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那天,师德光主任照例收到了来自历届“内高班”学生的短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选择了“内高”,是我们这一生最理智的选择;遇见了您们,是我们这一生最幸福的遇见。
温切姆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内高班”学生的心声,但更是“内高班”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心愿——他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要使新疆学生的内地学习之旅,成为他们生命中一场最美的遇见。
给远离家乡的孩子另一个家
从新疆各地到北京,最近的也有两千多公里,远的要四五千公里。但是新疆“内高班”的孩子们并不孤单,因为在北京,他们有另一个家——
这个家里有他们自己的清真餐厅,有从新疆请来的厨师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九中“内高班”的内派老师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个学生因为第一次离开家,学习又感觉吃力,再加上生病了,就给父母打电话说想回新疆。他的父母来了,看到食堂的饭菜,对他说:“我不让你回去。在这儿上学,学校什么都给你买好了,校服一下就发了5套。还有这么好的饭,你在家的时候,你妈妈也不能给你准备这么好的饭。如果学校能同意,我也想来这里上学呢!”
这个家里有跟新疆父母一样关心、照顾他们的“北京爸爸”“北京妈妈”。被学生称为“师爸爸”的師德光主任,从迎来第一批新疆学子开始,他7年如一日,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每天晚上看学生们用完晚餐后才离校,并随时待命。每有学生生病,不管白天黑夜,他必定要和学生一起去医院,和老师们分工带学生检查、办各种手续,然后守在手术室外,直到亲眼看见学生从手术室内平安出来。近几年,他还兼任了司机,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带学生到各大医院诊治。被学生称为“徐爸爸”的徐华是潞河中学的校长,他把自己平时写文章发表的稿费、外出讲学的劳务费都攒下来,放在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等到年底都拿出来,让会计去银行换成10元一张的零钱,每个学生20元,他亲手放在经过专门设计、写有祝福话语的红包里,在春节团拜会上亲自发给学生。“我也有孩子,每当春节的时候我都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这些新疆来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给他们发红包就是表达这样一种心意。”
在这个家里,新疆学生享受到更多人的关爱。无论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还是汉族的春节,校长、新疆部领导和班主任,都会在学校跟学生一起庆祝,上级领导也在过节时来慰问学生们。除夕那天,九中“内高班”更是热闹,林乐光校长会携学校全体校级干部以及内高班班主任跟学生一起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包饺子,看春节晚会,跳舞。过了夜里12点之后,领导和老师们才会回自己的家,陪伴自己的家人。
四年的“内高班”生活给学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们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为之自豪,也时时想念。一位在信息技术大学上学的学生前几天就发了一条朋友圈:“突然想到九中的校园太美,九中的饭太好吃了。”配的图是一只拿着U盘的手。那个U盘,是九中“内高班”的毕业纪念品。
不过,有人得到就有人失去。谷晓光老师三岁的儿子对自己的爸爸恐怕是不太满意的。
谷老师是九中“内高班”的“元老”,已经从高一到高三带完了两轮。带高三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到学校给学生义务补课,从第一学期的11月,一直补到第二学期的高考之前。所以,他和三岁的儿子就形成了这样的对话模式:
“爸爸你今天晚上上班吗?”
“你能让我上班吗?”
“不能,不能让你上班。”
“为什么不能?”
“爸爸你要和我玩。”
“爸爸下班了再陪你玩。”
“你要陪我玩一会儿才能让你上班。”
每次,谷老师都要跟孩子说好听的,承诺“等爸爸回来陪你玩汽车”或“等爸爸回来给你讲故事”,把孩子哄高兴了再脱身。
如此重复的效果就是,现在谷老师没去补课,儿子还是每天都会问:“爸爸你今天晚上上班吗?”
做他们的守护天使
尹朋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他皮肤黝黑,身材健壮,说话直来直去,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糙人、“纯爷们儿”。可是在面对学生时,他心细如发,照顾学生无微不至。三年来,他带过一百多个新疆学生,提到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他都能马上说出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连续几年的大年三十,他都牺牲了陪伴妻子和女儿的时间,跟校长们一起,陪着新疆班的孩子包饺子、看春晚,跟孩子们一起笑,一起喊。对他来说,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但作为男班主任,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班里女生多,遇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时不好意思跟老师说,然而,尹老师并没有就此不闻不问。如有一个女生来北京后出现了月经不调的问题,尹朋老师知道后,就去附近的医院打听哪个医生是专门治疗这种病的,并问好出诊时间,回来告诉同组的女老师,让她带学生去看。尹老师知道玛依拉的胃不太好,在回新疆前,特意叮嘱她不要吃方便面,还买了八宝粥和烤馕让玛依拉带在路上吃。
高一刚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伊拉木所在的班考体能测试跑50米。距离终点还有两米时,他发现有个同学横穿跑道刚好到了他前面,那一刻喊和躲闪都来不及了,为了不撞上同学,他选择紧急“刹车”。在6秒6跑完50米的速度下紧急刹车,结果可想而知——大腿骨折了。学校领导、老师、校医一通忙碌,医院当晚就给做了手术。深夜,他手术结束被推出手术室时,发现何校(时任副校长,记者注)、师主任和内派老师还在等着,“那一刻我根本不觉得疼,当然这不是麻醉的作用,而是另一种感觉在心里。”伊拉木说。
住院半个月,伊拉木的病床前就没断过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来看他,各种营养品都快堆不下了。出院后在学校休养期间,来看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第二年的10月底去医院拆钢板时,伊拉木都没告诉家里人,就在师主任、马大夫和内派老师的陪同下再次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后才跟家里人说了这件事,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手术很顺利。之后出院回校休养一个月,也没让家里人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照顾下很快就恢复了,扔掉了拐杖。
温切姆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内高班”学生的心声,但更是“内高班”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心愿——他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要使新疆学生的内地学习之旅,成为他们生命中一场最美的遇见。
给远离家乡的孩子另一个家
从新疆各地到北京,最近的也有两千多公里,远的要四五千公里。但是新疆“内高班”的孩子们并不孤单,因为在北京,他们有另一个家——
这个家里有他们自己的清真餐厅,有从新疆请来的厨师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九中“内高班”的内派老师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个学生因为第一次离开家,学习又感觉吃力,再加上生病了,就给父母打电话说想回新疆。他的父母来了,看到食堂的饭菜,对他说:“我不让你回去。在这儿上学,学校什么都给你买好了,校服一下就发了5套。还有这么好的饭,你在家的时候,你妈妈也不能给你准备这么好的饭。如果学校能同意,我也想来这里上学呢!”
