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游思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印度人一直视恒河为圣河,他们在河中洗涤罪孽,并将恒河之滨的瓦拉纳西城的石阶视为火化轮回的福地。在印度,恒河和其他河流汇流处都是神地,其中以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流处安拉哈巴德最为神圣,这颗星球上最大的宗教集会大壶节就在那里举行,圣雄甘地的部分骨灰也撒在那里。
  恒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今世流向来生,孕育了宗教哲学艺术之花,决定了流域的精神生活形态。多数东方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在此诞生。印度的历史很长,或许是轮回转世的观念,印度人不介意也不喜欢作历史记录,神话和史实经常混淆不清。一千多年前大唐伟大的使者玄奘,来到此地研习佛教,将经典带回祖国。玄奘的著作可用于校正传说,许多印度古迹的修复参照了《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玄奘对中印两国文化的影响至今无人能匹。
  尽管今天喜马拉雅山南北两麓的交流远比玄奘时代好得多,但两地的生活形态仍然差异极大。这本书的作者杜欣欣有极为丰富的阅历,在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之后,决心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寻找生命的本真,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杜欣欣以为,如像玄奘当年那样,也许能从另一个文明的发源地得到生命终极意义的启示。于是她发愿“步前贤之路,寻求恒河的灵魂”,以一弱女子之躯,两度跋涉,漫漫几千里,从孟加拉与印度两处恒河人海口上溯至源头。第一次旅行时她一直患病,在德里曾因呼吸困难而紧急就医;在斯里兰卡,她遭遇了海啸,令太平洋两岸的亲友焦虑万分。在第二次旅行中,她因大雨路滑,在加尔各答的泰戈尔故居摔伤。在这本她倾注了很多心血的书中,她以泰戈尔式充满哲思又奇幻曼妙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绚丽画卷。
  全书共分内篇六章以及外篇四节。第一章叙写德里的街市,住家婚嫁,几乎绝迹的寡妇殉夫等印度社会风情、历史背景以及宗教文化对社会传统风俗的影响。作者的印度朋友Daksh是一名宇宙学家,常以大尺度来看待世间万物和古今演变。他与作者关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对话极富洞见又妙趣横生。
  无论是否富裕,印度人的生活均比较简朴。比如以掏耳朵为生的人,掏一次不过十卢比,但这点钱就够他生活,他活得知足安详;作者的一些朋友在印度学界具有比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同样生活得十分俭朴。探索恒河在孟加拉和加尔各答的两个人海口时,作者受到了热情款待。孟加拉人和恒河的潮汐共处,在这个洪涝频繁,世界上最贫困的河之国,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文化中宝贵的核心价值,1947年的保护母语运动就是一个证明。作者写道:“恒河的灵魂在北方宏伟的高山中,在平原的人神之间,在河旁的洗浴台阶上,在苦行僧坚韧的双脚下,在古老的念诵和歌舞中,在印度香和加哩的气味里,在印度朋友的深情厚谊中”。人们尽可以不同意那块土地上的这种那种信仰,但不得不钦佩这些寻求者和信仰者的执着精神。一个没有形而上追求的民族是可悲的。
  中国文化界无人不知的泰戈尔在孟加拉的故居却很少有国人知道。作者探访泰戈尔孟加拉故居时,特地用泰戈尔诗风来写这一章,开头便是“鸟儿唱起歌来,婉转而悠长,鸟儿说起话来,清脆而饶舌。通往西莱达小路犹如鸟语,蜿蜒细窄绵长。一方又一方水田,一片又一片池塘,知足而宁静。无数的小河小湖,浮云在那里梦游。椰子树剪切着天空,让它更优雅一点吧!芒果树将影子留给树下的花草,也抖落些阳光的碎屑。一片水田,刚刚收割完毕,但并不孤寂。它默默地躺在那里,望着禾苗从邻居怀里探头探脑。在另一片新绿之中,褐色的田埂像大鲇鱼拱起的脊背”。
  在加尔各答特蕾莎修女长眠地,作者诚挚的热泪洒在墓石上,那是向所有同情弱者救助弱者的人的致意:“特蕾莎生前做的都是小事情:抚慰临终者,抱起弃婴,为病人清洗伤口,替老弱铺上床单……但是她的去世却是全球的一件大事,无数的人为她送行,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那个夜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星球少了一点光亮,少了一点仁爱,少了一点同情。”
  在恒河两岸佛祖的出生地、得道地、传道地和圆寂地,作者感慨于佛祖的教义在无形而上追求的民族中已被异化,不无讽刺地指出其两难:他们在佛祖面前乞求的正是佛祖生前摈弃的荣华富贵。在哲学的层面上,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情绪最接近于佛教,所以佛教发源地的这些圣迹具有永恒的魅力,值得一访再访。
  佛教虽在印度衰落,但印度教一些苦行僧的宗教观和佛教却有类似之处。作者访问了多位苦行僧,记录了一些富有宗教哲思的话:“……人要斩断尘缘,尘缘也包括知识,知识也是一种负担,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来这里。在这里,我们只可以读这一本书——《薄伽梵歌》。”
  对于印度教徒,惟此为大的是轮回转世。在印度人看来,人生的最高阶段是摈弃这个世界的一切,其中甚至包括亲情。印度人相信神明和灵魂,把灵魂在尘世生命中的寂灭看做生活的终极目标,从出生到死亡,人生的每个阶段不过都是灵魂换了一件衣服。灵魂将会在来世的生命中再次复活。
  除了佛教,作者还考察了印度的其他宗教,比如作者描述耆那教对待死亡的态度:“耆那教不鼓励但是可以接受自我消亡,这不是自杀。但是,自我消亡必须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自我消亡的方式一般就是绝食。你知道绝食需要多少天才能死去,大概十天半个月吧,这么长时间就决非是感情冲动了,而且还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选择绝食的情况只有四种:老,病,大的自然灾害,还有因意外致残。”在与一位宗教哲学教授进行了探讨后,作者这样归纳印度的几种宗教教:“印度教没有创始人,佛教和耆那教却有创始人。印度不信一个神,更不会鼓励人为一个神而战。佛教不信灵魂不信神,一切虚无,而耆那教只信灵魂不信神。”
  另外,作者还写到了印度人的性爱观、当地的美丽传说等,均引人入胜。作者说:“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恒河不仅具有自然地理的含义,而且是一个文化的有机体,她折射出宗教、文学艺术的彩虹。”这确属不易之论,而且,作者此书已让我们感受到那一道“彩虹”的绚丽。
  
  (本文编辑:李 焱)
其他文献
