大部分学生所住的梅李镇或者其他乡镇买菜买东西的地方。通过对比联系,学生恍然大悟,在以后的练习中错误率明显大大降低。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常识解释历史上相类似的事件或者概念,简单而易懂,快速而实用。历史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真实感受到遥远的历史,不会觉得历史是缥缈的过去,学起来动力十足。
三、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高考指挥棒下,枯燥的练习总是让学生望而却步。要使学生增强做题欲望,变枯燥为生动,离不开生活化的材料与情景。
选择题:1.午餐时间,经常看见同学图方便,去小卖部买个面包,冲一杯咖啡解决午饭。你可知面包和咖啡不是中国的传统饮食,它们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开始出现的呢?
A.乾隆年间 广州 B.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
C.辛亥革命后 南京 D.新中国成立后 沿海城市
2.同学们旅游期间去了尚湖游玩,都对这样一个工具(如图)很感兴趣,纷纷上去实践了一回。这件工具在中国古代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
A.曹魏 灌溉 B.唐朝 休闲
C.宋朝 灌溉 D.明朝 休闲
非选择题: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前40届博览会我们无法参与其中,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了解其中几届的相关情况:
(1)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召开,被称为“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英国为什么能举办第一届博览会(从经济角度思考)?请你列举一些可以在博览会上展出的工业产品(两例)。
(2)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有八个主题展馆:……电气馆、机械馆、运输馆……如果你是策划者,在电气馆中会展出哪些产品(三例)?机械馆中展出了各种能源发动机,你认为当时有哪几种新能源被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运输馆中展出了新型运输交通工具,你认为应该最有可能被展出的是哪一种?
在练习中运用学生生活中参与过、接触过的事件物品检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提高了做题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应付做题慢慢转变为乐意做、主动做。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就会用心学习。
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同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更有助于学生分析理解透彻书本的知识,真正学到“活”的、“动”的、“真”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01.
[2]赵德奎.抓住历史教学的切入点——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青岛教研,2002(一).
[3]周明学.“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13(4-5).
[4]郑芳.优质教育应从贴近人性开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实践。离开生活的教学,就是“死的、假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现实的、生活的情景与材料解读历史的、过去的史实,是一种好方法。我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为例讲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体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和谐。
一、创设情境,悬疑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调整和积极性的调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这一“开场白”的精彩与否。运用生活中的生动事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迅速融入课堂。
导入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我问:你平常购物一般是通过哪些方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抢答激烈,“超市”“商场”“专卖店”“淘宝”“卓越”,五花八门,手段多样。我展示相关图片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点明这是实行市场经济后自由贸易带来的便利。再问:那你知道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怎么买东西的吗?出示凭票购物的图片,说明上世纪6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什么都缺,买颗糖都是奢侈。衣食住行不论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豆制品票、肥皂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缝纫机票、煤球票等。没票的话,有钱也买不着东西。以此鲜明对比点明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现在和过去的对话,学生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简单直观的切身感受,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引入本课的教学。
导入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我改编了一则材料:我的早晨——起床后,用潘婷洗发水洗头,佳洁士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欧莱雅洗面奶,穿上艾格外套和耐克运动鞋,带上索尼MP3和诺基亚手机,出门吃了肯德基早餐,喝了杯雀巢咖啡,开着新买的奥迪汽车上班。设问:材料中你可以看出我身边的物品有哪些国外品牌呢?你身边多吗?在你我普通人身边出现这么多的外国品牌物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则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迅速营造了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了解的期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才是成功的。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事物联系看不到摸不着的历史现象,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历史离我们其实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充分调动了主动性、能动性,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二、问题探究,讲授新课
历史是过去式的,我们无法穿越,在还原历史真相时只能运用史料推理。如果单靠史书资料分析推敲,则显得深奥难懂,这种“古董式”教学方式理论性过强,学生往往食之无味,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常识,通过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能使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
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时,最早我是通过运动目的和具体做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学生对此很难理解,往往是死记硬背强行记忆,不但对事件本身缺乏深度理解,而且不利于后面资产阶级倡导政治改革的教学;不仅失去了对知识探求的欲望,而且对学习历史丧失了兴趣。通过学习,我发现运用生活中的嫁接原理就可以很简单地解释运动失败的原因,通俗易懂。把封建制度比做植物已经腐烂的根,把西方先进技术比做植物生机勃勃的枝,问学生:“我们把这正在发芽的枝条嫁接到腐烂的正在死去的树根上,能成活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能想到什么好方法来使这根发芽的枝条成活呢?”学生立即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要想成功,一定要把烂根挖掉。由此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知识点,而且明白了反封建的重要性。
又如:古代“市”和“草市”的辨别。“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这句诗说的是草市中饮食服务设施的发展,但是学生总是把它误认作是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的表现。就知识点而言,“市”和“草市”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但照本宣科讲解的后果就是学生做题时总是混淆。后来我联系生活中居住地的购物场所对照解释两者的含义。问:你家附近有没有集中做买卖的场所?这个场所位于城中还是乡下?学生稍作回答后,我就点明“市”是有些学生所住的市区方塔街地区,是城里做买卖的地方。“草市”是大部分学生所住的梅李镇或者其他乡镇买菜买东西的地方。通过对比联系,学生恍然大悟,在以后的练习中错误率明显大大降低。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常识解释历史上相类似的事件或者概念,简单而易懂,快速而实用。历史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真实感受到遥远的历史,不会觉得历史是缥缈的过去,学起来动力十足。
三、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高考指挥棒下,枯燥的练习总是让学生望而却步。要使学生增强做题欲望,变枯燥为生动,离不开生活化的材料与情景。
选择题:1.午餐时间,经常看见同学图方便,去小卖部买个面包,冲一杯咖啡解决午饭。你可知面包和咖啡不是中国的传统饮食,它们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开始出现的呢?
A.乾隆年间 广州 B.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
C.辛亥革命后 南京 D.新中国成立后 沿海城市
2.同学们旅游期间去了尚湖游玩,都对这样一个工具(如图)很感兴趣,纷纷上去实践了一回。这件工具在中国古代出现时间和用途是( )
A.曹魏 灌溉 B.唐朝 休闲
C.宋朝 灌溉 D.明朝 休闲
非选择题: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前40届博览会我们无法参与其中,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了解其中几届的相关情况:
(1)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召开,被称为“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英国为什么能举办第一届博览会(从经济角度思考)?请你列举一些可以在博览会上展出的工业产品(两例)。
(2)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有八个主题展馆:……电气馆、机械馆、运输馆……如果你是策划者,在电气馆中会展出哪些产品(三例)?机械馆中展出了各种能源发动机,你认为当时有哪几种新能源被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运输馆中展出了新型运输交通工具,你认为应该最有可能被展出的是哪一种?
在练习中运用学生生活中参与过、接触过的事件物品检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提高了做题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应付做题慢慢转变为乐意做、主动做。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就会用心学习。
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同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更有助于学生分析理解透彻书本的知识,真正学到“活”的、“动”的、“真”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01.
[2]赵德奎.抓住历史教学的切入点——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青岛教研,2002(一).
[3]周明学.“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13(4-5).
[4]郑芳.优质教育应从贴近人性开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