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目切入”谈中学古诗教学法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对鉴赏诗歌无从下手、甚至畏惧的现状,让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诗歌的教和学上面临挑战。针对这些现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交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方法无疑是重要的。本文以《望岳》和《春望》为例,略谈由“题目切入”有效解读诗歌的方法。
  【关键词】题目;切入点;中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古诗教学现状
  目前,对于中学古诗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简单背诵,不求甚解;或将古诗教学复杂化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然而学生的收获和在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一首诗学完,可能仅仅是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而已;亦或是理解了由教师口中分析出来的中心思想。对于诗歌的自我感受普遍较少,分析诗歌的方法也往往不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来。当面对一首新诗,让其自己去分析,又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目前中学诗歌教学普遍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多是把诗歌内容和思想灌输给学生,然后依据中、高考的需要,要求学生诵读、背诵。
  二、教、学诗歌的金钥匙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味呢?下面以我在实习期间记录的陈兴红老师教授的两首诗歌为例,略谈由“题目入手”这把解读、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诱“题”深入(以《望岳》为例)
  首先,学生标注字音、带着情感朗读完诗歌;其次,分析题目。
  “望岳”二字,前为动词,后为名词。先看名词“岳”,要求学生根据诗文或注释找到与名词“岳”可以替换的字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岱宗”、“泰山”、“东岳”。老师发问:“岳有何特点?”学生会找出“广”、“青”、“神秀”、“高”等。老师引导学生抓取描写泰山这些特征的形容词或场景词,运用想象和积累,充分感受泰山的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心情“那绵延万里,横亘齐鲁的苍翠,郁郁葱葱,神奇秀丽,引来大自然对它的钟情,它高的遮天蔽日,阴阳分明,那茫茫不尽的云海,激荡着内心,在斑斓多彩的夕阳照射下,诗人想极力看清飞回的归鸟,面对此场景,一时涌起无限豪情,决心终要登上泰山的峰顶,一览众山之小。”
  “望”字,从哪里看出诗人在望?学生会找到“决眦”、“齐鲁青未了”、“览”“阴阳割昏晓”。从这些词句中引导他们分析出诗人的望有远望、近望、细望(归鸟)、俯瞰(一览众山小)。再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结合注释,明白“会当”一词的意思,便知此“望”为虚写,而前三“望”为实写。由此可知诗人他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愿望。
  (二)知人论事(以《春望》为例)
  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一位二十几岁的少年,进京赶考,落榜归家,途经泰山,写下此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一首小诗,如此从题目入手,分析下来,势如破竹。再看《春望》:
  题目“春望”,意为“春天望”,望什么呢?明显缺少“望”的对象。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能很快找出望到了“山河”、“破国”、“城”、“草木”、“花和鸟”、“烽火”、“白发”等。这样,实际上学生已经提取出了“意象”,尽管他们还不能清楚的分辨什么是意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意象”,然后让他们从诗中找出所谓的“意象”,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另外,单个的去分析意象,容易肢解诗歌内容,无异于将花瓶先打碎,再去拼凑。而从题目入手,一根藤蔓顺下去,不但不脱离基本的内容,反而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的意象,便可从中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春”字可否去掉?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设问和解答,即完整地解读了题目,整首诗的悲凉之味,就更加凸现出来,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达到了教与学的目标。教师借助这种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复杂,却又能抓到关键。思路清晰,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习得解读诗歌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面对一首诗歌,便不再盲目和畏惧,快速找到突破点,通过“质疑”题目,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使其充分享受探寻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由此增加他们挖掘深层次内涵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有意识解读,就容易生成独到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传统鉴赏诗歌的方法很多,较为普遍的如:知人论世法、咬文嚼字法、联想想象再现情境法、意象分析法等。因而切入的方法多为:由背景或注释切入、细节切入、意象切入、“情语”切入等。然而这些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鉴赏功底才能够达到。对于积累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也是他们面对一首诗歌不知从何下手的原因。
  诗歌的标题多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往往凝聚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不妨尝试从题目入手,借用这把钥匙打开品读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意境中遨游,体味诗之美、感悟诗之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艳杰.古代诗歌教学“四步”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郑新丽.走出误区,教出效果——中学诗歌教学误区、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2).
  作者简介:方芳,重庆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编辑:毕力中)
其他文献
【摘要】《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关键词】《采薇》;军旅生活;思乡之情  【中文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五经》之一的《诗经》,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为我们保存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采薇》就是其中之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语文学科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由此也带来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新时期,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环境;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摘要】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内容主要着眼于文言知识的讲解,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方法单一。改善文言文教学,需要依据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来建构合宜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师说》一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的课例研究,进行了重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践尝试和理念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师说;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处于重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意境深远,表达了不同时代背景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黄金时期。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表达的机会,学生逐渐失去阅读兴趣,甚至将阅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负担。因此,转变观念是根本,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激发兴趣,关注心灵,实现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个性化阅读教学,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
【摘要】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才会迫切的渴望得到解决;只有自己提出问题,才会深入研究、探讨;只有自己生成问题,才能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文章分析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及弊端,并提出了问题生成式教学方法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生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中小学应如何根据学校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实施创造力开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呢?实践证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创造力开发“3333工程”,即目标“三维度”、内容“三结合”、保障“三关键”、评价“三原则”,对中小学校特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创造力开发 创造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校本化 学校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
【摘要】高三阶段,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复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发掘一切德育教材,寻找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疏导。  【关键词】德育;心理疏导;语文复习;发掘;德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特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筛选并呈现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做了具体描述[1]。例如,细胞的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种概念表述方式的变化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少而精”,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摘要】语文课堂的导入,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反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说,好的导入犹如一把钥匙,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更可以打开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本文以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杨》为例,分析了导入对一节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及如何兴趣导入。  【关键词】语文;导入方法;兴趣;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导入重