《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  马宝珠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40.00元  说到史学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为“实证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一书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百种著作,大致可以反
风靡海内外的《夏济安日记》(1946年1-9月)虽然篇幅上和吴宓的十大本日记相去甚远,但读来却每每为二人极其相似的挣扎而喟叹。钱钟书曾评价吴宓“是一个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错乱’的悲剧主角;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两个自我仿佛黑夜中的敌手,冲撞着,撕扯着。”(李洪岩《近代学人与钱钟书》,第5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这句话用来形容夏济安,至少是1946年的夏济安,也是恰如其分的。他对R.E宗教式
2017年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不再是拼音字母,而是六个汉字“天地人、你我他”。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中央台的电视采访中解释说,这是因为,针对小学生来说,刚入学就学拼音太困难。其实,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变,是一种遵循人的语言学习规律的改革,可以说是对语言生成原理和语言与人之间的存在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实际运用。这一原理是:语言生成是句生成,人的语言认知思维的基
北京的胡同数不清,但留下来的越来越少,更多的只是留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了。据考证,“胡同”为蒙古语,本是水井的意思,原记为“通”,元代时始有这个称谓。胡同用来标记地理方位,和街道、巷道、弄堂是一个意思,但只有北京叫胡同。一座座的四合院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内,承载着北京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胡同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进行,一条又一条胡同被拆或改造,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再也
邵洵美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出版家。今年初,《邵洵美作品系列》第一辑五卷终于出版了。他的声音透过时光隧道传到了我们身边。  上海书店在编辑装帧上用足了心思:这套书封面颜色淡雅,略有光泽,隐隐透出国画笔触的花朵,像是从一长幅画卷上剪裁下来,五本的花相似又不相同,整齐地排放在一起颇为诱人。每卷书前配有不少照片图片。相信会吸引读者的兴趣,增进对作者的了解。五卷都是择其中一篇的题目为书名。在《
高考命题总是一项不无遗憾的工作,语文命题尤其如此。作为大规模教育测量工具的母语考试试卷,因参议门槛低、社会关注度高、意识形态关联性强和学科主体意识模糊等因素更是备受关注。随着教改不断深入,考试命题和研究的焦点渐次由知识本位、能力立意向素养中心,甚至于核心素养转移,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素养要素也成为考查的必选项。语文如何考?又如何评考?成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已经由一个学术问题演变成为
课堂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学探讨甚多的焦点。引领不是牵着学生不放,而是给学生指点阅读路径,让学生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获得自主阅读、自我收获的愉悦。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相当的把握,并对文本进行适当解构,再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方能达到教学目的。苏奕如先生在《谈文本的解构》一文中定义:文本解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黄厚江先生在《解构与整
《北大岁月》一书由荣渠在北大五十年间不同发展时期的日记、书信和诗词构成。它真切记录了荣渠在北大度过的求学、治学岁月,展现了他由一名热血大学生成为一名学养深厚、声望卓著的学者,为真理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作为他的同窗至友,我为有这本书的问世倍感欣喜。  近来,对于名人自传、回忆录中本人或他人荣辱得失记述的真实程度的疑虑,常见于报端。这是因为它们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事后的“回忆”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这篇小说没有直面战争,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描写了车厢中发生的一幕,诠释了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我们都知道,微型小说创作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对结尾的处理。囿于篇幅所限,微型小说一般不会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最有技巧的地方在结尾。微型小说总会制造一种突然一转的结尾,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夏代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商代始建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统治时间累计,长达千年。这一时间约相当于中华文明史的五分之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历史长度的总和。毋庸置疑,夏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夏商的了解非常有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慨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