这个家里有跟新疆父母一样关心、照顾他们的“北京爸爸”“北京妈妈”。被学生称为“师爸爸”的師德光主任,从迎来第一批新疆学子开始,他7年如一日,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每天晚上看学生们用完晚餐后才离校,并随时待命。每有学生生病,不管白天黑夜,他必定要和学生一起去医院,和老师们分工带学生检查、办各种手续,然后守在手术室外,直到亲眼看见学生从手术室内平安出来。近几年,他还兼任了司机,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带学生到各大医院诊治。被学生称为“徐爸爸”的徐华是潞河中学的校长,他把自己平时写文章发表的稿费、外出讲学的劳务费都攒下来,放在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等到年底都拿出来,让会计去银行换成10元一张的零钱,每个学生20元,他亲手放在经过专门设计、写有祝福话语的红包里,在春节团拜会上亲自发给学生。“我也有孩子,每当春节的时候我都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这些新疆来的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给他们发红包就是表达这样一种心意。”
在这个家里,新疆学生享受到更多人的关爱。无论是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还是汉族的春节,校长、新疆部领导和班主任,都会在学校跟学生一起庆祝,上级领导也在过节时来慰问学生们。除夕那天,九中“内高班”更是热闹,林乐光校长会携学校全体校级干部以及内高班班主任跟学生一起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包饺子,看春节晚会,跳舞。过了夜里12点之后,领导和老师们才会回自己的家,陪伴自己的家人。
四年的“内高班”生活给学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们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为之自豪,也时时想念。一位在信息技术大学上学的学生前几天就发了一条朋友圈:“突然想到九中的校园太美,九中的饭太好吃了。”配的图是一只拿着U盘的手。那个U盘,是九中“内高班”的毕业纪念品。
不过,有人得到就有人失去。谷晓光老师三岁的儿子对自己的爸爸恐怕是不太满意的。
谷老师是九中“内高班”的“元老”,已经从高一到高三带完了两轮。带高三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到学校给学生义务补课,从第一学期的11月,一直补到第二学期的高考之前。所以,他和三岁的儿子就形成了这样的对话模式:
“爸爸你今天晚上上班吗?”
“你能让我上班吗?”
“不能,不能让你上班。”
“为什么不能?”
“爸爸你要和我玩。”
“爸爸下班了再陪你玩。”
“你要陪我玩一会儿才能让你上班。”
每次,谷老师都要跟孩子说好听的,承诺“等爸爸回来陪你玩汽车”或“等爸爸回来给你讲故事”,把孩子哄高兴了再脱身。
如此重复的效果就是,现在谷老师没去补课,儿子还是每天都会问:“爸爸你今天晚上上班吗?”
做他们的守护天使
尹朋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他皮肤黝黑,身材健壮,说话直来直去,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糙人、“纯爷们儿”。可是在面对学生时,他心细如发,照顾学生无微不至。三年来,他带过一百多个新疆学生,提到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他都能马上说出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连续几年的大年三十,他都牺牲了陪伴妻子和女儿的时间,跟校长们一起,陪着新疆班的孩子包饺子、看春晚,跟孩子们一起笑,一起喊。对他来说,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但作为男班主任,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班里女生多,遇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时不好意思跟老师说,然而,尹老师并没有就此不闻不问。如有一个女生来北京后出现了月经不调的问题,尹朋老师知道后,就去附近的医院打听哪个医生是专门治疗这种病的,并问好出诊时间,回来告诉同组的女老师,让她带学生去看。尹老师知道玛依拉的胃不太好,在回新疆前,特意叮嘱她不要吃方便面,还买了八宝粥和烤馕让玛依拉带在路上吃。
高一刚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伊拉木所在的班考体能测试跑50米。距离终点还有两米时,他发现有个同学横穿跑道刚好到了他前面,那一刻喊和躲闪都来不及了,为了不撞上同学,他选择紧急“刹车”。在6秒6跑完50米的速度下紧急刹车,结果可想而知——大腿骨折了。学校领导、老师、校医一通忙碌,医院当晚就给做了手术。深夜,他手术结束被推出手术室时,发现何校(时任副校长,记者注)、师主任和内派老师还在等着,“那一刻我根本不觉得疼,当然这不是麻醉的作用,而是另一种感觉在心里。”伊拉木说。
住院半个月,伊拉木的病床前就没断过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来看他,各种营养品都快堆不下了。出院后在学校休养期间,来看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第二年的10月底去医院拆钢板时,伊拉木都没告诉家里人,就在师主任、马大夫和内派老师的陪同下再次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后才跟家里人说了这件事,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手术很顺利。之后出院回校休养一个月,也没让家里人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照顾下很快就恢复了,扔掉了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